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时节话植柳

熊梅生

<h1><b>  <br /> "柳黄知节变,草绿识春归。"早春二月,河边湖畔的柳色青青,垂拂的柔枝绽出青翠的细叶。漏泄春光的柳条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蓬勃,撩拨着心中的诗情。</b></h1> <h1><b>  &quot;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从周秦到汉唐,皇宫中御道、陵园多植柳树,皇家有所谓"台城柳"、"隋宫柳"、"华清宫门柳"、"御沟柳"。 民间植柳亦蔚然成风,有"青门柳"、"章台柳"、 "灞陵柳"等种种说法。古代驿站、亭旁、渡口大多要植柳,柳意谓留,折柳示别。可见诗人称"烟柳满皇都",并非夸大。<br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无与伦比的适应性使之成为我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史前甲骨文中已出现"柳"字。柳树也以其明媚婆娑的风姿,青翠欲流的枝条,轻盈飘逸的花絮,让历代文人墨客浮想联翩,吟咏不迭,留下了许多植柳的佳话。</b></h1> <h1><b>  "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说的就是汉代名将周亚夫。他在驻地军营里命士兵遍植柳树,以致后世泛称军营为"柳营"。<br /> &quot;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东晋时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仅喜菊兰,还爱植柳。在弃彭泽令的官位归隐田园之后,就在门前栽植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br /> 苏东坡有诗云:"春江绿涨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这位栽武昌官柳的人,就是晋代名臣陶侃。咸和五年(330年)5月,陶侃将都督治所从巴陵移镇武昌(今鄂州市)后,带领士兵在武昌种柳树。为纪念陶侃植柳的功绩,表达对他的敬佩怀念之情,千百年来人们便将"武昌柳"称为"陶公柳"。</b></h1> <h1><b>  白居易在《隋堤桥》一诗中咏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写的是公元605年隋炀帝下旨开凿运河通济渠,在大堤两岸栽植柳树之事。隋炀帝诏令庶民百姓每栽活柳树一株,钦赐细绢一匹,并御封柳树姓杨。此举使千里汴堤夹岸植柳,浓荫遮地,似一片绿海。<br /> 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柳宗元当时曾作一首寓意深远而又饶富风趣的《种柳戏题》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br /> 宋代诗人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曾主持筑起至今闻名的西湖长堤——苏堤,"植芙蓉、杨柳其上, 望之如图画",使西湖平添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的美妙景象,形成今天垂柳拂水、碧柳含烟的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b></h1> <h1><b>  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在扬州做太守,曾在平山堂前种植柳树,被时人称作"欧公树"。八年后,已在京城任职的欧阳修给一位将到扬州赴任的官员写了一首词《朝中措》,还惦记那里的柳树:"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b></h1> <h1><b>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左宗棠奉命率十五万大军西征新疆阿古柏叛军,一路顺风,节节胜利。左宗棠对植树十分重视,大军所到之处,积极鼓励种植柳、杨、榆等各种树木,自陕西泾州以西直至甘肃玉门夹道所植柳树,时人称"连绵数十里,绿如帷幄"。那里的柳树被老百姓称为"左公柳"。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即将继任陕甘总督的杨昌浚,应在肃州大营的左宗棠之约,越陇西行,见道旁行行柳树,不胜感慨,即景赋诗赞扬:"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为左宗棠在西征新疆的路上"命自泾州以西至玉关,夹道种柳,连续数千里,绿如帏幄"的功勋做了最形象的总结。</b></h1> <h1><b>  &quot;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满目的烟柳中早已无处寻觅当年的"陶公柳" "欧公柳""左公柳"……,可是古人爱柳、植柳的精神却在年年翠绿的柳丝中延续。</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