颐和路公馆区2017.03.20

明天

<h1>南京保存最完整的民国时期建筑群,带你领略一下什么叫别墅?什么叫花园别墅?慢慢看,细细品,个中味道......,一言难尽……,太涨知识了。</h1><p class="ql-block"><br></p> <h3>颐和路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内,西南至东北走向,西南到西康路、天竺路,东北到江苏路圆环,与山西路、江苏路、宁海路、珞珈路以及四卫头交汇,中间与琅琊路、牯岭路交汇。</h3> <p class="ql-block">南京山西路124号是鼓楼区政府,大院有一幢黄色墙壁、褐色坡顶的中式建筑。这座建筑的设计者是杨廷宝先生。大楼建于1934年,为中英庚款董事会旧址,专为管理英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而建。1931年4月,中英庚款董事会在南京成立,董事长为曾任中央大学校长的朱家骅。退还的庚子赔款用于支持南京铁路轮渡、粤汉铁路、平汉铁路、沪杭甬铁路等众多路建设, 除了铁路建设外,董事会还大力资助教育、文化事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01年9月,清廷和十一国达成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本息合计9亿8千万两白银。被称为“庚子赔款”。 1908年起,美、英、俄等国陆续先后放弃或退还赔款,至于日本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国民政府才宣布停止支付,但实际已经支付了应付赔款总额的99%。2006年,中英庚款董事会旧址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h3>颐和路公馆区位于鼓楼区内,是20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政府提供给政府官员居住的高级住宅区。据统计,颐和路公馆区有蒋纬国、马歇尔、陈诚、顾祝同、汤恩伯、阎锡山、马鸿逵、汪精卫、杭立武、邹鲁、薛岳、胡琏、周至柔、钮永建等名人公馆18处。这里还有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葡萄牙、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等使(领)馆8处。这些名人故居和使(领)馆,其院落和建筑各有特色,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故事,刻录下了历史的变迁。</h3> <h3>颐和路公馆区,1927年,蒋介石发布了亲笔题字的《首都计划》,这份城市规划文件的产物之一,就是上层人士住宅区:37.8万平方米的颐和路公馆区。云集在此的正是国民党的高官名流,达官显贵以及外国公使。其中的26栋别墅精心修缮为酒店,于2013年建成开业。</h3> <h3>江苏路39号位于颐和路、江苏路、宁海路交叉口的先锋颐和书馆也是由民国建筑改造而成。坐落在民国公馆区中心的它充满民国的优雅气质,集中展示民国南京历史文化、风土人情。</h3> <h3>曾经是侵华日军宪兵司令部</h3> <h3>这里曾经是侵华日军宪兵司令部,现在是先锋颐和书馆。</h3> <h3>江苏路39号位于颐和路、江苏路、宁海路交叉口的先锋颐和书馆也是由民国建筑改造而成。坐落在民国公馆区中心的它充满民国的优雅气质,集中展示民国南京历史文化、风土人情。</h3> <h3>80年风云变幻似乎并没有在这里产生什么影响,今日的颐和路几乎完好保留了当年的风貌,只是住在别墅里的人,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现在所看到的颐和路一带,一幢幢独门独院的花园洋房临街而立。青砖或水泥高墙之后,错落有致的院落里苍翠欲滴繁花似锦。</h3> <h3>这又是谁家之庭院,又拥有多少故事?在这些有名有姓的公馆中间,还散落着许多说不清掌故、道不明来历的宅子,它们静静地驻守一方,独占一隅,固守一份宁静,独享一份清闲!</h3> <h3>老建筑有着老灵魂,虽然身不能动、口不能言,在茫茫楼宇间,却似乎能牵动缕缕的因缘,寻觅着曾经的主人。民国建筑一直是南京人引以为傲的城市景观,它们不仅是古董,它们还是活化石,无论春夏秋冬,那一幢幢或深藏大院,或隐藏在梧桐树后的建筑,向过往的人们诉说历史,扮靓着当下,也展望着未来。</h3> <h3>庭院深深,往事几许</h3><div>大宅里的故事总是耐人寻味,亦带着些许尘土飞扬的神秘。历史的尘埃不仅飘落在斑驳的窗台,更一点一点地渗透进这砖墙之内。每一扇紧闭的大门里也许都曾住着一位绝世佳人,每一个拐角处都有可能擦身而过某位影响世界格局的大人物。伫立在这幽雅的街道,凝视着周围的一切,时间停摆,落叶无声。</div> <h3>旧时的达官贵人豪宅现在已大多成为民宅或办公用地。一把把沉甸甸的钢锁将屋内的时空给封闭住,虽不能随意进入其中一探究竟,但在门外驻足观望,依然能感觉到那独特厚重的历史气息渗透开来。目光沿着院内蓬勃伸出的梧桐枝叶,落向攀援在淡黄色院墙上的藤萝叠蔓,“庭院深深,往事几许”的感触不禁涌上心头。</h3> <h3>主干道路叫“颐和”,两侧还有“珞珈”、“灵隐”、“普陀”、“赤壁”、“天竺”、“莫干”、“牯岭”、“琅琊”等诸多小路。一看便知,道路命名选择我国各地的名胜,什么叫文化,什么叫品味,在这里走一走就知道了。</h3> <h3>颐和路于南京,如外滩之于上海,八大关之于青岛,但又不尽相同。中国近代史始于南京终于南京,颐和主道的两侧计有“珞珈”、“牯岭”、“普陀”、“灵隐”、“赤壁”、“天竺”、“莫干”、“琅琊”、“西康”、“宁夏”诸路。</h3> <h3>沿着车水马龙的山西路一直往南,道路尽头,横亘的江苏路仿佛一道屏障,过滤掉了裹挟而来的熙攘嘈杂,喧嚣声戛然而止。视线前方,经纬交织的街道与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掩映下的精致别墅群会告诉你:颐和路公馆区到了。这片氤氲着浓郁民国气息的街区是当年短暂存活的中华民国政府赋予古都南京的美好诠释。</h3> <h3>80年风云变幻似乎并没有在这里产生什么影响,今日的颐和路几乎完好保留了当年的风貌,只是住在别墅里的人,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现在所看到的颐和路一带,一幢幢独门独院的花园洋房临街而立。青砖或水泥高墙之后,错落有致的院落里苍翠欲滴繁花似锦。</h3> <h3>走在颐和路上,高墙深院里各式风格的小楼,隐匿在浓郁的绿荫之中,将身后繁华都市的喧闹关在了门外。这样清净幽雅的环境,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却是一副截然相反的熙熙攘攘的景象。在那个年代,出入这些洋楼里的不乏一些声名显赫的人物,金发碧眼的洋人也是常客。那一幢幢风格迥异的洋楼,或美式、或法式、或意式,几乎无一重复。这便是当年国民政府留下的高级住宅区和大使馆区——今天南京城里尤为珍贵的“颐和路民国公馆区”。</h3> <p class="ql-block">宁海路5号----马歇尔公馆旧址,最早为1935年金城银行所建的别墅,由童寯所设计,后为当时在国民政府任外交部长的张群购入作为公馆,其后被赠予德国大使馆,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被作为救助难民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因当时建筑内设施豪华,被时任委员会主席的拉贝称之为“我们的宫殿”,在《拉贝日记》所收录的委员会报告、信件中也常常出现“宁海路5号”这一字样。</p> <h3>1945年,马歇尔作为美国总统驻华特使来华调处国共两党关系,次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这里被作为马歇尔的住处,国、共、美三方曾在此做过多次晤谈和周旋,直至11月调解失败,次月马歇尔回国。</h3><div>该建筑为二层砖混结构,采用仿古式歇山顶并铺以琉璃瓦,南部设宽敞的庭院,其中的小径以红、黑、白三种颜色的鹅卵石铺成鹰、狮、虎、鸟四种装饰图案,院墙上设有多处漏窗。目前为南京军区司令部住宅。</div> <h3>黄仁霖旧居:1928年,经孔祥熙介绍任黄埔同学会励志社副总干事。次年,此社更名中央励志总社(社长蒋介石),初创时,总干事朱懋澄身兼他职,无暇顾及社务,实际工作由黄仁霖代理。黄为人机敏,善察人意,办事有条不紊,谙熟英语,尤擅口语,深为宋美龄所赏识。不久黄升为总干事,可自由出入蒋家官邸,随时面见宋美龄,人称“夫人派”。</h3> <h3>宁海路15号-----黄仁霖公馆(瑞士大使馆)黄仁霖(1901-1983)字顺龙,江西安义县人,生于上海。先后就读于上海育才公学、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1922年赴美留学,入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城文特贝尔大学,后转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政治经济学。1926年10月学成归国,在上海青年会任教育干事,并创设职业夜校,兼任校长。1927年任东吴大学校董。。他通过其岳父得识宋美龄。</h3> <h3>黄仁霖:1943年2月29日任三青团中央监察会监察,同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聚会开罗,商讨对日作战计划。他随蒋、宋前往。出入各种外交场合。战后,招待美军工作由励志社直接负责。该社工作曾得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的褒奖。1947年3月,黄应邀访美,考察美国海陆空三军后勤工作,受到杜鲁门总统接见。9月回国,委任为联勤总部副总司令兼特种勤务署中将处长,办理美援军火在国内的分配、保管和运输任务。</h3> <h3>黄仁霖: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扣。黄仁霖奉宋美龄之命,于1936年12月14日偕端纳顾问由南京飞往西安,并于26日随蒋夫妇同机返南京。旋任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总干事。1937年,兼军事委员会战地服务团中将主任、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伤兵慰问组组长等职。1938年6月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临时干事会干事。1941年6月,至缅甸仰光,迎接美国航空志愿队来华助战。1941年11月任中央干事会干事。</h3> <h3>黄仁霖: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夕,任“联勤“副总司令。1951年兼“陆海空军编译人员训练班”主任。1954年任代联勤总司令部总司令。1955年,升任“联勤”总司令,军阶陆军二级上将。1959年,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65年,出任驻巴拿马“大使”。1975年卸职后,寓居美国。为国民党第八届、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至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1983年5月2日病故于纽约,终年83岁。</h3> <h3>公馆内绿色植物随处可见</h3> <h3>张笃伦1892年出生,湖北安陆人。字伯常。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任沪军都督府警卫司令;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任湖北靖国军第一军参谋长,1926年参加北伐任汉口特别市公安局局长兼代市长,抗战时期任重庆行营办公厅副厅长、1940年晋任陆军中将。抗战胜利后任重庆市市长,1948年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49年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政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同年到台湾, 1958年10月02日病逝于台北。</h3> <h3>江苏路33号-----张笃伦旧居. 抗战胜利不久,张笃伦被任命为重庆市市长,兼警备司令。1948年调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49年,白崇禧佩服张笃伦的才干,想请他出任“剿总”副司令,张笃伦虽是军人,但熟悉官场一套,不日便挂冠而去,回到南京这座公馆,静观时局变化。11月下旬便与亲家于右任一道从明故宫机场登机飞往台湾。</h3> <h3>江苏路33号-----张笃伦旧居。半圆弧型阳台、拉毛外墙,石砌墙基,就是放在当下,这幢建筑也很时髦。建造它的主人是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南京行政院参事张笃伦,不过他只是出钱之人,构建人则是他的儿子张荣基,房屋产权却又在夫人沈淑勤名下。张笃伦公馆于1937年建造。张笃伦和于右任是亲家,他的二儿子张澄基娶了于右任的女儿为妻,于右任住在宁夏路2号,两家相距也就几百米。</h3> <h3>江苏路31号----光仁洪公馆,建于1935年,一座灰色三层楼房,它的主人不是高官,也非将军,而是一个学者。民国著名历史学家光仁洪在此撰写出了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近代史》。</h3><div>光仁洪1939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后赴美国留学,回国后曾在国民政府水利部就职以及上海法学院任教。1949年,国民党众多官员携带家眷去台,光仁洪却没有,他虽离开南京,但仍在大陆从事大学教育工作。</div> <h3>光仁洪旧居建于1935年,占地300平米,建筑面积362.1平米,1幢假三层16间。房屋坐北朝南,砖混结构,平面布局舒适合理,严整对称;建筑立面采用西方古典建筑三段式构图,比例协调,线脚平整细腻;坡顶舒缓,挑檐较深,房屋西南角为六边形,稳重而又灵动,典雅而又温馨。庭院里花木郁葱,梧桐古松柔密里明暗有致,落落生趣。前院那几株芭蕉、古柏苍老了,后园几丛文竹葱葱郁郁, 倒显得生机活泼。</h3> <h3>走过一片梧桐树掩映下的绿荫,就能看见一栋栋风格各异的别墅,任何一栋都与民国政要有着深厚的渊源。</h3> <h3>颐和路公馆区有蒋纬国、马歇尔、陈诚、顾祝同、汤恩伯、阎锡山、马鸿逵、汪精卫、杭立武、邹鲁、薛岳、胡琏、周至柔、钮永建等名人公馆18处</h3> <h3>江苏路9号---汪鹏公馆 五根白色立柱,支撑着宽大的阳台,阳台下长长的回廊,向远处舒缓地延伸,奶黄色大幅墙面,衬托出黑色的窗框。这幢小楼的主人名叫汪璞,再一细究,汪璞只是化名,真名叫汪鹏。 在这片惜土如金的地方兴建如此一座具有冲击力的住宅,可想其主人是一位有胆识之人,兴建这座小楼的人不得而知,但后来拥有它的主人汪鹏倒是个富有争议之人。或许知道他的人很少,但戴笠恐怕无人不知,汪鹏就是戴笠的外文秘书。</h3> <h3>江苏路9号-----汪鹏公馆,汪鹏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系学习,也算是海归派。回国后因机缘,他与军统头子戴笠结识,戴笠看他英文水平好,收他做外文秘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鹏开始动摇,摇身一变成为日本特务,抗战胜利后,他又摇身一变,与军统恢复联系,成为军统特务,此人似乎一生与“特务”脱不了干系。1951年,他在天津被人民解放军军法处处决。1953年,这幢小楼被人民政府没收。</h3> <h3>江苏路23号-----薛岳旧居 薛岳,字伯陵,广东乐昌人,1896年生。 11岁考入黄浦陆军小学,14岁加入同盟会;1914年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6年考入保定军校第6期。1921年5月孙中山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薛岳任大总统警卫团第一营营长。次年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薛岳率官兵曾冒着枪林弹雨掩护孙夫人安全撤离,深得孙中山嘉许。</h3><div>1934年6月薛岳任剿共第六路军总指挥。给红军造成了很大损失。</div> <h3>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为表彰薛岳,1937年5月,国民政府任命薛岳为滇黔绥署主任兼贵州省主席。抗战胜利后,薛岳被委任为徐州绥靖公署主任。1950年5月去往台湾。蒋介石任命薛岳为总统府一级上将战略顾问。1958年8月出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966年5月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98年5月3日薛岳去逝,享年103岁。</h3> <h3>宁海路17号---原国民党中将刘嘉树的公馆,以艺术风格独特著称,门前雕饰精美的罗马柱成为拍照最佳景点。原先房主属于富商熊剑云,1946年刘嘉树以女儿刘恺君之名购置。建有西式楼房一幢,上下两层有14个房间之多,看来刘嘉树一家人丁兴旺,是个大家庭。此外,院子里还建有平房两进,总共房间19间。不过,作为军人,一直在前线作战,南京这幢楼房,刘嘉树本人并没住过几天。</h3><div>  </div> <h3>院内有两座像姊妹楼的住宅,非常引人注意,据介绍这两幢外形几乎分不出来的红尖顶小楼,主人之间并没有瓜葛。江苏路17号(左)的主人叫李子敬,是个国民党的中将,史料上对他的记载并不多,如果不是这座房子就不会记起这个人。</h3> <h3>相比之下,江苏路19号(右)的主人杨公达,却是可以写部小说的传奇人物。这位留法回来的博士,英俊洒脱,风度翩翩,当年学成回国后在上海震旦大学任教,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见解独到的评论,后来被蒋介石重用,一度成为中央大学的校长。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当时这个已婚男人在某个场合邂逅一位上海名门小姐,这位俏丽动人的小姐仰慕他的才华,竟愿意私下同居,后来还为他生了一女二男,演绎了一出“新鸳鸯蝴蝶梦”。</h3> <h3>姊妹楼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江苏路17号(左)二楼阳台下比江苏路19号(右)多了一根白色的立柱,不仔细看还很难发现。</h3> <h3>换个角度再看一眼这根立柱</h3> <h3>松柏在青砖灰墙中,显得更加苍劲挺拔,青翠欲滴,还有攀缘在淡黄院墙上的藤萝叠蔓。</h3> <h3>许多公馆大都铁门钢锁把守,虽不能如愿进入其中深察细究,但在门外看,依然能感觉到那独特的气息。雪松桧柏在青砖灰墙 中,显得更加苍劲挺拔,苍翠欲滴,还有攀援在淡黄院墙上的藤萝叠蔓,偶尔有羞涩探出墙头的蔷薇,让人忽忆起“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浑身顿有铅华洗净、气定神闲的感觉。</h3> <h3>在这里,你几乎找不到一座式样重复的,它们在绿阴的掩映下,清幽雅致,透着独特的历史韵味。这里纵横交错,有着迷宫般的魅力。 南京颐和路,乃怡情养性、和美温馨之路,堪称中国城市别墅区的经典之作。“中国最美的街道!”</h3> <h3>宁海路11号-----蒋锄欧旧居(民国时期曾任交通部警察总局局长)</h3> <h3>宁海路11号的主人蒋锄欧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不过他可算是今天我们铁路公安们的前辈。当孙中山的灵柩从北京运往南京的途中,正是蒋锄欧担当护灵铁甲车司令,确保了总理奉安的顺利进行,这趟护卫让蒋锄欧跳出了原本平淡的军旅生涯,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机。中原大战时,他以铁甲司令的身份参加陇海战役,后整编为铁道炮队司令。抗战前夕,担任交通部队警总局局长。抗战期间,任铁路运输副总司令,达到了政治生涯的巅峰。</h3> <h3>江苏路17号</h3> <h3>宁海路27号----任培生公馆。1948年建筑、国民党陆军少将、忙于打仗,一天未住,现在是颐和公馆的大堂。在整修一新的颐和路公馆区中,这幢洋房不仅色彩醒目,而且毗邻马希尔公馆,大门又对着宁海路,因此特别容易被关注。两层楼房上下颜色也有区别,一楼为砖红色,二楼为淡黄色,看上去有层次,有变化。不知当年,在建造这幢房子时,是否也是这么考虑的。</h3> <h3>当时南京作为“首善之都”,这片宅地属于高档住宅区,9人中数任培生官位最大,他从1937年起任南京警备司令部参谋部参谋,曾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当时混得风生水起。许钟錡和任培生是湖南同乡,因此,合伙盖房也不足为奇。任培生从1948年9月被授予陆军少将,任第二十五军副军长。1949年1月起就出外打仗,8月17日在福州被人民解放军俘虏,获释后返乡定居,1959年冬病逝。也就是说,新盖的这幢洋房他几乎没住过。</h3> <h3>颐和路11号英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门上贴有封条)</h3> <h3>颐和路13号</h3> <h3>李起化旧居,李起化,抗战前开营造厂、糖果店。抗战中期任伪南京工务局建筑股主任。战后仍开营造厂。现为江苏省慈善总会的办公之地。</h3> <h3>任仲琅旧居</h3> <h3>颐和路14号----任仲琅旧居(民国实业家)</h3> <p class="ql-block">颐和路18号----邹鲁公馆 邹鲁(1885-1954),广东大埔人,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1908年邹鲁策划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邹鲁与朱执信、陈炯明、胡汉民于广州起义。1914年孙中山反袁,组织中华革命党,邹鲁任民国杂志之编辑,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邹鲁等人任总统特派员,准备计划讨陈。1923年孙中山电胡汉民、邹鲁等五人暂行总统府职权,邹鲁出任财政厅长,其间被誉为理财总舵手。</p> <h3>颐和路35号----墨西哥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h3> <h3>颐和路37号-----郑天锡寓所 中国著名法学家、外交家。伦敦大学法学系毕业,回国后任律师,大理院大法官,数个大学法学教授,司法官次长,1936年当选国际联盟法官,1946年出任民国最后一任驻英大使。1939-1946年任常设国际法院法官,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次长。</h3> <h3>天竺路21号---胡小石旧居 国学大师。兼为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艺术家。於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戏剧,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曾任金陵大学教授,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与陈中凡、汪辟疆并称南大中文系“三老”。</h3> <h3>珞珈路48号-----竺可桢旧居 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抗战期间他带领浙大师生进行了文军长征,使得当时的浙大成为了一所世界名校,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也因此成为浙大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h3> <h3>珞珈路46号-----陈张平玉公馆(瑞士公使馆)</h3> <h3>1949年,熊斌去了台湾,退役后曾任台湾“中央银行”顾问。晚年的熊斌更加思念海峡那一边的故乡,那里有他的亲人和儿女。他深情期望叶落归根,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1964年11月30日熊斌在台北病逝,终年70岁。熊斌的儿子熊健与傅作义的长女傅冬菊、蒋介石幕僚陈布雷的女儿陈琏等一样,都是身份特殊的中共地下党员。</h3> <p class="ql-block">熊斌在江苏路有两处公馆,27号和29号,两幢楼房紧邻,风格则完全不同。此处为27号,是从李刘凤仪手中以夫人卢琴名义购置,两幢楼房加上平房,共计房间44间,可想熊斌一家人口之多。</p> <p class="ql-block">熊斌在江苏路有两处公馆,27号和29号,两幢楼房紧邻,风格则完全不同。此处为29号,是以夫人卢琴名义购地自建。卢琴将29号房出租。</p><p class="ql-block"><br></p> <h3>宁海路13号这是一处简约而又霸气的私宅。房子的主人叫康叔文,是一位海州盐商。盐业丰厚的利润养肥了盐商,这才有许多值得一写的故事。能跟民国军政要员为邻,可想其地位之特殊。主人常年忙于生意,为了给自己留有松弛的空间,营造一个超空间的庭院,除这幢“超大”的楼外,周围没有再建其他房屋,反而凸显出该建筑的气魄来。然而康叔文在此也没享受多久。从1936年到次年南京被日本攻陷,康叔文在此仅度过了一年的舒心日子。</h3> <h3>80年风云变幻似乎并没有在这里产生什么影响,今日的颐和路几乎完好保留了当年的风貌,只是住在别墅里的人,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现在所看到的颐和路一带,一幢幢独门独院的花园洋房临街而立。青砖或水泥高墙之后,错落有致的院落里苍翠欲滴繁花似锦</h3> <h3>杨公达,1907年生,四川长寿人。早岁毕业于北平高等师范学校,旋赴法国留学,入法国政治学院、巴黎大学,习国际公法与国际关系,毕业返国。1930年冬国立中央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72年12月29日逝世。著有《最新国际公法》、《西洋外交史》、《政治科学概论》、《政党概论》、《国际形势》等</h3> <h3>江苏路13号----袁守谦公馆,国民党第一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袁守谦(1903-1992)字企止,长沙双江人,黄埔一期历任三青团中央干事会常务干事兼副书记长,华中“剿匪”总司令,是复兴社的主要发起人。1949年去台湾历任台湾“国防部”代部长、陆军二级上将。“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六届执行委员、常委,第七至第十二届中央常务委员,第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等职。素称台湾政坛“常青树”1992年病逝于台北</h3> <h3>陈布雷在国民党中是一个“超然分子”,这也是报人书生本色使然。他平时生活十分简朴,最忌讳涉足赌场、烟花巷、酒馆等场所。因此,他的公馆是国民党政府清流派官员公馆的典型。他几乎把这幢小楼当做办公地,每天彻夜挑灯,为老蒋写作。拥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的陈布雷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人物。当他意识到蒋家王朝气数已尽时曾向蒋介石进言,但遭到蒋的指责,说他是“文人误事”。就此,20年“恩爱”蒙上了阴影。</h3> <h3>个子矮小,弱不禁风,瘦削干瘪,活像一个老太婆。陈布雷的僚属汪日章这样回忆他。抗战前,陈布雷一家居住在颐和路6号,“还都”后,举家从重庆回到南京,颐和路的家被占用,后在南京特别市市长马超骏帮助下,一家人搬进了这幢现在位于江苏路15号的两层西式洋房。房子建于1937年,坐西朝东。院内有汽车房和仓库。</h3> <h3>江苏路11号----吴兆棠公馆 颐和路公馆内惟有一座平房。</h3><div>  建筑的美在于变化,在于韵律,所以建筑有“凝固的音乐”之说。这幢平房虽无丰富的色彩,但其构造多变。六棱面设计使得客厅的采光十分充裕;青色瓦顶、青色廊柱、青色栏杆,清一色的单色,经过巧妙设计,完全没有单调之感,相反倒十分耐看;敞开的回廊拉近了人与庭院里各色植物的空间距离。住在这里,会让你远离市区的喧闹,内心平静。这是读书人喜爱居住的好地方。</div> <h3>吴兆棠安徽休宁人,早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先后留学日本、德国,获博士学位。历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教务组组长兼中央大学教授、三青团中央干事会干事、教育部督学、中等教育司司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由于长期在核心部门工作,吴在这幢房子里居住了将近十年。   1949年,吴兆棠去了台湾,当上了台湾省教育厅厅长。1964年7月在台北病逝。其家人后来在东华大学设立了“吴兆棠博士奖学金”,鼓励优秀学子。</h3> <h3>江苏路5号----平汉铁路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杨莘臣旧居</h3> <h3>江苏路3号----邓寿荃公馆 邓寿荃(1886-1946)安化人。历任长沙黑铅炼厂、湖南造币厂厂长,水口山矿务局局长,省财政厅、建设厅厅长,两湖总监。1932年以后,任粤汉铁路局局长、国民政府监察院参议。湖南军阀唐生智任湘军第四师师长时,邓任参谋长,后弃政从商,在长沙占有私房四处及从兴汉门至小吴门线的大部分地产。1939年,任行政院行政委员,大做药材和黄金生意。晚年定居安化县城,成为一方豪绅。</h3> <h3>公馆区的绿化主要是悬铃木和枫杨,路两旁都是有着60年树龄的法国梧桐;在干道莫干路、牯岭路上,植被主要为青桐、悬铃木、杞柳、枳枸、槐树;宁夏路则为美国白杨。而在公馆区的建筑内部,由于都是大院,因此广为种植的是松柏以及石榴树等果树。每当夏秋季节,透过高高围墙“出墙来”的都是果实。</h3> <h3>颐和路20号----陈庆云旧居(国民党空军创始人、奠基人)曾任航空学校教育长,中央航空学校校长。 黄埔军校第七期步科,历任排长、连长、秭归蒲圻警察局长。抗战时期参加过南口战役、兰封战役、台儿荘战役、武汉保卫战、随枣宜战役、西峡口战役、中原会战等,历任营长、团长,六战区豫东军事专员、少将游击总指挥。国共内战任安徽军管会少将高参、国防部军训教官、鄂东行署专员、鄂东团管区(国防部直管)副司令、</h3> <h3>颐和路23号</h3> <h3>颐和路37号-----郑天锡寓所 中国著名法学家、外交家。伦敦大学法学系毕业,回国后任律师,大理院大法官,数个大学法学教授,司法官次长,1936年当选国际联盟法官,1946年出任民国最后一任驻英大使。1939-1946年任常设国际法院法官,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次长。</h3> <h3>主楼的墙壁上嵌着一块青石的文物保护碑,上面刻写着苍劲有力的隶书字体“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与有历史的建筑相得益彰。</h3> <h3>馆舍建于1946年,由三幢造型相同、规模相等的西式楼房和三幢西式平房构成,依山坡地势而建。,三幢馆舍为砖石结构,高二层,另有地下室,每幢建筑面积936m2。正立面中部为门廊、阳台,四面坡屋顶,屋脊两侧及后部竖有壁炉烟囱。房屋平面呈凹字形,底层正面和侧面为起居通廊,中部为客厅和办公室,后部为厨房、餐厅,卧室、盥洗间布置在楼上,地下室为锅炉房及贮藏室。三幢平房建在每幢大楼后面,是随从人员及仆役的住所。ꪣ</h3> <h3>美国大使馆旧址是保留最完整的一座民国旧使馆。如今,大使馆旧址已改为“西康饭店”,这里安静祥和,树木成林,紫藤花暗香浮动,枇杷树树影婆娑,簇拥着仍显庄严的使馆主楼,清静平和中显露气派。不过置身美国旧使馆,却察觉不到什么有关美国的蛛丝蚂迹,只一座由当年留下的西式基督教祭台,接连一条攀满紫藤花茎的幽深折廊,隐约让人体会到西方人对宗教虔诚的信仰。</h3> <h3>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位于南京西康路33号原西康路18号,现为西康宾馆。1936年9月,美国政府任命詹森为首任驻华特命全权大使。</h3><div> 抗战前的美国大使馆设在上海路82号,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美国政府任命司徒雷登为大使,接替詹森。大使馆馆址迁到西康路,原上海路馆舍改为新闻处。</div><div><br></div> <h3>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1949年7月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电令司徒雷登立即回国述职,8月2日早晨司徒雷登离开西康路美国驻华大使馆回国。1950年2月18日,美国政府最后一名外交官培根离开南京返回美国。1992年,民国时期美国驻华大使馆旧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民国时期美国驻华使馆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别了,司徒雷登,</h3> <h3>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1949年7月2日司徒雷登复命将回国述职,8月2日他离开西康路美国驻华大使馆回国。1950年2月18日美国政府最后一名外交官培根离开南京回国。司徒雷登一回到华盛顿,美国国务院立即向他下令三个不许:不许演讲,不许谈美中关系,不许接受记者采访。晚年的司徒雷登境遇惨淡,脑血栓造成了半身不遂与失语症。1962年9月19日他因心脏病去世,终年86岁。</h3> <h3>赤壁路10号民国建筑----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余青松、教育家陈鹤琴、著名学者段熙仲、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归鸿等名人长期在此居住过。现为赤壁路小学用房。</h3> <h3>江苏路25号的主人吴光杰(1886-1970),字霖泉,安徽肥东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军事译著家,曾在德国柏林炮校学习8年,后任中华民国驻柏林大使馆武官,6年后回国,斥资1.6万银元买下1亩多地,于1935年建成(吴光杰时任中央军军官学校训练总监)。宅基地面积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277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西式楼房1幢3层11间,平房2进5间,汽车房2间,厨房2间,厕所3间,共计23间。</h3> <h3>江苏路25号里仍居住着其建造者吴光杰的后人,这所三层楼洋房是颐和路十二片区规划区域中唯一一所因为拥有产权证而免于被拆迁命运的建筑。当年颇有名气的军事教育家、国民政府驻德大使馆武官吴光杰用16000块大洋买下这块地,建造了这座小楼。70多年来,吴家后人听从了吴光杰“不准乱动一颗钉”的家规,将老房子维持了当年的模样。</h3> <h3>颐和路两侧栽植着繁茂的梧桐树。据资料记载,那些法国梧桐是由当时东南大学教授常家惠奉命从巴黎郊野购回的。 民国时期的颐和路是一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地方,相当于核心区域,热闹繁华,人来人往。如今繁华落去,只剩下沿路碧绿的浓荫与近百幢风格迥异、各具个性的西式建筑。</h3> <h3>  颐和路8号-----阎锡山公馆,这里本是汪彬梅的公馆,建于1936年。抗战胜利后,励志社占用改为高级招待所。</h3><div> 1949年3月,阎锡山从太原到南京,是应代总统李宗仁之邀,帮他参谋议政。李宗仁将此楼拨给他居住。阎锡山不停地在总统府和美国驻华大使馆间奔走,游说美国出兵协助保卫长江,继续拨款援助风雨飘摇的国民党政权,司徒雷登则以“不干涉内政”为由婉言拒绝。阎锡山后来孤零零地死在台湾。</div> <h3>颐和路8号----阎锡山公馆 是一处占地面积很大的院落,庭院中的建筑规模也不小,在颐和路公馆区中十分显眼,阎锡山从1949年4月14日入住到1949年4月22日离开南京,只在这座公馆里住了8天,可算是居住时间最短的公馆。</h3><div> 颐和路8号保存完好,现在是军区老干部活动室。公馆主楼是一座两层西式的大洋房。庭院中央有一棵大雪松,院墙四周是一座座怪石嶙峋的假山,树木花草繁多,幽静之中渗透着奢华。</div> <h3>  阎锡山(1883-1960年),字伯川,山西五台人。1901年,考入山西武备学堂。1907年加人中国同盟会。1927年后任山西省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等职。1937年,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1944年任山西省政府主席。1945年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3月去南京;6月在广州任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部长;10月去重庆、成都;后去台湾。1960年05月23日病逝于台北。</h3><div> </div> <p class="ql-block">高云岭56号,法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p><p class="ql-block">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两层砖木结构,法式风格。抗战前,法国政府在此设为公使馆馆址。1946年任命梅里霭为首任特命全权大使。仍用此馆址。</p> <h1>受篇幅限制还有一些影像资料未能尽数收入美篇,实感抱歉,敬请谅解,不慎感谢!</h1><h1>谢君观赏,敬请赐教!</h1> <p class="ql-block">南京民国建筑简介</p><p class="ql-block">1.官邸,别墅</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山西路、颐和路一带,仍然可见当年花园住宅区和使馆区的特有风貌</p><p class="ql-block">憩庐:又被称总统官邸,位于南京军区大院内</p><p class="ql-block">美龄宫:又称小红山官邸,位于中山陵景区</p><p class="ql-block">李宗仁公馆:位于鼓楼区傅厚岗30号</p><p class="ql-block">孙科公馆:位于中山陵西南约600米处的东苑宾馆内</p><p class="ql-block">孔祥熙公馆:位于中山东路128号,南京军区后勤部大院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宋子文公馆:位于北极阁之巅</p><p class="ql-block">何应钦公馆:位于南京大学北园</p><p class="ql-block">戴季陶公馆:位于五台山东麓的华侨路81号大院内</p><p class="ql-block">于右任公馆;有两处,一处位于中山北路43、47、49号,一处位于宁夏路2号</p><p class="ql-block">陈立夫公馆:位于常府街30号</p><p class="ql-block">白崇禧公馆:位于雍园1号,共有房屋三幢16间</p><p class="ql-block">顾祝同公馆:位于颐和路34号,院广宅大,气势非凡,院内树木如林</p><p class="ql-block">张治中公馆:在南京有两处,一处位于鼓楼头条巷15号,现已拆除,一处位于沈举人巷26、28号内两幢西式楼房</p><p class="ql-block">蒋纬国公馆:在南京有两处,一处位于普陀路15号,另一位于上海路11号</p><p class="ql-block">汤恩伯公馆:位于鼓楼区珞珈路5号</p><p class="ql-block">汪精卫公馆:位于西康路46号、颐和路38号</p><p class="ql-block">拉贝故居:位于广州路小粉桥1号宅院(南大院内)</p><p class="ql-block">马歇尔公馆:位于宁海路5号,是一座仿古的二层建筑</p><p class="ql-block">徐悲鸿公馆:位于傅厚岗4号,是一座精巧别致的二层小楼</p><p class="ql-block">杨廷宝故居;又名"成贤小筑",位于成贤街104号美国大使馆:位于西康路33号,现为江苏省省级机关招待所苏联大使馆:位于颐和路29号,是一座西式三层花园楼房</p><p class="ql-block">英国大使馆:位于虎踞北路185号,现为双门楼宾馆</p><p class="ql-block">法国大使馆:在南京馆舍有高云岭56-1号,现为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和江苏省民政厅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日本大使馆:位于北京西路1、3号,现为南京武警支队和南京武警消防总队驻地</p><p class="ql-block">意大利大使馆:位于武夷路13号,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比利时大使馆:位于高楼门42号,是一幢西式砖木结构建筑</p><p class="ql-block">埃及大使馆:位于北京西路9号,是一座西式二层花园楼房</p><p class="ql-block">罗马教廷公使馆:位于顾和路44号,是一座砖木混凝土结构的意大利式楼房</p><p class="ql-block">2.陵墓及纪念性建筑</p><p class="ql-block">陵墓及纪念性建筑是南京民国建筑的又一组亮点,共计31处,星罗棋布、气势恢弘。它们的建筑样式风格迥异:传统宫殿式、新民族形式、江南园林式…….不一而足。因为地处环境清幽的"风水宝地",民国时期,它们或用作掩坦名人骸骨或用作铭记时代风云,而现在成了游览圣地。</p><p class="ql-block">中山陵:位于紫金山中麓南坡,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陵墓</p><p class="ql-block">藏经阁:位于中山陵墓之东,灵谷寺之匝,是孙中山奉安中山陵后修建的纪念性建筑</p><p class="ql-block">水慕庐:位于中山陵东北小茅山顶万福寺古刹遗址旁</p><p class="ql-block">音乐台:位于中山陵广场东南的山洼之中,占地4200平方米,是中山陵的配套工程</p><p class="ql-block">仰止亭:位子中山陵东面的海岭上,是中山陵内唯一一个中个人捐建的纪念性建筑行健亭:位于中山陵西南部,1975年有关部门维修时重做彩绘,已失昔日神韵</p><p class="ql-block">光华亭:位于中山陵东面的山岗上</p><p class="ql-block">正气亭:建于1947年,当初蒋介石将墓址选在钟山,在岩石下凿石建亭</p><p class="ql-block">孙中山纪念性植物园:位于中山陵西南,现局部被用作植物研究所</p><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历史图书馆:位于陵园大道北侧,现为武警部队使用</p><p class="ql-block">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位于中山陵以东茅山路口,1997年改为"中山陵园管理局"</p><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以灵谷寺旧址为墓址</p><p class="ql-block">建国粤军将士墓:位于莫愁湖公园内,1979年重建并更名为"粤军殉难义士之墓"</p><p class="ql-block">航空烈士墓;位于紫金山北麓,1995年"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落成</p><p class="ql-block">驻外使节烈士墓;位于中华门外菊花台公园内,由慕道、墓碑和九座墓冢组成</p><p class="ql-block">廖仲恺、何香凝合葬墓,位于紫金山西麓中山植物园内</p><p class="ql-block">谭延阁幕:位于灵谷寺附近,分为龙池、广场、祭堂、墓室(宝顶)四个部分</p><p class="ql-block">陶行知墓:位于中央门外,和燕路与纬一路的交界处,现发展为"行知园"</p> <p class="ql-block">汪精卫墓,位于中山门外梅花山,"观海轩就是其墓冢所在地</p><p class="ql-block">杨仁山墓塔:位于白下区淮海路35号金陵刻经处内、文革被阻毁塔角,现已修复。</p><p class="ql-block">宝公培和志公殿:位子中山陵园灵谷寺景区</p><p class="ql-block">喇嘛店和诺奶塔:位于玄然湖环洲东北端,是民国政府为纪念诺邓法师而修建</p><p class="ql-block">三藏塔:位于玄武湖降九华山之旅</p><p class="ql-block">还都纪念塔:位于北京东路41号南京市人民政府前的和平公司内</p><p class="ql-block">3。文化、卫生、体育机构建筑</p><p class="ql-block">"中国国有之形式为最真,而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录采用。"在1929年《首都计划》的明确指导下,建筑师们在20世纪30年代涉及中央博物院、图立美术馆、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等一批公共文化建筑设城时,开始了新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比如原中央博物院大殿仿汉代式样建造,陈列室仿照美国某博物馆做成平屋顶,外墙加中国古典式风格,其风韵百年不减。</p><p class="ql-block">中央党史资料陈列室:位于中山东路309号,现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p><p class="ql-block">国立美术陈列室:位于长江路266号,现为江苏省美术馆</p><p class="ql-block">中央地质调查所地碳矿产陈列馆‘位于珠江路700号,现为南京地质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国立中央博物院:位于中山东路312号,现为南京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国文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吉物保在库:包于朝天宫东侧,现为江苏省民刷校</p><p class="ql-block">中央体育场:位于孝校卫南京体有学院内,现为南京体育馆所用江苏省宣南京公共体育场,位于自下区公园路42号,现为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国虫馆:位于公园路体有场南面体育里7号,现为南京史科整理处</p><p class="ql-block">中央医院,位于中山东路205号,现为南京军区总院</p><p class="ql-block">源视接待处南京市立项院:位于长乐路68号,现为南京市第一医院</p><p class="ql-block">女心儿童院:位于广州路72号,现为南京市儿童医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