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font color="#010101"><b>逃离喧嚣</b></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边际(大连)</font></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 翻检自己过去所拍的照片,发现了这么一张:一处山坡,一片林木,一条土路,一个小屋……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张照片是我在十多年前拍的,地点是在辽南的安波镇。当时我是独自攀登那里的鸡冠山,在鸡冠山下,发现了这一处景致,心中一动,就掏出相机拍了下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现在重新看到这张照片,我又是心中一动。好一处远离都市喧嚣的所在啊,不知这个小屋现在还在不在。如若在,我真想前去借住一段时间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当然,最好在春夏之交的季节去,那时候满眼葱茏,鸟语花香。我要带几本喜欢的书去,在那里潜心品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带什么书去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陶渊明的诗文集是一定要带的,在这个地方读他的《饮酒》《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一定有身历其境之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正道出了我向往已久的田园情结。因为这种情结,我搬出了大连市区繁华的西安路,搬到了西郊的静美之地棠梨湖;也是因为这种情结,我想离开现在已经不那么静了的棠梨湖,欲寻更静之所在。若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若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那再好不过,会让“久在樊笼里”的我,“复得返自然”。</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带去的书中,还要有米兰 · 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生活在别处”本是法国诗人兰波说的,米兰 · 昆德拉用做自己的书名,可见这句话一定使他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因这句话产生思想共鸣的,又何止米兰 · 昆德拉!想一想,我们哪个人不觉得自己向往的生活是在别处的呢?是的,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生活,都不是正在亲历着的生活,而是自己理想中的或理想化了的生活,是在别处的生活。即便用世俗的眼光来衡量,别处的生活未必比此处的生活更好,但我们那颗不安于现状的心仍然向往着别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想起了诗人海子,他所向往的别处,是“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我,就是想有一个照片上的小屋。住在这个小屋,面对的是自然的花草树木,而不是钢筋水泥森林;耳闻的是鸟儿的欢唱和虫儿的低语,而不是逃脱不掉的商家吆喝和广告喧吵。这里没有电视、手机,没有标语、口号,也没有应酬,没有逢迎,没有纷争,没有防范,没有言不由衷的做戏,没有“狗粮”,没有“鸡汤”,没有好友不厌其烦的“与你分享”,没有盛意难却,不得不打开的各种链接……我就想在这样远离喧嚣的地方,静下心来,住上一段日子。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是的,对我来说,这安静的小屋及它周边的环境,绝对是个读书的好地方。记得年轻的时候,我可以在吵吵嚷嚷的闹市里读书,旁若无人。现在不行了,现在牵挂太多,干扰太多,常常感觉,就算是将自己关进自家书房,也比不上在山间、林中,或是水畔读书有效果。不知书友有没有这样的体会。</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思考也是一样的,思考也得静下心来。许多思想家的思考,也是在山间林中水畔进行的,如卢梭,就喜欢一个人在僻静之处漫步,在漫步中思考。那本《一个孤独者的漫步的遐思》,就是这种思考的记录。这种思考所给予他的,不仅有哲人之得,也有凡人之乐。如卢梭在瑞士比埃纳湖圣皮埃尔岛度过的日子。便被他看作是自己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在圣皮埃尔岛,半生坎坷,被是非缠绕的卢梭有了难得的闲适,他尽情地采集植物标本,观察美妙的湖光山影。他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沉思默想,心灵摆脱了昔日的煎熬,对未来也毫无牵挂,完全沉浸在此时此刻的幸福之中。如他所说,这是“一种充分、完满、丰盈的幸福”,是充分“享受我们自己,享受我们自身的存在”的幸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读《安娜 · 卡列尼娜》,给我印象最深的,倒还不是安娜 · 卡列尼娜,以及渥伦斯基、卡列宁,而是列文。列文就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他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也在思考人生的困扰和纠结。在书快要结尾的时候,即第八部第十二节和第十三节,列文那一大段深刻的自我发问和自我反省,就是在乡间的一条路旁进行的。他凝视着面前一片没有被脚踩过的青草地,盯着一只绿色的小甲虫,联想自己经历的一切,不再是就事论事,而是“形而上”,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他思考生命是从什么发展而来,又将变化成什么;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才叫活得好;思考若是没有信仰,人将如何成为一个人;思考善的本义,善是不是应当超乎因果关系的链条之外;思考为什么有些东西,如爱别人,是理性发现不了也是不可能发现的;思考既然上帝创造世界,那该用什么来解释存在,是用存在来解释存在吗?……列文就这样自问自答再自问地思考着,没有谁来打断他的思考,因为这个地方很安静。</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有一个安静的地方真好啊!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平淡之境,当属安静。且不要给我贴上“离群索居”的标签,如果我们所在的“群”多些安静,少些喧嚣,又何必欲离群而索居?</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010101">但愿照片里的那个小屋还在。到来年的春夏之交,我一定要再去一次鸡冠山,</font><font color="#010101">为那个远离喧嚣的小屋而去。</font> </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 2015.12.19</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边际写于大连西郊棠梨湖</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