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心动魄,原子弹没有投下</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彭继超</h1><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心动魄,原子弹没有投下</h3><div> 1971年12月30日,核试验基地马兰机场。 </div><div> 飞行员杨国祥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驾驶的这架11246号飞机,18年后会存放在北京大汤山下航空博物馆的展厅内,成为一件引人注目的历史文物。</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强一5甲型飞机静静地停在跑道上,威武、矫健。</h3><div> 阳光从无云的天空洒落,给飞机、跑道、塔台和这大漠机场上的所有景物都抹上一层明亮的光辉。</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 从马兰机场到罗布泊靶区,在几万平方公里的大漠中,又一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试验指挥部直通中南海周总理办公室的电话线路已经开通,周总理在电话机旁密切地关注着核试验场区的每一个部位和每一个细节。这是我国第13次核爆炸,也是第8次空投试验。在此之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空中试验,都是用图16一甲型重型轰炸机进行的。<br></h3><div> 用我国独立研制生产的第一代强击机投原子弹,这在我国核试验和航空史上还是第一次,机型新,原子弹也新。</div><div> 杨国祥十分沉着。</div><div> 上午,九院的科技人员将安装完毕的核弹拉到那座乳白色的空气橡皮保温房——临时飞机机库,交给空军军械人员装上飞机。</div><div> 杨国祥对飞机和弹体进行了认真的接收检查。</div><div> 组织领导这次试验任务的著名科学家、国防科委副主任朱光亚和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杨焕民一直在现场坐镇指挥。</div><div> 一切准备就绪后,杨司令员看了一下手表,又看了看朱光亚。</div><div> 朱光亚点点头,轻声说:“好!”</div><div> 杨司令员走上前去紧紧握住杨国祥的手:“老杨,祝你成功!”</div><div> 这时是下午1点钟,机场指挥塔台上发出了指挥信号。</div><div> 在一双双关切的眼睛注视下,杨国祥稳稳地操纵驾驶杆,飞机腾空而起,直冲蓝天。</div><div> 这条特殊的航线,杨国祥已经十分熟悉。在训练中他已经往返飞行过几十次。就是闭着眼睛,他仿佛也能看到蓝天下这空旷的大漠和大漠中那用反光的铁皮和石灰标着“十”字形状的靶标。为了完成这次特殊任务,杨国祥进行了十分艰苦的训练,他投掷了200多枚试验弹,到最后,弹着点离靶心仅12米。</div> <h3> 1967年底,强一5飞机通过了定型鉴定。为了保证投弹后载机与爆心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并考虑到未来实战的使用,进行了各种高度、速度和各种投掷方法的理论计算与试飞。采取俯冲投弹虽然较准确,但安全距离没有保证;采取水平投弹,飞机固然可安全脱离,但误差较大,且突防困难,战时实用价值不大。最后确定采取低空进入,由45度上仰投掷的办法,根据计算,待核弹爆炸时,载机已背离爆心22公里之外了。这样,既有可靠的安全脱险距离,战时又便于低空突击。</h3><div> 1970年10月,国防科委、国防工办、总参等单位派人和空军参谋长一起来到航空师,检查试投情况,并正式成立了试验分队,确定由宋师长带队,主机试飞员由团长杨国祥担任,备份机试飞员由大队长朱玉欣担任。11月份,试验分队和改装好的6架强一5甲飞机奉命转到了某基地,进行光学测试弹道,验证理论计算和飞行数据的准确性。最后转到了试验基地,进行适应性训练,熟悉机场和核武器的空爆试验场。</div><div> 在这次核试验之前,周总理会同李先念副总理及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等,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听取了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的汇报。周总理详细询问了参加试验的是哪个部队、住在什么地方、载机起飞机场到空爆试验场区的距离等。周总理问:“投不下来怎么办?”空军的同志汇报了几种投弹方法。总理说:“不管你有几种方法,我问的是投不下来怎么办,要想到万一会出现的这种情况,要有办法万一投不下来也能安全地回来!”还指示空军要设想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多准备几种方案。</div><div> 为了落实周总理的指示,有关人员认真检查了各项准备工作,很快完成了飞机上加装单项活门的任务。这样,万一原子弹投不下来,就可以把挂钩锁死。同时,做了大量试验,采取措施确保飞机着陆时核弹不会意外爆炸。 </div><div> 当时,谁也没料到后来会真的出现“万一投不下来”的情况。周总理却早就想到了!</div><div> 到20多年后,参加那次专委会的参谋周清波还感慨地对我说:“周总理可真神啊!幸亏周总理提出这个问题啊!”</div><div> ……飞机沿预定航线准时进入空爆试验场上空。</div> <h3> 杨国祥聚精会神,注视着仪表数字,不断调整着投掷位置,按程序有条不紊地做着投弹的准备工作。他知道,只要他的手指在按钮上的那么轻轻一按,又一声惊天动地的霹雳就会在罗布泊爆响。 ’<br></h3><div> 塔台发出了投掷信号,杨国祥果断地打开保险盖,把手伸向推送装置的开关……</div><div> 然而,投掷装置却没有动作。</div><div> 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上,似乎什么事情也没发生!</div><div> 杨国祥一愣,他驾着飞机,绕了个“8”字,采用应急办法,再度进入投掷圈。他的手指第二次伸向推送装置的开关……</div><div> 为了保存飞机,保存自己,他曾经设计了大回旋式飞行,准备就在核弹爆炸的那一瞬间,驾着飞机,一个反弹,在长空划出一道巨大的弧线,超越辐射圈,安全返回基地。</div><div> 然而第二次投掷仍然没有成功!</div><div> 怎么回事?杨国祥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额头上也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一咬牙,又飞了一圈,进入投掷范围后,采取了超应急措施的第三次投掷,但依然没有成功!这时飞机里的汽油仅够飞行半小时了。</div><div> 北京。</div><div> 周恩来总理一直守在电话机旁,等待核试验场的信息。终于,电话铃响了,对方急促的话音,使总理的浓眉微微一颤。</div><div> 飞机载着核弹在天上盘旋……</div><div> 在核试验场上,数以千计的参试人员戴着防护镜,聚精会神地听着广播喇叭中报时的声音,注视着那片将会腾起比太阳更亮的火球的天空。然而,大家听到的不是振奋人心的起爆口令,而是广播员匆忙中说的一句“不投”,而大家却听成了“卧倒”。</div><div> 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人们纷纷匍匐在地上……</div><div> 情况紧急万分。</div><div> 杨国祥却格外冷静。</div><div> 此时飞机的剩余油量已不允许作第4次进入。在这种情况下,他面对着两种选择:弃机跳伞或带弹着陆。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决然地挑选了后者。平时沉着少言的他对着话筒从容地讲了三点:</div><div> “我一定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任务;如果实在投不下去,我千方百计将核弹带回;如果带不回去,我一定自己在沙漠里处理,绝不会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div><div> 按照地面指挥员的指令,杨国祥迅速将挂勾锁死,载着原子弹向马兰机场飞来。</div><div> 战斗机载着原子弹着陆,是核试验中前所未有的事情,一旦发生意外,战友、战鹰、整个基地都将毁于一旦,国家耗用的巨资,千万人的心血,珍贵的科研成果,将在瞬间付之东流,后果不堪设想,指挥塔台上的宋师长心都快要跳出来了,脑子闪电式地进行着紧张思考:为什么没有投下去?问题究竟出在哪里?</div><div> 这时,杨司令员打来电话,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周总理说,要相信飞行员的能力。一定要保证飞机安全着陆,基地人员马上钻地道。</div><div> 机场警报器的叫声刺破长空,所有人员,包括家属小孩迅速而有组织地进入地下工事。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宋师长让一名参谋和他留下,塔台其他战勤人员都转入地下。</div><div> 人们都进入了地下工事,朱光亚却一直站在跑道旁,沉静地望着天空,谁也拉不动他。他说:我要亲眼看飞机安全着陆。</div><div> 周围死一般的寂静,熟悉的机场顿时变得那样陌生。宋师长担任塔台指挥员少说也有上千个场次,指挥处置紧急情况也不下几十次,回忆起来,哪怕最复杂的意外情况,与眼前的危急程度相比,都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他脑子里飞速构思着指挥方案。根据飞行时间计算,飞机已接近有效联络距离。他坚定地拿起话筒,直接呼叫着飞行员的名字:</div><div> “杨国祥,我在塔台上,机场天气很好,你要沉着,冷静,要检查一下挂钩是否确实锁死,一定要保证一次落地成功。”</div><div> 扬声器里立即传来飞行员坚定、简练的回答:“明白!”这个声音,宋师长听过千百次,可今天听来竟是那样庄严、亲切。飞机临空了,宋师长命令其直接加入四转弯着陆,并不断指挥飞行员:“注意检查襟翼、起落架”,“注意调整速度”,“收油门”,“带一点”,“好!”飞机平稳地接地后滑到停机坪,宋师长才如释重负。</div><div> 杨国祥打开座舱,向欢呼的人群扬起手臂,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出了一身冷汗。走下飞机,杨国祥看了看无云的天空,对迎上前来的师长说:“今天的天气真好。”</div><div> 北京。直到深夜,叶剑英元帅还在军委值班室等候着罗布泊的情况。</div><div> 原子弹没有投下去的原因是推脱装置的薄膜破裂,造成线路短路,使爆炸螺栓不能工作。虽然有正常、应急和超应急三条线路,但最终都汇集在一条线上通向推脱装置,因此,当这个“瓶颈,’出了故障,尽管飞行员操作程序完全正确,也使用了三种方法,弹体还是不能离机。这个机件是太原某机械厂生产的,当时没给工人交底,是按普通机件加工的。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问:“工人知不知道做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的?”有关人员回答说:“不知道。”周总理说:“马上用飞机把这几个工人送到基地。”</div><div> 几位工人到了核试验基地,大吃一惊。一位老师傅流着泪说:“早知道是干这个用的,怎么也不能让它质量出问题啊!”</div><div> 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总理说:“你们为什么不给老工人传授技术,老工人有很多经验,最后的装配现场检查都是老工人,结合嘛,隔一层搞不好。”工人将线路进行了改装,问题很快解决了。一切准备就绪后,指挥部向中央汇报情况,再次请战。不久,北京传来了周总理的指示:“继续试验。”</div><div> 1972年元月7日13时,杨国祥信心百倍地又驾飞机腾空而起,穿越厚厚的云层飞向试验场。</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出云了,靶场天气很好,但距靶区10公里处,有大片的浓云正缓缓向靶场压来。必须抓紧时间,争取一次成功。按照预定方案,杨国祥沉着地驾驶着战鹰,熟练地完成每一个规定动作,当按下最后一个按钮时,他明显地感到弹体确已离机,于是迅速戴好防护镜,关闭座舱防护罩。30秒钟后眼看一道强烈的闪光出现,紧接着是震天的巨响,戈壁滩又一次升起了蘑菇烟云。<br></h3><div> 新华社关于这次核试验的公报在1月9日发表后,外电纷纷评论,作了种种猜测。合众国际社发自东京的一则电讯写道:“共产党中国今天说,它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在1月7日进行了一次核爆炸。中国的这一公告从而确认了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星期六(8日)宣布中国进行了一次爆炸力为两万吨梯恩梯的核爆炸的消息。中国人说,在北京时间下午3时进行了一次‘新’的核爆炸。他们不愿透露使用什么装置进行了这次爆炸。这一公告也没有具体说明这个‘新’字是否意味着在机械结构方面是‘新’的,还是使用了新的裂变方式。这是中国已经宣布在大气层中进行的第十三次核试验。外国观察结果无法立刻判断这是种什么类型的核装置。”</div><div></div><div> ——节选自彭继超《罗布泊丰碑》第十章</div> <h3> 接战友微信:原空军昆指副参谋长,航空兵14团团长杨国祥同志因肺、肾衰竭,不幸于3月13日晚去世,享年88岁。</h3><div> 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为我国核试验作出卓越贡献的彝族之鹰——杨国祥</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鹧鸪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怀念杨国祥带核弹着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彭继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霹雳晴空意外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钧一发鬼神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雄鹰镇定临机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胆大包天自从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挟雷电,驾雄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危局险象化无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归来却道天真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看笑从双脸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神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献给彝族雄鹰杨国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建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彝族男儿正青春,心怀梦,铸忠诚。雄姿呼啸,云天遇险情。九死一生惊天地,带弹行,降落宁。 号令一声再出征,驾战鹰,如神兵。东方巨响,蘑云腾长空。奋力一掷入史册,人民敬,千古颂!</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鹧鸪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吉祥战鹰佑马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悼念带核弹安全返航</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英雄杨国祥</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杨剑</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核试丰碑耀马兰,当年多少凯歌传。空投遇到难出弹,载弹雄鹰安稳还。 消巨险, 释心悬,营区各处得安然。功臣今去天堂里,大漠英名传世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