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他人期待,找到真正自己

慕小酒

<h3> 摆脱他人期待,找到真正自己</h3><h3> ——读《无声告白》有感</h3><h3> 《无声告白》出自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之笔,扉页上的她很年轻,也很漂亮,很难想象,如此深刻又刺痛灵魂的故事是这位优雅温婉的女士所作。小说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写的是成为&quot;异类&quot;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h3> <h3> 全文的基调悲伤而又沉痛,从最初作者就定下了本书的情感走向。一开始就写莉迪亚的死亡,真的是有点措手不及,但这却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轴,似乎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们,心情应该是沉重的。<br /></h3><h3> 莉迪亚死了,她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h3><h3>  莉迪亚的妹妹看清了什么呢?</h3><h3>文章有一句话这样写道:来自混血家庭背景的孩子,通常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外界的歧视与父母不理解的爱,使他们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困苦而黑暗。</h3><h3>  而李先生就是一位出身穷困的华人移民后代,从小受到排挤、孤立,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融入白人的世界。李太太由单身母亲抚养长大,虽是地道的白人,却不愿屈从母亲期望的女性传统角色,她梦想拥有自己的事业,比男人更加卓尔不群。两人的结合有爱,也有很深的误解和由误解产生的期待。等到孩子相继出生,误解越来越深,差点导致家庭的崩解。此后,莉迪亚就成了维系家庭表面安稳的纽带。她既要安抚父亲对友谊的渴求,又要满足母亲对出人头地的期盼。她被亲情绑架,被父母的懦弱压垮。</h3><h3>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梦想,在现实中却都举步维艰。当成人的梦想遭到现实困境,当成人解决不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这种愤愤不满,这种失魂落魄,就会转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h3><h3> 莉迪亚为什么会自杀,原因在于缺少依靠。原本唯一的依靠哥哥即将离开去学习,而自己的母亲把她自己未完成的医学梦想都寄托在她身上,甚至父亲让她广交朋友在她眼里也是无形的压力。她没有朋友,因为她和别人长得不一样。她自卑,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母亲开心,只是因为童年的经历真的会改变着她的想法,曾经母亲一声不说地离开成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害怕再一次失去母亲,而默默承受着本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成熟,她做出了自我牺牲,成为母亲的寄托,成为她梦想的影子。莉迪亚走上了一条不是自己的路,不喜欢而又充满艰难和痛苦。她甚至已经在做不是这个年龄层做的事,比如学习高年级的知识。只可惜她失败了,不懂亦不会不喜欢。导致成绩下降,为了不让母亲难过,她开始欺骗,然后谎言把她压得喘不过气来。她无处发泄而走向尽头。</h3><h3> 过份的爱是一副枷锁,困住了彼此,也疏远了彼此。看似一棵稻草,却压垮了一颗心。</h3><h3>或许作者说的对,曾经爱得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h3><h3>有时候,人们意识不到,幸福是多么脆弱,只要你不小心,就能轻而易举地推倒幸福,让它粉身碎骨。</h3><h3>玛丽琳没有意识到,女儿莉迪亚就像她手中的风筝,她越是拽得紧,风筝就越是不能远飞,可怕的是甚至随时都有崩断的可能。</h3><h3>不容置疑的爱是自私而沉重的。过于疯狂地追求一件事,就会有时刻警惕和失去理智的可能。扭曲的爱往往是一把杀人的刀,沉痛而无形。</h3><h3> 《无声告白》主要由两个主线构成,一个是作为父母亲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自己孩子身上所导致的悲剧,一个是活在他人期望里的挣扎和痛苦。所以,书中封面的那句话令人深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