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故事

刘贵清

<p> 文/刘贵庆</p><p> </p><p>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 即将到来之前。笔者专程从离石回临县老家,拜访看望了老照片里,曾和家母一起,为支援抗战做出突出贡献的后方女英雄,93岁高龄至今仍然健在的金洞妈的大娘。通过和老人进一步的交流,比较完整地还原了,老照片背后真实的抗战故事。谨以此篇告慰逝去的母亲,同时也向曾为老区革命付出艰苦心血,甚至付出宝贵生命的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p><p> 《临县人民送军鞋》和《临县妇女做军鞋》这两张老照片。是临县档案馆珍藏的抗战时期,临县《曜头人民送军鞋》、《曜头妇女做军鞋》的历史照片。2005年临县史志办张海红主任和编辑人员,从档案馆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掘。2008年,临县作家王洪廷老先生,在《山西老年》以《曜头人民送军鞋》和《曜头妇女做军鞋》发表时,我看見《曜头妇女做军鞋》的老照片里五人中,中间坐的是我妈,右边的是刘四汝。更加真切的是,前边侧身的我家老邻居(金洞妈的)大娘。可惜几年来,一直没空回去拜访,如今还健在的大娘,了解老照片背后的真实故事。</p> <p>  2017年的3月15日,风和日丽,艳阳高照。我和儿子仲达一起从离石起身,专程到临县白文镇的南庄村,看望了多年不見的老邻居,金洞妈的大娘。大娘今年己经93岁高龄了,不但穿衣吃饭基夲自理,而且耳聪目明,记忆清晰,对老照片里的人物指认准确。由于退伍的老八路伯伯去世后,和大娘一起生活的儿子金洞哥也英年早逝,现在大娘只好在南庄随小女儿金梅家生活。</p><p> 由于路上车多拥堵,回到临县曜头村时,已近中午。在内兄来生家匆匆饭后,开始去探访金洞妈的大娘。先到她的大女儿金香家时,邻居说可能在金香的旧地房上吧,经人指点找到金香的旧地方时,说大娘在南庄村小女儿金梅家去了。我们又驱车赶往南庄,由于南庄村里闲人不多,拐拐巷巷,问了不少人,走错几回路,最后在南庄村的东北角上,快到秦家坪村的最后十几排窑上,才问到金梅家圪巷。一个农村大婶,指着远处停三轮的圪巷说,你们过去问吧,就在这条圪巷里。圪巷的路在前排窑洞的背后,可能因背阳,又是走的人稀少,下过有十几天的冰雪,还未消融,脚底稍微有些湿滑。走到圪巷三轮跟前时,几个大门都锁着。再往前看时,两扇绿漆大门半开着。我走进大门,问金梅家是那个院子时,看见金梅从沙发上站起来,一开门就说,哎呀,怎么能寻见我家来。金梅开门时,我看见大娘可能听见我的声音也从沙发上站起来了。我快步上前握住了大娘的双手,我看见大娘在问候我时热泪盈眶,我赶忙把头伸在了她老人家的后背,让滚烫的泪水,落在了大娘的背后。金梅家里暖融融的,非常温馨。正面墙上挂的毛主席像的两边,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对联。咖啡色的大衣柜等家俱和窗帘地板,谐调柔和。金梅热情的端茶递烟,我和大娘啦起了往事。</p> <h3>  大娘1925年出生,比我妈小一岁。乳名叫丑汝,大名刘改兰鲜为人知。抗战时期,是正当十七八岁,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热血爱国青年。大娘出生书香门弟,她的父亲六七十岁时,还时刻不忘用毛笔书写《弟子规》、 《朱柏庐治家格言》,等传统名篇。村里逢年过节和婚丧嫁娶的对联,大部分由她父亲书写。三个哥哥都是乡间的文化人,特别大哥刘滿瓮,是咱临县南下四川的老干部。二哥刘铁瓮(刘生正),十几岁时参加革命。解 放后,先后在丛罗峪中学,临县一中,临县人民医院等单位任职。唯独老四,最小的女儿大娘识字不多。大娘忠厚诚实,正直善良,从未和邻居壁室红过脸,拌过嘴。大娘做事,一贯雷厉风行,眼捷手快。今天能完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大娘说,抗战时期,我们妇女最快4天就能做一双军鞋。那 时男人们要支前参战,送军需、抬担架、埋地雷、打伏击、帮助抗属代耕代种,保卫生产。我们妇女白天上地,站岗放哨查路条,喂猪、喂鸡。晚上做军鞋纳鞋底。那时每晚纳鞋底要点一灯盏麻油,鞋底纳着纳着,不觉天就亮了。瞌睡的针扎了手时,擦擦手上的血迹继续纳,纳的手上是血泡连血泡。纳大底是最苦最累的活,但是为了给前线,消灭日本鬼子的八路军,多做鞋做好鞋,我们从不叫苦叫累。大娘还说,抗战时我妈在村妇救会工作。分工包片的咱当村这一片,在她的带领下,无论做军鞋、拆洗棉军衣、铺盖、被褥等都能超额提前完成任务,常常受到五区政府的表障与奖励。</h3> <h3>  老照片里,后排坐着的五人中间坐的是我母亲,小名黑汝,大名乔改明。我妈命苦,三岁丧母,自幼和毑爷父女相依为命。毑爷走到哪里,母亲就拽着毑爷的袄襟子跟到那里。上世纪30年代初,抗战时期临县的老县长杨万选,在临县南庄村教书。毑爷乔成温,是南庄村周边有名的文化老人和象棋高手。杨万选老先生三不六九找毑爷下棋的过程中,七八岁的母亲就听到了日本人、米国人、咱中国人等字眼。听到的红军、共产党等,毑爷很严厉的低声告诉她,不敢和任何外人说。母亲说,杨先生打几天就晚上抽空和毑爷下一会象棋。关大门后,毑爷让母亲睡了,但他们低声说的话,母亲睡着前还是听了一些。比如,中国各界人民团结起来,就能打败日本侵略军等等,母亲似懂非懂的话句。</h3><div> 母亲十七八岁时,正值抗战时期。日本鬼子在我村和周边,烧、杀、掠抢的兽行,激起了每个善良乡亲对鬼子的愤恨。母亲也积极地参加了老区人民抗击日夲侵略军的民族解放运动。母亲在自己完成做军鞋、洗军装任务的同时,还帮助其他妇女解决拆洗难题,帮忙完成任务。母亲在世时,给我们讲述最多的是,八路军女干部周挺(化名,1956年给我妈从西安来信时,恢复原名周秀连,因父母不识字,末回信中断联系)。周挺出身贪寒,五六岁时,生活艰难的父母,把她送给大户人家做了童养媳。十四五岁时,不堪忍辱的周挺,逃离男家。几经奔波,投奔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延安,后来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随军工作。在我村和我妈一起工作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谊。分别时,送了我妈一条兰色围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母亲还饶有兴趣的描述过,她在临县城参加抗战妇女集训会的情景。这件事,对于一个闭塞落后,还处在封建礼教下的山村妇女来说,确实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那个时候,不说封建礼教下的妇女了,就是男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县城的人也多的是。</div><div> 母亲没有给我们说过,抗战时期做军鞋,谁给她们照相的事。根椐有关资料看,抗战时期,八路军120师缴获的照相机,上缴延安后,师部才有一台照相机。晋缓边区政府有没有,不知道。据说,那时胶片缺乏,照相不是很随便的事。带相机的人,肯定是师部或边区政府的高级参谋或干事。所以给母亲她们照相的人,在事先安排好那一天后,不通报姓名照完就走了。来去勿勿,不是母亲她们熟悉,并认识的人。</div>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看抗战时期的老照片,走访亲历抗战时期的老人, 回忆抗战时期的往事。我们应该向抗战时期的先辈学习,向抗战时期的前辈致敬!可以说没有她(他)们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临县人民为抗战出人、出粮、出钱、出力。誉为晋绥边区的乌克兰,是与每一个临县人的积极抗战,努力生产分不开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光荣传统。</p> <p>  大娘和小女儿金梅及外孙女(金梅的女儿)合影</p><p><br></p> <p>  笔者刘贵庆及儿子刘利达和大娘合影</p><p> 祝愿大娘 健康长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