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印记,一河一山一大漠(转载朋友檄文/本人配图)

永 亮

<h3>故乡是用来回忆的。早有朋友说:没有迁徙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如今想来倒有几分道理,倘若没有乡愁的萦绕,人生确实如同缺盐少油的佳肴,味道寡淡了许多。</h3><div><br></div><div>当每每有人问起我家乡时,我说“乌海”,十之八九会看到疑惑的眼神,于是也有了酸溜溜的感觉,因为故土确实没有理由名闻天下,大约在100年前,这里还荒无人烟,偶尔路过者大概也就是一二个牧民吧,当然还有成群的牛和羊。</div><div><br></div><div>乌海不大,方圆1700多平方公里,40万左右的人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塞北小城。但故乡也是出自名门的,亿万年来,九曲十八弯的黄河穿城而过,乌兰布和沙漠就依偎在河边,长长久久地陪伴着她。贺兰山的余脉——绵长低矮的群山在城东横亘 ,甘德尔山是最高的一峰,它默然凝望着大漠怀抱中的大河,托出每天的朝阳,目送浑圆浓红的夕阳落入黄河,它的眼中就呈现出一河一山一沙漠的美丽图画。</div><div><br></div><div>家乡朋友说吟唱“大漠孤烟直”的诗人一定来过我的家乡,一定见到过这副画面,姑且信之。</div> <h3>我第一次到黄河边的时候,是和小伙伴去农场打沙枣。立在黄河岸边,诧异于黄河水如此之黄浊,浓浓的稠稠的,流动得很是缓慢,就觉得那窄窄的河流来自于沙漠,带来了许多许多的黄沙。后来再大一点,才知道黄河来自于黄土高坡,因此才有了这面黄肌瘦的容颜。</h3><div><br></div><div>我打小对于黄河是没有什么感情的,且充满了恐惧,只因为听说每年黄河都要收走几个下河游泳的孩子或青年,抑或有想不开的大人也跳了黄河,因之黄河似乎有死亡之邪气,我总是离得远远的。</div><div><br></div><div>直到前几年,家乡在黄河上做起来大文章,黄河才有了别样的景致。一座雄壮的拦河发电站横跨大河、蓄水为湖——水域浩大的乌海湖慢慢形成,淹没了黄河两岸的菜地树木,而黄河水也沉静为蓝色的镜面。</div><div><br></div><div>乌海湖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便也有了游船,家乡人终于露出了金沙般的笑靥。我常常想,这条大河上不知有多少这样的拦河大坝,黄河下游的断水时间会不会越来越长,而远在东营的黄河入海口是否还会有黄河水流入……但无论如何,乌海湖让家乡湿润水灵起来了。</div> <h3>沿着新修的黄河大桥来到西岸,便是乌兰乡,沿河一路向北,即来到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地界,进入一望无际的乌兰布和大沙漠,若弃车步行,即可深入大漠的腹地。</h3><div><br></div><div>晴天丽日,金沙漫漫,一个个连绵起伏的沙丘静静地趴着,微风在细沙上精心雕刻着整齐纤细的花纹,一簇簇沙蒿干枯在早春二月的阳光中,一条穿沙公路在远处若隐若现,没有植被不见飞鸟,沙漠如同静止的黄色海洋,远远地与蓝天携手。</div><div><br></div><div>最美的是一湾沙漠湖水,小巧精致得如一枚蓝色的宝石别针,在金色的衣裙上熠熠闪光,让大漠轻盈柔媚了几分。</div> <h3>大坝拦水后,黄河两岸顿时灵动起来,沿河的漫漫细沙呈现湿漉漉的清丽之态,随着地下水位不断抬升,净化后废水的引入,便在黄河边形成了大片的湿地——龙游湾湿地公园。</h3><div><br></div><div>如今的龙游湾湿地公园过去是大片的荒地,多年前,曾经骑自行车过来春游,感觉路途特别遥远。那时,树木少见,杂草丛生,细细的黄河懒洋洋地流淌,间或一片又一片盐碱地白花花地刺目。</div><div><br></div><div>听当地的老乡说,这个地方叫“三棵柳”,大概是因为树木稀少的缘故。</div> <h3>如今的湿地公园,因之黄河与沙漠的陪伴而独居风姿,比起溱湖湿地公园等国内著名的湿地公园,其绝不雷同的景致令人更加惊叹不已。</h3><div><br></div><div>早春时分,河边的风不客气地扑打着人脸,一阵阵寒气阻挡了许多人的脚步,因此这里人迹罕至、天高地阔,似一个奇特的世外桃源——荒凉而宁静,呈现一种无边无际、大开大合的辽阔之美。</div><div><br></div><div>大片金色的芦苇在阳光下随风摇摆,一汪汪水泊呈深沉的蓝色,在芦苇丛中荡漾着诗意的波纹。各种鸥鸟随性而飞,几只麻鸭轻快地在比赛。极目远眺,沙丘起伏,山峰连绵,城市楼群在淡淡的轻雾中比肩而立,让龙游湾湿地公园更加具有旷野的静谧与壮阔。</div> <h3>站在龙游湾湿地公园向东南方眺望,就遥遥看到乌海市的标志性建筑——成吉思汗铜像,傲然矗立在高高的甘德尔山顶上。</h3><div><br></div><div>登甘德尔山如今成为了许多乌海人的休闲方式,因为这里已经成为乌海市的另一个旅游景点。甘德尔山不算险峻,沿着平坦的山路一路向上,成吉思汗铜像就前后左右地出现在眼前,光秃秃的山峦呈黑褐色,冬日的积雪还隐隐闪着白光,倒像哪位神仙随意撒下了一麻袋大粒食盐。</div> <h3>过去也登过甘德尔山,那时候还没有修成吉思汗铜像,更没有对甘德尔山进行全面绿化,山是光秃秃的灰色,山体裸露着深灰色的坚硬岩石层,植被稀少干枯,夏天还有丝丝绿意,冬日则完全是一片荒芜之地。</h3><div><br></div><div>从远处看甘德尔山的景象,一位朋友说很像从火星上传过来的照片,可见其荒凉与孤寂。如今已今非昔比,政府投入巨资打造该景区,塑像、修路、栽树三项大工程,动辄都是上亿元的投资,尤其是植树,水利工程至关重要,因为乌海市年降水量不足200,树木成活必须滴灌上山,后期养护更是耗资巨大。听说该景区共50万多棵树木,每一棵树都是弥足珍贵啊。</div><div></div><div><br></div> <h3>每次回到家乡,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变化太大,又不认识了。是啊,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家乡也是越来越美了。</h3><div><br></div><div>这次回乡恰逢春和景明,感谢同学们热情相陪,登山游湖观沙海,不亦乐乎。也许家乡的景色不能名满天下,但我对家乡的热爱却溢满胸怀,如金色的沙粒可能随风飘扬,但却永不褪色。</div><div><br></div><div>不需要理由,不需要矫饰,不需要刻意,只因为我生长在这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