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的爱情

古月一品包

<h3>父亲去世快三年,母亲健在。我写过父亲,写过母亲,今天想写父母的爱情。</h3> <h3>前几天,陪母亲闲聊,她说某家女婿找小三,夫妻常吵架闹离婚……老人说,十几岁的孙女劝自己妈离婚算了,然后来一句:你说这娃傻不傻……<br></h3><div><br></div><div>听到这里,我淡然一笑,我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她一般大时,面对常吵架的父母,我也这么想。</div><div><br></div><div>曾说过,我最不相信爱情,也最相信爱情。</div> <h3>我父母,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乡下,媒妁之言结夫妻。某年,我奶奶抛下爷爷和3个孩子(最大10岁,最小不满1岁)撒手人寰。家境贫寒,身为长子的父亲,十四岁前都是放牛娃。后来,大舅说:妹夫家太穷,身体不好,还是要读书。于是,父亲来到母亲村里念私塾,开始学生生涯。</h3><div><br></div><div>母亲说旧社会乡下女少读书,父亲在私塾,小伙伴常开玩笑,觉得难为情,读一年后她没去了。母亲的文化,仅限一年私塾学堂和两位舅舅闲时教识字读《三字经》、《增广贤文》等老书。</div><div><br></div><div>54年,父亲考入原孝感师专,毕业后到某乡镇学校教书。后来,又考上原华师一年进修班。再毕业,他响应号召支援山区,来到宜昌秭归当老师。后来,母亲也来到秭归,在幼儿园工作。</div><div><br></div><div>62年,大哥出生,母亲说:当时,全国缺衣少粮,正式职工孩子出生,仅可凭票领肉、蛋、面条各两斤,布票一丈。</div><div><br></div><div>不知哪年,勤扒苦做头脑精明,常利用农闲做点生意贴补家用的外公,头上被扣上地主帽子,厄运从此降临这个家族,给母亲兄妹们带来严重创伤——武大毕业的大舅失去赴俄罗斯留学机会,母亲和三姨失去工作,小姨不堪重负生病早逝……63年,母亲独自带着大哥回老家,照顾未成年小姑小叔,先后拉扯我们五兄妹,务农长达20多年,其中很多年一边干活一边挨批……</div><div><br></div><div>69年,父亲从秭归回家乡,在乡镇中学任教。童年记忆里,父亲常生病脾气不好,对子女要求非常严厉。因学习原因,孩子们或多或少都被惩罚过——打耳光,抽竹条,跪地板……</div><div><br></div><div>当父亲恨铁不成钢惩罚子女时,母亲常忍不住护娃,说万一学习不好跟我在家种田之类的话,父亲很生气;吵架另一原因是父亲说母亲只抓生产不抓生活(因农忙,母亲常没空种菜洗衣做饭)。</div><div><br></div><div>86年,落实政策,母亲提前办退休没回秭归。初中,在某次楚才杯作文竞赛中,我获三等奖,父亲很高兴。那年,除了家里已有的《求是》、《半月谈》、《中学生作文》等,又增订《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他对我寄予厚望,为让我接受更好教育,将我转学到县城。</div><div><br></div><div>到县城后,租房等各种开支变大。父亲出去代课,母亲出去摆摊,也可能是看到很多同窗当了官。总之,生存压力和心里压力都大,父母常吵架。每次看到父亲暴跳如雷,母亲在吵过后唉声叹气或默不作声,又从来不哭的样子,我心里有点恨父亲。在16岁花季,看他们吵多了,我想:真烦,既然过不好,还不如离算了。记得有次,可能是太伤心,母亲对我说:如果不是舍不得你们兄妹,我真不想这样过!</div><div><br></div><div>可能是考虑父亲身体不好,吵架后,母亲通常会让步,主动跟父亲打招呼和好。</div> <h3>我上大专后,父亲开始去老年大学上《诗词写作》,十几年如一日,几乎风雨无阻。我节假日回家,他总是很自豪的把所写诗词递给我看。但,可能是因父母常因这些吵架,母亲说父亲常熬夜写作,怕用脑过度影响身体;而且,父亲上老年大学要交学费,家里订很多书报,常去邮局投稿,除了《九州诗词》录几篇不用父亲交钱,出很多书都要交钱。勤俭节约的母亲认为,与其这样,不如吃好喝好穿好,或为孩子结婚多存点钱。吵急了,父亲会说母亲没文化,他宁可受穷,也要精神食粮。这种情况下,我不曾当面称赞父亲所写诗词,也对他说,好多征稿收费出书是骗钱的。直到后来,子女们常劝慰母亲:家里不缺钱,不要太节约,父亲没其他娱乐,就遂他愿吧——这些争吵才开始减少。<br></h3><div><br></div><div>30岁后,我开始理解父亲一生的无奈;快40岁,才真正理解父亲一生的苦楚。最近,看了贾平凹先生的小说《白夜》,更深刻体会到小百姓的悲哀。我想,不是他不想做一位好父亲和好丈夫,幼年丧母,青年丧父,身体孱弱,工作、经济及母亲家庭成分等各种压力带来的艰辛和不易,或许真的很难让父亲做得更好。</div><div><br></div><div>14年寒假,我带儿参加九宫山二日游,途中接母亲电话说父亲住院。我赶到医院,看到病床上父亲愈加苍老的面容,听他叮嘱不要告诉你哥免得影响工作之类的话,我既伤心又感动。过了几天,父亲出院,全家共度最后一个春节。这期间,父亲像变了个人,不说话懒看书,不骂社会不正之风,对每日必看的新闻联播也没以前认真,偶尔不太会穿衣服,让我想起“风烛残年”。看到年迈的母亲,我决定把父母接到武汉,以便照顾。没想到,14年3月28日下午,父亲在提起一件往事时,情绪激动突发脑出血。</div> <h3>我说过最不相信爱情,在我眼里,争争吵吵一辈子的父母,他俩的生活向来与爱情无关。<br></h3><div><br></div><div>可,当我们把父亲送到医院时,医生很委婉说:人生八十古来稀,老人家八十已算高寿,这是脑出血,抢救没多大意义……</div><div><br></div><div>哥哥请求医生救父亲,说:不惜一切代价要救!我默然。父亲进了ICU,母亲不顾八十高龄,每天守在病房外。坚持带着父亲的衣服、毛巾、鞋袜和被子,我说:病房里有专门的衣和被,不用带,妈。母亲总说:说不定今天能好些呢!她总是抱着父亲衣物,跟哥哥和医生说,一定要救啊!医生说:婆婆,就算救过来,也是重度瘫痪。母亲说:瘫了没关系,我照顾他!!</div><div><br></div><div>14年4月4日,父亲还是永远离开了母亲,离开了我们。全家,心如刀绞,也万般无奈。</div><div><br></div><div>我一直认为冥冥中,上天或真有安排,或许父爱如山吧——在父亲发病头晚,正是儿13周岁生日,我们一起吃蛋糕合影唱生日歌,儿子拉着小提琴,只为让家爷爷开心。照片中的父亲,脸上露出孩子般笑容,一改几天不说不笑的状态。送他上床时,那天也不知何故,我就想多陪陪他,坐在床沿跟他说话,父亲说了他对每个小家庭的担忧。我,最让他担心:你孩子的教育和家庭的幸福都需要立志尽快回来……我安慰他:爸,您放心,他很快就回来,去扬州是为拜师学艺,开店历练。那晚,父亲一改前态,吐词清楚,条理清晰,我很高兴,以为父亲好多了。</div><div><br></div><div>父亲走后,母亲突然苍老很多,首先是听力下降。父亲葬在老家坟地,丧假过后,子女们都得回城工作,除了“几七”或平时周末才能回去,将近两月,母亲坚持不离开老家。有几次,母亲说:你爸没走,他回来看我了,还跟我说话。而我,总是忍住泪:嗯。我也不相信这是母亲的幻觉……</div><div><br></div><div>母亲一辈子受苦遭罪实在太多,她很少抱怨,常说:你爸是好人,就是脾气不好;也常说:只要你们兄妹都好,我天天吃点粥都知足了……(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对吃粥的体会一定刻骨铭心)。</div> <h3>去年春,母亲辗转联系到失联多年的朋友,不顾晕车要去看望。后来,她无意间说:我跟那位阿姨年轻时关系很好,以前咱家实在太穷,我去看你爸时常借她衣服穿。听到这话,我眼睛湿了——我听说过,父亲24岁时,爷爷也去世了。那时,姑姑大约14岁,叔叔8岁——而母亲,一边当生产队的半边户,一边当大家庭的顶梁柱……</h3><h3><br></h3><h3>或许,我那吃苦耐劳,默默付出,穿着借来的衣服,乘车走路坐船,一路颠簸去看父亲的母亲;我那师专毕业,为人耿直,哪怕结婚十年未得子女,带着地主女婿的帽子也不离不弃的父亲,虽然磕磕碰碰一辈子,彼此内心深处也藏着深深的爱情!<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