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处青山埋忠骨

藏羚羊

<h3>“三苏坟”坐落在郏县茨笆乡苏坟村东南隅,距县城23公里。此地宋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苏轼、苏辙兄弟葬此后就改称苏坟村了。“三苏坟”处在许(昌)洛(阳)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对汝水旷川。“三苏坟”东西的两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两道剑眉。据郏县县志记载,苏轼生前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形似类其乡”,“美似家乡峨眉山”,就有了终老于此的愿望。</h3> <h3>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h3><div>百年未了须还债,十口无家更累人。</div><div>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div><div>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div><div>这首《狱中寄子由》诗,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押在开封监狱时,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惶恐匆忙间写给弟弟苏辙的。后人猜测诗句中的“是处青山”指的是安徽湖州,可最终苏轼没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没有葬在他曾经被贬谪的地方,而是葬在了河南郏县,给世人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也给郏县平添了一种厚重。</div><div><br></div> <h3>走过硬山式的门楼,正前方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坊柱上刻的正是“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坊额阴刻“青山玉瘗”四字,看落款知是明代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綗所题。建坊题字的王尚綗是郏县人,据史书上记载他也是一个为官清廉、正直敢言的大臣。虽说两人相距几百年,但却有着相似的命运———苏轼一生多次被贬,王也曾因为得罪权臣被迫辞官,隐居在“三苏坟”西北的苍谷山著书立说整整19年。看王尚綗专门选取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写下的诗句作为坊柱的楹联就可以理解他郁郁不得志的境况了。</h3> <h3>三苏坟院坐北面南,四周砌有围墙,大门前神道上的望柱、石兽和文吏均用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几株一搂粗的柏树据说植于建墓的同时。</h3> <h3>三苏祠里仍保存着建于元朝的“三苏”泥塑坐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分列左右。据当地同志介绍,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看后评价说,保存如此完好的元代泥塑像在全国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h3> <h3>广庆寺原是宋仁宗皇帝颁旨修建的。苏东坡葬在郏县后,“寺因坟而大显”,被称为苏坟寺。后来,苏东坡的孙子苏符在朝廷做礼部侍郎,奏请高宗皇帝将寺名改为广惠寺。自此之后,广惠寺僧四时守护苏坟,每逢苏氏兄弟的忌日或春秋大祭,都会举行祭奠仪式。寺院现存的建筑,大多是晚清时重建的,其风格依然保留了元代的特征。但不知什么原因,如今寺院的山门上挂的仍是广庆寺的牌匾。</h3><div>广庆寺的独特之处是“寺祠合一”,前面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布局和普通寺院相仿,与广庆寺合为一体的三苏祠在寺院的尽头。</div> <h3>苏轼、苏辙兄弟一生手足情深,患难与共。公元1101年,苏轼病死于常州,临终前,他给弟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第二年,苏辙和苏轼的幼子苏过一起遵照遗嘱将其从常州移葬于此。苏轼死前,苏辙就已经隐居在今天的许昌,谢绝宾客,闭门著书。苏轼迁葬小峨眉后,苏过也迁到许昌定居,每年到父亲的坟上祭祀。苏辙与夫人史氏相约,死后愿和兄长同葬一处。公元1112年,苏辙在许昌去世,其子依嘱将他葬在苏轼身边,从此,这里被称为二苏坟。</h3> <h3>到了元代至正年间,郏县县尹杨允到二苏坟拜谒。杨允认为苏轼兄弟之学皆出于其父老泉先生,苏洵葬在老家四川眉山,相距这里数千里,父子往来好不麻烦,于是在苏轼、苏辙两座坟墓之间为苏洵建造了衣冠冢,并在附近的广庆寺里建起了三苏祠。这就是“三苏坟”的缘起。</h3> <h3>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史书上说他27岁以后才开始发愤读书。他精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能数千言,曾得到当时的宰相韩琦和翰林院学士欧阳修的赏识。苏洵一辈子没做过大官,以文章显名于世。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三苏”中他的成就最高,相信自宋以降,凡是认识汉字的中国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他的影响。苏轼在政坛上起起落落,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兵部尚书,也曾遭贬黄州、惠州、儋州。苏辙,字子由,与苏轼同科进士,在仕途上也与其兄共进退,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辙也以文章名世,晚年他在许昌隐居,称颍滨遗老。“唐宋八大家”之中,苏氏父子就占了三家</h3> <h3>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入开封御史台监狱,他的儿子苏迈每天送饭。父子二人约好,平时只送菜和肉,一旦有坏消息即送鱼,好让他心理上有个准备。有一天,苏迈外出筹钱,让妻兄梁成送饭,梁不知原来的约定,送去了几条鱼。苏轼大惊,以为死期将至,就在这种情形下写了《狱中寄子由》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