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div><div>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div><div>孩子们也动起来了,睁大懵懂的双眼走进春天,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div><div>看,他们来了,与幼儿园的玉兰开始了一场美的传说......</div> <h3>皎皎玉兰花,</h3><div>不受缁尘垢。</div><div>莫漫比辛夷,</div><div>白贲谁能偶?</div><div>静谧的角落藏不住春天的步伐,与玉兰的第一次邂逅,只因为餐后小憩</div><div><br></div> <h1><font color="#ed2308">与玉兰的第一次邂逅(2017.3.1)</font></h1><h3>“老师,这是玉兰吗?长得好高”</h3><h3>“那个尖尖的是什么?好像不是叶子”</h3><h3>“那好像是花骨朵,你看,前面花瓣就要长出来了”</h3><h3>“好奇怪,没有长叶,先长花骨朵”</h3><h3>“老师,我能摸一下吗”</h3><h3>“呀,刺刺的,上面有毛”</h3><h3>“为什么会这样刺,难道是花骨朵为了保护自己?”</h3><h3>“他长出来会是什么样?一定是白色的,你看,花瓣都漏出来了”</h3><h3>孩子们七嘴八舌争论个不休,看来,有“好戏”看了......</h3> <h3>回到活动室,孩子们开始记录他们的所见,果然,孩子们将保护花骨朵的...画成了这样👆👆</h3> <h1><font color="#ed2308">第二次观察,玉兰花开(2017.3.10)</font></h1><h3>“老师,开花了,开花了”你飞奔着冲进活动室,其它孩子也被你的“气势”惊蒙了</h3><div>“老师,我刚才带我爸爸去看玉兰花了,花开了”</div><div>“老师,我们也要去看”没等你说完,孩子们就沸腾了</div><div>好吧,lets go!让我们继续探秘玉兰吧</div><div>你们像叽叽喳喳乱叫的小鸟,急于表达自己发现的一切,怎奈老师笔力有限,只能记录大概</div><div>花的形状,花的向阳性成为今天的焦点</div><div>“快看,这边的玉兰都开了,那一棵一朵也没开”我一看,可不是,那棵树显得如此“孱弱”</div><div>“为什么呢?”“是呀,为什么呢?”我也装傻,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div><div>“我回去问问我爸爸”“书上肯定有,回去看看呗”......</div><div>看来,好戏还在后头,我暗自窃喜,盘算着在科学区为你们投放光合作用、植物生长之类的科普书籍</div><div>或许,可以通过家园共育,让精于科普的爸爸来为我们上一堂生动的自然活动?</div><div>或者......</div><div><br></div><div><br></div> <h3>没想到你们不仅发现了特别的花瓣形状,还发现了树干的纹路,树干的粗细,竟自发回活动室拿来各种材料“量”起了树干</h3><div>“量最底下”“量上面”“下面长的快”“上面长得快”</div><div>原来你们想通过测量记录树的生长,可这样量真的有效吗?</div><div>测量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该如何引导孩子们有效测量呢?这个问题适合再次抛给孩子们吗?怎样的理念才能让孩子们收益更多?</div> <h3>冯晓霞教授曾讲过“让孩子们的学习看得见”</h3><h3>孩子们的记录与语言描述让孩子们的学习看得见,这次记录,明显孩子们开始表现树皮的粗糙与树干的粗细,这都属于科学领域,怎样才能看得见孩子们同一活动引发其在其他方面的学习呢?</h3> <h1><font color="#ed2308">第三次观察,花开花落(2017.3.15)</font></h1><h3>不知不觉,又一个星期过去了,窗前一撇,玉兰花瓣已开始掉落,找了个空闲带着孩子们又出来了</h3><div>“老师,玉兰花怎么敗了?”</div><div>“这么漂亮,掉在地上好可惜”</div><div>孩子们拿来花篮,默默的捡拾着每枚花瓣,玉兰花下,竟生出几分黛玉葬花的忧伤......</div><div>“这么美,香不香?”你将花瓣凑近鼻子,深吸一口,仿佛要把她的味道牢牢记住,“没那么香”你不在说什么,继续捡拾</div><div>“老师,我们把他带回去吧”</div><div>“好”我没说太多,径直带孩子们回了活动室</div> <h3>这次记录好像孩子有些回避散落树下的花瓣,更多的把玉兰画的花团簇簇。</h3><h3>花瓣在那里放着,几个孩子转了几圈取了几片......</h3><h3>我出去的一会功夫回来,竟看到......突然从心底萌生些感动的情愫,再次感慨孩子们给我们的美的震撼......</h3> <h3>花瓣鱼尾,让海水记住玉兰的花香</h3> <h3>花瓣蜻蜓,给小荷带去玉兰的芬芳</h3> <h3>花瓣华裳,给灰姑娘带来幸福的希望</h3> <h1> <font color="#ed2308"> 我的反思:</font></h1><h3>短短的三个星期,孩子们跟随玉兰的花期从惊讶探索到情感的浮动,再到坦然的接受自然的变化与花开花落,尝试创造美,感受美,在大自然这个活教材中,自然成长!</h3><h3> 而每次观察对于我来讲都是一次与孩子们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h3><h3>一、课程的研究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h3><h3> 其中玉兰生长周期等植物生长的科学知识、测量的方法的探究,甚至其它植物的种植、观察、根茎叶的探究等方面对我来说都是未知的,空杯的。 </h3><h3> 就本次活动而言,“为什么玉兰不长叶,先开花”“为什么有的玉兰开的早,有的玉兰开的晚?”“怎样测量才最有效?”我都不能精确的回答,科学是严谨的,孩子有一杯水的需求,我就要有一井水的准备,老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也决定了课程探究能研多深。所以,我现在需要的是学习。</h3><h3> 二、孩子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深度的思考</h3><h3> 如何引导孩子们在自然课程中深度学习,使区域游戏与园本课程相互渗透,也成为我反思的重点。</h3><h3>区域游戏,材料是关键,投放低结构的材料给孩子摆弄的时间与教师连续性的观察,孩子们的学习往往是连续性,不间断的,要给孩子不间断学习的机会,尊重孩子的选择,老师的观察分析与正确的决策决定着课程是否为孩子所来,所用...</h3><h3><br></h3><h3> <font color="#ed2308"> 我们的后续</font>:接下来,我们顺应孩子们的兴趣,分别在美工区、科学区、社会区(美食餐厅、手机店、邮局...)每日收集并投放花瓣,供孩子们自由创作、探索;在科学区、语言区投放植物类及测量书籍与绘本;曾设集体教育活动《一寸虫》;邀请爸爸老师与孩子们共同探讨科学常识;继续观察......</h3><h3>未完待续,敬请期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