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朱熹脍炙人口诗词《春日》和《观书有感》,是我记忆深刻的两首古诗词。朱熹生长于福建,他的许多著述却多以婺源朱熹署名,想来这缘于婺源是他故乡。仲春之时来到婺源,游览这方著名景点,实地体会朱熹借景喻理的名诗意境,以及这位南宋理学大师情系桑梓之意!</p><p> 位于赣徽浙三省交界处的婺源,又称“古徽州” 。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映衬在青山绿水间,被层层梯田所环抱。春日,漫山开满的金灿菜花、洁白梨花、粉红桃花,烂漫花海与徽派民居交相辉映,美不胜收。</p> <h3>独怜幽草涧边生</h3> <p> 放眼望去,层层梯田花海,似一副唯美的水墨画,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入游花海间,总会不禁想到它、吟诵它。每一处景色都能找到对应的诗中景和句中意。朱熹游春吟赏所表达的春光胜景,又为这方山水以及田园风光披上古韵古色。</p> <h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h3><div><br></div><div><br></div> <p> 婺源有这样一个山环水绕古乡村——菊径村。它建于宋代,一条小溪绕村一周,村庄外围由高山环抱,当地人称“脸盆村”。村庄对面的半山坡处观望,整个村庄尽收眼底。村庄里人们出行,必经村庄与公路间连接的几座小木桥。 可以想像当年不通公路的情况下,村庄与世隔绝。</p> <p>庐山一景</p> <p> 篁岭,一千两百年的古樟树遮天蔽日,制造丰富负氧离子,其嫩芽努力伸展,传递浓浓春意。古朴民居,宁静街巷,青石驿道,尽显古韵古风。在篁竹之岭,野碧风清,薄雾笼罩,胜似仙境。祖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晒秋的农俗一直延续至今,这一乡村特色,已成为篁岭的最美乡村符号。我们到达时细雨霏霏,农户们没有晾晒农作物,便少了一种景致。</p> <h3>古樟树</h3> <h3>岭上人家</h3> <p> 婺源是集自然与人文的一方宝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传说这首诗是朱熹在婺源见到清澈水源时脱口而出的。我十分喜欢这几句诗。记得十年前第一届海峡两岸电子信息产业标准论坛,我在致辞的最后引用了”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立刻引起台湾业界的强烈共鸣,仿佛拉进了阻隔多年的两岸距离,连接起亲如一家的血脉之源。会间休息时,台湾企业家紧握我的手说,这首诗非常适合用在这样的场合,同时还夸我讲话的声音像CCTV4的播音员。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基因,其魅力和力量无处不在。</p><p> 婺源随处可见清泉汇成的小河从身边缓缓流过。汩汩清溪、梯田花海、雾绕三山,独钓渔翁、白墙黛瓦等风光胜景,都体现在朱熹的唯美诗句里,这些诗句以及所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让我记住了朱熹,记住了婺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