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永不枯竭的血脉之源……平遥梁坡底王氏家谱

王连生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目录</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平遥梁坡底「王氏家谱」代序</p><p class="ql-block">2.「王氏宗祠」简介</p><p class="ql-block">3.平遥梁坡底村「王氏宗祠」理事会成员</p><p class="ql-block">4.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徙</p><p class="ql-block">5.王氏家族大迁徙河南路线图既王海三兄弟从河南民权野鸡岗返回路线图</p><p class="ql-block">6.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故事</p><p class="ql-block">7.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明代人口大迁徙的集结地</p><p class="ql-block">8.明代人口大迁徙图</p><p class="ql-block">9.明代人口大迁徙图</p><p class="ql-block">10.平遥梁坡底王海支糸序言</p><p class="ql-block">11.河南民权县野鸡岗「王氏家谱」</p><p class="ql-block">12.平遥芦村「王氏家谱」</p><p class="ql-block">13.平遥芦村王氏小二枝家谱</p><p class="ql-block">14.平遥芦村王氏小二枝家谱</p><p class="ql-block">15.按照王氏小二枝家谱内容,找到河南民权县野鸡岗王氏族人</p><p class="ql-block">16.2018年再访河南民权县野鸡岗王氏家族后人(8年前王炳玺曾访问过王文斋老人</p><p class="ql-block">17..率领王氏家族成员千里迢迢返回故里的领军人物……王海</p><p class="ql-block">18..梁坡底旧堡---先祖王海居住地</p><p class="ql-block">19.梁坡底、芦村、青落村辈数占字对照表</p><p class="ql-block">20.梁坡底王氏祖训和族训</p><p class="ql-block">21.平遥梁坡底村「王氏宗祠」创始人……王明泰先生梁坡底王氏祖训和族训</p><p class="ql-block">22.梁坡底「王氏宗祠」同治年间碑文</p><p class="ql-block">23.梁坡底「王氏宗祠」同治年间碑文</p><p class="ql-block">24.梁坡底「王氏宗祠」牌扁</p><p class="ql-block">25.平遥梁坡底村王氏家族走出来的奇才……一代名贾王朝相 </p><p class="ql-block">26.一代名贾王朝相故居</p><p class="ql-block">27.群策群力修复梁坡底「王氏宗祠」</p><p class="ql-block">28.梁坡底「王氏宗祠」装饰一新。</p><p class="ql-block">29.重修梁坡底「王氏宗祠」碑记</p> <p class="ql-block">30.王海</p><p class="ql-block">31.王秉真</p><p class="ql-block">32。王天锡</p><p class="ql-block">33.王德寿</p><p class="ql-block">34.王清库</p><p class="ql-block">35.王秀忠</p><p class="ql-block">36.王锡品</p><p class="ql-block">37.王梦勋</p><p class="ql-block">38.王继左</p><p class="ql-block">39.王炳章</p><p class="ql-block">40.王清富</p><p class="ql-block">41.王锡庆</p><p class="ql-block">42.王炳义</p><p class="ql-block">43.王金林</p><p class="ql-block">44.王明学</p><p class="ql-block">45.王世昌</p><p class="ql-block">46. 王清</p><p class="ql-block">47.王清有</p><p class="ql-block">48.王国裕</p><p class="ql-block">49.王世德</p><p class="ql-block">50.王起金</p><p class="ql-block">51.王起杰</p><p class="ql-block">52.王有禄……东郭村</p><p class="ql-block">53.王一付……原家庄</p><p class="ql-block">54.王锡理……三岔口</p><p class="ql-block">55.王竹炳……下神南</p><p class="ql-block">56.王忠义……沿村堡</p><p class="ql-block">57.平遥沿村堡王忠义家谱</p><p class="ql-block">58.有感于族谱(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2.【王氏宗祠】简介</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71年前(1347年),明朝刚刚建立。此时,中原大地赤地遍野,满目疮痍。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向中原开始了近50年的人口大迁移。在近百万人的迁移队伍中,有太原晋祠王氏家族的一群族人,千里迢迢来到河南省睢县关堂集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497年前(1521年),明嘉靖年间黄河水患,关堂集一带汪洋一片。王氏第十三世洪源公带领几个兄弟逃避至民权县孟油房、野鸡岗。其中逃难至野鸡岗的王海、王庸、王和三兄弟,念及先祖为山西人氏,千里跋涉,寻根问祖,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山西省平遥县梁坡底、芦村、青落村安家落户,修养生息。</p><p class="ql-block"> 144年前(1874年),落户平遥县梁坡底王氏族人王明泰,念及祖恩,筹集600两银子(约23万元人民币),修建了【王氏宗祠】。立碑记载了修建【王氏宗祠】的艰辛过程,为王氏家族鞠躬尽瘁,付出一生全力,留下万世英名。</p><p class="ql-block"> 125年前(1893年),落户平遥芦村的王氏后人第十六代孙王治泰(员生),将几十代祖先口口相传的家谱,第一次用文字书写成王氏小二枝家谱,为王氏家族留下了不朽的文字丰碑。</p><p class="ql-block"> 69年前(1949年),平遥梁坡底【王氏宗祠】在土改时分配至个人住宅,几经辗转,年久失修。文革时期又遭遇破四旧严重损毁,几成废墟。</p><p class="ql-block"> 3年前(2015年),王氏族人王贵生,感恩先祖,心系族人,无私解囊,投资50万元,购置并修复受损严重的【王氏宗祠】。如今已恢复原状,焕然一新。组织专人,重新修谱,追索先祖足迹,理清来龙去脉。为族人继承先祖精神,贡奉先祖神灵,鞭策后人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 600多年来,无论身处异地,还是落叶归根。王氏族人永记祖训,感恩先人,激励后人。不忘初心,奋力拼搏。家风美德,发扬传承。</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一个家族生生不息、勃勃生机的凝聚力,一条永不枯竭的血脉之源。</p><p class="ql-block"> 血脉传承的根,是我们至诚的精神归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7.25</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3.平遥梁坡底村「王氏宗祠」理事会全体成员</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4.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元朝末连年战争和频发的自然灾害,明朝初年时中原人口稀少,百废待兴,而表里山河的山西却十分安定,因此明朝政府于洪武年间便实施了山西人口大迁移的政策。这一时期的山西移民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移民自觉的遵守和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促进了礼教的普及,对于重塑汉文化的正统地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迁移;汉文化;正统地位 </p><p class="ql-block">  人口是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影响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社会人口流动类型主要有四种,明代亦然。《明史・食货志》云:"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曰移徙。"就明代而言,逃户、年饥流民、附籍贯穿始终,避兵流民主要在明初和明末,移徙则主要在明初。而明初的人口迁移中,山西向中原及两淮地区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人口迁移。 </p><p class="ql-block">  一、明朝洪武年间山西移民基本概况及特点 </p><p class="ql-block">  (一)山西移民概况 </p><p class="ql-block">  明朝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迫于某些社会问题的压力而自发出现的流民,另一种是统治者基于某些需要而主动安排或经官方允许的移民。前者往往处于盲目无序状态,故对国家的消极影响较大;后者则是官府组织的有计划的定向流动。而洪武年间的人口迁徙以政府组织为主导。主要成员是参加开荒的贫苦农民和屯垦的军队,流动的去向,大部分是由人多地少的"狭乡",迁到地多人少的"宽乡",少数用来充实京都。 </p><p class="ql-block">  "洪武二十一年(1388)……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广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将山西人由狭乡迁往宽乡,屯垦开荒,以恢复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就明初山西人口分布态势而言,平阳府、太原府、潞州府、泽州府是当时人口相对密集之区,理所当然地成为移民重点区域。由于明初移民的官方性质,选择一个对于各府州县民众距离相对适中且方便的集结地点就显得很重要。洪洞县标志性的大槐树成为山西移民出发前的聚集地。 </p><p class="ql-block">  (二)山西移民特点 </p><p class="ql-block">  1、规模大,分军屯、民屯、商屯,以民屯为主。 </p><p class="ql-block">  明朝立国后大规模地移民屯垦以迅速激活农村经济,"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大规模的民屯主要是把农民从地少人多的狭乡移往地多人少的宽乡进行垦荒,也有一部分人是招募来的或者是罪徙者。《明史?食货志》载:"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众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为解决卫所的军粮供应,也让卫所士兵屯耕自给,称为"军屯",政府供给军屯所需的耕牛、种子及农具等。除民屯和军屯外,还有商屯。为了解决边军粮饷不足的问题,由商人纳米输边,换取盐引,谓之"开中"。商屯在明初的屯田中不占主要地位。 </p><p class="ql-block">  2、数量多,以洪洞大槐树移民为最。 </p><p class="ql-block">  明初,山西移民数量猛增,洪洞大槐树由于距离适中方便集结,成为山西移民的聚集地。"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民间俗语在各地移民子孙中广泛流传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或许淡忘了祖籍,而洪洞大槐树这一先辈外迁时的聚集地却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也认可它为家乡的标志。 </p><p class="ql-block">  《明史・食货志》记载:"太祖时徙民最多"。明初由政府组织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屯田便有十余次。除洪洞外,山西移民在当时的聚集地还有太原、平阳二府、泽州、潞州、沁州、汾州、辽州、朔州等地。 </p><p class="ql-block">  3、分布广,以中原及两淮地区为主。 </p><p class="ql-block">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北京、山东、江苏、湖北、安徽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也有的移民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 </p><p class="ql-block">  二、明朝洪武年间山西移民对于汉文化正统地位重塑的影响 </p><p class="ql-block">  人口作为社会结构的核心因素,其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必然造成种种影响,而就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华文明的传播而言,社会影响则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在种种社会影响中,重塑汉文化的正统地位无疑是最重要最深远的方面。葛剑雄先生在《中国移民史》中写道:"在中国移民史上福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洪洞大槐树了。" </p><p class="ql-block">  (一)元朝统治期间,汉文化被破坏殆尽。 </p><p class="ql-block">  元朝在当时被视作夷狄,是为中原民族所轻视的野蛮民族,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蛮夷",却能入主中原,这对一向自视高尚的中原民族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它的统治对于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朱元璋在北伐檄文中就这样写道:"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 </p><p class="ql-block">  宋朝灭亡之后,陆秀夫背负幼帝在崖山跳海,至此元朝统治全中国。所谓"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传统的社会纲常伦理道德不再是唯一的主流文化。 </p><p class="ql-block">  (二)移民重塑汉文化正统地位。 </p><p class="ql-block">  山西拥有悠久醇厚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晋南作为尧舜故地,是汉民族文化、伦理道德的发源地。山西移民必定将儒家传统文化随着他们的足迹传播到中国的大江南北。 </p><p class="ql-block">  1、移民促进了公共伦理道德的传播。在当时战乱情况下,迁入地大多原居民稀少,大规模的移民迁入,使当地人反而成为少数人,移民文化很难被当地文化同化,并且和当地文化融合,形成新的公共伦理道德。先进的完善的儒家伦理道德会逐步影响当地相对落后的伦理道德,融合当地民俗,规范统一化公共伦理道德,使其符合社会的要求。大规模移民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移民会自觉的遵守和维护儒家的伦理道德,规劝和制止违反儒家公共伦理道德的行为,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形成规范化的伦理道德的社会风气。   2、移民促进礼教的普及。在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中,移民将汉文化中的礼教也渗透到当地人中。礼教即"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礼教以道德来教育人们,通过"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不去犯法不是因为畏惧,而是因为羞耻心。礼教提高了个人的道德素质,人人都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德,也提高了社会公德的水平,使儒家纲常伦理深入人心。 </p><p class="ql-block">  三、小结 </p><p class="ql-block">  明初山西移民特别是洪洞大槐树移民除在恢复明初经济上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外,在重塑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上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历史让我们更加明白:构建先进文化必须基于对历史的认识,立足现实,尊重过去和未来,积极看待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的民族性格。同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传统价值,重建文化结构和价值体系,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p><p class="ql-block">  参考文献: </p><p class="ql-block">  [1]董伦、解缙、胡广撰:《明太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p><p class="ql-block">  [2]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p><p class="ql-block">  [3]葛剑雄主编,葛剑雄、曹树基、昊松弟著:《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p><p class="ql-block">  [4]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p><p class="ql-block">  [5]路遇、滕泽之著:《中国人口通史》,下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p><p class="ql-block">  [6]高春平、李三谋著:《山西通史》,卷五,明清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p><p class="ql-block">  [7]安介生著:《山西移民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p><p class="ql-block">  [8]徐泓著:《明洪武年间的人口移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p><p class="ql-block">  [9]张廷玉等撰:《明史》,第七册,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三,食货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p><p class="ql-block">  [10]戴德、戴圣编定:《礼记・曲礼》,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p><p class="ql-block">  [11]董伦、解缙、胡广撰:《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明军奉天讨虏北伐檄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p><p class="ql-block">  [12]葛剑雄主编,葛剑雄、曹树基、昊松弟:《中国移民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摘自网络信息3.平遥梁坡底村「王氏宗祠」理事会全体成员</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5.王氏家族大迁徙河南路线图既王海三兄弟从河南民权野鸡岗返回路线图</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347年王氏族人由山西晋祠出发,经平遥到达移民集结地洪洞大槐树。之后经大禹渡口过黄河,经洛阳、郑州、开封到达雎县关堂集村。1521年因黄河流域发生水灾,王氏族人几经波折转到民权县野鸡岗,其中王海、王庸、王和三兄弟带领族人返回山西故里,在平遥芦村、梁坡底、青落村安家落户,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6.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 脚趾甲复形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谁是古槐底下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这句民谣不仅流传很广,而且被人们作为辨认乡亲,识别古槐移民子孙的证据。人们在询问起故乡,盘查祖籍时,常常脱鞋拉袜,亮出脚丫,验看脚小趾是否甲形。如果谁的小指甲上有几道竖纹,好像是两个指甲,那谁的祖先就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民的老乡了。</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大槐树下的人,脚小趾指甲是复形的呢?相传在第一次迁民时老百姓不愿外迁,尽管明政府给了一系列优惠条件,但是人们还是不愿意离开自已的家乡。于是地方政府便采取了欺骗手段,在洪洞四周大量张贴迁民告示"凡不愿外迁者,必须在三天之内,赶到广济寺旁大槐树下报名登记,愿意外迁的人可以在家等候消息"。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就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来到大槐树下,到了第三天大槐树下已人山人海。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老百姓,一个官员宣读圣旨道:"大明皇帝敕令,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外迁。"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惊呆了,不久就醒悟过来,知道他们上当受骗了,但为时已晚。政府强迫人们就地登记,领取凭照川资,踏上外迁之路。传说,官府因为怕人们逃跑,用刀子在每个人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至今,移民子孙的脚上小趾指甲盖都是两半的,据说都是被砍了一刀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2.解手、背手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把大便、小便说成"解手",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是这样。大小便同"解手"有什么关系呢?据说也是来自大槐树下迁民,是从那时候才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迁民的路上,官府怕人们逃跑,用绳子把人们的双手捆绑起来,再穿成一串,押解着上路,因为路途遥远,路上要上厕所,由于是捆绑着的,只好说:"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上厕所"。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么麻烦的话,简化成"解手",从此流传并沿用至今。"背手"也是大槐树后裔的典型特征,因为在大槐树下移民时,为防止百姓逃跑,人们都是被反绑着手走路的,行走多日也就成了习惯,至今大槐树后裔们还有这种习惯,如今背起手来走路,倒也觉得挺舒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7.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明代人口大迁徙的集结地</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8.明代人口大迁徙图</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奈背井离乡,踏上远方的路。寻找再生之地,家乡永在心头。</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9.明代人口大迁徙图</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地茫茫,前路漫漫。风雪无边,背井离乡。</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0.平遥梁坡底王海支系序言</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综观古今,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它记录了一个家族兴衰发展的简要历史。俗话说:亲有三代,族有万年。有谱必有宗,有宗必有姓。根从何起?苗从何来?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绿叶小草,都不能忘记根本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据河南省民权县野鸡岗《王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21年,我王氏从山西太原经洪洞县迁移至河南睢州(睢县)北七十里关堂集,淇县西岗村,至今已六百多年。中间屡遭兵乱之苦,黄水之害。嘉庆年间,河梯决口,关堂集化为一片汪洋。家庙、坟墓、族谱尽皆淹没。王氏宗室四处逃生,我十三世祖洪源公有兄弟三人,分别逃往他乡。洪源公逃往孟油房落户,在孟油房居四世。有兄弟六人,又分居数处。长门在孟油房守祖,二、三、四、五门到野鸡岗居住.......。</p><p class="ql-block"> 据平遥县芦村光绪十九年腊月十三日,王氏第十六代孙王治泰(员生)熏沐小二枝家谱记载:始祖是河南野鸡岗人。大明朝代适遭兵乱后,国家迁民。兄弟三人一起从河南民权县野鸡岗迁来平遥落户。王海入籍梁坡底村(全乐里四甲),王庸入籍芦村(康阜里二甲),王和入籍青落村(西宁里十甲)。</p><p class="ql-block"> 据历史文化名村《梁坡底》一书记载:梁坡底地处平遥东南丘陵地带,本村现有人口2745人,耕地面积4667亩。南北长约2.35公里,东西宽约9.5公里,海拔900米。受地形结构的限制,全村地势南高北和低。东南部最高处有建村以来的文峰塔和魁星楼,是梁坡底村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建筑。这一建筑是配套的文物古迹,除文峰塔和魁星楼外,在本村中心的位置,还配有一口砚池。可惜传说的文物古迹毁于1966年,成为一片废墟。后代恢复古迹,急盼已久,在2007年,本村的稀有古迹进行重建。详情列于魁星楼中。梁坡底村东与东泉村隔河相望,西与下沟西偏城村相邻。南与原家庄田比邻,东北与赵壁村,西北与南西泉村接壤。村内自古建筑有序,有明清的建筑院落多处,而这些建筑在平遥东南乡一带享有盛誉。本村王、梁最多,其次以李、温、赵次之。再有郭、侯、耿、武、杨、刘、安、胡、高、郝、杜、史、孙、孔、路、雷、吴、陈、程、白、马、尚等姓。由多姓氏组成的汉民族综合大村,成为平遥东南塬经济文化较为集中的大村之一。1978年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发展交通,已将原有的青娇寺、古庙拆除,现有常东路从中穿插而过,将活跃本地区经济文化,起到应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据传说:明隆庆年间,王海居长,在平遥城东南三十华里的梁坡底落户。此村原为王家坡底。相传该村自古有王梁两大姓氏,明朝中期(嘉靖年间公元十六世纪初)本县梁官村的梁姓十三世孙梁雷,带妻与二子守阳、守朝来到王家坡底。到了清乾隆年间,十九世孙梁大邦用武力改坡底为梁坡底,故得名梁坡底。王庸居中,在平遥城西三十华里芦村落户。因为当时四面芦苇一片,故起名芦村。王和居三,在平遥城西北三十华里青落村落户。有关村名的来历有二种说法:一是当时王和正值年轻,所以起此村名;二是传说凤凰在此落下一支羽毛,因凤凰又称青鸟,因此起了青落村名。</p><p class="ql-block"> 据查证,梁坡底村在元朝末明朝初居住着姚、段两家。分别居住在旧堡上和小行堡。明隆庆年间始祖王海来到坡底安了家,后姚、段两家移居到别的地方。始祖和子孙又住在旧堡上,西面二宅,北面三宅。小行堡王德寿一宅。先祖们又发展到大堡修下王氏祠堂。在坡底村北一里地中,立下坟地。路西老祖坟,路东新祖坟,名叫坟堆茔。老坟内立一杆塔,新祖坟又立下一杆塔,叫做双塔地。这两座古墓塔造型相似,高度相仿,皆为九层密檐实心青砖结构。塔身呈圆锥形,周长约12米,高约8米。塔筑須弥座,呈八角形。束腰上雕有花卉鸟兽八卦图形,再往上塔身为素面,塔刹覆钵式。第五层上著有石碣,刻有文字,站在塔下难以看清。据悉,如此墓塔在全县仅有四五处,属罕见之文物古迹。两墓塔高高耸立,数里之外即可望见。可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塔被人为拆除,今已不复存在。其墓主为我王家祖先,建筑年代应在明朝。后代在大堡修下王鸿阁宅、王炳显宅、王鸿礼宅、王光亮宅、王定福宅、王炳恭宅、王炳尧宅、王凤翔宅、王炳昶宅、王清泰宅、王福星宅、王秉真宅。在大堰上,王鸿文、王鸿武北面四宅,西面一宅,南面二宅中间场地。西行堡王锡品楼院一宅,王鸿先宅(现武祥祠居住)、王道中一宅,北门上王鸿瑜一宅、王锡品一宅。下东行堡王天楼、王成助、王明礼、王成乾、王轚汉宅,上东行堡王步萬宅等。</p><p class="ql-block"> 梁坡底东新堡(永庄堡)筑堡碣石俧铭 【盖闻古人之筑堡区新以上捍前新以分内外地是以我等心同意合新筑永庄堡共计地二十七亩四分堡内东西街于二条俱阔一丈三尺井二眼堡外东西南北皆有暂壕东截阔三尺西截阔七尺中截阔四尺西南堡内空基按股份均属公地自立石文之后永不许公地损坏堡墙打有不遵此仅者罚银十两堡内勾用将人各俸股各列于后 计开王天楼 二俸 王成助 一俸王明礼 一俸 郭大琦 二俸 梁文远 一俸 王成乾 一俸 王轚汉 一俸 梁振业 二俸 】 现在郭智宅是祖郭大琦宅,梁玄宅是梁振业宅陈新堡前五宅,后六宅。 </p><p class="ql-block"> 据查证:在清朝中期,约十四世先祖娶妻油房沟人。其妻双目失明,但她家山林地不少。他父母说准嫁娶我女,两座大山作女儿的嫁妆。十四世先祖就娶了她为妻。王家的先祖们到了油房沟小岔沟去管理种地种树,有的先祖们定居下来到至今。到清朝同治乙丑年间十四世先祖重修祠堂作碑文,碑文在系明堂那 刻在青石上:【族祠堂所以报本追远也,余之先祖理有不可忘者矣!其始于油房沟等处,置山地权捨里委人租种。每年秋后佃夫逐户交租后,有些佃户不但年年叠欠,且屡屡不送。户人的租,多少不齐。有每年壹贰石者,有得五六斗者。更有五六年轮流得几斗者。佃户不在一处,逐讨又不值当,或当典外姓,或为佃户私占。而此租逐多敬失矣。至道光九年予以户人公议为逐,从前祠堂狭小将出典老债得钱壹佰千文,又卖山田地基,得钱贰佰千文,卖院一所有窑三孔。十一年整修前门,十六七年修东西房六间,又修前檐三间,共费银六佰余两。除所得而外,其余皆户内屡年所得。祠堂既整而先祖之神灵心以安。因此最念祖德,与户人公议,将山沟地重新整理,油房沟得莜麦四拾石零五斗,山岔沟得谷子贰拾四斗外有义家设住得莜麦九石。三处共得租七拾石四斗。外有西南峰租粟壹拾贰石,议定各庄租粟。由族人轮流管账经理等事。得斗者取九开佃户领食作用,一旦分租种钱无多。以后或补修庙宇,或整理公地。佃户来或户人取用祠堂内,外姓昔年出典者。许多内回赎祠堂内所债之钱,以置器用,以俸祭祀,庶上不负先祖创业重流之志,下不失后世继志予善之,而后之奉先祖而守先业者使祠堂兴租粟,不致有废业之事,是则予之理也失是为记。乡饮大宾户人:王明泰撰文。户人:王之屛。经理人:王明泰、王威、王显、王周番、王锡辉、王之佑。员生:王明籍、王锡籍。说干:王绣中、王之臣、王周琳。监生:王之相。同治乙丑年九月立(1865年)。】</p><p class="ql-block"> 王氏祠堂的历史变迁:土改时,梁坡底村委把王氏祠堂的北窑东一间半和西房一间分给王炳显,北窑西一间半和西房一间分给了王鸿淦。东房二间分给别的王姓。后来王姓把两间东房拆去,由王炳显买下地基。1980年后,北窑住的两家人,在本村修下新房迁移出去。2000年后,王炳显的次子王开寿做了木材加工厂。2014年农历正月初四,王氏后代二十世孙王贵生、王连生兄弟二人,感恩先祖,心系族人,无私解囊,将此祠堂花费8万元买下。聘请专业人员,全面修复毁损严重的祠堂。重点补修北窑、窑顶加前沿。重新盖起东房一大间,西房拆了顶重新补修,门楼补修完整。如今祠堂已经恢复原状,焕然一新。修复祠堂花费人民币31.5万元,加购买总共花费人民币50万元。为梁坡底王氏族人祭奠、拜谒先祖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梁坡底王氏自始祖王海于明嘉靖、隆庆年间开始,至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其后人历经风雨沧桑,艰苦创业,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在王海坡底村这支王氏的后代中,又先后从坡底村分支到中阳庞家寨的王国裕,分支到三岔沟的王锡理,分支到原家庄的王一付,分支到东郭村的王有禄,分支到下神南的王竹炳。八世孙王一付,从坡底迁居到原家庄已经约十四代人。十二世孙王有禄,从坡底村迁居到东郭村已经约十代人。十五世孙王锡理,从坡底迁居到三盆沟已经约六代人。十六世孙王竹炳,从坡底迁居到下神南已经约六代人。</p><p class="ql-block"> 从梁坡底分支到东郭村的王炳玺,2006年退休后不忘先祖亲情,开始编写东郭村《王氏家谱》。为了弄清先祖的来龙去脉,亲自去平遥县梁坡底、芦村、河南民权县野鸡岗调查核实。找到芦村、河南民权县野鸡岗两份《王氏家谱》,由此认定梁坡底王氏先祖为山西太原晋祠,明朝洪武年间由洪洞县大槐树迁移到河南民权县野鸡岗。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先祖王海兄弟三人,跨千山万水,历千辛万苦,从河南省民权县野鸡岗返回山西省平遥县落户。2015年由梁坡底分支到沁源县王氏后人王明利(太原退休),多次提出梁坡底王氏先祖来源于沁源县。王连生、王炳玺亲自去沁源县、介休市实地查证,排除了先祖来源于沁源县的凝虑。</p><p class="ql-block"> 由于跨越年代久远,历史资料局限。编撰工程浩大,查证工作艰辛,编者水平有限。本谱在编撰过程中,肯定会存在错误和遗漏之处,望族人批评指正。族人王开宝,尽心收集《王氏宗祠》资料,辛苦编撰王氏家谱,做出了贡献。族人王开寿义务承担起《王氏宗祠》修复工程的监理工作,为《王氏宗祠》的修复工作尽了全力。除此之外,东郭村族人王炳玺,出版社郭光平,李健生,王琪等同人,为编撰工作付出了辛苦。还有许多王氏的长辈、兄弟们,非常关心《王氏宗祠》的修复和资料收集工作,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并期望大家阅读新谱之后,更加怀念祖先,教育今人,昭示后人,团结协作、奋发向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写:王开宝 编辑:王连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协助人员:王殿武 王福星 王荣林 王开诚 王炳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3.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1.河南民权县野鸡岗「王氏家谱」</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2.平遥芦村「王氏家谱」</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893年平遥芦村王氏家族成员王治泰(生员)根据祖人口口相传的说法,书写了王氏小二枝家谱。</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3.平遥芦村王氏小二枝家谱</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4.平遥芦村王氏小二枝家谱</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5.按照王氏小二枝家谱内容,找到河南民权县野鸡岗王氏族人</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6.2018年再访河南民权县野鸡岗王氏家族后人(8年前王炳玺曾访问过王文斋老人)。</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7.率领王氏家族成员千里迢迢返回故里的领军人物……王海</b></h1><p class="ql-block"> 671年前(1347年),从山西移民至河南境内的王氏族人,在移居河南近200年后,不忘初心,不忘故土,在王氏家族领军人物王海的带领下,经历千辛万苦返回故乡,并在平遥梁坡底、芦村、青落村安家落户,繁衍生息。</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8.梁坡底旧堡……先祖王海居住地</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梁坡底、芦村、青落村辈数占字对照表</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梁坡底王氏祖训和族训</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1.平遥梁坡底村「王氏宗祠」创始人……王明泰先生</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125年前(1893年),平遥梁坡底村「王氏宗祠」的奠基人王明泰先生,举全家之力,筹款600两银子,建成「王氏宗祠」,付出一生全力,留下万世英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2.梁坡底「王氏宗祠」同治年间碑文</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3.梁坡底「王氏宗祠」同治年间碑文</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族祠堂所以报本追远也,余之先祖理有不可忘者矣!其始于油房沟等处,置山地权捨里委人租种。每年秋后佃夫逐户交租后,有些佃户不但年年叠欠,且屡屡不送。户人的租,多少不齐。有每年壹贰石者,有得五六斗者。更有五六年轮流得几斗者。佃户不在一处,逐讨又不值当,或当典外姓,或为佃户私占。而此租逐多敬失矣。至道光九年予以户人公议为逐,从前祠堂狭小将出典老债得钱壹佰千文,又卖山田地基,得钱贰佰千文,卖院一所有窑三孔。十一年整修前门,十六七年修东西房六间,又修前檐三间,共费银六佰余两。除所得而外,其余皆户内屡年所得。祠堂既整而先祖之神灵心以安。因此最念祖德,与户人公议,将山沟地重新整理,油房沟得莜麦四拾石零五斗,山岔沟得谷子贰拾四斗外有义家设住得莜麦九石。三处共得租七拾石四斗。外有西南峰租粟壹拾贰石,议定各庄租粟。由族人轮流管账经理等事。得斗者取九开佃户领食作用,一旦分租种钱无多。以后或补修庙宇,或整理公地。佃户来或户人取用祠堂内,外姓昔年出典者。许多内回赎祠堂内所债之钱,以置器用,以俸祭祀,庶上不负先祖创业重流之志,下不失后世继志予善之,而后之奉先祖而守先业者使祠堂兴租粟,不致有废业之事,是则予之理也失是为记。乡饮大宾户人:王明泰撰文。户人:王之屛。经理人:王明泰、王威、王显、王周番、王锡辉、王之佑。员生:王明籍、王锡籍。说干:王绣中、王之臣、王周琳。监生:王之相。同治乙丑年九月立(1865年)。】</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24.梁坡底「王氏宗祠」牌扁</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5.平遥梁坡底村王氏家族走出来的奇才……一代名贾王朝相 </span> </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朝相(1856-1916年)原名王朝象,字仲卿。王海之第十六代孙。其父王步禹曾有骆驼商队,凭南北贩运经商起家。王朝相出身于经商世家,他也曾捐有清代末期的"武德左骑尉"官衔。王朝相生于清代咸丰十六年(1856年),从小天资聪颖,记忆力超强,好学上进。长大后交游契阔。十八岁时进入平遥城内市楼北的长盛庆京货庄学徒。由于本人辛勤努力,到二十五岁时已经顶有三厘生意,已经令人刮目相看了。到三十二岁时,即光绪十三年(1887年)长盛庆的字号改称长盛裕时,王朝相已被东家聘为商号副理(二掌柜)。九年之后的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是他刚过不惑之年的四十岁,财东任宝录和薛北瑞,投资白银十二万两,将长盛裕改名为长盛蔚,聘王朝相出任大掌柜。从此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王朝相在执掌长盛蔚的整整二十年,殚精竭虑,励精图治,鞠躬尽瘁。他立有言,行有规。言必行,行必果。将号务办的井井有条,俨然有序,别开生面,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所订立的治号八则是:㈠忠心事主,不谋二图。㈡勇于创新,不落俗套。㈢有章有制,规范众伙。㈣身先士卒,仁爱驭属。㈤用人之长,激励后生。㈥慎选庄口,扬畅其流。㈦互济盈虚,一本万利。㈧宜广忌贫,张弛有度。据资料记载,凡号内重大事情,他必与众友共同奋斗,不辞劳苦。为开辟蒙俄庄口,他曾数次携伙友长途跋涉,前往归化、恰克图,以及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等地。沿途避劫匪,抗风霜,几经磨难,九死一生。他到了莫斯科后,不顾旅途劳累,立即拜访当地侨商,了解行情。找好住处后,马上着手组织货源,随即踏上归程。回国后,马不停蹄地前往京、津、沪分庄销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朝相高瞻远瞩纵横椑阖,先后将长盛蔚的分庄开到了北京、天津、上海、汉口、广州、重庆以及归化、恰克图、莫斯科等国内外重要商埠口岸,从而使商号进入发展时期,一步步走向辉煌。年贸易额由初创期的150万两白银,发展到惊人的1800万两白银。一个平遥城内的长盛蔚洋货庄竟然能成为清代晚期、民国初期在全国极具影响的跨国大商号。从1896年到1916年,王朝相执掌长盛蔚货庄整整二十个年头,直到民国五年(1916年)他六十岁时,终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朝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长盛蔚货庄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一贯严于律己,並以注重"为人师表"闻名于平遥商界。有资料这样评价他"中外莫不赞许,东伙依之如柱"。他不愧为商界泰斗,一方奇才,并被后人视为梁坡底的一代骄子,晋商中的一代名贾。现在,天吉祥博物馆展示的就是王朝相的业绩。其院中联"良玉润珠精神流照,吉金乐石左右交辉""经之营之时恒足矣,悠也久也利莫大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朝相晚年,曾筹资修建了本村上东新堡王家大院中的主院。这是一座占地十余亩,规模宏大的豪华宅院。也是全村民居宅院中面积最多、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建筑年代跨度最长,且是唯一一座四进庭院。这栋建筑从侧面印证了王朝相这一巨贾富有和非凡的业绩。</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26.一代名贾王朝相故居</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27.群策群力修复梁坡底「王氏宗祠」</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28.梁坡底「王氏宗祠」装饰一新。</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9.重修梁坡底「王氏宗祠」碑记</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30.王海</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31.王秉真</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32.王天锡</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33.王德寿</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34.王清库</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35.王秀忠</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36.王锡品</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37.王梦勋</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38.王继左</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39.王炳章</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40.王清富</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41.王锡庆</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42.王炳义</b></font></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43.王金林</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44.王明学</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45.王世昌</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46.王清</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47.王清有</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48.王国裕</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49.王世德</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50.王起金</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51.王起杰</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52.王有禄……东郭村</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53.王一付……原家庄</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54.王锡理……三岔口</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55.王竹炳……下神南</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56.王忠义……沿村堡</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山西省平遥县沿村堡王忠义家族简史</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平遥县沿村堡有本族王氏一族,世代相传,在此繁衍生息数百年,然因世事变迁,家谱遗失,致族内关系分支不清。今逢太平盛世,族内有识之士纷起提议整理家谱,追根溯源,寻祖问宗,理清族内关系,以供世代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老辈人相传,本族王氏一族,由平遥县梁家坡底村迁居而来,世代更迭,传承至今。今依照族内可知的分支信息,走访各家,查找史料,由王永玺、王学东、王维民等族人家中,查寻到若干世代相传的分单、地契等珍贵史料,再者加之王永山、王晓忠、王学山、王学盛、王学成、王维民等族人提供的自家分支信息。几经易稿,整理为以下家族简史,以飨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始祖王忠义。寻祖问宗,本族王氏一族,沿村堡始祖为王忠义。史料显示,始祖曾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三十九年(1774年)两次在沿村堡购置房产地基,且知当时始祖在所置房产附近已持有房产,故推断始祖迁居沿村堡的时间应在1764年之前,由此本族在沿村堡开枝繁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世祖王秉富。嘉庆七年(1802年)、道光三年至七年(1823~1827年),先人王秉富在沿村堡先后购置房产地基六次,由时间年代推论:王秉富系王忠义之子。父子二人先后在沿村堡购得房屋二十余间、土地一百二十余亩,为本族在沿村堡此后的繁衍夯实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代祖"成"字辈。道光十一年(1831年)之前,王秉富仙逝,其子王成文、王成武、王成斌、王成 pan四兄弟于1831年分家另过,此为后世一直相传的"老四门"。据史料分析,四兄弟均有后人,可以查实的是四子王成 pan诞有两子,二兄弟于咸丰二年(1851年)分家,故王成 pan故于1851年之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代祖"廷"字辈共查寻到柒人。历史传承到"廷"字辈,由所见到的史料,只确切记载王成 pan有二子王廷和、王廷泰。余者诸人,按以下逻辑分析:1850年王廷和(王成 pan之子)购买王廷 jian土地,中人有王成文、王成斌,依此推论王廷 jian为王成武之子。而根据王廷明、王廷亮、王廷耀三人名字的关联性,推论为亲兄弟,为王成斌之子。另有"廷"字辈王廷财为王成文之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代祖"元"字辈共查寻到壹拾伍人。"廷"字辈之后为"元"字辈,史料显示:王廷财之子王得元、王甲元,王廷和之子王虎元、王青元,王廷泰之子王德元、王兴元,余者"元"字辈数人应为王成武、王成斌后人,然具体分支未得考证,只能列举在此:王发元、王庆元、王起元、王国元、王普元、王体元、王魁元、王方元、王玘元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代祖"兆"字辈共查寻到壹拾柒人。"兆"字辈,家族繁盛,也出现了并未从"兆"的情况,为使条理清晰,现按"老四门"一一列举:</p><p class="ql-block">王成文后人:王甲元之子王昇、王蔚(二人曾于1902年给叔辈王得元六千文)</p><p class="ql-block">王成武后人:王?昌、王晋昌、王宝昌</p><p class="ql-block">王成斌后人:王兆龙、王兆?</p><p class="ql-block">王成 pan后人:王虎元之子王兆盛,王青元之子王兆仁、王兆义、王兆礼、王兆智、王兆信,王德元之子王兆珍,王兴元之子王兆祥、王兆瑞、王兆英</p><p class="ql-block">"兆"字辈之后的"永"字辈、"学"字辈及后辈,脉络清晰,信息准确。详见分支列表所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关于"成"字辈,在四兄弟分家之时,中人中另有王成有,据此大胆猜想王秉富可能还有兄弟,然史料所限无可考证。同时,沿村堡村现有王思恭、王思仁王姓一族,世代相传为本家一族,且一直有礼尚往来,但苦于史料所限,时间仓促,未查证到相关脉络,冀望今后能有新进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敦宗睦族,凝聚血亲。吾以古稀之身,倾吾所能,尽吾己力,方成此家族简史(另做成家谱图一份),以飨族人。在此,向提供史料及信息的王永山、王晓忠、王学山、王学盛、王学成、王学东、王维民等族人,本家一族王锡福致以诚挚谢意!提供帮助的族人还有很多,一并谢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受史料信息缺失所限,时间仓促,难免纰漏。然血浓于水,今仓促整理成文,供族人传阅留存,绵延后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主编:王永红 </p><p class="ql-block">编委:王学武、王爱军、王学刚</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57.平遥县沿村堡王忠义家谱</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58.有感于族谱(结束语)</b></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祖宗的概念,大概都能多少明白一些内涵。如果谁要骂了别人家的祖宗,十有八九会受到拳脚的伺候。家族是祖宗香火的延续,没有祖宗哪有家族呢。</p><p class="ql-block"> 祖宗是什么,祖宗就是对祖先的尊称。广义的说,中华民族的先祖是炎黄二帝,所以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狭义的说,就是具有同一血脉的同姓氏的祖先。</p><p class="ql-block"> 家谱,是一种以文字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有关人物事迹的载体。我们的家族是一个穷家族,上辈人没文化,因此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从2015年开始整理家谱,经多方调查,总算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我也随着家谱编写的深入,经历了从开始的陌生好奇,到逐步了解和认识的过程,直到如今,族谱在我心中有了很重要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支王氏家谱,是从何时开始记载,中间有什么故事,里面有什么辉煌重要的人物,过去不曾得知。2012年退休之后,每年清明节回乡祭祖扫墓。哥哥得知祖先留下的祠堂年久失修,决定筹集资金重修「王氏宗祠」。梁坡底王氏家族成立了「王氏宗祠」理事会,我成为理事会成员,负责家族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经过调查摸排走访等繁琐而细致的工作,掌握了全部家族人员信息后,在本家王开宝起草「王氏家谱」的基础上,根据河南民权县野鸡岗王氏家谱与平遥芦村清光绪王氏小二枝家谱,续写了平遥梁坡底「王氏家谱」。</p><p class="ql-block"> 这次续写的梁坡底「王氏家谱」,第一次明确了我们这一枝王氏后裔系太原晋祠王氏家族,明朝洪武年间(1347年)经洪洞大槐树移民至河南睢县关堂集。明嘉靖年间(1521年)黄河流域水害,王氏家族成员避难于民权县野鸡岗,其中王海三兄弟经千辛万苦返回山西平遥。之后的王氏家族,曾在清朝咸丰、光绪年间,产生了一代名贾王朝相,贸易店铺远设在圣彼得堡、莫斯科、乌兰巴托。清光绪年间,平遥芦村王氏家族成员王治泰,撰写了王氏小二枝家谱,六百年口口相传的家族历史形成文字,为王氏家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打开族谱世系图,前世的先人,在世的族人,一目了然。在此特别感谢参与编写王氏家谱的王开宝族人,多年来结累了不计其数的资料,起草了王氏家族的系列资料,尤其是那一份不忘先祖恩德的精神,值得尊敬!另外要特别感谢王炳玺族人,多年来自费参予了王氏家族的调查研究工作中,不辞辛苦亲自去河南民权野鸡岗实地调查求征,使王氏家谱的各种资料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p><p class="ql-block"> 为了继承先祖的优秀品格,不忘祖先的福泽佑护,感激先辈的养育教诲。常念先人的恩德永垂。今天敬奉先祖的祠堂已经修善一新,后入有了的地方,以表孝敬。</p><p class="ql-block"> 愿先祖保佑子孙平安幸福,人丁兴旺,家业发达,富裕殷实,永世传承,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7.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