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教你学写诗

🌴我📷爱💘我🎵家🎈

<h3><font color="#010101">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四十九回中颇有意味的一部分,曹雪芹借林黛玉等人之口,把自己作诗作文的经验毫不吝啬地倾吐了出来,可谓画龙点睛之言。黛玉作诗的灵心慧性,不止一般意义上的多才,既是天性所赋,也是教养所得,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我们从林黛玉同香菱论诗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起点要高。她告诉香菱:初学诗,不能看见了浅近的就爱。于是,她向香菱介绍说:“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想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篇,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你看,林黛玉说得多到位。古人也云:“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只有接触最优秀的作品,只有感悟最高贵的灵魂,才能积累的丰富写作底蕴。陆游的诗好学,但容易把人领进浅近低俗的境地。陆游一生写了万余首诗,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自我的简单重复,想象力的贫瘠,题材的单调(梁启超先生曾说,陆游“集中什九从军乐”,虽属赞语,但起码反映了陆游诗题材过于单调的一面),意境的空疏。黛玉不主张学陆游是有道理的。王维、杜甫、李白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至高境界,王维的空灵幽远,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雄奇豪放,几乎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范式。</font></h3> <div> 二、立意要紧。黛玉同香菱谈诗时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明确深刻的立意,文章就如一盘散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下笔之前先确立主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文章境界的高下自然要受到立意的制约。文章是表达思想、传达感情的,没有了情意,作文何为?立意作文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至于词句结构,只是修饰性的事,属于末节。比之于建筑,立意就好比完成主体工程,词句章法不过是添砖加瓦或外墙的修饰罢了。因此,我们应该多在立意上下工夫。训练文章的立意,首要的是准确深刻,且有独到之处。这一步做好了,其他环节可以说是纲举目张。文章之事,内容高于形式,如果形式制约了内容,完全可以突破形式的羁绊。</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三、讲究格律。黛玉同香菱谈诗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写作难不难,言人人殊。客观地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那么些字,能调配得准确生动,有灵性,有个性,非一双巧手很难做好。畏难情绪,往往是影响写作的重要因素。孔子也说:“辞达而已矣。”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作文如说话。怎么说的就怎么写,这还不容易做到吗?不必把作文想象得高深莫测,不必畏惧它,用一种平常心对待它。如果总是用一种畏惧的心态对待作文,那将永远徘徊在作文的大门之外。我们不妨时常品味黛玉的话,作文算是“什么难事”!细细研读黛玉的诗作,不难发现她的律诗在对仗、格律上都是极为工整的。诸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咏白海棠》)“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咏菊》)“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菊梦》)“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螃蟹咏》)等等。从她的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她不仅具有渊博的学识、敏慧的诗才,而且也使我们一窥她“孤标傲世”的精神世界及“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用心去写。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黛玉肯定了香菱的话,就代表黛玉有同样的看法。由于她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自幼便读书识字,六岁时就已读了《四书》,为其日后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但是她先天体质纤弱,又遇母亲早丧,使她的童年生活笼罩上了一层不散的忧郁。当她为“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只身来到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时,便表现出“步步小心,时时在意,唯恐被别人耻笑了去”的孤女的强烈自尊。不久,她的父亲又去世了。当她料理完丧事,再次踏进荣国府时,已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家可归来投靠贾府的穷亲戚了。这一系列的遭遇,以及周身环境的尔虞我诈,令她原本就敏感的内心又多了几分忧郁:大观园中的繁华热闹,别人家的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界的落花飞絮、秋风秋雨等等,都能触动她心底的那根哀痛之弦,并在她日常所作的诗歌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文章之道,有时确实玄而又玄,非道理能够说清。有的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特别是到了一定境界,恍兮惚兮,真是“妙处难与君说”。这时,就要用心体会文章妙处,用灵魂投入,让想象力介入,以便探得真谛。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智慧的结晶,就会转化为写作的财富。</font></h3>   五、放松心态。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探春黛玉都笑道:“谁不是顽?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写作还要有一种放松的心态,不要总是很郑重其事,自我设定太高。文章写得还不怎么样,架子拉得却很大,似乎自己的文章真的关系到兴邦兴国。心里放平和些,寻找写作的乐趣,时间长了,就会应付自如,就会在其中悟出玄机。不写装模作样的文字,多流露真性情,坚决摒弃假大空的做法。说自己的话,说有人气的话,少说官话套话和“正确的废话”。只要有真情实感,只要言语平易近人,还愁写不出好的文章?生活里充满辩证法,太当回事就会带上枷锁镣铐。钱钟书先生曾打过比方,立意仅代表脑中有,文章最终要通过胳膊、手指,流于笔端,才算完成。“一路迢遥”,在流淌的过程中,要流失不少东西。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多读多悟,慢慢熏陶,终有一日会有改变。眼界开阔了,诗胆就“壮”了。<div></div><div><br></div>   六、忠于生活。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作文要有感而发,这道理谁都懂;写作要联系生活,这话不错,但总是说到的人多,做到的人少。因为“昨夜的月最好”,香菱索要题目,黛玉就让她来写月,看似灵机一动,实是黛玉写作经验的体现。脱离生活实际,写作就会变得寸步难行;忠于生活,紧贴生活,才是写作成功的要诀。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在文学创作中更被当作是唯一源头。我们每个人可能生活阅历不同,因此,对于来自阅读的间接生活经验也很重要,但直接生活经验、直接感触才是最重要的。没有生活经验,闭门造车,永远没有发展。黛玉深谙此理,看起来是随手命题,其实是多年写作经验的反映。这一点,对于我们写作既有引导作用,也很有启发意义。文章的命题,不是随心所欲,不是心血来潮,毕竟,它示源于生活实际,但又高于生活,才是达到了行文的至高原则。让写作者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这是永恒的准则。<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总之,林黛玉,这个具有诗人气质的少女,用诗人的眼观察周围的山水草木、花鸟虫鱼,用诗人的心体味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她用她细腻的笔触抒写她的人生,从她的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一种凄艳的美,一种脆弱的美,一种绝望的美,一种缠绵的美。这亦使她表现出不同于众的学养和韵致。无怪乎脂砚斋评价她:“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通过对林黛玉与香菱议诗以及她所作诗的初步探究,可知其善以诗抒情、以诗言志的敏慧诗才。并且我们还发现,黛玉诗作融摩诘、渊明之清新淡远,师子美之格律用典,悟青莲之“天然”无饰,无怪乎其诗才高出侪辈许多,同时她的学养也促成了她“诗魂”的独特魅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来源网络,雅俗共赏)</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