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乡愁

爱记录的美术老师

<h3>  乐园村地处浞水镇西南方向,东与花园村交界,南与泥高乡竹园村接壤,西与道真县旧城镇相连,北与道真县桃源乡比邻,平均海拔高度1100米。2007年以前辖区内有村级小学二间:红旗小学和桥丰小学,有正式教师9人,代课教师2人。几年前已合并为一间小学,人数不足百人,本文基于对学校的一点点记忆,想通过一种方式来记录着。</h3> <h3>手绘记忆中的教室</h3> <h3>记忆中的铁钟</h3> <h3>《旧时光》</h3> <h3> 虽然之前学校的老照片找不到了,但依稀记得,在读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教室屋顶瓦片被大风吹掉,整个屋顶空空的,刚好第二天又是大太阳。所以我们第二天去学校上课都是用砖头搭的桌子上课,课间操时间我们全班集体去河边背河沙,每天从家里去学校的时候自己带一块砖头到校,就为了给学校重建添一份力量。</h3> <h3>在这里读过一年(六年级)书的学校被拆了,而拆的那天我刚好路过,拍下了十分珍贵的照片。</h3> <h3>从百度找了半天才找到了这么一张,甚是珍贵</h3> <h3>因为有抹不去的感情,所以会不经意的去记录</h3> <h3>孤独而伟大的矗立在那里</h3> <h3>蓝天、白云☁,以前的孩童现已长大,旁边已有了现代化建筑。</h3> <h3>路过的风景</h3> <h3>小沟,以前唯一的通道就这样,在2014年的时候才全部硬化。</h3> <h1><font color="#b04fbb">以下几张图来自恩师的朋友拍摄,真的挺感激,从这些珍贵的图片看,我认为回忆是有味道的。能用时空隧道把我们经历过的人带回去,重新感受一番童年。</font></h1> <h3>以前读六年级时用过的课桌</h3> <h3>课桌——以前也像鲁迅一样为了去学校早一点,会在桌子上刻上“早”字,现在想起来还挺幼稚、有趣!</h3> <h3>学校的铁钟,以前每个值周老师都会早早的去学校,然后准时准点打钟上下课。学校有唯一的一个女老师,还是代课老师,那时候她穿着一身裙子,甚是觉得很美。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见她也没了之前的模样,但依然很和蔼、很亲切,犹如昨日重现!</h3> <h3>办公室(学校所有老师都在一起办公的地方)几个大字还是用毛笔书写,但与现在的现代化各式各样的标志平添了几分味道。</h3> <h3>二楼走廊——以前在走廊玩耍都要考虑到楼下的同学会不会吃“土”,因为楼板是用木板做的,中间有缝隙。后来老师们买了花胶布来把楼板订好,但年久失修,由于是木材建筑,很可惜,在2013年的时候被整体拆除。</h3> <h3>红旗小学2004级六年级毕业合影留念</h3> <h3>红旗小学2007级六年级毕业合影</h3> <h1><font color="#ed2308">一至五年级所在的学校,在2007年的时候已由外面的老板投资重建,但是找不回以前的记忆了!</font></h1> <h3>独立的旗杆,犹如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村,与世无争,人们对外界不太了解,外界也没有太多人来此打扰。</h3> <h3>孩童们长大了,虽然学校小、偏远,但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人才却不计其数。</h3> <h3>新学校一角</h3> <h3>2017年国庆节的学校外侧一角</h3> <h3>大闸蟹基地</h3> <h1><font color="#ed2308">板桥(建于清朝,拆于2015年,甚是惋惜)</font></h1> <h3>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座老石桥,跨越在一条潺潺的小溪之上,两边是石块砌成的桥墩,桥墩之上是用石块一块一块镶嵌成的拱形状,桥面平平的,方形的石块在脚印车轮下磨合得啧啧反光。桥的两头有水田,水田里有许多小鱼小虾。桥的上方传说有一座庙,但我却从未见过,只记得桥的两头总是香火不断,而且在我的家乡还有这样的流传,这座桥有一个特别的故事,自打我记事开始,就听闻这座桥每逢喜事的时候可以往上经过,遇到丧事的时候是不能往桥上经过的,这座桥不仅给我增加了神秘感,而且带给我许许多多的记忆。因为它就是我的童年,每一天我至少要往桥上来回两次,不管我每天穿的是什么鞋总是能看见我的脚印,我跟几个小伙伴一起去上放学时总不会放过每次在桥上嬉戏、打闹的时刻。这座古桥不大,虽然时隔多年,我依然能清晰地记得上面有多少块石头。桥,成了我回家的路,也是我连接家乡的纽带。</h3> <h3>远眺板桥和学校</h3> <h3>以前未曾留过一张此桥的近影,只有通过这个视频截图剪切而得</h3> <h3>板桥</h3> <h3>老桥</h3> <h3>老桥见证了几代人的岁月,人们过河的唯一通道</h3> <h3>出水河老石桥</h3> <h3>从百度找的唯一几张报道的图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乡美景</h1> <h3>远处的周家</h3> <h3>远眺</h3> <h3>云雾缭绕</h3> <h3>早晨的出水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以下图片来自小学同学的空间相册</font></h1> <h3>远眺学校</h3> <h3>远眺桥丰小学</h3> <h3>远眺板桥</h3> <h3>远眺出水河</h3> <h3>远眺大小二平</h3> <h3>以前的通道——小沟</h3> <h3>远眺田家坝子</h3> <h3>夏</h3> <h3>蓝天、☁</h3> <h3>春</h3> <h3>春</h3> <h3>朦胧美</h3> <h3>出水河远景</h3> <h3>游家对面</h3> <h3>塘坝子</h3> <h3>周家远景</h3> <h3>远眺板桥</h3> <h3>远晀唐家</h3> <h3>远眺符家坝子</h3> <h3>以前的小河</h3> <h3>出水河小瀑布</h3> <h3>晨雾</h3> <h3>光照进来的地方一定有希望</h3> <h3>晨雾包围的家</h3> <h3>五彩的天空</h3> <h3>晨雾</h3> <h3>清晨一定是最美的</h3> <h3>远眺</h3> <h3>我家被那绿树围绕着,一年四季都被保护着</h3> <h3>远眺出水河</h3> <h3>未改造之前的河道</h3> <h3>小溪</h3> <h3>儿童的乐园,出水河小瀑布</h3> <h3>孩提时代,小男生的秘密花园</h3> <h3>出水河小瀑布</h3> <h3>国庆回家的喜悦</h3> <h3>傲立在那,像个独立的人物一般</h3> <h3>收获不小</h3> <h3>辛苦的人儿,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h3> <h3>题外话:一个地方即要发展,也得学会去保存好当地有特色的建筑才是真的发展,就如现在的广告语说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却没了历史文化传统,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呢?</h3> <h3>文字编辑:wxl</h3><h3>图片来源:wxl及几位邻居、同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