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碗故乡的豆面,重拾记忆的味蕾》有感

岁寒三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读《一碗故乡的豆面,重拾记忆的味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有 感</b></p><p class="ql-block"><b> 近日偶读立峰创作的散文《一碗故乡的豆面,重拾记忆的味蕾》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文中描述的场景我也似曾相识。当然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豆面的味道,还有莜面,羊杂碎,油炸糕,荞面圪团儿,荞面拿糕,炖羊肉,杀猪烩菜等等。</b></p><p class="ql-block"><b> 我的故乡在石拐区大发街,大发因拥有包头矿务局六个煤矿中的两个而成为当时石拐地区人口最密集的街区。这里的矿工大多是从晋陕移民而来,因包头周边地区的居民祖辈大多也是从晋陕地区移民而来,因此他们的饮食习惯与本土居民有很深的渊源。因而立峰文中提到的豆面也是我儿时熟悉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由于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票证管理凭票供应,食品供应也是如此,按月供应的粮食不仅品种单一,只有白面和玉米面,除此之外别无其它,而且粗粮占绝大多数。因此,偶尔吃点豆面,荞面,莜面等杂粮也是调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事项。记得当时人们住着平房,夏天都在院子里做饭,倘若谁家做点平时少见稀罕一点儿的饭菜都会满院飘香。每当此时孩子们都很兴奋且充满了期盼。因为不知大家何时约定成俗形成的习惯,饭菜做好后主人都会给邻居家端去一碗让大家分享。现在每每想起此事心中还是充满了温暖。长大成人后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游历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尝遍了各地的美食佳肴,但总觉得还是家乡的味道最美。我想这就是现在文人雅士们所说的乡愁吧。</b></p><p class="ql-block"><b> 眨眼间离开家乡也有二三十多年了,很多人和事都犹如过眼烟云般消逝于岁月的流淌之中,但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无法忘掉,它时不时地就会冒出来,那就是乡愁。尤其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乡愁总会如约而至且无法驱散。乡愁是一种很特别的情愫,不会因为离家越远越久而渐行渐远,反倒会愈发的浓烈,有点相似于窖藏老酒,越藏味道越浓越醇而回味无穷。</b></p><p class="ql-block"><b> 在我心中乡愁关乎故乡的一切,关乎记忆中的一些人物,事件或一棵老槐树,一栋老房子等等。但最容易勾起乡愁的就是故乡的饮食和味道。它就像植根于身体之中的基因和细胞一样伴随终身而无法改变。比如,陕西人在外地看到肉夹馍、羊肉泡馍招牌,乡愁就会流水般淌出来;四川人在外地看到火锅、回锅肉之类的,乡愁就会决堤般喷涌而出,我们包头人在外地看到土豆,莜面乡愁也会悠然而生。于是,有人说:“家乡也许远隔千山万水,老家味道却时刻牵系在游子的心头,那是永远忘不了的情怀,它是身在他乡的老家记忆”。</b></p><p class="ql-block"><b> 关于饮食中国人从古到今都是很讲究的,能把它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哲学的高度,生命的高度。最近看了央视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该片由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人以想念的老家美食为载体,通过优美动人的文字,声情并茂的解说和生动画面,用无法复制的味道,展示了各自对家乡、亲人最深切的思念,将人们带入那无法忘怀的家乡味道,回到最打动人心的温暖时光,心感美味苦也是甜,我也不自觉地被带回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老家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b> 读立峰的这篇散文,记忆里那些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就从心头的某个地方迸了出来,甚至就是直接从舌尖里冲出来似的,让我仿佛瞬间回到了老家的灶台。那些熟悉的菜品,那些教我做菜、一起吃菜的人,如同播放老电影一般,在我脑海里浮现出一段又一段温暖的画面。在回味中,我已经口舌生津,同时又莫名生出一丝怅然,甚至有些伤感,因为除了抹不去的味道,老家真的离我越来越远了。故乡己随着资源逐渐枯竭失去了昔日的风釆,最后因棚户区改造,整体搬迁而永远的消失了。留在心中的只剩下乡愁的味道了。</b></p><p class="ql-block"><b> "豆面的面皮擀好后,再撒入玉米面,果断下刀去切,然后将豆面整理成把,一把一碗,下锅水煮,豆面入开水锅后,翻滚后立即用笊篱捞出锅,根据个人喜好,可以加入素汤或者羊肉等肉臊子,一叠咸菜,撒些香菜或者韭菜花,伴着扑鼻的香气,慢慢地吃,细细地品,悠长的滋味随着长而浓郁的豌豆面香味儿,在心里在味蕾里构筑起一种故乡的喜悦,清爽可口,令人回味"。读着这样的文字,不回望故乡不怀念老家是不可能的。这时候我似乎已经和作者融为一体,陷入了遥远的回忆之中。而且回忆总是和味道联系在一起的,总有那温馨独特的味道,独一无二,历久而弥新,永远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事实上,这篇文笔细腻,极具感染力的作品,让我在美味美文中,感受到了故乡的味觉体验,获得了愉悦的精神享受。</b></p><p class="ql-block"><b> 我觉得喜爱文学的人,都拥有一颗多情且富有诗意和柔情似水的心。万物在他们的眼里,总会生出无限的诗意,那种人文情怀,让人心醉。立峰作为一名80后青年,没有象许多同龄人那样沉迷于网络游戏,歌厅酒吧游戏人生,而是远离浮躁,工作之余沉静于业余文学创作之中笔耕不断,编织着自己的文学梦想,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和观察社会,思考和体验人生,用丰富的思想,感性的情怀,给自己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赋予了文字生命的活力,近年来作品不断问世发表,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b></p><p class="ql-block"><b> 文字相伴,岁月生香,处处点化成文,时时清香成字;一首歌,听罢浮想翩翩;一阵风拂过,心海起伏;一本书,一幅画,读着看着,心魂早已入了画;与其说是笔者赋予了生命,不如说是文字诗意了时光,醉美了岁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一段文字透着生命的领悟,一句话承载着浓浓的情意。立峰这篇作品中字里行间无不包含着他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以及魂牵梦绕般的乡愁。我想这正是这篇作品的感人之处吧。感谢立峰让我分享他的创作成果,祝愿他在未来的创作之路上,一路前行抵达新的彼岸。</b><b> 2017年3月12日晚写于家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