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读书笔记

Carjoy67

<h3>  (去年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玥涵同学发文章,我才知道可以用美篇图文并茂地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本篇是我向玥涵同学学习,用美篇写的第一篇文章。)</h3> <h3>  2017年初, 和朋友聊天,谈起当时看的一些书,随口说了一句,“我今年要争取读完二十本书”,朋友说:“要说到做到,不然就是吹牛哦。”麻烦了,以前我一年才读十来本书,可我实在是不想背上个吹牛的恶名,于是开始了我2017年的读书之旅……</h3> <h3>  一月份春节假期长,正是读书的大好时间,看了四本书。</h3><h3><br></h3><h3> 《摆渡人》(英国,克莱儿.麦克福尔),与一部国产电影重名,内容完全不一样。评论说是一本心灵治愈系小说,摘得五项世界文学大奖。可惜我读来感觉平平,感受不深。<br></h3><h3> *** 评分三星</h3><h3><br></h3><h3>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又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揭露的是喧嚣背后的冷漠和空洞,我感觉还是一般,不是很喜欢。</h3><h3> ***@评分三星半</h3> <h3>  《拉普拉斯的魔女》(日 东野圭吾)东野圭吾是当红的日本作家,去年看了他的《解忧杂货店》,感觉不错。这本书是作者30周年作家生涯的纪念作品,一月才出版,我就买来先睹为快。作者一贯构思精巧,本书表现人性的恶毒令人不寒而栗。相对而言,我更喜欢之前那本温馨的杂货店。</h3><h3> ****@评分四星半</h3><div><br></div> <h3>  《偷影子的人》(法 马克.李维) 非常打动我的一本书,看到书中妈妈离去的那一段,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br></h3><div> 亲情、友情、爱情在作家笔下象小河一般流淌,滋润着读者的心田。</div><div> *****评分五星</div><div><br></div> <h3>  二月份只读了一本书 一一一《查令十字街84号》(美 海莲.汉芙) 这本书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可是我怎么现在才知道?!不然当年在伦敦出差的两个月里,一定要到那个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去“朝圣”。书不厚,但我花的时间不少,有些段落实在是有意思,反复看几遍还会忍俊不住。美国的汉芙小姐聪明幽默、伶牙俐齿,英国的弗兰克先生绅士儒雅、木纳拘谨,看他们之间的通信十分有趣。后来听说这书被拍成了电影,描述两个未曾见过面的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我不同意,我认为他们虽然是惺惺相惜,但不是爱情。我要扺制这部电影! </h3><h3> *****评分五星<br></h3><h3><br></h3> <h3>  三月的一天在电视上看到徐静蕾朗读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忽然就很想再看看《我与地坛》,正好那个周末梁先生在北京出差,住处和地坛近在咫尺,赶紧让他帮我去地坛看看,拍几张照片给我。</h3><h3><br></h3> <h3>  现在的地坛与史铁生笔下的荒芜大不相同,但是每个轮椅能到的角落应该都已留下了他的印记。</h3><div><br></div><div> 三月初的时候好朋友悠悠极力推荐我用kindle读书,非常方便,我一直犹豫,我好象更喜欢纸质书的质感。正准备下单买本《我与地坛》,先生说再买书家里要放不下了,还是买kindle吧。就这样,三月十八日我拿到了自已的kindle,并且开始在上面看《我与地坛》。我打算以后只买看完评五星的书,喜欢看的书会经常翻翻,再读一读。</div> <h3>  《我与地坛》(史铁生)这本书是一篇长散文,作家用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平淡之下却有着巨大的感染力,是我喜欢的风格,下次去北京的时候,争取去地坛看一看。</h3><h3> *****评分五星</h3> <h3>  《化身》(日 渡边淳一)三月初无意中看到一篇介绍这部小说的文章,想起以前看过几本渡边淳一的小说,就到网上找来看了。这本书貌似讲个老套的中年男人包养年轻女孩的故事,但是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又十分精准,与作家其他的书给人压抑的感觉不同,这本书的结尾出人意料,却也有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h3><h3> ****@评分四星半<br></h3> <h3>  渡边淳一的书中有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摘录在此。“人也罢,花草和其他生物也罢,凡是过度想表现自己,就会使观众扫兴,减弱了它本来所具有的魅力。”</h3> <h3>  《小山河》(葛亮)作者是南京人,现在香港当大学老师。他的作品得过几次华文小说奖,这本书是他的散文集,可惜我读来没啥感觉,勉强读完。</h3><h3> ***评分三星</h3> <h3>  《无边界》(王小慧)两年前就买的书,一直没静下心来看。我很多年前就读过王小慧的作品,这位艺术家是个全才,由于她一直不愿意重复自己,不断探索和创新,使她在广泛的艺术领域都有所建树。这本跨界艺术札记展现了她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我最喜欢其中以莲蓬为主题做的展览。</h3><h3> ****评分四星</h3> <h3>  《我的视觉日记》(王小慧)这本书是我在2002年买的,这十多年里我反复读过多遍。这次因为看了她的新作《无边界》,又忍不住把这本书找出来读。这本书是作者旅德生活十五年的记录,书中我看到她的才华、她的智慧、她的优雅,也看到她的坚强。</h3><h3> *****评分五星</h3> <h3>  四月份读了六本书。</h3><h3> </h3><h3> 《繁花》(金宇澄)此书获奖无数,其中有2015年茅盾文学奖。奇特之处是全篇用上海话写成,读来却没有太大语言障碍,应该用的是改良后的沪语。书中人物众多,场景繁杂,细致入微,很见作者功力。我读着的感觉一会儿象《红楼梦》,一会儿象《清明上河图》,初读起来头绪太多,比较难读。这是我第一次用kindle读一本长篇小说,还有些不习惯,准备以后有空再读一遍。</h3><h3> ****评分四星</h3><h3><br></h3> <h3>  《非州三万里》(毕淑敏)毕淑敏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她的小说、散文看过不少。这本书讲的是她乘坐“非州之傲”蒸汽火车在非州六千公里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作家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总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读完后我深感过去对非州极度缺乏认识,现在了解了一点皮毛。</h3><h3> ****@评分4星半</h3><h3><br></h3><h3> 摘录一段她去非州人家做客的描述,实在是有趣。“先是迎面飞来一大盘炸鸡翅,我约略估计了一下,大概有30只鸡丧失了上臂。我还没来得及表示感叹,马上又端过来一大盘红烧猪肘,至少四只猪因此低位截肢。浩浩荡荡的烤鱼群前赴后继,牛肋排、羊肋排匍匐而来……这一桌人满打满算不到10个,荤腥之物足够让两倍以上的人大快朵颐。”</h3> <h3>  《读书与旅行》(詹宏志)台湾出版界大咖写的一本书。据说他是阅读狂人,家中藏书四万,每年买两千本书,一小时阅读十万字。这可能吗?怎样做到的?!</h3><h3> 作者的游历着实丰富,一会在阿拉斯加的冰海里划独木舟,一会在东京闻名世界的饭馆里品尝八十七岁名厨手捏的寿司,一会又在伊斯坦布尔的路边店里吃烤羊头和水煮羊头……</h3><h3> 虽然书读着感觉也不错,但我总觉得和刚看完的《非州三万里》有差距,差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或许是因为我在三万里的书里感受到了更多一些人文关怀吧。</h3><h3> ****评分四星</h3> <h3>  《这么慢,那么美》(罗敷)一位在北欧生活了十年的美眉所写,应该说我买这本书是被书名吸引。事实证明只看外表颜值是多么的不靠谱,这本书介绍北欧人的幸福生话,但语言过于平淡,说教味道重,给人肤浅乏味之感。 </h3><h3>** @评分二星半</h3> <h3>  《我愿朝着太阳生长》(陈果)两年前买的一本书,一直没有好好读。这又是一本我按畅销书单买的书,后悔买……我应该是很不适应这种鸡汤文学,说些或真或假的人和事,讲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让我读起来如同嚼蜡。</h3><h3> ** 评分二星</h3> <h3>  《舌尖上的西北》(贾平凹)到底是大家作品,功力深厚,内容丰富,文字凝练。</h3><h3> 比如写一颗长在黄土高坡的枣树,“春天里开一层淡淡的花,秋天里就挂一身红果。这是最懂得了贫困,才表现着极大的丰富吗?是因为最懂得了干旱,那糖汁一样的水分才凝固在枝头吗?”</h3><div> 再比如写茶,“形状小小的,似乎有着白茸毛,冲了一杯,杯面上就起一层白气,悠悠散开,一种清香味就钻进了口鼻,待端起杯再看时,杯底茶叶已经舒展,鲜鲜活活如在枝头”。</div><div> ****@ 评分四星半<br></div> <h3>  五月的一个周五上声乐课,同学刘教授说起最近有部小说,争议很大,是方方写的《软埋》。网上搜了一下,发现《软埋》很象一个网红,力挺和批判的声音都不小,还有停印、下架、被禁等等各种说法。</h3><h3> 《软埋》里提及洪山、施洋烈士墓、江夏、佛祖岭……甚至还有汤逊湖鱼元子,这些让我这个武昌伢感到亲切无比,方方是一个真正的武汉作家。但是正如有的评论所说,这不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是一篇政治作品。方方借用小说对几十年前的土改做了猛烈抨击,讲述了几个地主家庭在土改中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我读后的感受是:真相何处寻?就象小说中写的:“你选择了记录,我选择了忘记。但你既已记录在案,我又怎能忘得掉?而真相,又岂是你一本书所能描述出来的?这世上,没有一件事,会有它真正的真相。”</h3><h3> **** 评分四星<br></h3><h3><br></h3> <h3>  《带一本书去巴黎》(林达)这是我在2014年买的书,当时翻了一下,觉得难读就放下了。这次重新拿起,虽然读的还是很累,但是细读之下还是很有味道的一本书。</h3><h3> 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我曾经在巴黎呆过几天,走马观花,印象不深,一直想要深入了解巴黎。作者带着雨果的《九三年》,在法国游走,在法国的城堡、教堂、博物馆中讲述着对历史、文化和宗教的感悟,让我收获满满。</h3><h3> **** 评分四星</h3><h3><br></h3> <h3>  看到书里这张巴黎圣母院的照片,熟悉的场景让我想起一张旧照,一晃十六年过去了。当初一起去法国的两位朋友,你们还记得拍这张照片的清晨,在空荡荡的圣心教堂里,我们一起聆听修女们演唱赞美诗的那一刻吗?那空灵的声音仿佛来自天堂,让我久久难以忘怀……</h3> <h3>  《催眠师手记》(高铭)这本书是以前儿子买的,为了提高书的使用率,我也看看。作者之前还有一本引起广泛关注的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也是儿子买来我顺便看的。</h3><h3> 《催眠师手记》记录了一些催眠的案例,让人感到很新奇。我想世界上最复杂的应该是人类的心理,最难让人读懂的就是人心,甚至每个人自己也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内心。</h3><h3> ***@ 评分三星半</h3><h3><br></h3> <h3>  《厚积薄发 华为系列故事》7月的时候偶然得到这本书,马上读了一遍。关于华为的声音很多,狼性文化、工作累、过劳死、高收入等等……</h3><h3> 读了这本书才了解到,华为的成就多么辉煌多么的来之不易。扉页上的一句话让我感受很深,“人生攒满了回忆就是幸福一一任正非”。第一次看到有人对幸福这样定义,仔细想想,也有道理。所有的一切都将会过去,而过去的一切都将会变成美好的回忆。</h3><h3> **** 评分四星</h3> <h3>  8月某日看到一篇介绍张立宪和读库的文章,很感兴趣,马上跑到官网上预订了2017年全年套餐,没几天就收到了今年已经出版的4本读库和几本小册子,外加赠送的一个笔记本《梁.古建制图》。</h3><h3> 读库让我感到很神奇。“我们把书做好,等待您来发现。”简简单单一句话,透着自信和从容,也让我明白,为什么在如此的大环境下,读库能用12年的时间从一人一桌,一年出几本书发展到今天如此的规模。更让我好奇的是读库的选稿范围,小说、诗歌、散文、学术文章、千字文、心情随笔、个人感怀、亲情文章、人生顿悟、书评、影评、乐评,以上所有全部排除在外,原因是适合刊载这类稿件的媒体太多。读库希望作者不要想着“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是“我要把一件事情搞清楚,并记下来。”</h3> <h3>  手捧一堆读库出品,内容太过丰富,有我喜欢的文章,也有我不感兴趣的,下次再买要先筛选。现在我最喜欢的居然是那本笔记本,里面印有梁思成手绘的中国古建筑图,精妙无比令人赞叹。只是这样一本笔记本,让人如何舍得在上面写字呢?我愈发遗憾自己不能写出一手好字…… </h3> <h3>  读库出了很多各种主题的笔记本,敦煌小花、齐白石笔下的小虫、北京胡同、上海石库门…… 我现在理解了,为什么张立宪总是大声疾呼“你倒是用啊!”,但很多人还是不舍得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只是收藏,有人甚至出一本收一本,集齐所有。这么精致漂亮的本子,确实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也中毒啦!</h3> <h3>  《芒果街上的小屋》(美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这本书也买了好几年,翻过几次,一直没读下去。本书是作者的成名作,描述的是她作为墨西哥移民的女儿,在六十年代芝加哥移民社区的生活。这本书一九八四年在美国出版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论。读着它让我想起那些住在唐人街,不懂英文的中国移民。既然在那儿的生活如此困顿,人们又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移民呢?或许是为了梦想!借用本书导读里的一句话:“梦想是人前行和创造的动力。然而梦想也是需要甄别,需要分析,需要批判和修正的。”</h3><h3> ***@ 评分三星半</h3> <h3>  9月2日看到煦同学发的朋友圈,三联生活周刊上的一篇文章,霍格沃茨返校日,讲的是按照书中的描述,十九年后,2017年9月1日,哈利波特到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送孩子去上学的事。看到长大的哈利和孩子一起穿墙而过的场景,让人十分感概,《哈利波特》真是一本有魔力的书。</h3> <h3> 这篇文章的末尾,是一个广告,一键下单,是最新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是我刚刚看过的电影《敦刻尔克》的剧照。结果就是我一键下单了,还顺带买了两本往期的杂志,《百岁贝聿铭》和《园林》。现在花钱太容易,拿着手机随时可以买买买……</h3><h3> 贝聿铭和园林两者之间有一个大大的交集,那就是苏州。一说起园林想到苏州很自然,而贝聿铭是苏州人,狮子林曾经是他家的私人园林,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他的封笔之作。自从上次恩悦同学去苏州,秀给我们好多好看的照片以后,我心里就长了草,总盘算着什么时候去拔草。苏州我还是二十九年前和丹同学一起去过,下次要去苏州博物馆、狮子林、王小慧艺术馆(王小慧是我最欣赏的艺术家)、艺圃(在延光阁茶室喝一杯茶)、网师园(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曾经复刻了网师园中的殿春簃 ,我想先看看实物,有机会了再去看看复制品)……</h3> <h3>  国庆长假前一天,收到了新一期的读库和小册子《一碟泡菜》,再加上附赠的十二张电影海报明信片和一封信。</h3><h3> 这封信实际上是2018年读库的预定广告:</h3><div> “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安心做事的世道,出版又是一个很残酷的行业,要求我们既得有真爱,又得有真本事。没有真爱,熬不下去;没有真本事,做不出来。</div><div> 也期待可以继续得到您的真爱。”</div><div> 我本来打算明年不订全年的读库而是选择性地买几本书看看,看了这封信,又犹豫还是想订了。“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安心做事的世道”,这句话让我深有同感,现在的人们焦虑浮躁,总想着做大事赚大钱,难以静下心来做实事,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有所改变。</div> <h3>  10月份,在京东上看到想买多时的书终于降价了,赶紧买下。这两本书外表朴素无华,但着实精致耐看,读着更觉舒适。所以原价五十多人民币一本真不贵,折算一下还不到八美元,我以前真不应该嫌它贵。</h3> <h3>  《巴黎烧了吗?》(美 拉莱.科林斯 /法 多米尼克.拉皮埃尔)书名是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希特勒在巴黎解放那天责问下属的原话,幸亏没有如他所愿,否则,那么美丽的巴黎……</h3><h3>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二战时期巴黎解放的全过程,涉及到德、美、法三国的军队,法国内部的多股政治势力还有战争中各种人物,从将军到士兵,从政界巨头到平民百姓,头绪繁多却又井井有条。我很佩服两位作者,把这么复杂庞大的事情如此翔实的表现出来,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堪称纪实文学的典范,这种严谨的态度应该值得现在很多中国作家学习。</h3><h3> 巴黎能够保全实在是幸运之极,人们应该特别感谢那位最后一任统治巴黎的德国将军:冯.肖尔铁茨,没有他竭尽全力违反希特勒把巴黎变成废墟的命令,巴黎将不复存在。</h3><h3> 书中形容巴黎解放后狂欢情景的语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此刻任何语言就象想用黑白颜色来表现沙漠中的日落那样无力。”</h3><h3> ***** 评分五星</h3><h3> </h3> <h3>  《我的一生》(以色列 果尔达.梅厄)作者是以色列缔造者之一,以色列首位女性总理。以色列、犹太人在我心目中始终有着神奇的色彩,他们是天生的精明商人,他们还是希特勒屠杀的受害者、是上海善意收留的幸存者、是对中国人永怀感激之情的报恩者。</h3> <h3>  读了这本书,我对以色列、犹太人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在我心中犹太复国主义几乎等同于日本军国主义,那是多么大的误解啊!犹太人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他们的人民在世界各地流浪,为了回到自己的故土,历经千辛万苦。</h3><h3> 梅厄夫人在书中前言写道:我从来不记日记,也从来不写信,我当然从来不曾指望去书写我的生平故事。但今天,为使本书的读者能够更多地了解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和犹太人民,我谈及了我认识的一些人物,我去过的一些地方,尤其是我经历过的一些难以置信的事件。</h3><h3> 我想说的是:梅厄夫人,您做到了!</h3><h3> ***** 评分五星</h3> <h3>  11月初,我终于有机会去苏州休假,游了几个园子,还去了从台湾来的诚品书店。从苏州回来的后遗症就是趁双十一买了一大堆书,估计今年看不完,只能留着明年接着看了。</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苏州的诚品书店,遇到一场新书签售会,六点半才开始,不到五点就聚集了不少人。书名《我不》,作者大冰。大冰这个名字我第一次看到,网上搜了一下,发现他是“主持人、民谣歌手、作家、油画画师”,又一个网红。</font></h3> <h3>  《我不》(大冰)回到武汉,我马上买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有些失望,不知道这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庞大的粉丝群。“主持人、民谣歌手、作家、油画画师”,说实话我当初看到这一堆头衔就觉得不靠谱,但还是想验证一下。他主持的节目画的画我没看过,不予评论。买的这本书里带一本小册子,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听歌,那些歌我听来比较无感。</h3><h3> 这本书写了作者几个朋友的故事,有的故事我觉得还可以读,但是我不喜欢这本书带有痞气的语言。或许现在年轻人都喜欢这样说话,作者才受到如此的追棒。我想这种书不可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只能走红一阵子而已。</h3><h3> **@ 评分二星半</h3> 《它们没大脑,但它们有智能》(意 斯特凡诺.曼库索;意 亚历山德拉.维奥拉)两位作者,前者是植物神经生物学家,后者是记者、科普工作者。这本书是我订阅今年全套读库附带的小册子之一,虽然我自诩为植物爱好者,除了部分章节外,全书读起来感觉趣味性还是差了些,更象在读一篇科技论文。 <div><div>  书里详细介绍了植物多种不为人知的本领,除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这五种与人类相仿的五种感觉,还有很多人类没有的感觉,例如植物能测量土壤的湿度、能感知重力和磁场、能辨识和测量空气或土壤中的许多种化学物质……</div></div> <h3>  植物世界有太多的未解之迷,让人感叹造物的神奇。摘录一段,“一般来说,一种动物来取食花蜜时,身上会沾满花粉,并将花粉带到其他花朵。很显然,花粉不能随便带到哪一朵花,必须是产生花粉的同种植物。花粉如果被带到其他种类的植物上,可就浪费了。不管什么植物品种,对动物来说就近取食花蜜是最简单的。但是昆虫并不这么做,整整一天,它们就盯住一种,即早晨造访的第一朵花的品种。这是保证植物整个授粉和繁殖过程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描述这种不寻常的行为,昆虫学家将其命名为“忠地性”。”</h3><h3> “植物学家和昆虫学家都很清楚,蜜蜂会在一天中专注于早上造访的第一种花,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还没找到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h3><h3> ***@ 评分三星半</h3> <h3>  双十二到了,读库有买书送书的活动,我肯定不能错过。为儿子买了几本游戏设定集,这几本书虽然价格不菲,但装桢、印刷十分精美,内容也很丰富,物有所值。</h3> <h3>  读库送的书是我为自己选的,《山是山水是水》(日 高仲建一著绘),一本是绘画随笔集,一本是使用原著里的绘画制成的笔记本,用的都是一种绵软的轻型纸,太精致了,拿在手里,不看不写也是一种享受。这个笔记本好象更适合画画,我不仅恨自己不能写一手好字,更恨自己不会画画。</h3> <h3>  此书是模仿朝鲜半岛李氏五朝时期民间流传的绘画,在画作中题有一节汉诗或画题,其根源是来自中国宋元山水画极度质朴的风格。读起来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有返璞归真之感。</h3><div> **** 评分四星</div> 《九九消寒图》这张纸随读库定单夹带而来,起初我并不在意,但是仔细了解以后发现这张图并不简单。<div>  这幅图与中国北方“数九”“写九”的风俗密切相关,图中有九个字,每个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顺序填一笔,每过一九写成一个字,九九过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就完成了。另外图上有“管城春满”四个字,我不懂是什么意思,学习了才知道“管城子”是笔的别名,这四个字的意思是“笔成春满庭”。 <div>  再过几天就是冬至了,我准备每天用五彩的颜料填一笔,完成一幅我的《九九消寒图》。</div></div> <h3>  让我们一起期待春天的到来吧!</h3> <h3>  这篇文章,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我写了快一年的时间,今天是2017年的最后一天,明天又是新的一天。</h3><h3> 感谢同学恩悦、大吴、一尘、丹!感谢好朋友悠悠!你们的鼓励让我坚持写完这篇笔记。</h3><h3> “读书是另一种旅行,愿你我一路同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