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教育集团组织教授带教活动——幼儿园区域游戏观察记录

小雪花儿

<h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就是幼儿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地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的过程。”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游戏作为幼儿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之一,创设与幼儿的学习相适宜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使之在模仿、感知、探究中获得经验,是每个幼教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可见教师对幼儿区域游戏行为观察的重要性。</h3> <h3>为了提高全体教师区域游戏观察与记录能力,提高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有效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从而真正促进幼儿全方位科学、健康地成长,文正教育集团于2017年3月13日,邀请到山东女子学院董旭花教授,在侯庆英副校长、教科研中心李艳华主任及各园长、副园长的陪同下,进行了以“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观察与记录”为主题的带教活动。</h3> <h3>董教授首先了解了集团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方面进行文字记录的情况及感受,针对教师的回答,董教授提出了三个问题:</h3><h3>1、观察对象与观察目标的关系?</h3><h3>2、有目的观察与随机观察的异同?</h3><h3>3、观察与记录的关系?</h3><h3>董教授解答道,教师要观察不能胜任游戏的幼儿的情况,检测材料是否适合幼儿,了解在游戏中存在困难的幼儿以及问题出在哪等。</h3><h3>观察是手段、工具,而不等于观察目标。观察是帮助教师搜集幼儿发展的信息,透过这些信息反思幼儿的成长与教师的指导行为。</h3><h3>观察不等于记录,观察是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每天都进行;而记录是抓取有意义的事。</h3><h3>记录的目的是透过观察记录,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幼儿、思考教师行为,引发教育思考。</h3><h3>“有意义”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赋予幼儿游戏行为以意义。</h3> <h3>观察分为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结构性观察是提前制作观察表格,规定好预计观察的幼儿行为,若活动中幼儿出现该行为,则“打钩”(或别的方式);若没出现,则空白或“打叉”。非结构性观察是观察中,教师自己制定观察目的、规定观察对象等。</h3><h3><br></h3><h3>那么,记录的方式有哪些呢?</h3><h3>董教授说道,可以通过叙事(非结构性观察)、填表(结构性的观察)、视频、图片故事等的形式。</h3><h3><br></h3> <h3>户外活动中,教师的关注点有哪些?如:</h3><h3>1、可以关注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的灵敏性,稳定性,爆发力,速度等;</h3><h3>2、关注幼儿的兴趣,游戏持续时间等;</h3><h3>3、关注幼儿与别人是否交流交往,如何交流交往;</h3><h3>4、幼儿最爱什么器械,玩了多久,怎么玩,游戏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是否有新玩法,是否具备创造性等;</h3><h3>5、如“打仗”游戏中,游戏主题是什么,角色如何分配,谁分配,游戏是否有冲突,情节是否新颖等等。</h3><h3><br></h3><h3>教师要细致观察,寻找“素材”,观察结束后,通过筛选、整理,对幼儿行为进行价值判断,选择蕴含“意义”的事件或活动。</h3><h3><br></h3><h3>随后,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董教授组织老师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观察。</h3> <h3>观察活动结束后,老师们对观察到的幼儿行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h3><h3>之后,董教授与老师们分享了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案例之《重复的意义——以建构区为例谈对幼儿重复行为的观察和解读》。</h3><h3>本案例以杭州市某幼儿园中班建构区为观察地点,向老师们展示了看似平淡无奇的幼儿的重复行为经过教师们一步步的解读与教研,却耐人寻味,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h3><h3>同时,告诫我们,只要有一颗善于观察与发现的眼睛,再加以专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总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h3><h3>上午的带教活动即将结束,董教授给老师们布置了任务:将上午观察到的内容以PPT的形式加以呈现与专业解读。</h3> <h3>老师们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抓紧时间重新整理上午观察到的内容,下午,四所幼儿园的老师们分享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所感。</h3> <h3>首先,文礼幼儿园的宋雪丽老师以《鲁班园的汽车》为主题,分享了她们小组观察的中班幼儿“木工坊”活动。宋老师的关注点主要在幼儿遇到问题与解决问题时的应对情况。分享过程中,董教授与老师们展开了讨论。</h3> <h3>文达幼儿园的夏金玲老师以《趣味玩车》为主题,分享了她们小组观察到的大班幼儿玩车游戏过程以及解读。夏老师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大班幼儿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以及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h3><h3>通过夏老师的解读,董教授说道:</h3><h3>1、大班幼儿自主游戏发展程度较高,幼儿游戏体现自主性,对游戏主题、玩法具有创造性;</h3><h3>2、大班幼儿能主动找人玩,有些幼儿处于主导者,有些处于服从者角色,幼儿能主动建立联系,且动员他人一起玩。</h3> <h3>文轩幼儿园的隋娜琦老师以《我是小小设计师》为主题,分享了中班幼儿在“木工坊”的游戏过程及其解读。隋老师关注的重点也在幼儿遇到问题及问题解决时的游戏行为。</h3><h3>针对隋老师的解读,董教授说道:</h3><h3>1、中班幼儿的认知能力、动作技能等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h3><h3>2、幼儿不同的年龄段,精细动作发展也不一样,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预设不同的指导内容与方式。</h3> <h3>文尚幼儿园的郝玉丽老师的观察小组观察到了小班幼儿“文轩大排档”娃娃家,观察的重点是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h3><h3>针对郝老师的分析解读,董教授说道,小班幼儿游戏特点有以下:</h3><h3>1、对物的兴趣大于对人的兴趣;</h3><h3>2、游戏情节、以物代物能力相对较弱,没有非常完整的游戏过程;</h3><h3>3、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对游戏的影响较大;</h3><h3>4、教师要跟幼儿交流,以了解幼儿“以物代物”的内容,但要尽量不打扰幼儿;</h3><h3>5、小班以物代物越灵活、越宽泛,则幼儿发展程度越高;</h3><h3>6、教师要考虑给幼儿提供的材料,尽量提供低结构性材料,幼儿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h3> <h3>董教授的带教活动后,李主任对今天老师们的表现进行了表扬,建议老师们循序渐进,借助实践进行学习,不断丰富自己,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理论。</h3> <h3>一天的带教活动结束了,感谢董教授千里迢迢从济南赶到寿光,为文正教育集团的老师们带来了丰富且充实的带教学习,老师们表示对于区域游戏的观察与记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并将最大程度地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董教授也表示,以后还会来“检视”老师们的学习成果,期待未来再与您相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