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记得2004年在《中国油画》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写生的论文。因为是论文,所以字斟句酌。情是真的,就是词句太正式。现在好了,有了美篇这个媒体,可以自己不用那么正式地记录一点写生时自己的感受、心得乃至无奈。它们构成了艺术实践中的真实状态,也勾画了无处寻觅的时间之形状。</h3> <h3> 在宽大的画室里挤满了众多的年轻人,和他们谈艺术、谈心理、谈感受。他们有的热爱绘画,有的却很茫然。在人声鼎沸下完成自己的作品是很难的事情,必须有能把自己置身无人之境的想象能力。挣扎着画了下面这些画。</h3> <h3>这是画大三的学生刘群,她的外貌有点典雅。我画她的时候想的更多的是油画的技巧,因为很久都没有这样的直接画写生了。技术的生疏让我表达时候觉得很别扭。有种观点说写生是抽象的,因为你隐藏了自己。但我喜欢在写生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所以笔不离手才是表达的基本保证。</h3> <h3>朴实的外表激发我塑造的向往,每笔都咬的很紧。刻画了一个肤色结实的女孩。我不太喜欢画面太完整、精致,喜欢有一种未完成感。有画味。所以经常画面松松垮垮。</h3> <h3>由于没有戴眼镜,这个女孩基本是在朦胧间画出来的。白皙的皮肤在绿色的衬布下只觉得色彩异常的暖紫。赶紧画,赶紧画!松松散散的笔触编就。</h3> <h3>看着这个孩子特别亲切,除了和我儿子一般大,更因为他们脸上都长了青春痘。青春的烦恼,画下来纪念一下。</h3> <h3>小女孩很随和,但坐下来画的时候却觉得有份严肃。也许这就是矛盾,不管人是什么的性格也无法左右我们的外貌。我还是尊重形象语言吧,跟着我的感觉走。在学生的铅笔盒里找到一支最硬的3H铅笔,钢丝般的线条表达那冷冷的眼神。</h3> <h3>被这个孩子的眼神打动。不苟言笑的外表下机灵的眼神一晃而过,什么样子的语言能对这样的灵动有准确的表达呢?我只画了那感人的一瞥,其余都是陪衬。拉长了他的鼻子,噘起了嘴。感觉有那么点味道。我常常困惑于教科书里比例的讲解。它是艺术的法宝,却经常变成了让人平庸的紧箍咒。</h3> <h3>松软的头发下是稍带犹豫的眼神,加上敦厚的肤质,就吸引我画了一个小时。他虽然只有十九岁,却让我联想到了汉语里粗犷,彪悍之类的词。我经常为难于什么样的词最能表达我的感受。好在美术直接,不用像文字里寻找词的准确那么麻烦,他就在这里。自己感觉吧!</h3> <h3>就二十分钟,不能再具体。有时感觉太具象了就会下里巴人。女孩做模特有点紧张,她拘谨中的笑吸引了我,我就从她的嘴画起,然后是引起笑容的肌肉,然后是等等,最后是帽子。画完,我印象中她的那一刻神情就固定在那了。感觉在和时间赛跑。</h3> <h3>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学生少,画画时一定是让先生首先摆好位置。现在的学生多,年轻人都顾不上那么多。我只好远远的找个地方画。这个女大学生有点贵族气,用线勾勒。总希望寻找到合适的语言来对应不同的对象。由于远,看不清楚,只能画个大感觉。</h3> <h3>这个女孩很精致,但画的感觉不怎么到。起先还不错,细细的线造型能表达我的印象。看着圆圆的镜片后面那执着的眼神,就想画的再充分点,结果就成这样了。这张照片是检查画面时候拍的,发美篇的时候就仓促用了,发现耳朵还没有表达合适。算了,记录在册,也就算是艺术的真实。</h3> <h3> 我上大一基础课的时候,除了要求准确以外总是想把孩子们引导到艺术感觉的上来。他们大多是因为文化课不好才选择艺考这条道路。考前集训中程序性的训练以及渺茫的就业前景让他们觉得学的是一个无望的行业。我想告诉他们,其实他们一不小心或者说无奈选择了一个我认为是世间最好的专业。慢慢他们就会体会到这个专业的魅力。它能慰籍我们的灵魂。看我正徜徉其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