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小青柑,是近一两年快速蹿红大江南北。这种塞满了茶的小橘子,一时间宛若一股清流,席卷了大江南北的茶桌。各家电商争相促销,曝光率极高。它一路披荆斩棘,大有赶超“铁观音”、“金骏眉”、“大红袍”等老前辈人气的趋势。</h3> <h3>茶在中国,先是药品后是饮品。以至于陆羽在写《茶经》时,一口气引用了《神农食经》、《食论》、《食忌》、《桐君录》、《本草》、《枕中方》、《孺子方》等六种医书。有时候茶可单独成药,有时候也与其他药材通用。中医方剂中,如今还有一种“川芎茶调散”就是由以茶在内的九种药材制成。</h3><div><br></div><div>随着时间推移,以茶入药的习俗在中原留存不多,但在南方某些地区却保留了下来。据传闽南早年间家家都会做一种“百草茶”。每年端午当天,人人出门去采各种草药。回来之后,与茶混在一起挂在门后。过上三年五载,就可以当药用了。</div> <h3>家里孩子有个头疼脑热,摘下来煮上一锅,喝下去病就好了一半。如今条件好了,作“百草茶”人少了很多。但在泉州的药店里,还是会有“双虎感应茶”、“清源茶饼”之类的药茶出售。</h3><div><br></div><div>这些都是以乌龙茶为基地,加以各种中草药配制而成。至于到底用的什么草药,那就是不传之秘方了。但从本质上,它们与民间自制的“百草茶”同宗同源。</div> <h3>除去“百草茶”,闽南一带还流行一种柚子茶。也就是把成熟的柚子掏空,然后在里面塞上茶叶。经过所谓“九蒸九晒”,制好后再进行陈化。喝的时候,取一些茶叶再掰一些柚皮一起冲泡。止咳化痰,具有很好的效果。</h3><div><br></div><div>这种“柚子茶”一般不作为商品,而是老人给自己儿孙们做的“良药”。以至于很多闽南人一提起这种茶,总是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柚子茶,可谓是“小青柑”的远祖。</div> <h3>除去福建,广东的梅县等地也有做“柚子茶”的传统。由于新会地区产陈皮,这种工艺到了广东又有新的发展。将成熟的新会柑子掏空,按照“柚子茶”工艺如法炮制。由此,便制成了“大红柑普”。</h3><div><br></div><div>一方面,新会陈皮本身就是很好的药材。另一方面,里面塞的茶也更为精细。闽南柚子茶,放的大都是乌龙茶。而广东的大红柑普,里面则选用上等的宫廷普洱。由此,“大红柑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论是药效还是口味,都要更胜一筹。大红柑普,则算是“小青柑”的父辈。</div> <h3>回过头来,再聊聊火爆于各大城市的“小青柑”。从用料来看,它选用的是未成熟的“青柑”,而不是已经成熟的“红柑”。论颜色,小青柑是青绿色,大红柑普是深红色。论个头,小青柑和乒乓球差不多,大红柑普则要胖出三圈。</h3><div><br></div><div>“小青柑”一般一次投一颗,卖家也把冲泡方便作为优点宣传。殊不知,这其实是“小青柑”先天不足所致。成熟的红柑生长周期长,造价也高,绝非小青柑可比。同时,需要时间的沉淀才可成为陈皮。商家等不及,便剑走偏锋的做起了小青柑。</div><div><br></div><div>在中药学里,陈皮要选用成熟的果实皮炮制而成。换句话讲,小青柑由于不够成熟便被摘下来制作,这样的材料是无法入药的。青柑与茶搭配,喝起来的确酸酸甜甜。细究起来,维生素C含量也不低。但论起对身体的调节作用,小青柑其实很弱。</div> <h3>若真是想喝类似的口感,那不如选择传统的大红柑普或柚子茶。要是再简单些,直接在药店买些陈皮,回来与熟普或黑茶同泡。既经济实惠,效果和口味其实也很类似。</h3><div><br></div><div>小青柑并不神秘,它只是继“新工艺铁观音”、“金骏眉”之后的成功炒作案例而已。一方面,小青柑制法早就脱离了早年“大红柑普”的本源。更有甚者,还将原本的宫廷普洱改成了红茶甚至白茶。小青柑,变得越来越混杂,这些随着时间的沉淀,想必自有公论。</div><div><br></div><div>其实,用茶与陈皮搭配的方法并不罕见。不管从口感还是疗效,也远在小青柑之上。与其推广小青柑,倒不如写几个茶疗小方子给大家吧。</div> <h3>橘茶</h3><div>配料:茶叶3g,橘皮2g</div><div>方法:将茶叶与橘皮共同投入杯中,闷泡10分钟即可。每日1剂,冲泡2次,于饭后温饮。</div><div>功效:可止咳化痰,理气和胃。</div><div>(选自《中国茶叶大辞典》)</div> <h3>山楂橘皮茶</h3><div>配料:山楂20g,橘皮5g,黑茶5g</div><div>方法:橘皮切丝,山楂用文火炒黄,与茶同泡。</div><div>功效:可治纳呆、内积食滞等症。</div><div>(选自《百病中医药茶疗法》)</div> <h3>·柚姜茶</h3><div>配料:生姜1块,茶叶适量(3-6g)</div><div>方法:将生姜洗净,带皮切碎如粟米,与茶叶一起加水一大碗。煎沸至半碗汤汁即成。每日1-2剂,温饮即可。</div><div>功效:温中理气。适用于腹中冷痛、腹泻如水样。</div><div>(选自《中国茶叶大辞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