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煤矿 曾经的故乡......唤醒尘封的

北极光W

<h1> 写在前面</h1><h1> 此篇发表一周年之际,相册重新编辑了一下,增加了一些老照片。早有这想法,一直没有落实。这次让我决心做这事的动力源自近一年四万多的浏览量,地域覆盖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以及海外。我知道这些人大多都和蛟河煤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每天平均一百以上的人在看,在回忆,春节期间从未间断。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心情我能理解,在蛟矿人的心中,这可能比春晚份量还要重。 我知道每年都会有人离去,为了能让这些老人们有生之年看到更多蛟河煤矿的过去,增加更多的回忆,我感到了压力,更有了紧迫感。回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不需要华丽的外表,真实就好。</h1><h1> 图片除属名外,部分来自网络,部分来自《没有淡出的回忆》,部分来自蛟河新区文化站矿史博物馆。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图片未征得作者和本人同意,不妥之处敬请谅解!</h1><h1> 我的老同学为图片的提供,回忆,鉴别给与了很大帮助,在此一并感谢!</h1> <h1>此篇发布于 2017年3月18日早6点47分,短短两天多点击过千,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感谢亲们对本篇的厚爱。可见无论在天之涯,还是在海之角,大家的心是相通的,蛟矿人对家乡的这份情,这份爱是彼此的。在这里祝我们这些曾经的蛟矿人及其家人开心快乐,幸福安康!!!</h1> <h1>怀揣对蛟河煤矿的无限眷恋,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和学生时代的深深怀念,丁酉年春节期间,我们四个小伙伴儿登上回家的客车</h1> <h1>回家的路还是很顺的,有专线客车,票价四元,附和市场价格,以前到中岗三毛,这些年好多东西都涨了十几倍。车隔半小时左右,很方便。</h1> <h1>工人俱乐部,儿时的最爱。太多的老电影都是在这座影院观赏的。回忆一下可占百分之七八十。</h1><h1> 前窑俱乐部还在,矿里的工人俱乐部早已不见踪影。</h1><h1> 我记得当时的票价是一毛钱。</h1> <h1>水塔 一蛟河煤矿的地标,像一位耄耋老人,威严的屹立在矿中心。</h1> <h1>水塔饱经岁月沧桑,随着资源的枯竭,也显现出他的龙钟老态。</h1> <h1>这个书店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是后窑唯一的书店。</h1> <h1> 医务人员在认真的工作。简单的办公桌,狭小的空间,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工作的那份热情和责任。</h1><h1> 写字的是我小学同学张淑珍</h1> <h3><br /></h3><h1> 90年代初,我的两位老人都是在矿职工医院送走的。现在的医院和那时候相比,虽然楼高了,设备和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总有一些东西让人难以接受。</h1> <h1>曾经十分繁华的中岗主街道,早已风光不在。</h1> <h1>中岗主街的两侧,部分建筑物还在,但很少了</h1> <h1> 照片中有矿党委书记李凤梧,矿长王金力,纪委书记王延</h1> <h1>文化馆 保留不多的建筑物</h1> <h1>劳动服务公司,在去往选运科的路边 </h1> <h1>联办大楼,那时候都叫大白楼,小时候听大人说是日本人盖的,后来我听一个老人说是52年左右建的。风光不减当年!</h1><h1> 在《没有淡出的记忆》证实,蛟河市工会主席梁志臣曾陪几名日本客商去蛟矿怀旧,当年煤炭株式会社的三层小楼早已荡然无存。</h1> <h1>矿上的许多建筑物都冠以大字头,大医院,大水楼子,大百货 ,大白楼,大食堂大俱乐部,大筛子……显示出当时的辉煌和在人们心中的位置。</h1><h3> <br /></h3><h1> 小白楼离大医院很近,说是日本人建的。是这里开过豆腐房还是附近有豆腐房年代久远不得而知了。说是还开过粮店,医院的制剂室,防疫站文革时期关过人。一个不起眼的建筑,当时在矿上也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或许是沾了大白楼的光吧。</h1> <h1>这个大标语牌我看网上一位名叫江湖少侠的网友说都是他的爸爸画的,后来他爸画不动就由徒弟画,可惜我不知道他的名字。</h1><h1> 一位叫钱洪臣的朋友说:开始是俱乐部美工孙崇林画的毛主席去安源巨幅画,后由其徒弟郝世辉画的。感谢这位朋友,应该是矿上老人儿了。</h1><h1>我读书在蛟矿,工作在蛟河化肥厂,矿上的事知道的不是很多 </h1> <h1>百货一商店</h1><h1> 那时都叫地贸 记忆中是平房,下边是粮店</h1> <h1>  矿里副食二商店,西山三商店,前窑四商店</h1> <h1>这个青年商店是不是五井上边那个</h1> <h1>矿煤机厂。 煤机厂分厂 </h1> <h1>向这些把温暖和光明带到人间的煤矿工人致敬!</h1> <h1>这种薄煤层的工作面也叫矮掌子,我在一中复课闹革命时有幸下井一周,记得是七井,煤层不足一米,放完炮后煤和顶板之间只有30~40公分的空间,人要很艰难的爬到工作面,用锹一点一点把煤送到溜子上,挖到底板,人才可以跪着甩开膀子把一大锹一大锹的煤攉到溜子上。我记得有一个叫白立亭的班长特能干,我们这些学生娃五个也顶不住他一人。</h1><h1> 我们那时只上白班,早上母亲装好可口的饭菜,休息吃饭的时候,工人有的吃井口发的面包,有的干脆不吃,为了攒下带给家人。工人们说这井下还从来没有人带过饭盒。</h1><h1> 下班升井的时候,当你坐上安全车看到井口那一点亮光逐渐变大车子冲出井口的瞬间,心情豁然开朗。井下伸手不见五指,井上阳光明媚,真是天壤之别呀!</h1> <h1>记者深入井下采访</h1> <h1>向这些把温暖和光明带给人间的煤矿工人致敬!</h1> <h1><font color="#ed2308">西山变电所</font></h1> <h1>上图上左:韩秀娟、齐翠梅、宋连生、张赢洲、徐岩、夏秀华、黄秀杰、王翠萍、孙晶。</h1><h1> 下左:张佳清、梁军、朱文哲、高俊山、徐凤刚、李刚、贺长龙、安德林、靳维新。</h1><h1> 下图 上左:宋连生、马宝林、徐岩。</h1><h1> 中:李忠义、岳中富、太松哲、孙士业。</h1><h1> 下:胡师傅(工宣队)、纪惠新、潘益荣。</h1><h1><br></h1><h1> 这些人的名字都是张淑珍同学天南海北的淘来的,深表感谢!</h1> <h1>  上图上左起:万凤鸣,赵淑珍,刘菊芳,陈桂琴,xxx,xxx。</h1><h1> 中左起:李茂臣,章国君,张俊山,姜胜,李长江,李国楷,xxx。</h1><h1> 下左起:梁继国,田增山,李继库,吴玉民,郑克礼,xxx,寇进臣,戴运汉。</h1><h1> 感谢老同学张淑珍夫妇还能认出这许多人。这里有我初中班主任李国楷老师,想不到已经做古。</h1> <h1>  我们上学时的矿一中,是鼎盛时期,无论师资力量还是硬件都是一流的。有实验室。新建了大礼堂,有室内蓝球场,经常有球赛。还有许多乒乓球台。那时全国的学校都在练乒乓球,可能是因为开山祖师容国团让中国人在世界扬眉吐气了吧。之后才有了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等一代精英。可惜他不屈于造反派的淫威,走上不归路,生命止于30岁。我记得我们学校有个叫老鬼的打的很好,名字叫肖连成吧,还有关树刚……那时经常比赛。我们班的曹维新,栾宝全打的也很好。</h1><h1> 学校后面有个很大的果园,到秋天成熟了每班都用脸盆,喂大罗分好多,主要是海棠。我们那时淘气经常翻过铁栅栏去偷果。那个果园我们栽过草莓,后来文革了,不知道学弟学妹们是否吃到。</h1><h1> 平整下操场大家也是出了不少的力。操场往下走有一片地种了许多西红柿,有一个姓何的师傅看着,也经常有学生去摘,遭到一阵怒骂。这些水果对我们太有诱惑力,真得学学古人的瓜田李下,避嫌。</h1> <h1>蛟矿一中已经成为私人的木材加工厂</h1> <h1><br /></h1><h1>蛟矿一中初一.二班全体。 班主任李国楷</h1><h1>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留下了这珍贵的回忆。可能是高三同学照毕业相吧?否则不会有毕业照。然后文化大革命了,然后上山下乡了,天各一方了。一直到今天,半个世纪过去了,虽然有几次大的活动,然而真正坐到一起的也不足三十人。目前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永远的离开了,所以大家格外珍惜当下拥有的这份感情。</h1> <h1>  上图:陈寿奎、曹维新、白云秀、杨立仁、张宝良</h1><h1> 下图: 台喜良、梁志臣、辛立新、刘东来、曹维新、吕和林</h1><h1> 曹维新 蛟矿人的骄傲!二年二班以你为荣!</h1> <h1>矸石山经数年燃烧,终于化为灰烬。后来人们用它来铺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真是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那!</h1><h1> 黑白照片是小矸石山,也叫小筛子,紧挨着大筛子。84年在北大泡子边上照的,有矸石山的倒影。图中二人是我弟长义和汪清的表弟。</h1> <h1>灯光场</h1><h1> 每到周日有球赛,吸引了大批球迷,我只记得衣立平</h1> <h1>前窑煤校,选煤厂</h1> <h1> </h1><h1> 图中二位老人是我姨和姨夫,姨夫王林奇今年九十岁,是机电厂锻工。姨九十四岁,是选石工,小时候我记得叫二皮带,就是在选煤厂那个传送带上选煤中的石头,三班倒,戴口罩,条件很艰苦。两位老人风风雨雨、相濡以沫,共同走过七十载,十分难得。祝两位老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h1><h1> 这两张照片是去年国庆节和弟长杰去看望姨和姨夫时拍的。</h1><h1> </h1> <h1>想当年我就是坐着这样的洋马车从蛟河到矿山的</h1> <h1>  憩园 休闲好地方</h1> <h1> 矿消防队86、87年参加吉林市大比武获得荣誉</h1><h1> 中间高个的是我弟庞长礼,这次和我一起回家乡故地重游,感慨万千!</h1> <h1>这个龙门吊是机电厂工程师孟庆波设计的,当时引起很大轰动</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蛟矿职工食堂,有时候不知道在哪儿弄来几张饭票,小伙伴们也要来这里改善一下,感觉饭菜特别香! </span></h1> <h1>西山公园最辉煌的时候应该是六十年代初,记得那时有许多动物,黑熊,孔雀,狼,狐狸,猴子,一个大笼子里有好多鸟,非常漂亮的锦鸡……</h1><h1>公园下面的广场,矿上的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记忆最深的是一九五九年国庆,大跃进成果展,有一头千斤猪,喂的大米饭,当时很是羡慕了一阵,还有各色各样的点心,好大好大的鱼,一大块一吨左右的优质煤,还有好像是玻璃抽丝的工艺……</h1><h1>往日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只有残存在头脑深处的零星记忆不时浮现眼前……</h1><h1>这是2015年秋回去照的公园广场,当时有个牧羊人在放羊,和他聊了一会,说每年都有许多矿上人回去,寻找曾经的生活印记,和那些逝去的往事……</h1><h1>公园会场,真的是风吹草低现牛羊了!</h1> <h1>  东风立井302採煤队</h1><h1> 宗希云蛟矿人的骄傲</h1> <h1>2015年回去时唯一的小饭店也已关门大吉。位置是老邮局</h1> <h1>这些老物件当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看着是不是很亲切。</h1> <h1>这组照片选自矿山博物馆,博物馆位于蛟河新区文化站楼下,负责人是位女士,50多岁的年纪,简单说明来意后,受到十分热情的接待,都是矿山人,一见如故,让我有一种到家了的感觉。</h1><h1> 后来我在《没有淡出的记忆》里看到原来她是文化站站长杨淑梅,这个博物馆的建成,倾注了她太多的心血。</h1><h1> 由于设备技术光线的原因,翻拍效果不是很好,选了一些与大家分享。</h1> <h1>矿史博物馆王象振的部分作品,可见功底之深厚。</h1> <h1>感谢小学同学赵晔送我的一部《没有淡出的记忆》,上下卷,限量版的,很难得。叶子的外甥李怀珠参加了编写,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书中介绍了1877年发现矿苗到2002年破产,125年间大量的史实。解放前后工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人物传记,老矿工的回忆,子女的回忆,移民新区……编写者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才有了这篇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对我们回忆和了解那段历史有很大帮助。</h1> <h1> 光辉依旧</h1><h1> (代序)</h1><h1><br /></h1><h1> 很多东西都随时间变淡了,消失了。可记忆似乎是永恒的,尤其是养育我的那方水土、那方人,永远铭刻在我的内心世界里。</h1><h1> 记忆的小河,流过儿时的天堂。在那久唱不衰的童谣里,夹杂着父兄们的吟唱,"地球转一圈,我干三个班"、镐对镐,锹对锹,不停溜子把班交"。稚嫩的脑海里很早就刻上了矿工的印记。</h1><h1> 在那并不宽敞还有些泥泞的通往学校的路上,和同学一起手持花束,扬着彩旗,敲着鼓点,汇入人海。迎接全国劳模、中央委员宗希云从毛主席身边归来的情景,让我激动,也让我心里萌发了崇拜的种子。</h1><h1> 我读书的学校有北师大、吉大、东北师大毕业的老师,不需进城就可以享受大城市才有的教育;不需远足就可以观赏那迷幻般的元宵灯会;不需门票就可现场观看省内顶级的球赛;还可时不时地走进文化馆,去欣赏那经典的诗作和五颜六色的宣传画</h1><h1> 正是这些孩童时的感性印记,不经意地在我内心生成了自豪、自信和自强。激励着我和我们这一代在煤矿长大的人,理性的奋斗、追求和进步。</h1><h1> 时光如流星般的飞逝,转眼间,蛟河煤矿资源耗尽,走完了自己125年的历程,于2002年政策性关闭破产。为了保证矿工和家属的生活,以及煤矿接续产业的发展,党和政府把他们安置在市里的新区生活。并在原有的矿区开发了新的产业。今天的矿区不仅人去楼空,而且有的已夷为平地,面目全非。但近些年到蛟矿的访客仍络绎不绝;在《蛟矿吧》里回忆的网友接二连三。这些人都为的是寻觅那份遥远的记忆,以释那份殷殷的乡愁。我和他们有同样的心情,我也不甘心家乡的沉寂。</h1><h1> 是责任,是眷恋,驱使我萌生了编写一部蛟河煤矿百年纪实史书的冲动。</h1><h1> 由于工作的机缘,我能有幸带领政协文史办的同志,一起回顾蛟河煤矿的光辉历程。</h1><h1> 蛟矿那史诗般的百年历程,是一曲美妙的旋律;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它更是那伟大的民族魂的真实写照。做为后来者的我们,有责任把它传颂,把它弘扬光大。把那人们一直引以为傲的全国"红旗矿"和那融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所创下的辉煌;那份几代人积累起来的闪着光芒的企业文化;像炉火纯青的焦炭一样凝结出的不怕苦、不怕死,勇于奉献的蛟矿精神;还有那世代留下的一段段如歌的故事;一起化作清晰的文字,展示在世人面前,融入那没有淡出的记忆,铭刻在时间的长河里。</h1><h1> 即使,蛟河煤矿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出,已曲终人散,但我们要书写下,那不会结束的结局!</h1><h1><br /></h1><h1> 蛟河市政协主席 王中宪</h1><h1> 2016年10月</h1> <h1> 矿 区 文 化 民 俗 舊 事</h1><h1> 李怀珠</h1><h1> 蛟河煤矿成为了历史。</h1><h1> 一首怀念蛟河煤矿的打油诗在网上广为流传。</h1><h1> 这首诗或许出自名人的手笔,或许只是普通市民信手拈来,不论写作背景怎样,我们应该肯定,这首诗来源于真实生活,来源于切身的感受。</h1><h1> 这首诗如方位图,似照片册,又像立体画,一座座矿井,一个个单位,火热沸腾的工作场面,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有劳作,有农耕,有吃住行,有游玩乐……犹如立体画卷全景视图展现在读者面前,仿佛又把我们带到那个久远的十里矿区。</h1><h1> 我爱你,蛟河煤矿。</h1><h1> 我恋你,十里矿山。 </h1><h1> 我的根在蛟矿,走到哪里都不能忘;</h1><h1> 老蛟矿故事多,下面我就说一说:</h1><h1> 化工厂坐汽车,沟沟坎坎上下坡。</h1><h1> 俱乐部真气派,男女老少谁都爱。</h1><h1> 大食堂矿工家,粗粮细做人人夸。</h1><h1> 矿医院医术高,打针吃药全报销。</h1><h1> 二商店靠道南,身穿蓝褂真轻闲。</h1><h1> 中粮店人最多,凭本供应粗粮多。</h1><h1> 照相馆也不大,就在水楼的脚下。</h1><h1> 职工宿舍三层楼,住着光棍儿和老头。</h1><h1> 理发店可真少,剃个头来到处跑。</h1><h1> 灯光场有球赛,有男有女人满载。</h1><h1> 文化馆农林科,只栽树来不唱歌。</h1><h1> 蛟河矿能人多,演过子荣和剑波。</h1><h1> 机电厂工人多,车钳铆焊不用说。</h1><h1> 选煤厂小摩电, 东西南北哪都转。</h1><h1> 前窑车队人不多,几台解放在得瑟。</h1><h1> 总务科事很多,管吃管住还管喝。</h1><h1> 供应科抬小杠,个个都是好榜样。</h1><h1> 马车队有老板,送煤送料啥都管。</h1><h1> 土建队泥瓦工,每天工作不轻松。</h1><h1> 小补修女工多,修门掏炕太啰嗦。</h1><h1> 四砖厂出红砖,窑内高温还有烟。</h1><h1> 为民饭店可真好,块八角钱吃个饱。</h1><h1> 大白楼真可观,里边党政和机关。</h1><h1> 煤机厂技术高,直到现在还活着。</h1><h1> 大筛子可挺高,就是矸石来撑腰。</h1><h1> 奶子山不算高,远看就是两个包。</h1><h1> 水楼子挺老高,它是蛟矿老地标。</h1><h1> 万宝山是墓地,活人死人都要去。</h1><h1> 一商店是高楼,文具百货啥都有。</h1><h1> 二商店卖猪肉,人们买肥不要瘦。</h1><h1> 贸易公司五个店,保障供给能实现。</h1><h1> 一条街百米长,下边邮局和工行。</h1><h1> 少流血多流汗,採煤就为把钱赚。</h1><h1> 多出煤出好煤,两个立井还有谁。</h1><h1> 三O二贡献大,全国有名顶呱呱。</h1><h1> 三O二出能人,中央委员宗希云。</h1><h1> 煤又多煤又好,七个斜井不能少。</h1><h1> 菜市场路两边,我种你买吃个鲜。</h1><h1> 大公园花真多,动物就在朝阳坡。</h1><h1> 不花钱也能看,闲着就来转一转。</h1><h1> 有八中有九小,当时学校真不少。</h1><h1> 矿一小顶呱呱,教师学生人人夸。</h1><h1> 矿二小也不错,前窑地区全包括。</h1><h1> 矿三小住高楼,人人都在争上游。</h1><h1> 矿四小有点偏,就在蛟矿东北边。</h1><h1> 矿五小三井外,缺生少教不见怪。</h1><h1> 一、二中建校早,出人头地可不少。</h1><h1> 花园里有三中,出了不少排头兵。</h1><h1> 矿四中咱不夸,后来居上全靠他。</h1><h1> 挑土蓝盖高楼,越盖越高心越愁。</h1><h1> 全矿山不多说,除了上坡就下坡。</h1><h1> 上坡多平道少,骑着车子到处跑。</h1><h1> 有东山有东屯,前窑西山和西屯。</h1><h1> 北窑地和东建,奶子山下一大片。</h1><h1> 西窑地和中岗,铁北工业一瓦厂。</h1><h1> 六二斜二道沟,房前屋后地垄沟。</h1><h1> 大兴区南大坝,矿工都能种庄稼。</h1><h1> 新奶建一马路,人多房少不够住。</h1><h1> 头道沟老山上,一个外地一铺炕。</h1><h1> 小北沟大东屯,住在矿里农村人。</h1><h1> 新西山北中岗,简易自建煤机厂。</h1><h1> 老西山和甲型,住着好房人也能。</h1><h1> 简易房受人气,家家户户採煤的。</h1><h1> 採煤的人太多,天天上班要坐车。</h1><h1> 说是绝也不怪,他住正房你号外。</h1><h1> 文革中有倔人,爬大烟囱薛景仁。</h1><h1> 坐火车上蛟河,不花钱来也乐呵。</h1><h1> 到蛟河吃冷面,吃完冷面逛商店。</h1><h1> 上矿里奔地贸,买双袜子买手套。</h1><h1> 接新娘自行车,后面跟随也很多。</h1><h1> 一趟房十来桌,吃菜少来喝酒多。 </h1><h1> 大前门老勤俭,要抽旱烟自己卷。</h1><h1> 工作服有点怪,有人穿它真气派。</h1><h1> 喇叭裤中山装,上街买菜挎着筐。</h1><h1> 小块地也不大,种菜种豆种得杂。</h1><h1> 乌林屯大平原,水稻成熟金灿灿。</h1><h1> 八字泡水不深,去那游泳真开心。</h1><h1> 乌林河水真多,鱼虾蝲蛄任你摸。</h1><h1> 吃茄子偷香瓜,北大泡子把鱼抓。</h1><h1> 乌林东山小北沟,庄稼不种每年"收"。</h1><h1> 粗粮多细粮少,家家都能吃的饱。</h1><h1> 孩子多挣钱少,日子过得还算好。</h1><h1> 说是好也不赖,住在蛟矿真自在。</h1><h1> 有美女有帅哥,蛟矿故事实在多。</h1><h1> 老蛟矿好儿女,我们处处想着你。</h1><h1> 蛟矿儿女在四方,心中不忘爹和娘。</h1><h1> </h1><h1> </h1> <h1>本想摘抄几篇与大家分享,爬格子实在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非我所能。抄了一个序就已经是眼花撩乱,只好作罢。</h1> <h1>西山通往矿里的通道,南北桥洞子。上面是运煤的摩电道</h1> <h1>这部蛟河煤矿八十年,应该写于五十年代,从1877年发现煤到2002年下马,125年。</h1><h1> </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西屯。 已经很少有人居住</span></h1> <h1>回一小看看</h1> <h3>当年两小无猜,充满稚气的小伙伴,六十年后已两鬓斑白,步履蹒跚了。</h3> <h1>一小已经不存在了,这是15年8月回去看到的</h1> <h1>蛟矿一小有我们六年的美好时光,童年的趣事,纯真的友谊,不会被埋在废墟下。</h1> <h1> 这张全家福是目前健在的32名蛟矿一小六四届六年一班毕业生,男女各半,这种格局已保持近十年之久。阴阳平衡乃万物生存之本。另外嘉宾一名。我们的班主任是王献忠老师。可惜找不到当年的毕业照和老师的照片。</h1><h1> 1958年从我们迈入矿一小大门的那一刻起,大家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同学。到今天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十年。一个甲子一个轮回。像陈年老酒,甘冽,绵长。每次相聚,大家都象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真是不想说再见。这里有同学情,更有浓浓的矿山情,好多人都是父一辈 子一辈。青山在人未老,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h1> <h1>选这张照片时没想到有同行的孙老师的姑爷和小学同学有志的儿子,是巧合还是世界太小</h1> <h1>西山澡堂子,在一小下边。以前做过染房,诊所,开过幼儿园,浴池,瘫痪所,后由个人投资翻建。</h1><h1> 鑫源阁饭店是同学铁青开的,当年很是红火。位置在西山商店对面。</h1> <h1>  蛟河煤矿化工厂</h1><h1>1970年2月破土动工,厂址位于矿山东14公里的山沟里。11月1日正式投产,厂名暂定"蛟河煤矿七o一厂"。1971年9月改名为蛟河煤矿化工厂。那时都叫85。1983年搬迁至新西山对面山上。1985年1月投产。1986年,电雷管总产量15255万发。职工总数700人左右。</h1><h1> 化工厂黑白照片由小学同学张淑珍提供</h1><h1> 彩色照片由姜桂琴同事提供</h1> <h1>  矿化工厂院内</h1><h1> </h1> <h3><font color="#010101">这张照片是我中学同学张志军的妹妹保存的,弥足珍贵。里面有他们的父亲。2016年我们中学同学新农山庄聚会时巧遇,这是文革前拍的,当时叫红灯誌,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红灯记的前身。那时矿上的文艺体育在省内外都很有名。后来文化革命开始了,一代宗英,饮鸠谢幕。哀哉! 上图~指挥刘宗英</font></h3> <h1>  新西山,这张照片我找了不知道有多久,当时也不知道有没有,感觉会有。前几天,终于在网上和书中同时找到。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所以对这张照片情有独钟,缘于小学时几乎每个周日我都要去蛟河姥姥家,那时走新西山,小荒地。虽然当时汽车票只有3毛钱,可不拿很重的东西是决不会坐的。那时候玉米面6.2分,是近5斤玉米面的钱,一个五口之家一天的口粮呀!只能靠自己的11号大卡车了。</h1><h1> 回来的时候,当你走近矿区,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新西山那一排排整齐的家属房,袅袅炊烟从千家万户的烟囱中缓缓升起,随风而逝。那是一种怎样美好的生活画面呀! 安静,自然,和谐。</h1><h1> 这唯美的风景再也不会看到了。成为铭刻心中永远的记忆!</h1> <h1>原来的矿区已被一片绿油油的老玉米取代</h1> <h1> 蛟 河 煤 矿 历 届 党 政 主 要 领 导</h1><h1> ( 1946—2002)</h1><h1> 刘 惠 田 志 铭</h1><h1> 纪正夫 1946 年3月至1946年10月任蛟河矿务局负责人。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中国共产党首次派人到蛟河煤矿担任领导职务。</h1><h1> 刘 枫 1947年5 月至1949年7月,任蛟河煤矿矿长,同时担任党支部书记。当时,党的工作尚未公开,处于秘密活动状态。</h1><h1> 骆 鹤 1949年12月至1950年9月,任蛟河煤矿矿长。</h1><h1> 杨剑平 1949年3月至1952年1月,任蛟河矿物局局长。</h1><h1> 刘同江 1950年9月至1952年5月,任蛟河矿物局党总支书记,党总支改为党委后任党委书记。</h1><h1> 吕凤林 1954年任蛟河煤矿矿长。</h1><h1> 吴显文 1954年7月至1961年5月,任蛟河煤矿党委书记。</h1><h1> 马永才 1954年7月至1962年10月任蛟河煤矿矿长。</h1><h1> 朱振民 1961年9月至1962年5月,任蛟河煤矿党委第一副书记(主持工作)。</h1><h1> 张立新 1962年5月任蛟河煤矿矿长,刚上任即被调出。</h1><h1> 徐 全 1962年5月至1965年10月,任蛟河煤矿党委第一副书记(主持工作)。1965年10月10日,任蛟河煤矿党委第一书记。1972年7月至1977年10月,再次任蛟河煤矿党委书记。</h1><h1> 栾尚臣 1963年3月至1968年8月,任蛟河煤矿代理矿长。</h1><h1> 张福绵 1968年8月至1969年7月,任蛟河煤矿革委会主任。张福绵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代表。</h1><h1> 安岳文 1970年9月至1972年7月,任蛟河煤矿党委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安岳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代表。</h1><h1> 宗希云 1973年7月至1978年4月,任蛟河煤矿党委第一书记。</h1><h1> 孙义海 1977年10月至1980年1月,任蛟河煤矿党委书记。</h1><h1> 李延宝 1978年4月至1980年1月,任蛟河煤矿矿长。1980年1月至1982年12月任蛟河煤矿矿长兼党委副书记。</h1><h1> 赵贵清 1978年4月至1980年1月,任蛟河煤矿党委核心小组组长。</h1><h1> 吴志惠 1980年1月至1982年12月,任蛟河煤矿党委书记。</h1><h1> 孙凤廉 1982年12月至1985年3月,任蛟河煤矿矿长。</h1><h1> 邬金生 1982年12月至1984年8月,任蛟河煤矿党委书记。</h1><h1> 王全力 1984年8月至1989年9月,任蛟河煤矿党委书记。</h1><h1> 张景树 1987年10月至1989年10月,任蛟河煤矿矿长。1989年10月至1993年10月,任蛟河煤矿党委书记。</h1><h1> 贾 涛 1990年3月至1990年6月,任蛟河煤矿矿长。</h1><h1> 邢志恒 1990年6月至1993年10月,任蛟河煤矿矿长。</h1><h1> 孙义海 1993年10月至1994年7月,任蛟河煤矿党委书记兼矿长。</h1><h1> 王 延 1994年7月至1995年11月,任蛟河煤矿党委书记。1995年11月至1997年9月,任蛟河煤矿党委书记兼矿长。</h1><h1> 李燮环 1994年7月至1995年11月,任蛟河煤矿矿长。</h1><h1> 李鸿坤 1997年9月至1999年4月,任蛟河煤矿党委书记兼矿长。</h1><h1> 王文才 1999年4月任蛟河煤矿党委书记兼矿长,至蛟河煤矿关闭破产。</h1> <h1>建设中的洗煤厂。 洗煤厂选址矿一小到一中,整个老西山到大火车道</h1> <h1>洗煤厂的建成给蛟河煤矿注入了新的生机</h1> <h1>奶子山立井,三井,乌林立井还有几个井口仍在生产。2002年破产后交地方政府经营。</h1> <h1> 驱车远远望见乌林竖井那高高的废弃了的井架,就有近距离拍摄的冲动,没想到会有意外收获,从井口周边地下冒出的热气,在寒冷的冬日,凝聚在地面的植物的枝杆上,竞形成了漂亮的雾淞,估计没有大风的天气每天都会看到,要是再有几棵大树,完全可以和吉林的雾淞比美,吉林雾淞可是可遇不可求的呀!</h1> <h1>奶子山 地方政府多以此命名。奶子山镇,奶子山公社</h1><h1> 往东数里路,就是蛟河煤矿的八宝山~ 万宝山。 每逢祭祀的日子,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用自己的方式祭奠逝去的亲人们。 好多人为了共和国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人们不会忘记!</h1> <h1>我们这代人与共和国同龄,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蛟河煤矿的兴与衰,2002年下马,资源枯竭了,至此蛟河煤矿寿终正寝,年龄不过百余岁,相当于一位长寿老人。</h1><h1> 蛟河新区,给人们带来了新生活,试想如果没有移民政策,蛟河煤矿的现状会是什么样子呢?</h1> <h1>2015年前的图片均来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 谨以此篇献给我的老同学和那些曾经在蛟河煤矿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的人们!</h1> <h1>  读者遍布全国乃至国外,大家对本篇的厚爱和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可见一斑。上学时有句口号是蛟矿儿女志在四方,现在是志在四方,人也在四方了。我也是身在他乡,心系蛟矿,大家对故乡的那份深情,那种眷恋是一样的。好多人为本篇点赞,发表评论,写出自己对故乡的那怀念和不舍……恕我不能一一回复,在此深表感谢!</h1><h1>每幅照片都有它的故事,许多人在为蛟矿的过去,默默地挖掘,整理,传承。网上大量的老照片,各种版本的相册,视频……特别是《没有淡出的记忆》的编写者,矿史博物馆的创建者。大家都以能为家乡做事为荣,感到欣慰。奉献是一种快乐!</h1><h1> 蛟矿百年,历史不会忘记!</h1> <h3><font color="#010101">这位网名浪里仙的耄耋老人短短的三十几字,让我特别感动,心里有种说不清的滋味。</font></h3> <h1>  本人魏绍光,蛟矿一小六年一班1964届毕业生,1966年蛟矿一中二年二班,68年下乡,老三届。</h1><h1> 蛟河煤矿我们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几代人的全部都在这里,他们不愿回去看到那凄惨景象,不愿去触碰那根敏感的神经,从辉煌走向衰亡很难接受……</h1><h1> 2015至2018年,我四次回矿,寻找逝去的岁月……我觉得往事还在,蛟矿精神还在,那是一种别样的蒼凉凄婉的美!</h1><h1><br /></h1><h1> 祝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万事顺意!快乐生活每一天!</h1><h1><br /></h1><h1><br /></h1><h1> 北极光</h1><h1> 戊戌年元宵节前夕</h1> <h1> 怀念故乡2016.2.15</h1> <h1> 2018.2.3 故 乡 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