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识旅顺口(13)甲午战争前后的旅顺口

刘圣君

  旅顺港已经建成,北洋海军主力舰队已经集齐,这是一支看上去庞大而可怕的舰队,面对这样一支舰队,正在崛起的日本海军又急又怕,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去买英舰、买法舰、自己造舰,一心要在实力上追过北洋海军。而反观北洋海军,因为军费被慈禧老太太过六十大寿而占用了,在军备上反而不足,一是训练不足,二是弹药不足,三是已经六年没有购置新舰了,四是大口径速射炮一门也没有,但盲目让清朝的官员们仍然很自大,有一种俺有定远、镇远两条铁甲舰,谁还能把俺怎么地的架式。<div>  实际上,日本组成联合舰队后,在总吨位上已经超过北洋海军(北洋海军总吨位三万一,日军海军近四万),在军舰航速上也高高比过了北洋海军(北洋海军平均12节,日军海军16节,北洋海军最快16节,日军海军最快20节),可惜的是,那时北洋海军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开始落后了。</div> 甲午战争前的旅顺口   中日都要争当亚洲的龙头老大哥,那么中日就必有一战,中日间的战争导火索,却是夹在中日之间的朝鲜。<div>  朝鲜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正统的朝鲜国王也一直是站在中国这一边的,对此,不断强盛的日本恨得是直咬牙也没办法,但恰好这个时候朝鲜出现了状况,有反对者出现了,而这些反对派在无法取得大清支持下,只有投靠日本人。嗯,接下来就很容易理解了,朝鲜的两派内斗直接导致中日在朝鲜上面对面地冲突。</div> 刚组建的日本联合舰队在佐世堡港集结   说到这里我要解释一下,免得读者有误解,因为前文我曾提到,在中国的大地上曾有日本、俄国两强发生大战的时候,我说那是中国人的耻辱,现在我说中国与日本在朝鲜上打仗,是不是也是非正义的战争呀。对此我要说:这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清朝出兵朝鲜,那是朝鲜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向大清提出的请求,这就好比你的邻居一直是跟你混的小老弟,现在被人家欺负了,小老弟找你来帮场子,你出了,那叫仗义,你不出,那就要丢掉这个跟班小老弟,且还要丢一批小老弟。现在大清面对朝鲜的请求,他答应了出兵,这叫师出有名。而在十年后日本与俄国在中国领土上打仗,中国并没有请谁打谁,那是两个大国为抢中国的领土而进行的战争,那叫师出无名。这可是个原则性的大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不能犯胡涂。 北洋海军在旅顺口集结。   好了,日本要出兵朝鲜,那得走水路;大清要出兵朝鲜,也得走水路。就算以前大清官员不懂制海权的重要,那现在也必须得懂了。<div>  制海权得有强大的海军作为支撑,强大的海军得有靠谱的军港作为保障,这一下,你懂得旅顺作为军港的重要性了吧。</div><div>  旅顺港开始忙碌起来了,没有军舰烧的煤要进煤,没有弹药要进弹药,炮台建好了没有?大炮的射击的诸元调整好了没有?士兵训练搞好了没有?一切都在忙碌之中。但作为旅顺一般的村民(或是渔民),则根本没有战前的感觉,他们提到朝鲜,差不多就跟我们现在提到火星一样,总觉得那是太遥远的事。</div> 李鸿章 桦山资纪   但在日本,就完全不一样了。那可是全国总动员啊。日本海军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合并成联合舰队,伊东祐亨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而这个联合舰队司令的上司就是桦山资纪。<div>  现在大清的北洋水师与日本的联合舰队,双方都在摩拳擦掌,眼睛都在紧盯着对方,都要张开大口把对方吃掉。那么海军的仗是怎么打起来的呢?</div> 中国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   在决战之前,总有一段前戏,我们把它叫中国的北洋海军与目本的联合舰队的第一仗——丰岛海战。<div>  清政府为增援朝鲜的牙山孤军,派北洋海军巡洋舰“济远”、“广乙”,训练船“威远”,炮船“操江”,由“济远”管带方伯谦率领,护送运载援兵的“爱仁”、“飞鲸”、“高升”三轮(均为雇用的英国商船)赴朝。</div> 影视作品里的“济远”与“广乙”正在护航。   这次的编组很有意思,反映了李鸿章在海军战事上的矛盾,想打又不敢打,不打又不知怎应付的心态,所以在运兵船上,高价雇佣英船,那个意思是说,英国的船,你小日本再有胆子也不敢碰吧,觉得有了这层保护色,心里就有底气了。所以派出护航的船也就漫不经心,不太认真了。按理说,怎么的也得再派个“远”字辈的舰随着吧,但当官的偏偏不愿意拿出家底,只派广乙舰这一类非主力舰随着,更搞笑的是还派一个慢得不能再慢、且没有战斗力的训练舰威远。你说这叫什么事呢?<div>  想想也是,在北洋海军众管事中,也只有方伯谦最聪明,说起理论来那是一套一套的,做起事来也是圆滑而周全,在中日还没有开战的时候,派这样的管带出去,当官的放心啊。其他的管带不是脾气火爆就是心高气傲,那不放心啊。</div> 方伯谦画像。   于是在方伯谦一百个不愿意下,这只舰队出发了,等等,不是一起出发的,是“爱仁”、“飞鲸”先出发,“济远”、“广乙”、“威远” 保护着,那“操江”号要往上运陆军大炮什么的,很费事,“高升”也因登船太慢、落在后面,这样,在高升与操江没有出发的情况下,前面五船先出发了。方伯谦这么做没错,就是要抢时间。但这次运兵,早被日本间谍刺探的清清楚楚,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做好拦截并与大清舰队一较高下的准备。<div>  到了牙山,“济远”与“广乙”摆出保护的阵势,而让吃水很浅的“威远”协助两船往岸上运兵,这样的安排也很好,至24日两轮所有士兵登陆完成,当天晚,方伯谦令“威远”护送“爱仁”、“飞鲸”先返回威海,这个安排也不错,因为这三船实在太慢了,“济远”与“广乙”还留在牙山等“高升”和“操江”。看吧,这方伯谦此时的聪明才智全发挥出来了,把工作安排得头头是道。</div><div>  7月25日晨,“济远”、“广乙”两舰也自牙山回航,准备接应正向牙山驶来的“高升”、“操江”,当驶至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时,他们遭遇了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巡洋舰“吉野”(旗舰)、“浪速”、“秋津洲”三舰。</div><div>  7:15,方伯谦令清舰士兵站炮位,准备御敌。日军这时使了个花招,本来迎着清舰向北行进故意转舵向东行驶,仿佛无意为敌,就是简单的相遇避让;然后突然转舵返回,直扑上来。7:43:30吉野号一声空炮后,7:45日本三舰同时开炮,清舰还击。丰岛海面顿时炮声轰鸣、硝烟四起。</div><div>  等等,先来看一下数据,我在写这篇《图识旅顺口》时,有人就劝我,多写故事,少写数据,说数据对比是专家的事,而我每多写一组数据,我的读者就会少一半,呵呵,但此时,我就能不写,不然有很多事说不清楚,如果哪位读者对数据过敏,完全可以忽视以下段落。</div> 北洋海军济远舰   先看北洋水师这两条船:“济远”穹面钢甲快船,德国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1885年11月加入北洋。舰长71.93米、宽10.36米、吃水5.18米、排水量2440吨(回国时数据为2300吨),主机功率2800匹马力,航速15节。主要武器:双联装210mm克虏伯前主炮1座、克虏伯150mm后主炮1门、47mm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2门、37mm哈乞开斯单管炮9门、金陵机器局造铜炮4门、15吋鱼雷发射管4具。 北洋海军广乙舰。   广乙巡洋舰(钢胁钢壳鱼雷快船),全长71.63米、宽8.23米、吃水3.96米;动力为1座圆式燃煤锅炉、2座康邦省煤卧式2汽缸蒸汽机,功率2400匹马力、航速16.5节;该舰还可使用风帆辅助动力,排水量1000吨,战斗编制110人。 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号   再看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三条船:“吉野”穹甲巡洋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Armstrong,Walker)建造,正常排水量4216吨,舰长109.7米,宽14.2米,吃水5.2米,功率1590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23节,编制360人。“吉野”建成时为当时世界第一快舰。主要武器:152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120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8门,47mm重哈乞开斯速射炮22门,360mm鱼雷发射管5具。 联合舰队浪速舰   “浪速”穹甲巡洋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建造,正常排水量3650吨,舰长91.4米,宽14米,吃水6.1米,主机功率700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8.5节,编制325人,主要武器:1880年式260mm克虏伯主炮2门,1880式150mm克虏伯炮6门,57mm诺典费尔德机关炮2门,47mm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25.4mm四联装诺典费尔德机关炮10门,11mm10管格林炮4门,360mm鱼雷发射管4具。 联合舰队秋津洲   “秋津洲”穹甲巡洋舰,英国设计,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建成。正常排水量3150吨,舰长91.8米,宽13.1米,吃水5.3米,主机功率8400匹马力,航速19节,编制304人。主要武器:152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120mm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6门,47mm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8mm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4门,360mm鱼雷发射管4具。<div>  也就是说,这两条舰合起来总吨位4300吨,而日本三船总吨达12000吨。武器的差距之大更不用说了,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我之所以要费这么大的气力去写这一串数据,就是想说我们一定要真正地穿越回到那个年代,回到那个战场,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当时的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