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河的故事》我们能读懂的故事

钢铁长城

<h1><b style="font-size: 22px;">   每个人都有历史,每个人的经历就是历史。 每个人的历史轰轰烈烈也好,平淡如水也罢,都是自己写就,所有的经历都有值得纪念的价值!每个人记忆中都有往事,往事虽然很遥远,却经不起人们去触动它。有同学在微信中晒了几张,“老龙河”农场的旧照片,不禁勾起了我曾经在“老龙河”农场,学农时的情景回忆!</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七十年代 ,学校整天搞“批判学”和“斗争学”的动荡时期。校园大字报林立,今天“斗孔丘”,明天“批林贼”,一派“阶级斗争”的气氛,老师和学生被“批判学与斗争学”搞的昏头转向。老师不敢教,学生不好学。</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那个年代,一切以“政治挂帅”为中心。“学工、学农”是我们学生时代必须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一一“学工、学农、学军,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它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产物,它是我们那个年代人的经历,它也是我们那一代人能读懂的故事……。任何时代都有磨难,我们要敬畏每个时代,感恩时代赋予我们的一切!我们所经历的经历,无论好与坏无论正确与否?对我们的人生来说都是一种砥砺,它构筑了我们的精神财富……!</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记得在那个年代,某月某日的某一天。我们班被安排去老龙河农场,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农”教育。是日,我们打起行李坐着解放牌大卡车上,从学校出发,一路欢歌笑语向“老龙河”驶去。“老龙河”,其为何称为“老龙河”,我没有考证不得而知。</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老龙河”农场,距离八钢约一百多公里。经过约2个多小时的一路颠簸,行至老龙河地界时,车轮卷起浓浓的尘土,像一条巨龙蜿蜒曲折……。</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终于,我们在戈壁滩四处荒凉,周围蒿草丛生的一栋土坯房前落了脚。8月的老龙河气候炎热,骄阳似火,穿着鞋走在地上都是滚烫滚烫的;老龙河风大土大,行走时,厚厚的黄土都可以掩过脚腕;老龙河蚊子多,黄昏时蚊子就象被捅了的马蜂窝,在头顶上盘旋追逐。刚到老龙河第一天“梁瞎子”(梁新安同学)身上就被蚊子叮了几十个大肿包……。</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在破烂不堪的土坯房的地上垫上厚厚的麦草再铺上褥子,“天当被,地当床”同学们打通铺睡在一起。负责带我们的是班主任陈家珍老师和物理老师王平华。陈老师和王老师也是第一次参加学农生活!每次给大家分配农活时,她们也不懂就嘿嘿嘿的笑说:同学们不会干就去问农工吧,边学边干慢慢就会了。同学们则感到学农没有压力又好奇又兴奋……。陈老师、王老师跟同学们吃住在一起,干一样的农活,没了在学校的那种矜持和严肃,象母亲一样为大家操碎了心……。</b></p><h1><b style="font-size: 22px;"> 老龙河的天很蓝,蓝的离我们很近似的!每当日西落日就像一个大火球,在广袤的地平线上,在我们唾手可取的眼前渐渐消失而去。同学仨仨俩俩地伴着晚霞,在戈壁滩上散着步、追逐嘻戏,大家经常饭后聚集在宿舍前不远的空地上,燃起一大堆篝火,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朗诵诗词……。记得王平华老师唱的一首“金瓶似的小山”的歌曲很优美,今天还犹在耳旁……。几十年过去了,那定格在眼前戈壁滩红红的篝火、那在广阔天地里无忧无虑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学农,第一次集体生活。至今,我还清晰记得“学农”生活中的一些趣事:</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夜半歌声“悠扬”。</b></p><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学农的“课程”,就是给庄稼锄草,打农药,割麦子……老龙河气候炎热。白天地表温度高,不宜给庄稼地浇水,只有等到晚上,地表温度降下来后,才可以浇水。否则,灌到地里的水太热,就会影响农作物生长。给庄稼地浇水这项劳动,只有靠班上男生分组轮流去做。记得轮到浇水的笫一个夜晚,我和张军同学一组。那是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我俩扛着铁铣一人背了一捆麦草就上“工”了。有人会问:浇水背麦草干吗?农工告诉我们:老龙河地表土层约有2米多厚。浇水时,水灌到鼠洞里就会形成一个大泥潭,我们背的麦捆是用来堵塞鼠洞的。农工还告诉我们:浇地行走时,一定要把铁铣夹在腋下,一旦掉到鼠洞就会被卡在鼠洞上面。否则,陷进鼠洞形成的泥潭里人就没有了?你说听起来都吓人吧!</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当晚我们浇的是一块玉米地,玉米长得比我俩还高。夜晚万籁俱寂,玉米叶被风吹的沙沙作响,总觉得好像有人影影绰绰跟在我们身后似的,吓得我俩紧紧地挨在一起不时惊恐地回头张望。那时,我们才十几岁的年龄,在家连夜路都没有走过,加之在晚上听宿舍同学讲了那么多“鬼“的故事,你说能不害怕吗?但是,在浇地过程中,我们还是不知不觉地分开淹没在了密密的玉米地里?只是不时地在黑夜中相互高喊一嗓子……。为了壮胆我们一边浇水一边高亢地不停的唱着歌。我们唱样板戏《红灯记》李玉和“浑身是胆雄纠纠”的唱段,别说唱起来还真得让我们有一种“浑身是胆雄纠纠”感觉,胆量也大了起来!我们的歌声此起彼伏,“悠扬”地回荡在深深的夜色中……。 从晚上10点钟,我俩“围追堵截”满地跑着浇水,一直到天矇矇亮……!</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那一夜,真是“惊心动魄”的一个夜晚……。从此以后,再黑的“路”我都不怕!嘿,或许今天我嗓音好,我唱得《白天不怕夜的黑》那“优美的歌喉”,就是从那时砺炼出来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二,收割麦子比赛。</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风吹麦浪舞,麦子熟了,田野里弥漫着麦穗的清香,黃灿灿的麦子看着就喜人……。烈日像个火球炙烤着大地,晒的人汗珠子一连串地往下落。同学们在“学工”时,干过炼铁,当过轧钢工人。但是,同学们从未割过麦子……。</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割麦子那天,同学们提着镰刀排着队来到麦田前。同学们都是第一次割麦子,东抓一把,西撸一拢乱割一气。麦芒在脸上划出一道道紅印,裸露的胳膊晒的发紫,汗水流进眼里涩涩地疼……不一会整个人就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背痛。割下的麦子更是不知道怎摆放,散乱的满地都是……。班上有个叫崔爱华的女生,学习好,个子高,人也长的漂亮,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刚从山东老家回来,同学们都称她“山东大汉”。她在农村割过麦子,便和男生挑战割麦子比赛,她来回割了两、仨拢麦地,男生却连一拢也没有割完。她割麦子的动作真是“精彩”。只见她迈步弯腰,一手拢过一大把麦子,一手挥起镰刀紧贴着地皮向后一拽“手起刀落”,麦子在她挥舞的鐮刀下,就像收割机一样整齐排列地躺在了地上,同学都被她那割麦子的动作惊呆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割完了麦子,要将麦子送到麦场上去晾晒 。麦地到晒麦场大约有三公里多的距离,没有运输工具,连简单的手推车也没有!只能靠人工搬运。于是,女同学手提肩扛,扭着婀娜的身姿,男同学背着小山似的麦捆往返于麦地与麦场之间。大家一边唱着歌,一边走在崎岖不平田野上,歌声荡漾在蓝天里。至今想起那热火朝天的场面,就像画中的风景一样美丽……。</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歺,粒粒皆辛苦”。收割意味着丰收,也饱含着艰辛!“学农“让我们学到课堂上没有的知识,也让我们尝试了一段生活经历和体验。</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三,“黄泥烧刺猬”。</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老龙河有蛇、刺猬和狐狸。时常都可以看见这些动物,出没在庄稼和戈壁的原野上。我们闲暇时也做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如:掏鸟巢,水淹鼠洞,烟熏狐狸,挖刺猬等,这些“知识”也不知从那学的,竞然在广阔天地里发挥的淋漓尽致……。</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有同学就捉了只刺猬,用脸盆扣着养在宿舍里玩。一天下午,二毛(王国才同学)说他发现一个刺猬洞,几个同学便扛着铁铣在一蒿草丛生的土梁处,挖出了两只刺猬而且还不小。同学们都纷纷围在一起观看着。这时,不知谁说:“把刺猬用绳索捆住,用黄泥巴包裹起来,象烧“叫化鸡”那样烤熟可好吃了”。于是,有人架起一堆火,将两只活生生的刺猬包成泥团,扔进了通红的火堆里。不一会儿,一阵阵烧烤的肉香味扑鼻而来……。那个年代,能吃上肉是一种很奢侈的事?弥漫着的烧烤刺狷的味道,还是挺诱人的,有胆大者带头品尝?继而,那从火泥巴中剥开的刺猬肉,顿时就被在场的人抢食一空……。</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想起这些“行为”都觉得有点残忍……。嗨,真后悔当初不该这么做!是不是应该去野生动物保护组织那去“自首“呢?</b></h1><h1> </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四,作死的“恶作剧”。</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学农时,许多“搞笑”的事,今天谈起都让人忍俊不禁。</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常言道:人最怕蔫坏蔫坏的!一天下午休息,天气又闷又热。大家在宿舍闲的无聊。平时老实巴交的朱江同学物理学的好。只见他使“坏”,他利用物理原理缠了一个线圈,装上电容、电阻等电子原件,接一节电池就可以产生强电。这时,他对着一熟睡的同学双脚通上电,电流打的那同学一下蹦了起来,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还有人在塾睡同学的眼睑上抹清凉油,同学醒来后刺激的睁不开眼睛;更有甚者把抓到的青娃悄悄塞进他人裤档里……。小时候“蔫坏蔫坏”的人都很聪明,长大后都大有成就!许多被戏笑为“蔫坏”的同学都考上了名牌大学。我们班朱江同学“经历老龙河的历练”,直接在那一年考上了清华大学,现在担当着国内一家大企业的高管!</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总之,“学农”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大家无拘无束,各种苦中作乐的“恶作剧”层出不穷,每天都有发生……。</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五,“浑水摸鱼“的出处</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实践出真知,劳动创造智慧,这个真理一点没错。</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一天,谭钢同学说:农场场部不远处,有一片浅水芦苇荡,芦苇荡里有许多鱼。经他一忽悠同学们一哄而起拎着水桶和一些简单的工具,便前呼后拥朝芦苇荡奔去。在一条水面不宽,水深只在膝盖下,清彻的芦苇渠里确实有很多鱼,但是很难捉到。芦荡里的蚊子,见人入侵了它们的"领地",像“轰炸机”一样一拨一拨地向我们俯冲而来,吓得大家“抱头鼠窜”。谭钢的"鬼主意"多,只见他脱光衣服,一丝不挂。然后,把水沟里的黑泥涂在身上,再把地上的干黄土抛洒在身上。大家怕蚊咬,无奈只好学谭钢的方法去做。这样,每个人的身躯被污水泥土掩饰着,经太阳一晒结成了一层厚厚的“泥衣”,大家就象披着"铠甲的勇士",任蚊子怎么叮咬也不怕。随即,谭钢指挥一部分同学用芦苇堵住水渠两头,又让另一部分人,在渠水中手持木棍用力将水搅浑,鱼在浑浊的水里没有氧气,一会儿便纷纷大张着嘴浮在水面上喘息,这时,捉鱼就很方便了。不一会儿我们就捉了足足两桶鲫鱼。最后,生生(周明同学)用水桶做了两大桶鲜美的鱼汤,大家美美地饱餐了一顿……。</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把污泥涂抹在身上防蚊虰,虽然有点奇葩,但它有效。把水搅浑竞能捉到鱼,我想这也许就是成语“浑水摸鱼“的出处吧……!</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六,“偏心"的打饭员。</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哦,还有件事也很有趣。学农期间都认为在食堂干活好。一能吃好吃饱、二来轻闲、三晒不着、累不着。李爱玲和郑淑芳同学就分配在食堂劳动,好让人漾慕哟!其实,她俩的也很辛苦,每天天朦朦亮大家还在睡觉,她俩就去食堂干活了。傍晚,同学们结束了娱乐活动后,她俩才疲惫不堪回到宿舍休息。</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她俩人美,心眼好,每天都是她俩负责打饭,工作“很认真”!但大家发现,她俩暗中给同学划分了“阶级成份”。把同学分成“喜欢”和“不喜欢”两类。在打饭中有着“爱憎分明”不同“待遇”?对“喜欢类”的,交一张馍票给你发两个馍馍;打菜时打一大勺还再添上半勺!遇上不“不喜欢”的!“嗬”,那手一抖一勺就成了半勺。当时她俩很“牛”,“惹得”许同学都使劲的向她俩“讨好”!很“侥幸”我的被划在了“喜欢类”。因此,每顿饭我都能吃的饱饱的……。我们在老龙河吃的是井水,庄稼也是用打出的井水浇灌的。我至今都忘不了老龙河的麦面和含碱的井水柔和在一起,蒸出的“大刀馒头”,蓬松柔软乏着淡淡的黄色,散发着奇异的香味,我一层一层拨着吃那种惬意的感觉!</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远离尘嚣的学农生活,荡涤着我们的心灵。同学间的情感,就是从这些点点滴滴的欢乐和一幕幕“恶作剧”中凝成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七,“街头卖艺”闹剧。</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学农也有痛苦,那就是承受和体验劳动艰辛的时刻;学农也有泪水,那就是委屈和默默想家的时候……。 两个多月的“学农”生活结束了。来接我们的还是那个司机,还是那辆大卡车。“学农”生活苦却快乐着,虽说大家都很想家。但是,真要离开老龙河时,同学们还是有点恋恋不舍。汽车飞扬着黄土向回家的方向驶去,然而,大家却沉闷地坐在车上,完全没有了来时的兴奋……。</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大家沉闷的坐在车上,车也仿佛受到沉闷的影响,缓缓地向前行驶着!车行至昌吉一个十字路口停了下来,大家各自去方便。街口有人在偷偷地兜售着水果和蔬菜(那个年代禁止摊贩),还有推着自行车买冰棒的。天气炎热,口干舌燥。望着那“五分钱”一根的水果冰棒,大家直流口水。同学们收遍全身却没有一分钱,只好“望洋兴叹”。这时,谭钢诡谲笑了笑,只见他在汽车的油箱上,抓了把油灰涂抹在脸上,又故意将身上的衣服裤子撕破,盘腿坐在闹市口,面前放了一只碗,装扮成了一个拉琴的“乞丐”……。谭钢在班上是个“活宝”,唱歌、拉琴、画画什么都会,他在哪里哪里就热闹!小提琴声引来了许多人驻足观看,也许是同情这个“乞丐艺术家”,还真的有不少人往碗里扔钱(那年代这种街头卖艺的行为是禁止的,只有在电影里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才能看的到)。由于,观看的人聚集的太多影响了交通,引来了警察要没收谭钢的小提琴,谭钢随即趁乱赶溜了。最后,谭钢用“卖艺”挣得钱买了一大盒冰棒,在车上全部分给了大家。哈哈,谭钢这一出“街头卖艺”的“喜剧”,刹时释放了同学们郁闷的心情,也意味着我们“学农”自由、快乐的日子结束……!</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唯累过,方知闲;唯苦过,方知甜。这就是我们的学农生活。它增强了我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加了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培养了我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精神;使我们懂得了珍惜和感恩,最重要的是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人生中一次非常难得的历练。</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汇成歌,它是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岁月流逝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岁月留痕却的的确确存在着,打开尘封的记忆,我的思绪象一股股清泉在脑海里奔涌着……。我所叙述的故事,虽然很平淡,但它很真实。岁月记载着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我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也是一种责任。故事中的主人翁还是那么幽默诙谐、豁达开朗。每每谈起这些曾经发生的故事,还是让人感到那么激动和温馨。让我们珍惜一生的情缘,一起去回味和分享那些难忘而美好的往事吧!回味是一种幸福,回味也是一种人生。</b></h1><p class="ql-block"> <b>2015年秋(张钢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