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杨晓江

<h3>作者:何曼</h3> <h3>上个周末,最喜欢的两档电视节目里印象最深刻的两组片段都是描写父亲,叙述父子情的。《朗诵者》里昔日青春偶像李亚鹏朗诵的一首朱自清的《背影》,把父亲对,儿女那深沉的爱以及其朴实的文字语言表达出来,细腻真挚感人。而在《歌手》中&quot;音乐诗人&quot;斯文儒雅的李健轻拔吉他走心低吟《父亲写的散文诗》,歌词是年迈父亲年轻时的日记,没有华丽的词藻,平铺直叙,却直戳人心。李健的演唱看似毫不费力,却字字饱含深情,举重若轻地把如山的父爱展现,让我泪流不止,也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情感。</h3> <h3>受节目的影响,也因为我的父亲已经年迈,这几天脑海里都是从小到大直到今日,这几十年跟父亲相处的画面。父亲生我较晚,好像我都没怎么见着他年轻的样子。印象里他从没胖过,永远都是清清瘦瘦的。但只是近几年实在是年岁高了,背才佝偻了下来。</h3> <h3>父亲是军人出生,听奶奶讲父亲年少时跟随路过家门口的解放军参军走了,跟家里招呼都没顾着打。参军后的父亲随刘邓大军一路南下,最后父亲所在的部队医院集体转业留在了四川,再后来就有了我和妹妹这两个有着北方血统的四川妹子。虽然父亲在部队从一直从事文职工作,但从他那挺直的腰板和关注时事、严于律己、自理能力超强等品质里还是可以传达出军人的气质。</h3> <h3>记忆里父亲一辈子言语不多,节俭克己。跟我们儿女们的关系远远不像现在我的女儿跟她父亲那么亲密随性。但在他不苟言笑的外表下我和妹妹时刻都能感受到他那柔软温暖的关怀。我是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座上长大的,那时的家庭没有小车,自行车就算是家里的一个大件了。从我小学开始父亲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用自行车送我到体校排球队训练,至到中学毕业。每到周末父亲总是骑上他那辆骑了很久但很爱惜的永久牌28自行车带着我和妹妹去公园玩,去妈妈假期学习班探望妈妈,我的感觉是他总是那么轻言细语,脾气好好的。父亲虽然是北方男人,但也入乡随俗做些家务。父亲做得一手好菜,东坡肘子、夹沙肉、咸烧白、炸酥肉、凉三丝这些他的保留菜品,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很多现在用着的烹饪常识都是那会儿从父亲嘴里学来的。每到周末他就大动干戈在家里做他最拿手的北方面食—包子、馒头、抄手、饺子,换着花样让我们大快朵颐。我和妹妹上幼儿园的那段日子,父亲还会利用周末自制一大包各种零食,准备着第二天哄哭哭啼啼的我们去上幼儿园。每到夏天,父亲总会买回很多很多北方人最爱吃的西瓜,晚饭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啃西瓜,其乐融融。啃完西瓜父亲总会扛上那时的乘凉工具凉板凉棍放在妈妈学校的操场树荫下,地上泼一盆凉水后等待我们和院子里的大人小朋友聚在一起,听他讲那些奇奇怪怪的故事,可惜现在的记忆里就只剩下&quot;司马光,打破缸&quot;了。</h3> <h3>父亲对孩子脾气很好,也很少动手打小孩,这在那个年代还是比较少见的。遇到我和妹妹淘气不听话马上就组织家庭会议,常常听他说我们今天开个会,当然在这样的会上多是他的&quot;一言堂&quot;。不过效果还是挺不错的,每次我和妹妹听了他的教诲,表现就会好一点。但几年下来也总有那么一两次我们是真的惹他生气了,那时父亲就会拿来打痛屁股的家什,狠揍我们一顿,妈妈掉泪也没用,谁也说不了情,一定是让你记忆深刻的教训。小时候我和妹妹还是很怕父亲的,尽管他真的是很少打骂我们,但他不苟言笑,少言寡语的性格,让他不怒自威。再后来我们出外读书或工作忙了,难得有时间坐下来跟他开家庭会议了,父亲就用他写得的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给我们写信留字条,这样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直到今日我还时不时会收到父亲当面交给我的信,关于教育孩子、关于家庭成员的相处之道……他的观点,他对我的意见等等。对我也是很有警示和帮助的。 </h3> <h3>可能是受做音乐老师的妈妈的影响,家里三个女人都爱唱歌。家里歌声不断,也吵得人很烦。父亲话不多,更是不会唱歌,跟他生活了几十年没听他哼过一声音乐。但他从没烦过家里此起彼伏的歌声。有时连自己都爱唱的妈妈也烦我们了,叫我和妹妹闭嘴,这时父亲总是温和地说让她们唱吧。庆幸有父亲的保驾护航,让我和妹妹在自己的歌声里无忧无虑长大。这也是妈妈一直告诉我们要感谢父亲的地方。</h3> <h3>父亲退休后热衷锻炼和习书法,练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我和妹妹用心地把父亲的习作存留下来,还裱上挂在了家里。晚年的父亲跟我生活在一起,虽然不在一个屋檐下,但也不到一碗汤的距离。天天相见,相互照顾关心。老人家仍然保持着非常规律的生活,每天固定时间锻炼,读书看报听收音机,每晚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和接下来的央视黄金档电视节目,早睡早起午休。坚持保持了一辈子的生活习惯,不嗜烟酒,粗茶淡饭。虽然年逾九旬,听力视力下降,但头脑清醒生活自理,那是他和我们儿女的福气。但愿父亲和我们一起加油,让我们相携相伴的日子长一点再长一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