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印象

GREEN

<h3>  <b>南极</b>----一个高冷、孤傲、神秘的地方。不曾想在我接近退休年龄的时候,踏上这片土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真正领略到了世界上最原始、最纯粹的风景。<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科普地理常识</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极圈(antarctic circle)</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南极圈是南半球上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最北的界线。光看文字你也许不明白,下面的图就非常直观了。</h3> <h3>  地球绕太阳转,地轴是倾斜的,如下图。每年夏至这一天,在南极圈上的地域是看不到日出的。从此,南极圈以南的地域,开启了漫长的极夜。</h3> <h3>  同样,每年的冬至,在南极圈上是看不到日落的,从此,南极圈以南的地域,开启了漫长的极昼。</h3><h3> 我们知道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冬至这一天,夜晚最长。道理就在这里。</h3><h3><br /></h3> <h3>*特别说明,这些图片是游船上的科学家的讲座,我拍下的。没有版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经纬度</b></h3> <h3>  经纬度是地理坐标系统,它能够标示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当然,我们不习惯用精确的经纬度来描述所处的位置,我们习惯于用地名,因为在我们的脑子里已经有地图,能定位到大概的位置。但是当说到南极,第七大洲,这么大的荒原,不借助经纬度,你就无法描述你在南极的确切位置。</h3> <h3>  这就是我们在地球上建立的纬度(latitude)坐标,赤道是0°,向南至南极点为90°、向北至北极点也为90°,以10°划分。向南叫南纬(southern latitude),向北叫北纬(northern latitude)。</h3> <h3>  根据这个坐标系,90°=5400海里(9990公里或者6210英里)。</h3> <h3>  北京的位置是北纬39°55′,东经116°23′。北京到南极的直线距离就是:</h3><h3>(39°+90°)×60海里/每度=7740海里(14314公里)。</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极圈的纬度是:南纬66°33′。</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南极洲</b></h3> <h3>  一般意义上的"南极"指南纬60°以南的地域,包括南极洲和周围海域。总面积为5200万公里。</h3><h3>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和周边的岛屿,面积是1400万平方公里,位居七大洲之五,是地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是中国陆地面积的1.45倍。整个南极洲大陆98%是冰盖。</h3><h3> 南极洲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洲,平均海拔是2350米,最高海拔5140米。</h3><h3>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年平均气温是-25°C,最低气温是-89.2°C。</h3><h3> 南极洲是世界是世界上风力最强的洲,平均风速17-18米/秒,最大风速100米/秒以上。</h3><h3>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干燥的洲。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有"白色沙漠"之称。</h3><h3> 南极洲是个巨大的天然"冷库",拥有地球70%左右的淡水资源,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储藏地。</h3><h3> 南极洲虽然没有常驻居民,但是这里吸引了成千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包括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海洋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冰川学家、气象学家等等,南极洲有太多的秘密待揭开。</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南极半岛</b></h3> <h3>  南极半岛位于西南极洲,是南极大陆最大、向北伸入海洋最远(南纬63°)的大半岛,北面有9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相望,南接崎岖的山地和冰雪高原。是南极大陆最温暖、降水最多的地方,生长着少量高等植物及苔藓、地衣和藻类,动物和鸟类也较多,故有"南极绿岛"之称。一般旅游人价格上能接受的,且比较安全的南极游,就是在南极半岛和亚南极海域。</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德雷克海峡</b></h3> <h3>  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是以发现者16世纪英国私掠船船长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的名字命名的。海峡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达900-950公里,是南极洲与其他大陆最短的距离。也是世界上最宽、最深的海峡。5248米的深度,如果把两座华山和一座衡山叠放到海峡中,连山头都不会露出海面。</h3><h3> 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而闻名于世。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加之处于南半球高纬度,飓风狂浪成为了这里的主宰。一年365天,风力都在八级以上。即便是万吨巨轮,在这片波涛汹涌的海域,也渺小的如一叶孤舟。历史上曾有无数船只在此倾覆海底。于是,德雷克海峡有了"杀人的西风带"、"暴风走廊"、"魔鬼海峡"等可怕的名字。不过,它确是全世界最危险的航道之一。</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南极游杂记</b></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出发!</b></h3> <h3>  北京机场,导游在统计人数,叮嘱注意事项。像是一位负责且有经验的导游。<br /></h3><h3> 带着兴奋、期待还有几分忐忑的心情,我登上了飞往法兰克福的飞机。这是一次总计21678公里的飞行,北京飞法兰克福,法兰克福飞布宜诺斯艾利斯,再从布宜诺斯艾利斯飞乌斯怀亚。创造了一个我有生以来飞行的吉尼斯纪录。</h3> <h3>  北京时间凌晨一点到六点,我们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这人性化的躺椅,让我们在10小时飞行之后,能把脚翘起来休息一会儿。旅游实在是考验体力呀!</h3><h3><br /></h3> <h3>  布宜诺斯艾利斯机场,乌斯怀亚机场,小镇和繁忙的乌斯怀亚码头。我们将从这里登船启程南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登船,向南极进发!</b></h3> <h3>  我们的邮船Ocean Diamnod和Quark Expedition 探险队</h3> <h3>  终于登上了海钻号邮船,启航!我们向乌斯怀亚挥手,但不言"再见",这是邮船启航的规矩。小镇繁华的港口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线。</h3> <h3>  Cabin418,这几天这里将是我和好友暖暖的家。</h3> <h3>  比格尔海峡的落日很美。</h3> <h3>  今晚十点左右,我们将进入德雷克海峡,船方在发晕船药。</h3><h3> 德雷克海峡的风浪是我们南极之行最严峻的一次考验。不过,现在,一切都是那么平静美丽。</h3><h3> 晚安,比格尔海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亲历德雷克海峡</b></h3> <h3>  是时差?是兴奋?还是对过德雷克海峡的担心?这一夜我几乎没有睡。船已经开始明显的晃动了,船舱内的家具发出叽叽嘎嘎的响声。突然,我听到一声狂吼,像猛兽般的狂吼,紧接着是海浪拍击船帮的巨响,船舱桌子上的东西位移近五十公分,电视屏转了九十度(幸亏电视机座已被固定)。这绝对是在让我体验啥叫惊涛骇浪呀!德雷克海峡,我们不怕你!这是我在给自己鼓劲儿。其实,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h3><h3> 据船员说,这算是中等的风浪,不是最严重的。上帝保佑,这恐怖的情形再没有出现第二次。</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雨中日出</b></h3> <h3>  在经历了昨晚的惊涛骇浪之后,迎来了船上的第一个早晨----雨中的日出。这是透过船舱玻璃拍下的。晴天会下雨,雨中有日出。奇景!</h3><h3> 船上的南极科考人员告诉我,这是她南极科考15年来第一次遇到下雨,这也再次印证了全球在变暖。</h3><h3><br /></h3> <h3>  昨晚德雷克海峡下的"逐客令",让很多游客都没能来吃早饭----晕船了。庆幸的是我依然屹立着,哈哈,这南极游的第一关我顺利闯过!</h3> <h3>  这是晚上九点多的海面,今天日落时间是22点零一分。</h3> <h3>  黑色的笔记是我们的游船行驶航线。我们依然在德雷克海峡上航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大年三十这一天</b></h3> <h3>  北京时间大年三十的零点倒计时,恰是这里的中午,餐厅里大家齐喊:五、四、三、二、一,我们集体为鸡年的到来举杯!Cheers!</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包饺子过大年</b></h3> <h3>  此时此刻,船上一百多游客似乎各个是饺子高手,让老外看的目瞪口呆。只是这包饺子没有国家标准,于是八仙过海各显各招,可怜这饺子,形状各异,祖孙三代,下锅不破才怪呢!不过,我们享受的恰恰是这个过程,这男女老少全体参与的过程,这才是过年的气氛,热闹,开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别样的春晚</b></h3> <h3>  船上我们自己的春晚,不是高大上,不是阳春白雪,没有名角大咖,有的是导游是导演,船员是演员,又接地气又亲切。要问节目怎么样?俩字:精彩!</h3> <h3>  一曲"芦花",专业水平呀,听得我如痴如醉(时至今日,这歌声还时常不绝于耳),都忘了拍照了。这张照片是"盗版"。</h3><h3> 可别以为她扶着钢琴的动作是要范儿,此时我们的船正在被德雷克海峡的风浪肆虐,不扶着就会是一个趔趄。</h3> <h3>  如果能插入视频,我真想让大家看看在晃动的舞台上,这段极具风情和魅力的现代舞表演。反正我是看醉了。</h3> <h3>朗诵"船是一个家"。</h3> <h3>  这一张嘴,就惊讶四方。活脱脱一个央视主播呀!"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是渔民的家。……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温雅而有磁性的声音,让这优美的文字暖暖地流入了每个听众的心里。我突然开始想家了,这是我人生第一个离开家的春节,而且是在万里之外……。</h3><h3> 你可能不知道她是谁,但你一定知道"芈月传"、"甄嬛传"、"指环王"、"星球大战"……太多耳熟能详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有她的名字,她就是廖菁,著名的配音导演和配音演员。</h3> <h3>小品:南极归来的惊喜。</h3> <h3>  说的是小伙子南极旅游归来带回了洋女友,这可惹恼了父母,父母开出了苛刻的条件:有房子吗?有北京户口吗?有经济实力吗?最奇葩的是:是党员吗?小伙子回答也不含糊:"是党员得补交多少党费呀"?哈哈,好应景,全场笑翻。小品的创编是图左二小伙子,半个小时的杰作,如此多的包袱,太有才了。</h3> <h3>  负责春晚音响的老外。看他这痴醉的表情,一定是看懂了。</h3> <h3>  热热闹闹的春晚之后,明天一早将是穿越南极圈,看到第一座冰山的兴奋,很期待。</h3> <h3>我们离南极圈还有136海里。</h3> <h3>今天的航海图。</h3> <h3>  今天日落时间是10:52pm。说明我们离南极圈越来越近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幕:穿越南极圈</b></h3> <h3>  四点多天就亮了。今天预计六点左右穿越南极圈。早早的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整六点,船上广播响了,全体人员到甲板上庆祝成功穿越南极圈!</h3><h3> 邮轮鸣笛庆祝我们顺利穿越南极圈,我们到达了游人能抵达的地球的最南点。所有人无论是游客还是船员都异常兴奋。表达兴奋的最佳方式----照相!</h3> <h3>  手持经纬仪准确地显示了我们的位置。</h3> <h3>这是导游制作的南极圈标志。</h3> <h3>和最帅的探险队员合影。</h3> <h3>全体游客和探险队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壮美的冰山</b></h3> <h3>  在穿越南极圈的同时,我们见到了亚南极海域的第一座冰山。</h3><h3> 之前曾一直在想,冰山是什么样的,是山的形状吗?山被冰覆盖?覆盖的冰是白色?那不是和雪山一样吗?很多疑问很多想象,最终被现实一一否定。</h3><h3><br /></h3> <h3>  冰山是这样的!从海平面拔"海"而起,好神奇呀!是谁把它们切割得如此整齐?此时我脑子里只有一个词:鬼斧神工!无论如何,我们见到了冰山的真面目,同时我们也永远不可能看到"冰山一角"。这怎是一个美字能形容!</h3><h3> 之后,在南极半岛海域,冰山几乎就是我们邮船的背景。</h3> <h3>这是在天堂湾见到的冰山。</h3> <h3>像要被劈开的冰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极地冰泳</b></h3> <h3>  Polar plunge 被译成极地冰泳。plunge既有游泳的意思,也有跳水的意思。我觉得这里应该译成极地跳水,因为他们每人身后都拴着一根绳子,不许游远,仅仅是展示这一跃入水。无论如何,在这南纬66度55分的地方,能跳入水中就是勇士!佩服他们。我想,今后无论何时,吹牛的时候,说到自己的Polar plunge,都会让对方惊讶的瞪眼、张嘴、流口水。更何况还有这滑稽的姿态作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幽幽的蓝冰,我的最爱。</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b> 就像企鹅是南极的名片一样,蓝冰是南极及其独特的景色。</h3><h3> 由于南极常年狂风大作,六角形雪花变成了水泥粉一样的积雪,随风掉落在冰面,形成风积雪。风积雪的密度比新雪大,降雪一层覆盖一层,随着深度和压力的增加,新雪渐渐变成由细小雪晶粒组成的粒雪。到70~100米深时,雪晶体互相融合,雪晶体颗粒之间的空气被压缩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气泡,变成白色的气泡冰,或称新冰,当埋藏深度超过1200米时,巨大的压力使新冰中的气泡消失,气体分子进入冰晶格,细小的冰晶体迅速融合扩大成巨大的单晶(最大直径可达10厘米),最终形成蓝色的坚硬老冰,也叫做蓝冰。</h3> <h3>  百变的形状,加上受到风蚀,形成了大自然的杰作。上帝的艺术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上巡游</b></h3> <h3>  穿上厚厚的保暖衣、防水裤、厚重的防水靴和救生衣,全副武装。今天是首次巡游Lellamand 海峡,乘坐冲锋艇,和亚南极海域亲密接触,紧张而刺激。<br /></h3> <h3>  还真有点害怕,因为人是坐在冲锋舟的船帮上,没有护栏。冲锋舟速度快,颠簸,海风很硬,如果不把脸护上,那就是西北风像小刀子的感觉。都说南极的冷不会冻死人,而南极的风能杀死人。不过,很快这些不适应和紧张都被美景和惊险刺激驱散了。</h3> <h3>  近距离接触蓝冰,它的巨大,它发出的幽幽的蓝光,它千姿百态的形状……,我们完全被大自然不经意的作品折服了。兴奋惊呼的同时,麻烦也来了,我们的冲锋艇被浮冰包围了。</h3> <h3>  第一次领教了海上的浮冰的凶猛。真应了那句话:如果你不知道南极浮冰的厉害,你就离死不远了。</h3><h3> 我们的冲锋舟几次加大马力企图冲出重围,都被迅速围拢的浮冰拦截,而且越围越近,我们的冲锋舟快已经没有移动的水域了。驾驶员用对讲机向周边的冲锋舟发出帮助请求。</h3> <h3>  另一艘冲锋舟来救我们了。它先冲入重围,之后两艘冲锋舟同时冲击浮冰,终于冲出一条水路。真像打仗一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极的动物世界</b></h3> <h3>  目前在南极发现的动物约有150多种。小到浮游生物,大到座头鲸。我们耳熟能详的当然是企鹅、海豹、鲸鱼和海燕。虽然这些动物都是南极地域食物链中的成员,但我依然觉得它们在此生活的如此安逸美好,它折射出的是没有被人类破坏的荒原是天堂。</h3><h3> 企鹅,几乎是南极的名片,也是我最喜欢的动物。它的憨态常会让你忍俊不禁。南极有多少种企鹅,我没有查到准确的数字,我们见到的有金图企鹅,阿德利企鹅,帽带企鹅。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岛屿上,每一个岛屿只有一种企鹅。我现在能准确地分辨它们,这也是这次南极之旅的收获之一。企鹅在我脑子里已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的种类。</h3><h3> 南极最有王者之范儿的企鹅当属帝企鹅,它们生活在接近极心的地方,此行我们见不到它们。要想拜见它们,需要有足够的银子和体力。</h3> <h3>  这是金图企鹅。最明显的特征是红嘴和眼睛上的一抹白色。</h3> <h3>不欢迎,很不欢迎你这不速之客!</h3> <h3>你是谁,请远离我的小宝宝!</h3> <h3>这是阿德利企鹅,它的眼睛有一个白色的眼圈。</h3> <h3>企鹅的小脚印。So cute!</h3> <h3>  南极的海豹。我最不喜欢的动物,因为它吃企鹅。</h3> <h3>  豹海豹是南极最凶的动物,面对我们的镜头,它居然是微笑的表情。把吃企鹅时的凶狠藏起来了。</h3> <h3>惬意地躺在蓝冰上。这种冷血动物不仅能抗极度严寒,还能在冰冷的南极海域长达两个月潜水捕食。这些都是动物学专家们要研究的,也是南极待解的秘密之一。</h3> <h3>  这一天,我们邮船的周围全是鲸鱼,站在甲板上,不时看到鲸鱼喷水和潇洒的甩尾。只可惜我的设备不行,只能饱眼福,没有留下照片。这几张鲸鱼的照片是其他旅友的长枪大炮的杰作,算是弥补了我的遗憾。</h3> <h3>  鲸鱼巨大的尾巴凌空划下完美的弧线。</h3><h3> 抓拍带着水花的鲸鱼甩尾,是鲸鱼照之经典,这张是同船旅友的作品。超赞他抓拍的时间。</h3> <h3>这是我认识的第一种海燕-----岬海燕。它喜欢与狂风巨浪为伴,无论是落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是追逐着狂风翱翔,它们悠然自得。瞬间我想起了高尔基的"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果真如此呀!</h3> <h3>  我最喜欢的是雪燕,可惜我的装备不行,没有能拍下它们的倩影。</h3><h3> 南极的雪燕一身洁白无瑕,只有眼睛和嘴是黑的。我在南极的天堂湾见到了它,这里的景色如仙境,猛然抬头看见这白色的精灵优雅的飞过,太陶醉了,过目难忘。</h3><h3> 为了不让想象太累,我从网上找到了一张雪燕的照片。未经作者同意,抱歉抱歉!</h3> <h3>  南极的动物有很多,带上精良的装备,拍到每一种动物,并能说出它的名字和习性,你就是半个动物学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登上南极大陆</b></h3><h3> 阿根廷的布朗站位于南极半岛上,南极半岛是与南极大陆相连的,因此,登上布朗站就算是踩上了南极大陆。</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阿根廷布朗科考站</h3> <h3>踏上终年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h3> <h3>  今天风力不大,也不是很冷。踩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吱吱的响声,有一种穿越回儿时打雪仗、堆雪人的感觉。小时候最喜欢踩雪,现在依然是。所不同的是,儿时踩雪棉鞋会湿,脚会冷,回家会挨骂;而今天,厚厚的防水靴,不仅脚不冷,且可以尽情随意地踩雪。这样的心情释放,有生以来第一次。</h3> <h3>  银装素裹,分外妖娆。</h3><h3> 踏着厚厚的积雪向山上走,很不容易。探险队员教给我一个好方法:首先是不走别人踩过的路,上山时,用脚尖踢出一个雪窩,踢一个登一步,身后留下一串脚窩形成的梯子。下山是用脚后跟踏出一个脚窩,踏一个,下一级。回身望去,自己留下一串脚印!走自己的路,一步一个脚印,这是人生吗?</h3> <h3>近乎疯狂的我。</h3> <h3>  拍摄跃起的照片是我们导游的独门绝技,无论你怎么跳,她都能抓住。绝了!看我这跃起的水平,绝对有跳高的天赋呀!要是能倒退40年,奥运跳高金牌非我莫属!哈哈,多有想象力!其实我一身重负,加上这不年轻的年龄,怎可能跃起如此之高?不过这视觉的欺骗让我超开心,可以说是我此行最得意的留影!<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城科考站</b></h3><h3> 乔治王岛(King George),是亚南极海域的一个岛屿,靠近南极半岛,在南极圈以外,与南极大陆没有陆地相连。它是南极气候最好的地方,被称为南极的绿洲,这里有十几个国家的科考站,包括中国的长城站。乔治王岛是有最多人类活动的南极岛屿。 </h3> <h3>  今天我们将要登陆乔治王岛,参观中国的南极长城科考站,真有一种要回家的感觉。</h3> <h3>  远远的就已经看到了中国红元素和那只有中国人才能明白的口号。和我所期待、想象的中国南极科考站好有差距。</h3> <h3>  这里树立着很多这样的牌子,标记着各个地点到这里的距离。没有统一的制作标准,像是"到此一游"的风格。每位参观者都要寻找自己的家乡的那块牌子,然后拍照留念。</h3> <h3>  北京距离这里17502公里。这个杆子上一面有n多的牌子,另一面只有孤零零的北京一块牌子,彰显着北京的地位(帝位?)。</h3> <h3>长城科考站。这是一年四季都有人驻守的科考站。</h3> <h3>科考站的温室。</h3> <h3>  这满眼的绿色,这诱人的果实,你能想象这是在南极吗?科考队员们说,虽然温室蔬菜还不能自给自足,但比最初的没有已经强百倍了。绿叶菜和水果可是这里的奢侈品。</h3> <h3>必须留影的地方!</h3> <h3>和长城站的科考队员合影。</h3> <h3>  小伙子是甘肃人,做气象研究的。他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站的基本情况。现在这里有四十多人,三月份之后就留下十四人过冬,一年后轮换。这里冬天最低气温是零下二十几度。白雪覆盖的漫长冬天,也是非常孤独和寂寞的。应该向这些舍家为国的科考队员致敬!</h3><h3> 一个小时的参观,遗憾多于兴奋。很想拍几张很有极地科考范儿的照片,但人家不让我们进,只允许我们参观了一个小展览室和一个小温室。那种"回家的感觉"已经被彻底浇灭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拍到了南极水</b></h3> <h3>  这是一次船方举办的慈善拍卖会,筹集的善款用于资助监控南冰洋企鹅数量的调查者和南极科考。这笔善款是由牛津大学、伦敦动物协会、布鲁克大学以及海洋协会(Woods Hole)共同运营。</h3><h3> 之所以要调查南极企鹅的数量,是因为近来它们的数量在减少,这很可能与近来人类大量捕食南极磷虾有关。南极有些企鹅仅以磷虾为食。保护南极刻不容缓!</h3> <h3>  虽然在电视上看到过拍卖会的场面,亲身参加拍卖会,这还是第一次。大家很想知道这次拍卖品都是些什么,可是探险队长说要有神秘感,不公布。</h3><h3> 第一件拍品是探险队员的合影和一顶队员的帽子,50美元起拍,600美元成交,这刚一开始场面就很火爆。我相信这样的火爆不是为了炫富,是真心要为保护南极、保护企鹅做一点事。至少我是这样想的。然而,面对这用金钱实力说话的场面,囊中羞涩的我就只能"重在参与"了。就在我准备看热闹的时候,一瓶南极水的拍品出现了,我几乎是条件反射似的举手了,我太喜欢南极水了,此行就想带一点南极水回去,但是船方一再强调南极游要保护这里的环境,带走的是回忆,留下的是脚印,所以我已经放弃了我这小小的愿望。然而此刻我的愿望突然和现实近在咫尺!可我心里在犯嘀咕:要是以100美元的速度攀升的话,我怎有这实力?好像老天在帮我,我完全没有想到这瓶南极水居然在150美元时落锤了。我拍成了。感谢我的好友,感谢上帝。高兴得我之后又拍出了什么好东西,完全不知道了。捧着这瓶水,怎么看怎么美。我既捐了款,又拿到了我最心仪的南极水。</h3><h3> 船友问我将怎么处理这瓶水,我说供起来。因为我喜欢水,更喜欢南极水。它象征着生命,它展示着纯洁和高雅,它"善利万物而不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我最崇拜的人-----Jean Pennycook</b></h3><h3> 在海钻号邮船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既是探险队员,又在船上从事着他们的南极科考工作。他们中有动物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他们给船上的所有游客带来了精彩的有关南极的科普讲座。</h3> <h3>  Jean是船上的探险队员,她驾驶冲锋舟超酷,更是一位南极的科考专家。每年她都会有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在南极极地研究阿德利企鹅。今年是她南极科考的第十五个年头,她已经七十岁了。她的儿子也在南极极地做着同样的科考工作。当问及她怎么能忍受南极极地及其恶劣的生活条件时,她淡淡地一笑,说:"一切都缘于我的爱,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她在船上做了两次关于南极的科普讲座,让我知道了南极有太多的秘密有待解开。比如南极的海豹,它为什么能在海下两个多月,还能保证血液的氧饱和度?它是冷血动物,但在极冷的海水里,它的血液不会冻结。再如,在南极冰盖下,科学家发现了生物,在这样及其恶劣的条件下,能有生命,那么很可能在其它星球上会有生命。</h3><h3> Jean的讲座让我对南极这个冰山美女有了全新的认识。真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呀!</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我最喜欢的人----两个充满朝气北京姑娘</b></h3> <h3>英语、法语都很流畅的赵佳伊。</h3> <h3>导演出身的雷音。</h3> <h3>  雷音和赵佳伊,探险队里唯一的两个中国人,两个北京姑娘。从一上船就拉进了我们的距离,因为我也是北京人。别看她们年龄也就三十左右,每个人的背景都了不得。雷音,导演专业,曾有获国际奖的作品;赵佳伊,英文和法文都很native。凭她们的背景和阅历,在北京找一份舒服高薪的工作不是问题。然而,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她们选择了万里之外的探险。我好佩服她们的勇气和魄力。能把工作和爱好结合在一起,真是一种幸福。</h3><h3> 我很喜欢这两个年龄不大,勇气不小的小姑娘(在我眼里),喜欢她们的亲和,喜欢她们的阳光,喜欢她们勇敢,更喜欢她们那一口流利的英语。</h3><h3> 在她们闲暇时,我也曾和她们聊聊工作、生活和与父母的关系。我们这一代人对孩子都太关注了,以至于孩子单飞了,我们倍感失落和一百个不放心。我曾问赵佳伊,你这万里之外的探险,你父母能放心吗?她告诉我,她和父母沟通的很好,因为他们都懂得:My story is not your story。这句话让我至今都在琢磨。</h3><h3> 远远地关注着她们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状态,我觉得很享受。甚至幻想下辈子能成为她们中的一员。</h3><h3><br /></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尾声</b></h3> <h3>  天渐渐亮了,窗外已经能看到乌斯怀亚繁忙码头的灯火。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内心充满了不舍的感觉。不舍海钻号----这几天我们温馨的家;不舍带着我们领略南极风光的探险队员;不舍所有为我们服务的船上工作人员,即使是在颠簸的德雷克海峡,餐厅的美食依然诱人。更不舍南极如此纯粹的自然景色。大自然的美好,船上工作人员的阳光和敬业,让我的内心得到了一次净化。还有太多的人和事想写,像woody队长,一个能给你一个肩膀的男人;像美女摄影师;像总乐呵呵的拿着洗手液督促人们洗手后吃饭的厨师长……,先就此搁笔吧,我会记住你们。<br /></h3><h3> 再见了,冰山美人南极!再见了,海钻号!再见了,那些我心中可爱、可敬、难忘的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