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第三站:闻香识蟳浦女

神仙鱼(卢婷)

在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里有个小渔村叫蟳浦村。乍看蟳浦村很小很平凡,但是街口有块巨石用红色大字标注着这个村的村名,则显得它又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穿行于弯曲的蟳浦村小巷里,随处可见用蚵壳装饰的民居。当地人称之为蚵壳厝,又称蚝壳厝,主要的原材料就是当地人取之于海的牡蛎壳。 用灰浆、泥浆片片相砌,如同片片鱼鳞,在刺眼的阳光下闪闪发亮,同时又兼具装饰作用,极具特色。 由于沿海一带的海风含盐分,且风大潮湿,用红砖易受腐蚀、剥落,而蚵壳墙体不易腐蚀也不渗水,所以当地人称之为“千年砖,万年蚵”。 村子里保留下来的古老的蚵壳厝几乎就只剩下几栋房子了,破落、惨败、苍老、遗落在那个角落里。默默然,独自幽香。 当我穿越小巷与它目光交错的霎那,就爱上了它的模样。这样的激动几乎如同第一眼看到吴哥的时候如出一辙。 这里的大榕树早已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根株结盘,遮天蔽日。这里有吴哥崩密列的影子。但这里又是如此独特:众多的蚵壳层层叠叠,围绕着红砖装饰的窗,在渐红的夕阳下显现出一种暖调的凝固的美。 村里新建的房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用蚵壳仅仅只是装饰外墙,不再当作建筑材料。 在这冬日的暖阳里,让我再多注视你一秒,让我的相机留下你最后的身影吧! 和蟳浦村快消失的蚵壳厝一样,这里有群蟳浦女,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为福建三大渔女。 据说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汉族通婚,但中亚遗风尚存,主要就表现在蚵壳厝和蟳浦女的头饰上。 蟳浦女把秀发盘在脑后,梳成圆髻,在发髻四周用鲜花的花蕾或花苞串成整齐的花环,当地人称之为簪花围。发髻中央则横插一根簪子,然后在发髻两旁插上几枝颜色鲜艳的红色簪花、鲜花或绢花。 年纪越大的老太太戴得越隆重、越俏丽。每个人的簪花围都不同,好似每个女人自己的私人移动花园,随着四季更替而变幻。 平日里能看到上了年纪的蟳浦女依然每日精心设计打扮地戴着簪花围,而最盛大的节日要数祭拜妈祖和过年了。那时蟳浦女老少皆会装扮一新,热闹非凡。 2008年蟳浦女的头饰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蟳浦女的传统服饰是上衣为布搭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俗称“大裾衫”。衣服的下沿呈弧形,一般以棉布或麻做成,颜色以素雅清新为主,也有亮丽小花的布料。 裤子则以黑色、蓝色为主,裤腰二尺四,裤脚一尺二,俗称“宽筒裤”。这种宽松肥大的裤子与蟳浦女从事的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看到的蟳浦女,身着“大裾衫”,穿着“宽容裤”,头上戴着靓丽的簪花围,不是在拨蟹肉就是在取牡蛎肉,要么去井里打水,要么推着车运送海鲜。 由于蟳浦村位于晋江的入海口,这里的海产品品种繁多且品质上乘。男人们出海捕鱼劳作,蟳浦女就担任起了屋里屋外的所有活。她们在家织渔网,抚养孩子,或在自家门口敲拨海蛎。 她们是海的女儿,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但是你能看到她们心中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温暖着去过的每个人。但愿下次再去的时候还能再见到这样的簪花围,这样的蚵壳厝,还有依然平和乐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