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埔 * 国共将帅的摇篮(A)

玊玉

<h3>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一所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军事指挥人才。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培养训练军官,后来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县凤山市。 黄埔军校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建立,一时群英荟萃,它培养了两党、两个阵营的很多闻名中外将帅,国、共两副牌,一百单八将,两个主义,两支军队,两个太阳,一个是青天白日,一个是金色太阳,一个在明处的市井,一个在暗处山野,一个强大,一个弱小,一个步枪火炮,一个长矛大刀,一次合作打倒军阀,一次合作打败日本,一个代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个代表无产阶级红色革命,一场论战,一胜一负,一个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退守台湾继续中华民国,一个真正的草头王姓蒋,一个真正的世界伟人姓毛,一个隔海相望想家,一个牵挂对方思念,一个去世于1975年4月5日春天,一个去世于1976年9月9日的秋天,一场殊死较量,一个时代结束,华夏亲源浓于血,千秋功过后人评,战火硝烟虽散去,不改中华同宗情。</h3> <h3>中国军人</h3> <h3>黄埔精神</h3> <h3>孙中山孙中山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h3> <h3>蒋介石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h3> <h3>廖仲恺廖仲恺,男,(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汉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省归善县陈江镇鸭仔埗乡窑前村(现广东省惠州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人,祖居地是广东梅县程江镇,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中国国民党左派领导人、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挚友。</h3> <p class="ql-block">李济深李济深(1885年11月6日—1959年10月9日),字任潮,原名李济琛。广西梧州市龙圩区人。黄埔军校副校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2]。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领导人之一。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师长,西江善后督办、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留守广州。1927年曾参与蒋介石的反共活动。1933年联合十九路军蔡廷锴等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的号召,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共政策。1948年就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p> <h3>周恩来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国民党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长期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他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各国各族人民心中。</h3> <h3>邵力子邵力子(1881-1967)近代教育家、政治家。原名闻泰。浙江省绍兴县人。清末举人。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上海大学代理校长。并与柳亚子发起组织南社。后任上海《民国日报》总编辑。1921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黄埔军校秘书长。1926年退出中国共产党。1927年后,任国民党司令部秘书长,中国公学校长,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陕甘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宣部部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际反侵略同盟中国分会副主席,国民外交学会会长,中苏文化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文化界抗战协会理事,国民党政府驻苏大使,国民参政会、宪法促进委员会秘书长。1949年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到北平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国民党府政拒绝签定和平协定后,脱离国民党政府,留在北平。同年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是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常委。同时在全国文联、华侨事务委员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苏友好协会、世界和平理事会任各种重要职务。1967年 12月25日,在北京病逝。</h3> <h3>汪精卫汪兆铭(1883年-1944年),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h3> <h3>方鼎英方鼎英(1888—1976),号伯雄 ,湖南新化人,国民革命军中将,著名的抗日将领。曾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部长,进行诸多军事教育改革,替北伐军提供了无数精兵。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率部在东北坚决抵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热心于两岸统一,1976年在长沙去世。</h3> <h3>何应钦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何应钦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1916年秋回国,到贵州任讲武学校校长、黔军参谋长等职。1924年赴广州,任大本营参议、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一团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北伐后任国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军政部部长。1934年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 1946年6月,任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1948年5月,任国防部长,次年3月任行政院长,5月辞职,8月去台湾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民国联合国同志会理事长、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等职。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1945年9月,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冈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这是一个中国军人所能享有的最大荣耀!</h3> <h3>王柏龄王柏龄(1889年-1942年8月26日),字茂如,江苏江都人。中国军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曾为黄埔军校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出身江苏名门,14岁入读南京陆军小学,毕业后转往保定速成学堂,与蒋介石为同学。之后往日本留学,先进入振武学堂,于同时加入同盟会。至1928年初南京成立中央军校,王柏龄曾一度被任为教授部主任,至年底被调任江苏省建设厅长。次年获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之后未曾再任重要公职。1942年病逝成都。</h3> <h3>邓演达 邓演达(1895年3月1日-1931年11月29日),字择生,1895年生于广东惠阳永湖乡(今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原籍广东梅县丙村镇,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1909年入广东陆军小学,曾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保定军校毕业。1920年后,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兼独立营营长、第三团团长。曾两次率兵讨伐陈炯明叛军,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嘉许。1924年5月任黄埔军校训练部副主任,后任黄埔军校教育长。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随军北伐。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农民部部长等。1927年“四一二政变”爆发后曾著文谴责蒋介石、汪精卫,并与宋庆龄等展开反蒋活动。1931年8月在上海被捕,11月29日晚被秘密处决于南京麟麒门外沙子岗,年36岁。</h3> <h3>陈 诚 陈 诚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陈诚,字辞修,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历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副总裁,台湾地区“行政院长”,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等职,陈诚主政台湾省期间,在民生、军事、经济各方面皆有政绩,对稳定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台统治作用甚大,台湾民众称呼其为陈诚伯。陈诚是蒋介石的亲信,也是自黄埔军校成立后蒋介石执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员长之称。“中华民国国军”内部由陈诚领导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称。</h3> <h3>包惠僧包惠僧,男,1894年生,湖北黄冈人,中共早期领导人,工人运动活动家。又名晦生,别名鲍一德、包生,号栖梧。1921年7月,受陈独秀委派与陈公博代表广州区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一起义后,与中共脱离组织关系。1950年1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研究员、参事。1957年4月起任国务院参事。1979年7月2日病逝于北京。生前撰写了许多回忆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和早期工人运动的史料。1983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包惠僧回忆录》。</h3> <h3>顾祝同顾祝同,1893-1987 近现代民国高级将领,字墨山,涟水人。1911年就读于南京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因辛亥革命,学校停办,即参加北伐先遣支队,任排长。以后在国民党军队中迭任要职,并两度出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又曾连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被选为中评委主席团主席。在蒋介石早年的得力干将&quot;五虎将&quot;和&quot;八大金刚&quot;中,顾祝同是唯一到台湾后晋升一级上将的,足见其在国民党军界的地位。1916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1919年毕业。1922年任粤军第二军参谋。1924年黄埔军校初创时任中校战术教官兼管理部主任。次年东征中任教导第2团营长、第2团团副,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3师参谋长、副师长。1926年北伐中任第一路军第3师师长。次年9月任第九军军长。1930年2月蒋阎冯中原大战时,任第十六路军总指挥、洛阳行营主任。次年调任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年底任江苏省政府主席。1933年参与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任北路军总司令。1935年任重庆行营主任兼贵州省政府主席。西安事变后,兼任西安行营主任。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后,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兼江苏省政府主席。1941年1月,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在安徽泾县策划指挥了皖南事变。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徐州绥靖主任等职。1946年任陆军总司令。1948年任国防部参谋总长。1949年4月,重任陆军总司令,12月任“西南军政长官”。1950年3月去台湾,曾兼台湾“国防部”代部长。1972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87年1月17日卒于台湾。,</h3> <h3>聂荣臻聂荣臻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899年12月29日—1992年05月14日),字福骈,四川江津人。1925年7月,聂荣臻奉命从苏联回国。9月中旬,到达广州,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协助主任、副主任领导政治部的组织和宣传工作,还兼任政治教官。聂荣臻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h3> <h3>张治中张治中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人,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时任第五军军长,在上海抵抗侵华日军;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因失误导致“11.13长沙大火”事件而被革职。1945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1949年,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主席包尔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969年在北京病逝。张治中在国民党任职期间受到蒋介石的认可和重用;但是他坚持国共两党和平共处。解放战争后,鉴于张治中对中国和平做出的贡献,被称为“和平将军”。有张治中故居留作纪念。</h3> <h3>叶剑英叶剑英(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之一,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一位杰出领袖,他在九十年的生命历程中,在无数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也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被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h3> <h3>陈继承陈继承,国民党陆军中将 1893年出生于江苏省靖江,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军校战术教官。早年先后就读于江苏陆军小学、陆军第四中学、保定军校。 参加两次东征,东征后调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四团团长。1924年被聘为黄埔军校中校教官。北伐战争因汀泗桥一战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师师长。1932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洛阳卫戍司令,负责卫戍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机关事宜。在1932年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的第四次大规模&quot;围剿&quot;时,任中路军第二纵队指挥官。</h3> <h3>陈果夫陈果夫(1892-1951),名祖焘,字果夫。浙江吴兴东林镇人。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是国民党内右派。1926年,陈果夫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监察委员,任中央组织部代部长。1929年,35岁的陈果夫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成立国民党中央政治干部学校。两兄弟掌管国民党党务机构,至此有了“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陈果夫及其弟陈立夫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在大陆时期为蒋所倚重,负责国民党内组织及党务,有“二陈”、“CC系”之称。1907年入浙江陆军小学堂,受陈其美革命活动影响,加入同盟会。1911年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辛亥革命爆发后,赴武汉参加革命军,后随陈其美参加讨袁斗争。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在上海被袁世凯派的枪手所杀。1918年起在上海经商,与蒋介石等从事交易所投机买卖。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后,在上海为军校招募新生兼采购物资。1926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监察委员,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掌管国民党党务,排斥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陈果夫利用政治特权发展官僚资本,先后于1935年控制中国农民银行。抗日战争期间在川、云、桂等省兴办和投资许多企业;抗战胜利后主持经营“党营生产事业”,接管大批敌伪资产,开办公司、银行等;还将文化、新闻、电影、广播单位改为“党营”。1949年去台湾,1951年8月25日病逝于台北。一生写有各种体裁的文字一百九十余万字,台湾当局将其编成“全集”十册。</h3> <h3>刘峙刘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经扶,江西吉安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历任黄埔军校教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参与北伐、中原大战等多场战事,甚为得到蒋介石赏识。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素有北伐战争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中的“长腿将军”和国共内战中的“败将”之称。抗战时曾任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司令,第五战区司令。1948年被任为徐州剿共总司令,被解放军全线击败。1950年到印度尼西亚,1954年到台湾,至1971年病逝。</h3> <h3>严 重严 重1892年生于湖北麻城,191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时,严重任学生队总队长,不久后任训练部中将主任兼学生队总队长。严重极为爱护、关怀学生,深受学生敬重和爱戴。严重十分赞成国共合作,与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共产党人相处融洽。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严重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新兵训练处处长兼二十一师师长、党代表,陈诚、黄维、袁守谦、宋希濂等都是二十一师的初级指挥员。严重治军极严,又极为清洁廉政,指挥二十一师所向披靡,尽显黄埔雄风,使二十一师成为国民新军的典范。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严重极为不满和反对,遭到蒋介石的忌恨和排挤。严重遂决心脱离军界、政界,前来庐山隐居。</h3> <h3>蒋鼎文蒋鼎文(1895-1974),字铭三,浙江诸暨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国民党军队内部,他不仅被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之一,而且还被称为是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之一,军阀混战中以“飞将军”名震一时。早年毕业于浙江陆军讲武堂。曾参加讨伐陈炯明、北伐战争、蒋桂战争、蒋冯阎战争,第三、第五次对中共 “围剿” ,并参与过镇压福建事变。抗日战争期间,历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西安行营主任和第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44年,带领的部队在豫中会战中轻易被日军击败,引咎辞职。1949年3月去台湾,任东南区点编委员会主任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1974年1月2日,病卒于台北。追晋陆军一级上将。</h3> <h3>钱大钧钱大钧(1893~1982),江苏吴县人,出生于原正仪镇雅泾村(现江苏昆山市玉山镇)东北村。中国国民党军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字慕尹。1893年6月14日,钱大钧出生于原正仪镇雅泾村(现为昆山市玉山镇东北村)的商人家庭。他的祖父钱伯熊,是前清贡士。父亲钱自梅,母亲江氏,兄弟3人,他排行老末。国民党元老,黄埔军校建校初期教官。早年积极参加反清倒袁,后在军阀混战中为蒋介石效力,被委以重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是蒋的八大金刚之一。曾担任重要职务: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主任,军统局局长,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中央评议委员、“总统府”战略顾问、“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台北市私立戏剧学校董事长、“中华全国田径协会”名誉会长、中华航空公司董事长。</h3> <h3>鲁易鲁易(1897-1932,一说1900-1932)原名其昌,字蕙孙,号绳武。江西黎川中田人。1900年出生在沅水之滨一个“亦耕亦读”的家庭。他早年留学日本、法国、苏联,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1932年10月,在洪湖苏区反“围剿”的战斗中被俘牺牲。土地革命时期红三军的著名将领,烈士。</h3> <h3>熊雄 熊雄(1892—1927)。在宜丰无数的革命先烈中,熊雄作为中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最早从事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杰出领导人,是最为突出的一位。一九八四年八月,聂荣臻元帅亲自写下“熊雄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条幅,以缅怀其辉同日月的生平。<br>熊雄 - 人生经历熊雄,1892年出生,江西宜丰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中华革命党,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3月转入德国学习,同年6月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23年3月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并到苏联红军中学习军队的政治工作。1925年9月回国,分配到黄埔军官学校任政治大队副队长。10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协助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工作。1926年1月,熊雄调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同时参加了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是中国共产党在军校的主要负责人。在黄埔军校期间,熊雄制定、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政治工作制度,并亲自讲授《军校中的政治工作》等课程。熊雄还聘请恽代英、肖楚女、高语罕等共产党人为政治教官,邀请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到军校作政治讲演。在教学中,他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熊雄在军校工作中,坚决贯彻党的主张和路线,认真执行军校的办校方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培养既能指挥作战,又会做政治工作的军事政治干部,支援北伐战争,巩固广东后方,做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4月15日熊雄在广州反革命政变中被捕。5月中旬被秘密杀害。</h3> <h3>李宗仁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临桂区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br>“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h3> <h3>毛泽覃毛泽覃(1905年-1935年),男,汉族,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人,中共党员。192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卓有战功,曾获一枚二级红星奖章。卓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红军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司令员。1935年4月26日,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包围,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而牺牲,时年29岁。毛泽覃是毛氏三兄弟中走向武装斗争的第一人、红军优秀的指挥员、井冈山会师的重要联络人。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h3> <h3>恽代英恽代英(1895--1931)原籍江苏省武进县,生于武昌。武昌中华大学文学系毕业。“五四运动”时,他就深入湖北黄冈农村,宣传发动农 民,还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1915年参加新文化运动,在《东方杂志》、《新青年》上撰文,提倡科学与民主,批判封建文化。1919--1921年,他在湖北创办“利群”书社和“共存社”,团结进步青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随即加入共产党。1923年被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任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以其雄辩的才能、生动的文章、热忱的激情,教育了广大革命青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他和毛泽东、邓中夏、向警予等参加了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领导工作,编辑《新建设》月刊,宣传我党原则立场,批驳国民党右派的种种谬论。“中山舰事件”后,为加强黄埔军校的领导工作,党派恽代英到黄埔军校任主任政治总教官。在蒋介石加紧反革命活动的情况下,他就军队的建设、政治工作等写出了重要的论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 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8年后,在党中央宣传部工作。1930年在上海被捕,被关押在南京江东门外“中央军人监狱”,化名为王作林。后来被叛变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特科负责人顾顺章指认,暴漏了身份,三天后,也就是1931年4月29日中午在南京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36岁。</h3> <h3>萧楚女萧楚女(1891—1927年4月22日),汉族,原名树烈,又名萧秋,学名楚汝,乳名朝富,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鹦鹉洲。曾与恽代英一起主编《中国青年》、在广州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曾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参加过武昌起义、五四运动。1927年4月22日在南京石头城监狱被杀害。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理论家、中国青年的良师益友、《中国青年杂志》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名言“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正是他的真实写照。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br></h3> <h3>白崇禧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回族,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誉为“小诸葛”。军阀新桂系代表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北伐战争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和蒋介石及其它地方势力多次开战,抗日战争爆发后,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屡有胜果。曾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抗战胜利勋章、英国巴士武士勋章等勋章。白崇禧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长”,然而国民党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战果,局势对国民党政府愈趋不利,新桂系最终亦无法保住中华民国的半壁江山。解放军解放中国大陆后,白崇禧逃往台湾,1966年逝于台北。</h3> <h3>周佛海周佛海(1897—1948),湖南省沅陵县凉水井镇窝溪村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早年留学日本,是旅日代表。他曾是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和中共一大的代理书记。“一大”后,他脱党而去,成为蒋介石国民党中委。抗战期间,他又叛蒋投日,成为汪伪政权的“股肱之臣”。周佛海于1946年11月被国民党南京高等法院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罪判处死刑,次年经蒋介石因其抗战中期有功签署特赦,改判无期徒刑,1948年2月因心脏病死于狱中。</h3> <h3>缪斌缪斌(1902-1946),字弼丞,号丕成,江苏无锡人,绰号“小道士”,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1921年,缪斌考入南洋公学(现上海交大)电气科,之后加入国民党。1926年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二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时期,被任命为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1931年,因渎职事件而被弾劾,遂辞去各职赴日本。1937年抗战爆发后,缪斌投靠日本,沦为汉奸,参加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40年3月,汪精卫的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缪任伪中央政治委员会聘请委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缪斌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判处死刑。1946年5月21日在苏州狮子口第3监狱被枪决。中文名缪斌</h3> <h3>张国焘张国焘(1897-1979),字恺荫,又名特立,江西省萍乡县人(今萍乡市上栗县)。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1]1916年,张国焘进入北京大学读书,五四运动中表现积极。1920年10月,创建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32年进入鄂豫皖苏区,成为根据地事实上的领导者。1935年4月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懋功会师后,反对中央北上的决定,10月率部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1936年6月被迫取消。[2]1937年3月在政治局扩大会议受到批判。1938年4月初,乘祭黄帝陵之机逃出陕甘宁边区,投靠中国国民党;4月18日被开除党籍。不久加入军统从事反共特务活动,上演了一幕“中共创始人反对中共”的闹剧。1974年著有长篇回忆录《我的回忆》。1979年逝世于加拿大多伦多。</h3> <h3>张申府张申府(1893年-1986年),名崧年,张岱年之兄,河北沧县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哲学家,数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张国焘由他介绍进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也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又与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毛泽东的“顶头上司”。[2]大革命时期因政见不同退党。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1957年被打为右派分子,曾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86年逝世,享年93岁。</h3> <h3>陈毅 陈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文革期间,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1968年,下放石家庄。1972年去世。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h3> <h3>高语罕高语罕(1888—1948),原名高超,号世素,安徽省寿县正阳关人。早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就读。1907年毕业回国,到安庆从事秘密反清活动。1908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青年军秘书长,与陈独秀结识。1920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出版《白话书信》五编,宣传社会主义思想。5月组织芜湖学社,创办《芜湖》半月刊。1923年参与组织成立芜湖劳工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4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党安徽省一大,被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1928年转去上海,参加中共春野书店支部活动,参与指导太阳社文艺工作。与陈独秀过从甚密,对陈独秀极表同情,思想逐渐靠拢。1929年11月被开除共产党党籍。后到北平北京大学任教。1932年冬陈独秀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高语罕逃到香港任教。1939年5月随陈独秀定居四川江津,与陈独秀合译《大英百科全书》。1942年5月陈独秀逝世,高语罕帮助料理后事。此后移住陈铭枢家中,撰写古体诗。1948年因病逝世。</h3> <h3>陈赓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1952年,毛泽东主席点将陈赓筹建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中央特科重要领导人之一。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终年58岁。</h3> <h3>蒋先云蒋先云(1902—1927),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大坪塘村人,字湘耘,别名巫山,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相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1922年与李立三、刘少奇等领导安源工人大罢工;同年12月领导水口山矿工罢工;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政治部秘书,为“黄埔三杰”之一;1925年在周恩来领导下发起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同年参加两次东征;中山舰事件后退出国民党;北伐战争开始后任总司令部秘书,1927年任湖北省工人纠察总队队长,5月28日在河南临颍英勇牺牲,后被追赠为中将军衔。</h3> <h3>蔡炳炎蔡炳炎(1902―1937),安徽合肥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和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党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参加淞沪抗战。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h3> <h3>蔡申熙蔡申熙(1906—1932),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曾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起义部队师参谋长,红15军军长、4军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军委副主席、彭杨军校校长、第25军军长等职。其革命生涯虽短暂但轰轰烈烈,成为了革命事业中永恒的丰碑。蔡申熙是红15军的主要创始人。</h3> <h3>廖运泽廖运泽(1903—1987),安徽凤台人。1924年1月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九十二军二十一师副师长,军事委员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副总队长。1938年5月任第二十一师师长兼阜阳警备司令,次年秋任第五战区第九十二军暂编第十四师师长。1943年10月任骑兵第二军军长。1945年2月授陆军少将,任第九十六军代理军长,后改任国防部中将部员。1948年任第八绥靖区副司令官兼第一纵队司令。第八绥靖区颍上指挥所主任。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不久转任第十五绥靖区副司令官。1949年5月因其旧部第一一零师起义被通缉,潜居香港。1952年夏回国。1987年9月23日在北京逝世。</h3> <h3>陈明仁陈明仁(1903—1974),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洪源村(今南桥镇洪源村)陈家岭[1]人。1924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官、湖南省政府代主席等职。1949年8月4日率部在长沙起义,后任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第五十五军军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74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h3> <h3>邓文仪邓文仪(1905年12月18日—1998年7月13日),湖南醴陵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1928年后任蒋介石侍从秘书;抗战期间,任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训练团政治部主任和政治总教官,成都中央军校政治部中将主任兼军校特别党部书记长,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党务委员;1949年到台湾后,任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行政院”内务部政务次长等职;晚年积极筹建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并担任会长,主张和平统一中国;1990年曾秘密回到祖国大陆,与邓小平、徐向前、江泽民亲切会面,1998年在美国去世,享年93岁。</h3> <h3>曾扩情(1894—1983),原名朝笏,别号慕沂,四川威远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军政训系统负责人,著名大特务,黄埔系骨干将领。曾扩情,黄埔第一期学生,与共产党人陈赓、徐向前、蒋先云和许继慎是同学。当时被称为“黄埔三杰”的蒋先云、陈赓、贺衷寒和他源渊深厚。在蒋介石当会长的黄埔同学会中,蒋先云和曾扩情都是筹备委员,在蒋先云的提议下,曾扩情担任了黄埔同学会的秘书。在蒋介石组建复兴社时,贺衷寒和曾扩情都是筹备人,蒋介石钦定的13名骨干中两人名列其中,这就是被称为“十三太保”的来历。曾扩情因其年长而被称为大太保,在国民党系统中,胡宗南、戴笠都称曾扩情为“扩大哥”。在当代史上,在事关中国前途的历史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曾扩情的身影:北伐时期,他参加过东征;何应钦和日本梅津美治郎签订《何梅协定》时,他是国民党驻北平政训处处长;西安事变时,他是西北军委会政治部主任;抗战时,他是第八战区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他任四川军委会政治部主任。后作为“战犯”被关在功德林,1959年被“特赦”。曾担任辽宁省政协文史专员。1983年11月3日,在本溪女儿家去世,时年89岁。</h3> <h3>杜聿明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h3> <h3>范汉杰范汉杰(1896.10.29—1976),名其迭,字汉杰,广东大埔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德国陆军大学毕业。毕业后,在粤军第一师邓仲元部历任参谋和连、营、团长等职。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团长、第十师师长。北伐期间,参加过大败军阀吴佩孚的汀泗桥战役和讨伐孙传芳的江西德安马回岭战役等。北伐后出国留学,曾到日本、德国考察,研究欧美和日本的政治、军事。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副军长,国民革命军第27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抗战胜利后历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山东第一兵团司令官,热河省政府主席,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h3> <h3>酆悌酆悌(1903—1938),湖南湘阴人,早年就读于湘阴师范中学。1924年,酆悌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与陈赓、左权、曾扩情等人是同学,在同乡宋希濂介绍下,加入国民党,成为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开始从事军队政治工作。1938年因长沙大火案被蒋介石下令枪杀。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当时驻扎在上海的第一军一师和二师,第三十三军等部都卷入了这一血腥大屠杀之中。当时,酆悌也在上海。他虽说忠于蒋介石和国民党,但也很不理解蒋介石何以如此凶残地清共反共。就在“四一二”政变当中,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不幸被第一师七团的士兵抓住,关押在闸北宝兴里一座天主教堂(临时团部)里。在黄埔军校,周恩来做过他的老师。他在内心里很钦佩周恩来,认为此人才华出众,是中国的一流人才。他实在不忍心眼睁睁看着周恩来被杀害。考虑再三,酆悌决定去宝兴里天主教堂,劝说周恩来发表一个《脱离中共》的声明,以保全性命。当然,他也明白,对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人来说,这是几乎不可能办到的事。当他匆匆赶到了戒备森严的教堂时,团长鲍靖中等见他到来,神色紧张。鲍靖中等人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十分敬重周恩来。他们已商定以押解周恩来去师部的名义,在中途将其释放。鲍靖中以为他们的计划已被酆悌觉察,惊恐不已。见此情形,酆悌心中也明白了几分。他决定装做什么也不知道,问了问团里分片“清共”的情况后,就离开了。在他走后不久,周恩来被鲍靖中秘密释放,脱离了险境。<br></h3> <h3>桂永清桂永清(1900-1954),字率真,国民党将领,江西省贵溪县鹰潭镇(今鹰潭市)楼底桂家村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历任师长、军长、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国民革命军海军一级上将,1954年病逝于台湾。</h3> <h3>关麟征关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字雨东。汉族,陕西户县人,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用兵以稳,准、狠著称,长于急袭的千里驹师的首任师长,生性傲岸,有陕西冷娃之称,部将杜聿明、郑洞国,刘玉章、覃异之、张耀明皆一时之名将。1924年到广东投考黄埔军官学校,成为第一期学员,并于同年12月毕业[1]。1928年任国民党陆军第十一师步兵第三十一旅第六十一团团长;1929年任新编第五师副师长;1932年升任第三十六师师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第五十二军军长,参加台儿庄大战,重创敌军,升任第三十二军团军团长;1939年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1947年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49年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后居香港。1980年7月30日病逝于香港伊利莎白医院,享年75岁。著有《关麟征回忆录》等。</h3> <h3>贺衷寒贺衷寒(1900-1972),湖南岳阳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与蒋先云、陈赓并称黄埔三杰,曾筹组孙文主义学会并担任黄埔同学会书记长,后任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中将处长,长期主掌国民政府情报系统,被称为复兴社四大台柱之一;抗战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政治部秘书长,1950年于台湾接任交通部长,1954年辞职,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1961年后,任国民党中央设计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行政院政务委员、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等职;1972年去世。五四运动时,加入董必武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以中国劳工代表参加苏联召开的东方民族会议。</h3> <h3>侯镜如侯镜如(1902-1994.10.25 ),号心朗,河南省永城市人;1955年加入民革,历任民革第三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届中央常委,第六、七届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务院参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89年3月至1994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h3> <h3>胡宗南胡宗南(1896年5月12日-1962年2月14日) ,字寿山,原名胡琴斋,汉族,浙江镇海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是蒋介石最宠爱、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其一生历经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直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延安,转战西北,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1950年兵败后去台湾,曾在大陈岛指挥沿海游击部队。历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总统府”战略顾问等。1962年2月14日因心脏病病逝。</h3> <h3>黄维黄维国民党高级将领 。(1904年-1989年),字悟我,出生于江西贵溪一农户家庭。黄埔一期,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在淞沪会战号称“血肉磨坊”的罗店战役中表现神勇[1]。曾任十二兵团司令长官,俗称“黄维兵团”,在淮海战中兵败被俘。1975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后任政协委员致力于军史研究。1989年3月20日,黄维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h3> <h3>徐向前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生于山西五台永安村。1990年9月21日逝世,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原名徐象谦,字子敬。生于山西五台永安村,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h3> <h3>李之龙李之龙(1897年12月10日-1928年2月8日),回族,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1913年参加湖口起义,1916年入烟台海军学校,192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同年10月被任命为海军局政治部主任;1926年升任代理海军局局长、海军局参谋厅长兼中山舰舰长,被授以中将军衔。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将李之龙逮捕,“无罪释放”后被免职。北伐战争期间担任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李之龙先后流亡广州、日本。1928年2月6日,李之龙从日本经香港返回广州,当日即被逮捕,8日遇害于黄花岗。</h3> <h3>李默庵李默庵(1904年10月17日-2001年10月27日),生于湖南长沙北山村,毕业于长沙师范学校,后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学校,随即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东征、北伐,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授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1946年,任国民党第三方面军总司令等职,参与酝酿和筹商湖南和平起义,后长期居住于阿根廷和美国,1984年,与侯镜如、宋希濂等发起成立“旅美黄埔军校同学及其亲属促进中国统一筹备委员会”,同年6月回国参加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大会,任副会长;1990年回国定居,1995年6月,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2001年在北京去世。</h3> <h3>郑洞国郑洞国(1903—1991),字桂庭,汉族,湖南石门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33年率部参加了长城古北口抗战,“七七事变”后,相继率部参加保定保卫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屡创敌顽,战功卓著;1943年调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率部会同盟军收复缅北,扬威国外;1945年回国,历任第三方面军副司令、东北保安副总司令、代总司令等职,1948年于辽沈战役的重要时刻,脱离国民党阵营。建国后,他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第五、六、七届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同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祖国建设与统一事业。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去世后受到两岸共同追悼。</h3> <h3>许继慎许继慎(1901—1931),汉族,安徽省六安市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杰出将领,军事家。先后参加黄埔军校两次东征,并历任工农红军叶挺独立团队长、营长和团参谋长,在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军长、鄂豫皖特委委员、红11师长时在鄂豫皖根据地时期取得双桥镇大捷等一系列胜利。1931年11月在“白雀园大肃反”中被诬陷以“改组派”、“第三党”、“反革命”等罪名,杀害于河南光山白雀园,时年30岁。2009年许继慎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h3> <h3>刘戡刘戡(1906-1948),湖南桃源人,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从军,参加北伐战争。1933年,刘戡任国民革命军83师师长,奉调北上援助宋哲元部,参加抗击日本侵略的长城抗战。战后,晋升为93军军长。1943年,日军攻占洛阳,陕西震动,在胡宗南的推荐下,刘戡被任命为第63集团军总司令,在河南灵宝一带构筑防线,抵抗日军。1944年秋,刘戡调任重庆陪都卫戍副司令。1945年抗战胜利后,刘戡赴陕西任37集团军总司令。1946年,37集团军整编为第29军,刘戡任军长。1948年2月,彭德怀率军攻打宜川,刘戡率第27师和第90师两个整编师驰援,2月26日,胡宗南指定刘戡走经瓦子街的洛宜公路,遭到彭德怀伏击,被包围。3月3日,刘戡兵溃,自杀身亡,时年42岁。</h3> <h3>宋希濂宋希濂(1907.4.4—1993.2.13),字荫国,汉族,湖南省湘乡人(今属双峰县杏子铺镇)。自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时被俘,宋希濂历经重要战役数十次,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有“鹰犬将军”之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将校班、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曾任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一军军长、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新疆警备总司令、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1949年被人民解放军俘虏,后作为战犯接受改造,1959年12月特赦。1980年宋赴美探亲,后定居美国。1982年8月任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首席顾问。1984年参与发起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并任副会长。1993年2月13日,因患严重肾衰竭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h3> <h3>左权左权将军一般指左权,八路军副总参谋长 左权(1905年3月15 日——1942年5月25日),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左权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红军东征。1936年,他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牺牲后,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追悼会,并改辽县为左权县。</h3> <h3>宣侠父宣侠父(1899一1938),浙江诸暨人。1916年考入浙江省立特种水产学院,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准公费去日本留学。在日本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被母校停止公费留学待遇。1922年回国,和共产党人俞秀松、宣中华在杭州、台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在杭州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曾为“左联”秘密盟员。宣侠父是黄埔一期学生中的特殊人物,因蒋介石破坏以党治军的制度而抗命不从,被蒋介石开除出黄埔。1929年后,宣侠父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兵运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从事统战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工作,因工作卓有成效,招致国民党当局忌恨,1938年被暗杀于西安。[1]牺牲时任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议。</h3> <h3>唐澍革命烈士唐澍(1903—1928年)字东园,易县南贾庄(今徐水县)人。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历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总教练兼模范大队大队长,国民联军军事政治学校主任教官。中共陕西省委军委委员,西北工农革命军总指挥等职务。是西北著名的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h3> <h3>王尔琢王尔琢(1903.01.23-1928.08.25),又名蕴璞,湖南石门县人。中国工农红军优秀指挥员。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25师74团参谋长。1928年1月,参加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4月,朱德与毛泽东部队井冈山会师后,王尔琢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等战斗,为保卫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1928年8月25日,在江西崇义思顺墟追击叛徒时,英勇牺牲,年仅25岁。</h3> <h3>周士第周士第(1900.9.9—1979.6.30),广东乐会(今海南琼海)人。192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第1营营长、团参谋长、代理团长、团长,第25师师长,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晋西北军区参谋长,晋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1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司令员等职。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百团大战,指挥晋北战役,协助徐向前指挥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参与指挥扶郿战役和秦岭战役,连续解放汉中、广元、剑阁、江油、绵阳等40多座县城,参与指挥抗美援朝战争防空作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9年6月30日于北京病逝,享年79岁。</h3> <h3>张耀明张耀明(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05~1972),陕西临潼县张家庄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抗日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曾任国民党陆军旅长、第4集团军副总司令兼陆军第38军军长、南京首都卫戍总司令;黄埔军校第三任校长等职。1972年10月11日,因病卒于台北。</h3> <h3>阎揆要阎揆要(1904—1995),陕西省佳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6月,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h3> <h3>邱清泉邱清泉(1902—1949),字雨庵。抗日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浙江温州蒲州人。温州中学毕业,半工半读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后入黄埔军校二期工兵科毕业[1]。邱清泉性格特立独行,暴躁狂妄,打起仗来又不要命,人称“邱疯子”。邱清泉文化功底深厚,精通英、德文,擅诗文,喜好军事学术研究和诗词创作,先后撰写了《教战一集》、《教战二集》、《建军从论》等一系列军事著作[1],可谓才华横溢的军中秀才。亦有浓厚的抗日爱国思想,抗战期间骁勇善战,参加昆仑关战役一战成名,参加滇缅龙陵战役,屡建奇功,可谓有功于民族的抗日名将[1]。虽然对同僚粗鲁无礼,但对下属却爱惜有加,更以善于治军享誉于黄埔诸将,号称国民党军队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第5军和以第5军为基础扩编的王牌兵团──第2兵团就是他亲手调教而成。1948年参与淮海战役,12月撤出徐州,在河南东部徐州萧县被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包围。1949年1月10日凌晨邱清泉在警卫营保护下向南突围,凌晨时分到达张庙堂(亦称张庙台)第二零零师指挥所。最后阵亡于张庙堂村东南约四百多米的一片农田里。</h3> <h3>廖昂廖昂(1901—1997),字先诚,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毕业。国民革命军将领。廖昂中将生于1901年2月24日(清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六)。四川资中人,字先诚。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毕业。1925年9月军校毕业后任第1师中下级军官。1928年8月任第1师第1旅第2团中校团附。1929年9月升任第1旅第2团上校团长。1934年2月升任西北补充旅(旅辖三团)少将旅长。1935年5月11日叙任陆军工兵上校。1936年9月调任第78师232旅(旅辖两团)少将旅长。1937年5月调任中央军校第7分校入伍生团少将团长。1938年3月考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4期学习。1940年4月陆大毕业。5月派任第24师(师辖三团)中将师长。1943年9月28日升任第76军(辖第24师、新编第5师、暂编第57师)中将军长。1945年2月20日晋升陆军少将。1946年4月第76军整编为第76师(辖第24旅、第144旅),改任中将师长。1947年10月11日于陕西清涧兵败被俘。获释后移居台湾。1964年移居美国加利福尼亚。1997年7月病逝加利福尼亚。</h3> <h3>卢德铭卢德铭,共产党员 (1905-1927),又名继雄,字邦鼎,号又新,四川自贡人,中共党员。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二营四连连长。卢德铭在1926年北伐中升任二营营长,兼任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长参谋。1927年,卢德铭担任秋收起义总指挥,为掩护部队突围而壮烈牺牲。为纪念卢德铭,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修建了卢德铭烈士革命陵园。2009年卢德铭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h3> <h3>余洒度余洒度(1898—1934),湖南省平江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曾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秋收起义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意见被否决后,跟随毛泽东到达井冈山;10月中旬,在湖南酃县(今炎陵县)水口脱逃部队;1929年10月辗转来到上海,对革命逐渐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最后脱离党组织;1931年11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余洒度最终投敌;1933年,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一军政训处少将处长,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余洒度利用职权贩卖毒品;1934年事情败露后,蒋介石亲自下令将其枪决。</h3> <h3>覃异之覃异之(1907—1995),中国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二期。抗战时参加过古北口抗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诸多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水利部参事室主任、全国政协常委、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等职。</h3> <h3>郑介民郑介民(1897年9月18日——1959年12月1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后参与组织孙文主义学会,在戴笠飞机失事后,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一生历任中华民族复兴社代理书记,特务处副处长兼华北区区长,参谋本部第二厅少将处长、军令部第二厅中将厅长兼军统局局长、保密局局长、国防部常务次长、参谋次长、1954年任中华民国国家安全局局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1959年12月11日,因心脏病复发在家中去世。郑介民与胞弟郑庭锋和堂弟郑庭笈合称文昌三郑。</h3> <h3>周逸群周逸群无产阶级革命家 (1896—1931),字立凤,祖籍湖北省蒲圻县,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宣传家、活动家,贺龙同志的入党介绍人,早期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共产党三大革命根据地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红军的创建者之一。1931年周逸群在肃反运动中被夏曦杀害。[</h3> <h3>陈修和陈修和原国务院参事,陈修和,1897年9月生,四川省乐至县复兴场人,陈毅元帅的嫡亲堂兄。1913年考入成都的“四川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1925年在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科,毕业年曾任该校数理化教员;1927年7月在上海兵工厂当技师。以后,又升任该厂政治指导员兼代主任。1927年底任蒋介石侍从室侍从副官,兼国民革命军第三师政治指导员。1932年由兵工署选派,去法国留学,学习兵工五年。 1936年学成归来,历任兵工署少将专员、兵工署兵工研究专门委员会委员兼兵工学校教官、军政部兵工署驻越南、香港、昆明办事处的少将处长、中美联勤司令部军械处少将处长、军械保养干部训练班主任。抗战结束后,1945年8月作为滇缅联军的全权代表,曾去越南接受日军投降,参加了侵越日军的受降仪式;接着,又代表中国驻军,出席了“法越协定”的签字仪式。后任沈阳第90兵工厂厂长兼工务处长,1949年初升为沈阳兵工总厂中将厂长,后在沈阳解放时率部起义。1949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兵工总厂第一任厂长。新中国成立后,主持修建了成渝铁路、在四川恢复和建成了若干座兵工厂;曾任全国政协第一届特邀代表、中央财经委员会技术管理局副局长、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等职务。</h3> <h3>戴安澜戴安澜(1904~1942),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戴安澜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等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quot;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quot;之赞誉。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h3> <h3>姜镜堂姜镜堂(1902—1931),安徽省英山县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北伐战争、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等战斗。1927四一二政变后奉命回到英山,与肖伯唐等组建了中共英山县委员会,任中共英山县委书记,并先后历任红三十三师政治部主任、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红一军第三师政治委员兼六安中心县委书记、红一军前委委员、中共皖西特委书记兼军委会主席、红四军十二师政治委员、皖西北特委常委、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率领红军转战英山、六安、霍山、霍丘、潜山等地,为发展革命武装,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10月,在肃反运动中被张国焘杀害于河南光山县白雀园。新中国成立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h3> <h3>康泽康泽(1904-1967),男,字兆民,四川安岳人,黄埔三期毕业。著名特务。 康泽是中华复兴社创始人之一,复兴社的名字就是康泽取名的;康泽亦是三民主义青年团三位创始人之一(另外二人为刘健群、陈立夫),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名字也是由他建议而被采纳的,其受蒋中正之宠信可见一斑。</h3> <h3>毛人凤毛人凤(1898年——1956年12月11日),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中华民国国防部保密局局长,字齐五,浙江省江山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统局的重要人物,在戴笠死后继任局长领导全局。毛人凤在军统系统中与毛万里,毛森、戴笠并称为三毛一戴。另与李士群,徐恩曾,戴笠并称为四大特务。</h3> <h3>王耀武 王耀武国民党抗日将领(1904-1968),字佐民,汉族,山东泰安人。抗日革命家、抗日名将,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山东省主席、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主任,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中正剑持有人。1924年11月考入黄埔军校;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率部创建第七十四军,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师长、副军长;1939年,因功升任第七十四军军长;1945年1月,升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官;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任受降主官;1946年1月下旬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3月兼任国民党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10月23日,兼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并兼省保安司令、山东军管区司令等职。蒋介石称赞王耀武“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时人有“宁碰阎王,莫碰老王”之谓。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h3> <h3>常乾坤常乾坤(1904-1973),山西省垣曲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创建者之一。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h3> <h3>段德昌段德昌(1904—1933),字裕后,号魂,1904年8月19日出生于湖南南县南洲镇火箭村,是一名中国工农红军指挥员、军事家。[1]1924年,段德昌创办新华中学,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五卅”惨案后,发起组织“青沪惨案南县雪耻会”,加入中国共产党,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后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政治部工作,参加北伐战争,领导开展游击斗争,创建游击根据地。1933年在“肃反”中遭诬陷被捕,在湖北巴东被杀害,年仅29岁。[2]1952年,毛泽东亲自为段德昌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书;后中央军委将段德昌列为共和国历史上的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段德昌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h3> <h3>郭化若郭化若(1904—1995),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名郭可彬,曾用名郭俊英、郭化玉、郭化羽。福建省福州市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参加了北伐战争。1931年郭化若取名的《参考消息》创刊号面世,参加淮海战役(围歼黄伯韬兵团及合围杜聿明集团) 。代表作品有《郭化若军事论文选集》;《新教育教学法》;《军事辩证法》等。</h3> <h3>李弥李弥(1902—1973),1926年黄埔第四期毕业。1936年任江西瑞昌县长。1939年参加昆仑关战役。1940年,枣宜会战后,调升为第八军荣誉第一师师长。1944年奔赴滇西松山战场,打响松山战役,因功升任第八军军长。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6月3日中午,蒋介石夫妇由北平飞抵济南[1]。在空军第九战区司令部设行辕,召见山东国民党军政首脑王耀武、丁治磐(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夏楚中、何思源、庞镜塘、臧元骏(三青团山东省支团部主任)、裴鸣宇、贺执圭(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参谋长)、李弥(第八军军长)[1]。1948年任十三兵团司令官。淮海战役中,奉命支援黄百韬部未果,不久第十三兵团全军覆没,李弥化装逃到山东潍县、青岛、乘海轮赴南京、上海。后任第十三编练司令部司令兼重编第八军军长,往闽西、云南征兵。1950年李弥率部撤往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地,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1954年撤往台湾。1973年3月10日病逝于台北。</h3> <h3>刘志丹刘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志丹。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96年,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h3> <h3>林彪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军事家。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组建反党集团,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的林彪乘坐的飞机坠落在温都尔汗附近,暴尸于异国荒野。</h3> <h3>张灵甫张灵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又名宗灵,字灵甫,又字钟麟,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现西安市长安区)。生于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1926年,张灵甫听从于右任的建议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四期学员,与后来的同僚胡琏、李弥,以及对手林彪、刘志丹是同学。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1947年5月16日于孟良崮战役中战死,时年44岁。</h3> <h3>吴起舞吴起舞(1904—1969),号寿伯,字子龙。湖南桃源人。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4期毕业。吴起舞曾任通讯兵第1团有线大队大队长,1940年4月任参谋本部组长,1944年7月任中央军校步兵科少将科长,同年秋任中央军校教育处处长,1945年任中央军校督练区高级督练官,后任中央军校教导队队长,1948年12月任中央军校训导处处长,1949年兼任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副主任,同年12月在成都参加起义</h3> <h3>唐生明唐生明(1906年10月10日——1987年10月24日),字季澧,湖南省东安县人,国民党中将。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1930年任第四集团军第八军副军长、代理军长。1931年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谋。抗日战争初期,任长沙警备司令部副司令、代理司令。1938年春调离长沙,与常德、桃源警备司令酆悌对调。曾任长沙警备区代理司令,常桃警备区司令,国民党中将参军等职。在抗战期间奉蒋介石之命打入汪伪政府内部卧底,并在解放战争末期掩护共产党地下活动,使湖南和平解放。唐生明是一个性情中人,解放后文革时期遭到迫害,粉碎四人帮后被恢复政协委员原职。1987年病逝于北京。</h3> <h3>曾中生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钟圣,湖南省资兴市人。1917年秋考入郴州第七联合中学 (今郴州一中),1920年投笔从戎,1921年从学校毕业到县乐成高小任国文教员。1923年毅然离开军阀部队,接触革命理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6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前敌总指挥部组织科科长。大革命失败后,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历任军委参谋科科长、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红四军政委、西北军事委员会参谋长。1935年8月,由于反对张国焘军阀主义、分裂主义,被张国焘秘密杀害,年仅35岁。1945年,中共中央在七大为曾中生平反昭雪。1989年11月,曾中生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军事家。他是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中开始军事生涯较早的一位,也是军事论著最丰富的一位。撰写《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与“剿赤军”作战要诀》等多篇军事著作,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h3> <h3>谢晋元谢晋元(1905-1941),字中民,汉族,广东梅州蕉岭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历任国军排长、连长、营长、师参谋、旅参谋主任、副团长、团长等职。著名抗日英雄,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被国民政府授予抗战最高荣誉奖章“青天白日勋章”(第69号)。1941年4月24日被汪精卫收买的叛徒刺杀身亡。谢晋元遇害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5月8日,国民政府通令嘉奖,追赠为陆军少将。上海30万民众前往“孤军营”吊唁,瞻仰遗容。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革命典型”。蒋中正誉其“精忠贯日”。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立晋元高级中学,晋元公园,并以晋元路命名道路,以晋元里命名小区作为纪念。文革期间,红卫兵毁谢晋元坟墓,八十年代文革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万国公墓重建其墓,以彰其“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光辉业绩。198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馆展出了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孤军坚守四行仓库的事迹图片,深受中外观众好评。</h3> <h3>彭士量彭士量(1904年8月5日—1943年11月15日),字秋湖,湖南省浏阳人。生于浏阳市镇头杨眉村,1926年,投笔从戎,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同年毕业后,分配到陆军第十师。在东征北伐战争中英勇善战,胆识过人,尤其南浔各役,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十三军暂五师中将师长,于1943年11月15日在著名的常德会战时,为中华民族壮烈殉国,年仅39岁,是常德会战牺牲的第一位将军。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h3> <h3>李运昌多义项司法部原党组成员 更多义项 李运昌(1908年9月——2008年10月),原名李芳岐,河北乐亭人。早年就读于乐亭中学,参加学生爱国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交通部常务副部长、中共党组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专职),国务院司法部第一副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错误批判和关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给予平反,恢复名誉。2003年10月24日当选黄埔军校同学会第四任会长。李大钊研究会名誉会长。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司法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正部长级)李运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0月24日19时4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李运昌是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特邀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全国黄埔同学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h3> <h3>伍中豪伍中豪(1905—1930),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耒阳县(今衡阳市耒阳市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秋收起义重要领导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与领导人之一,开辟了赣南根据地、闽西根据地,建立夏幽根据地,历任红四军第三纵队司令(毛泽东为红四军党代表)、红四军前委委员(毛泽东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红十二军军长、红二十军军长、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首届中央军委委员,毛泽东为主席)。与林彪、黄公略一起被称为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的“三骁将”。</h3> <h3>黄埔三杰<br>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当时的排列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三人。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团员,后又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共产党军官左权、陈赓、周逸群、萧克、徐向前、林彪、蒋先云、刘志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王尔琢、王良、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郭天民、陈奇涵、陈浩、陶铸、程子华、廖运周、冯达飞、蔡申熙、曾中生、许继慎、赵一曼(女)、赵尚志、宣侠父、阮山(原籍越南)、李运昌、段德昌、贺声洋、萧方、周维炯、杨其纲、彭干臣、阎揆要、郭化若、陈毅安、王诤、谭希林、彭明治、曹渊、唐天际、张宗逊、刘畴西、卢德铭、李之龙、张子清、余洒度、徐彦刚、曾士峨、朱云卿、陈东日、曹福昌、邓萍、唐澍、姜镜堂、常乾坤、伍中豪。国民党军官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毛人凤、关麟征、贺衷寒、乔家才、邓文仪、李仙洲、李默庵、陈明仁、康泽、郑介民、李延年、李弥、胡琏、唐生明、俞济时、黄维、戴笠、郝柏村、蒋仲苓、王升、黄珍吾、彭孟缉、桂永清、谢晋元、范汉杰、邱清泉、蔡文治、李桂丹、廖耀湘、郑作民、王竣、黄翔、曾泽生、徐会之、赵子立、阙汉骞、董钊、李铁军、罗奇、贺忠汉、胡靖安、王慧生、宣铁吾、黄梅兴、姚子青[12]、钟彬、陈颐鼎、李以劻、肖赞育、戴安澜、萧作霖、唐生智、林伟俦、吕旃蒙、覃异之、贾伯涛、郑庭笈、陈修和、文强、杨伯涛、侯镜如、王耀武、孙元良、刘戡、黄杰、陈大庆、刘安祺、高魁元、蔡炳炎、廖运泽、曾扩情、酆悌、张耀明、廖昂、吴起舞、彭士量、邱行湘、孙明瑾、李文、王怀义、王敬久、滕杰、唐纵、蒋孝先、郑蕴侠。(注:含1946到1949年解放战争时起义将领)<br><br><br>国民党将领<br>据统计,国民党在1949年之前正式公布和未正式公布的将领有近5000人之多,其中中将就有近900人。2005年,作者沉度出版《国民党高级将领传略》一书,其中对国民党将领做了详细介绍。书 名 国民党将领作 者 沉度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将领等级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4月1日授任)<br>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   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3、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   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   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   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   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   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   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   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   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   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   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   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   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   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   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   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   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   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   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   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   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   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   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   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   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   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   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   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   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   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   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   胡三余中将国民党炮兵司令   史泽波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军军长   马法五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军军长   陈长捷中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   周毓英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壹师师长   王靖国中将 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   赵承绶中将 国民党第七集团军总司令   梁培璜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   孙楚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兵团司令官   牟中珩中将 国民党第十战区副司令   杜聿明中将 国民党徐州&quot;剿匪&quot;总部副总司令   李仙洲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   宋希濂中将 国民党华中&quot;剿匪&quot;总部副总司令   范汉杰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汤尧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黄维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官   韩浚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三军军长   罗历戎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军长   廖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   陈金城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六军军长   王耀武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   康泽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   文强中将 国民党徐州&quot;剿匪&quot;总部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   曹天戈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兼第八军军长   林伟俦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向凤武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壹军军长   邱行湘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零六师师长   郑庭笈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   廖耀湘中将 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   黄正诚中将 国民党第壹师第壹旅旅长   杜建时中将 国民党北甯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   宋瑞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   马励武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   卢浚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司令官 封少君中将 陆军总司令部政治作战部中将参谋长   武庭麟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五师师长   喻英奇中将 国民党粤桂东&quot;剿匪&quot;指挥部司令兼三壹二师师长   张淦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司令官   陈林达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五军军长   霍守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二军军长   区寿年中将 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官   李涛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六军军长   张岚峰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司令   孙殿英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四路军总司令   郝鹏举中将 国民党鲁南绥靖区司令兼第四十二路军总司令   孙渡中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张绩武中将 国民党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王景宋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   莫得洪中将 国民党湘桂黔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段霖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   锺彬中将 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   熊新民中将 国民党第壹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七十壹军军长   赵锡田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三师师长   陈颐鼎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师师长   曾扩情中将 国民党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   邱维达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军长   王雷震中将 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副军长   萧以觉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   吴绍周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   侯吉晖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  刘嘉树中将 国民党第十七兵团司令官   王韵琴中将 国民党第十壹兵团参谋长   周振强中将 国民党浙西师管区司令官   杨光钰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副军长   方靖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九军军长   王淩云中将 国民党河南第壹路挺进军总指挥   郭壹予中将 国民党徐州&quot;剿匪&quot;总部办公室主任  刘镇湘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四军军长   王秉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壹军军长   陈士章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   黄淑中将 国民党第九军军长   米文和中将 国民党第壹八壹师师长   理明亚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五师副师长   王继祥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八十三师副师长   盛永兴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三军军长   胡临聪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壹军军长   杨宏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副司令官   王泽浚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四军军长   张义纯中将 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兼皖南行署主任   李以匡中将国民党第五军副军长兼独立第五师师长   张鸿文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八军军长兼滇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   李益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   高建白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军官总队总队长   王靖宇中将 国民党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   袁鸿逵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高参   孔庆桂中将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官   杨安铭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部员   徐锺端中将 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   李九思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官   庄村夫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绥靖总司令部总司令   宋清轩中将 国民党晋陕边区挺进纵队司令   汪宪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自卫军司令   王绪镒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部新兵纵队司令   胡靖安中将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设计委员杨文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长   聂松溪中将 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副司令   郭天辛少将 国民党第19军68师师长   杨文彩少将 国民党第19军暂编37师师长   王震少将 国民党第30军30师师长   李旭东少将 国民党第40军参谋长封裔忠少将 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作战部参谋长   韩世儒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副师长   李献中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参谋长   李琰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副军长   周剑秋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参谋长   李纪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0旅旅长   李昆岗少将 国民党第1军167师师长   罗哲东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0师副师长   韩尹明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参谋长   李铁民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1师师长   于泽霖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   刘润川少将 国民党第53军116师师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