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初访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随感</h3><h3> 烟花三月有幸来到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参观学习。初来乍到,几乎每一天都在感触不同的文明与文化,心里一直迫不及待地想分享一下我这十几天来所见所闻所感,直到落笔之时才发现这比发发微信朋友圈要难很多倍,大脑输入的大量信息还不能很好梳理清楚......</h3><h3><br /></h3><h3> </h3> <h3> 芝加哥大学1890年由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在原一所倒闭的教会学校基础上创办起来,素以盛产诺贝尔奖得主而闻名。截止至2016年,共有89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芝大工作或学习过,学术声誉位列世界第四。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崔琦均在芝加哥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华裔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曾在芝大担任化学教授,前任总统奥巴马曾长期在芝大法学院任教。坐落于芝加哥南部的海德公园(Hyde Park)内。</h3> <h3> 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是一所美国学术型医学中心。该医学中心是美国排名前十的医学院──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医学院(Pritzker School of Medicine)的教学医院,隶属于芝加哥大学,并由大学管理运营。医学中心的医生均来自芝加哥大学医学团队(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hysicians Group)。医学院每年在申报该校的9千多学生中面试600人,最终只录取88人。在体现精英教育的同时,也体味着竞争的残酷......</h3> <h3>该中心主要由四个院区组成。临床与科研医学中心(The Center for Care and Discovery)是一所体现最高医疗水平的现代化医院,着重于癌症、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先进外科手术及高科技医学影像;伯纳德·米切尔医院(Bernard A. Mitchell Hospital)着重于急诊医学、妇产科及烧伤科;科默儿童医院(Comer Children's Hospital)是一所着重于通过患儿诊治、教育、以及对儿科疾病的病因及治疗的研究来增进儿童健康的三级诊疗教学医院;杜克索斯尖端医学中心(Duchossois Center for Advanced Medicine (DCAM))是最先进的门诊诊疗中心,提供全方位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服务。</h3> <h3>在医院某处走廊的墙壁上你可以找到历届在该学院学习过的学生的合影照片。这家医院墙壁的文化展示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会让你仿佛置身于博览馆中。</h3> <h3>按年代排序的学生照片,你可以感受一下能在这里读书毕业是怎样的心情。</h3> <h3>医院的环境优美而安静。尤其随处可见的医院墙壁上的海报、照片、艺术画让我觉得是在艺术馆或博物馆浏览的感觉。这种医院文化的渲染随处可见。</h3> <h3>主题图片旁的每一段文字都会增长你的见识与欣赏能力。</h3> <h3>医院一处大厅里可见清洁工人的现代化保洁</h3> <h3>这里的医学实验室包括了解剖病理、临床检验、血库、微生物、超微、流式细胞、免疫和分子病理等,分工相当精细。各部门有严格培训随时考核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每二年有一次相应质量认证体系的检查,所以平时除了严格按SOP进行技术操作,还有大量的表格要填写备查。除了先进的仪器设备,这里分工也高度精细,高度亚专科化。这栋六层楼是原外科大楼,六楼的一部分是解剖病理医生办公所在地,也是我每天来工作的主要场所。病理技术和冰冻切片分开在另外的区域,免疫组化等和临床检验在又另外一幢楼的地下室区域。第一天上班肖教授带我去参观时感觉很震撼像个高度现代化管理的工厂一样。</h3> <h3>这是用全景拍摄的六楼办公室的长长的走廊,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这里的楼与楼都是相通的。好多地方都很相似,刚来的头几天我因没有方向感常常迷路,好在大家都很热情,甚至主动询问我是否需要帮助,并主动带我到目的地。深有感触的第一件事就是第一天下班我因不确定回住处的方向,在走廊徘徊时被一位在儿童中心ICU工作的外籍女医生在下班的路上看到我迷失的样子,主动询问我是否需要帮助,并一直送我回到住处,再自己返回家,我当时的那种心情你一定能领会。毫不夸张,有一天,电梯恰在四楼停顿的时候我在电梯里掩鼻打个喷嚏,可能声音有些奇怪,一位刚走出电梯的医生马上回转身问了我一句是否需要帮助?......我在反省自己,她们比较我以前是不是多了些冷漠呢?</h3> <h3>据说美国很注重隐私权,所以办公室里不经允许不敢随便拍照。这是病理住院医师办公的一角,感觉似乎还没有国内医生的办公条件好,但每位病理专家都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诊断流程是住院医师(resident)先阅片初诊,fellow再阅片讲解,最后pathologist 审阅每张切片,发出病理报告。住院医师是general,即全科,不分亚专科,要经过四年的培训考核到fellow,再3-5年的培训考核才确定亚专科才达到pathologist。各个亚专科分工明确,科室有很多文员不同分工,有专门的文员分类、分发、打印、整理归档,技术人员按技术部门分组专门负责实验室检查及制片工作。每天不同时间有不同亚专科的指控或质保会议,中午十二点是这里讨论会议最多的时候,包括多学科的临床病理讨论会。十几天下来我才刚刚熟悉一个工作流程循环,详情只能以后再慢慢和大家分享了。</h3> <h3>这是医院里的空中大厅sky lobby,落地玻璃,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整个城市。你完全感受不到是在医院里,仿佛置身于五星级酒店,可以吃饭、喝茶,在这里轻松地讨论交流或独自休息一会儿,看看书、发发呆。</h3> <h3>医院随处可见的咖啡厅,是休息交流的场所。</h3> <h3>这栋一幢十层的建筑是科研中心。</h3> <h3>里面完全都是不同课题研究的教授们的实验室,很多研究领域的大咖、大腕,尽管很忙,他们还很平易近人。在美国做科研的实验室人员是不参与临床工作的,如果有项目有经费你就可以申请实验室,配备齐全相应的工作人员开始你的科学研究工作。据说经常有实验室因经费不足而被迫关闭的。</h3> <h3>实验室的走廊排满了存放标本的冰柜,液氮罐等。实验室走廊的棚顶是没有装修的,布满了管道。</h3> <h3>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是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在这个野兽派的建筑里面,除了舒适的阅读环境外,最有特色的就是有现代化的350万册图书的存储检索系统,储藏室与阅览室分离,把书放到精心设计的"盒子"里面,存于地下室里,保持最适宜藏书的温度与湿度,电脑操作,检索、借阅程序,不用人工,完全自动化!</h3> <h3>芝大里有六个大的图书馆,医学院有个专门的医学图书馆即Crerar library。这里提一下,芝加哥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所有建筑都是靠私人捐赠建起来的,所以基本是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h3> <h3>也许是自己太肤浅,在医院某处墙壁上看到这个的时候我不禁联想到国内类似的寺院文化。</h3> <h3>全美2010-2011年评比获得最值得自豪的荣誉-美国最好的地区医院!</h3> <h3>团队或个人的业绩会展示在办公室的门口。</h3> <h3>这是领先团队的介绍形式之一。文图并茂,一目了然,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h3> <h3>第一见到这幅海报时,我深思良久,How will I do?and you ?这是医院的一个文明建设活动的主题海报。</h3> <h3>你读懂了吗?呵呵,相当于国内先进工作者事迹报告的前言部分。优秀员工优质为患者及其家庭服务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h3> <h3>长长的这一排图片就是员工为这个主题活动所交的答卷。</h3> <h3>他,是呼吸科专家。当一个在MICU的患者因复杂的诊断需要高血氧时,他总是自愿去帮助,当一个患者几个治疗之后达不到患者的需要时,他会亲自到床边和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一起解决问题,尽量避免插管,并传授他的经验,受到好评。</h3> <h3>她,是综合癌症中心的技师,主要负责实验室检查工作。她用自己设计的书信和卡片的方式与癌症患者建立了交流关系,告诉癌症病人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可怕的病魔和治疗过程,我们想着你,陪着你、为你祈祷、分享你的快乐,也会陪你一起哭泣......</h3> <h3>她,血液和干细胞移植病房的管家。housekeeper,不知中文里哪个词更恰当地来翻译这个职位,有知道的朋友别忘了教我,感觉在国内应该是护士长兼职的。十五年的丰富经验,为医生和病人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并用微笑服务,受到大家好评。</h3> <h3>好人好事!她,是临床用血质量协调员,在上班路上遇到了行动不便,要临盆的产妇,帮助她叫了运送车并协助送产妇到急诊。得到了同时的赞扬,并激励了周围的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h3> <h3>他,是医院里的患者运送员,他爸爸也在这里做运送工作,是"院二代"。他用他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赞扬。一个幽默风趣乐于奉献的年轻人。</h3> <h3>她相当于我们医院食堂的送餐阿姨,每天送餐到病区都会安慰和鼓励病人,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h3> <h3>我觉得这个宣传海报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贴心服务之一。</h3> <h3>昨日春暖花开</h3> <h3>今天漫天飘雪</h3> <h3>真正的鹅毛大雪……头天刚刚改到夏令时间了,紧接着就是两天大雪,我也是醉了这芝加哥的春夏之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