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启点教育“百日背诵”‖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背诵子自知。背诵是直接、完整地感受语言的重要形式。

三木

<h3>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叶蜚声先生说过: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香港大学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惟,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由两位学者的话,足可见背诵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方法,它使语言文字清通畅达、灵巧铿锵。背诵历来是中国人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看家本领。</h3><h3><br></h3> <h3>新启点教育携手自然作文隆重推出“百日背诵”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h3><h3><br></h3><h3>活动时间:</h3><div>第一季 2017年4月1日——4月25日</div><div>第二季 2017年4月26日——5月30日</div><div>第三季 2017年5月31日——7月9日</div><div> </div><div>活动目的:</div><div>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背诵到底有什么作用呢?</div><div>1、背诵是直接、完整地感受语言材料的重要形式。</div><div>背诵的心理活动方式是一种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方式,它的具体程序是眼→脑→口→耳→脑,调动各种感官,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背诵可以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在入情入境的背诵过程中,对文章的风采格调,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融会贯通。</div><div>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div><div>背诵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反复朗读达到背诵,能够丰富词汇,增加语言积累,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张志公先生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div><div>3、培养语感能力。</div><div>背诵可以强化语感。语感就是基于大量朗读和背诵基础上对语言形成的正确的符合逻辑的反应。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读和背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吟诵、朗读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直至背诵,文章的精妙之处和语言表达的规律自然了然于心,语感能力从而得到加强。 </div><div>4、增强记忆能力。</div><div>记忆力是智力中最基础的能力,所有的应用都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人的记忆力并非完全是天生的,每个人的记忆能力都可以通过训练得以强化和改善。背诵就是一种有效的记忆力强化训练方式。背诵实质上是朗读的强化形式,背诵产生的语音对人脑的语言中枢神经的刺激产生了强烈的条件反射;背诵得越多刺激就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得到加强,信号就会在大脑里沉积得越来越深,这样就加强了记忆力。</div> <h3>活动规则:</h3><div>1、 统一背诵内容,使用全国百家背诵学校联盟推出的教材,分为低(一二年级)、中(三四年级)、高(五六年级)三段,内容包括古代诗歌、现代诗歌、经典篇章、名人名言、经典古文、同龄范文等;</div><div>2、 必须按要求背诵,先准确、熟练、有节奏地反复朗读,再在深入理解基础上进行背诵;</div><h3>3、<font color="#010101">每天用手机将</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熟练</font><font color="#010101">背诵过的内容</font><font color="#010101">,发送语音至活动群内</font>,并认真填写好《阅读存折》。</h3><div>4、 第一季按规定完成15篇以上作品,则挑战成功第一关,第二季至少20篇挑战第二关,第三季至少25篇挑战第三关,参与最后的评奖。</div> <h3>参与方式:</h3><div>自然作文学员缴费10元领取背诵教材直接报名;非自然作文学员转发此消息至朋友圈并缴费20元领取教材,凭截图报名参加本次活动。</div><div> </div><div>活动奖励:</div><div>1、颁发奖状,以资鼓励;</div><div>2、第三季结束,连续闯关三关,经评定,达到熟练背诵程度,并认认真真填写好《阅读存折》,可领取自然作文系列课程50元抵值券一张、精美礼物一个;</div><div>2、优秀者还有机会被直接推荐至第三届“自然杯”全国诗文朗诵大赛参加全国总决赛。</div> <h3>名师谈背诵方法:</h3><div>语文之学习,光看不行,非读不可;光读不行,还得靠背,通过背把所学的内容记熟记牢,把别人想的内容和思路,说与写的材料和条理一一印入自己的心田,在不知不觉中流向你的舌头和笔头。</div><div>然而,背诵,对很多同学来说是一件“苦事”。为了完成任务,往往死记硬背,像挤牙膏一样,想一句背一句,甚至想一个字背一个字,结结巴巴,不但原文的情味在他的背诵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背过很快就会忘记得干干净净。这样背书,益处不大。背书应当自然成诵,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泻出来,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书上的文句都是我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话语似的,书上的意思都是从我自己心里生发出来一般。只有自然成诵,才能把书上的营养真正化为自己的血肉,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div><div><br></div><div>背诵,除了多读、熟读,固然没有什么“秘诀”;但也不可不讲究方法。</div><div>其一,须读对。字音、语气、句调、停顿等如果读得不对,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你背熟的也是错的东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其二、求理解,懂了就比较容易背。不懂就背,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在背之前,文意、段意、句意、词意应当有个较为准确、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全文的脉络、结构和一些关键性语句及其上下文之间的关系都得了然于胸。其三,不能心急,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一段一段地背。</div><div>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讲的方法都是辅助性的,最要紧、最根本的还是多读、熟读,不是为了背而去读,而是一遍又一遍用“心”去读。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看不仔细,心眼不专一的朗读,则记忆不能长久。”用“心”去读,读它七八十遍甚至上百遍,最后你即使不把注意力集中于背诵,书上的语句也能从你口中顺顺畅畅地倾泻而出。这样,当你说话、写作时,你所背的语词、句式就会自然而然地涌向你的舌头和笔头,你的所思所感也会逐渐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div> <h3>读书背书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但少年却是最佳时期。幼学如漆,因为这时记性最好,背下来的书到老都不会忘记。清代著名文学家袁牧直到暮年还每日抄书、诵书,但他说:“随抄随记随忘记,偏记儿时读过书”。著名作家、诗人邵燕祥在回忆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文章中写道:“年纪大了,记忆力日衰。但早年记诵的一些断章警句,还时时浮上心头。我因为背书不愿意出声,记得不牢,吃亏不少。……背诵,不仅有助于理解、领会,对于音调铿锵的诗文,这更是整体审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吧?”巴金说他少年时熟读《古文观止》,“这两百多篇文章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茅盾在年轻时能够流畅地背诵整部《红楼梦》,这于他后来的写作确实大有裨益。我们当然不必像茅盾那样把整部《红楼梦》都背出来,但背诵一定数量优秀的诗歌、文章、段落、警句等,将使我们终生受益,这一点确实是毋庸置疑的。</h3><div>同学们,背诵这样重要,别再迟疑,还等什么?趁年少快快开始行动背诵吧!</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