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父亲是个有心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过几年就会带全家到照像馆拍全家照或四儿女照,直到"文革"开始。数年前母亲整理出全家老照片,我们逐一扫描保存,它们记载了我们儿女渐渐长大的模样。</h3> <h3>这是我家第一张拍于1960年的全家褔,在还没有彩色照片的年代,专门手工着色看出父母的用心。那时的我仅半岁。</h3> <h3>全家外出的合照仅此一张,摄于1964年暑假游无锡鼋头渚公园。那时的公园主要景点都设有照相点,一般用上海产的海鸥120相机,拍完另加邮资可寄到家。</h3><h3><br /></h3><h3>依稀记得已近傍晚,风有点大,湖水拍岸,怎样站位记不得了。母亲说那天拍完照后是背着我上火车的。</h3> <h3>恰遇单位年度无锡疗养,住处与鼋头渚公园铁丝围栏相隔,其观景台下围栏有一缺口,撅着屁股爬过就可进园内。出入自在了,就想玩一把情调,在记忆中的时辰追寻回照片中的光影。</h3> <h3>园内游道大多傍山而筑,另一边即是太湖。石块、石条砌成小道有些年头了,高低起伏,遇佳景宜驻足。</h3> <h3>二月春风倒有一些劲峭的样儿。虽带着相机亦无心专注观赏道旁的春花和湖景。脚步有点快,身上微湿,心里有少许慌张,怕找不到与老照片中一模一样的背景。途中忽想起高晓松先生给"慌张"的调侃式表述,心情振奋,原来我还年轻。</h3> <h3>入园路径与正大门相反,初见照片中的亭还存疑,待"包孕吴越"映入眼帘,喜悦之情由然而生。</h3> <h3>握着相机在岩石上跨越取景,极力寻找与照片中相同的视角、视野。巧遇一福建藉摄影爱好者,手持单反炮筒,猜想技术不会差,说明来意后惊呼"珍贵"。指点、商议当年的机位后拍下了坐、站姿各一照。</h3> <h3>春风拂面,湖面中仍留着那湖水拍岸的回音!一样是傍晩,一样的晩风,相同的视角,只是相差一季。五十余载时光穿梭,梦似的忆起幼时我。</h3><h3><br /></h3><h3>何日再重游?</h3><h3><br /></h3><h3>2017年早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