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序曲<br /><br />1988年秋,改革开放刚刚搞了十年,中国人的思想正处于一个高度活跃的时期。那时候,很多的年轻人都想走出国门见见世面,无论懂不懂外语的,了不了解番邦的状况的,只要有门路,皆跃跃欲试。向往当时血气方刚,在机关里混了几年甚觉失望,正是属于那种不安本份,一有机会就会突然萌生改变命运的idea的人。<br />话说那年初夏之际,向往的女朋友突然向他提出了分手,理由是:你在机关混职,奖金寥寥,钱途有限,就算将来升个处级又咋的?(注:那个时候贪官一词还没有那么流行)本小姐作为窈窕淑女,追者如云,天生就是应该享受丰富的物质,而你是注定给不了我这种生活的。作为曾经喜欢过你的人,劝君一句:赶紧下海吧。<br />听前女友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向往当晩就已经化悲痛为力量,暗自发誓:要干,要下海!<br />可是既无本钱,又没门路,从何下海呢?他突然想到了出国留学。<br />各位看官,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上已经逐渐出现了自由巿场经济的萌芽,文化上也曾出现过百花齐放的局面。不少以前被列为禁书的西洋书籍也可以大量出版。过去一直认为"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没有解放"的国人已逐渐明白到这原来只不过是一句幽默的笑话。思想的解放让年轻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在这种背景下,被情所伤的区区蚁民向往希望走出国门,到番邦去见识一下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br />向往有几个中学同学,一直就在酝酿着出国留学的事。这一天,几个同道中人约好在某餐厅见面了。寒暄之后,一位叫李丽虹的美女同学开门见山地说:"我去意已定。外面的世界这么大,我可不甘心在一个老地方被困一辈子。"另一个叫张子龙的丑男点头表示赞同,说:"但我们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昨天我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消息,说福建的一个留学生因为受不了苦,出去才三个月就打道回府了,亏了好几万呢。"李丽虹冷笑道:"那是因为他是男的,如果他是个女生,肯定不会那么窝囊。"向往忍不住笑了起来,说:"我的一个朋友也说了,如果他是个美女,他就不会害怕去墨西哥了。"众人大笑。闲扯了一通之后,又重新言归正传。张子龙说:"学费加生活费,那可是一笔巨款啊,你们都准备好了吗?"李丽虹和向往都说已经筹备得差不多了。这时,一直沉默寡言的唐志忠突然语惊四座:"我还差一半呢,你们可以借我一点吗?"众大惊失色。张子龙突然指着远处大叫:"你们快看!"<br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转头望去,却什么新鲜事儿都沒有看到,一切如常。李丽虹问:"怎么了?"向往也问:"发生什么事?"张子龙狡黠地笑着说:"看错了,看错了。"唐志忠很不满地指着张子龙说:"我刚刚问大家借点钱,你就故意转移视线,顾左右而言他是不是?"大家"哦"一声,才明白了张子龙的良苦用心。向往笑道:"阿龙这也是为大家好嘛。"李丽虹也笑了:"那倒是。阿忠你想一想,世界上最最可怕的是什么事?是失恋吗?不是!是被朋友问借钱,你懂了吧?"唐志忠有点不服气:"可是前几天你们不是说你们的钱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吗?"众人马上沉黙了两分多钟。然后张子龙用手指着唐志忠的脑袋说:"怪不得上次老何说你是人头猪脑,你想想,既然我们的钱都是借来的,那怎么还会有钱借给你?"唐志忠叹了一声,说:"唉,看来我是走不了啦。"众人见他不高兴,便鼓励和安慰了他一番。唐志忠说:"没事,我早想通了。我留下未必是坏事。你们以为出去了,就一定有好结果吗?"众人一时无语。沉默了一会后,张子龙突然对唐志忠说:"唐鸡仔(志忠绰号),你毎次聚会都扫大家兴,你到底想干嘛?"唐志忠正想反击,李丽虹马上圆场说:"扫扫兴其实未必是坏事,正好泼点冷水让我们清醒,否则我们面对艰难困苦时会缺乏心理准备呢。"张子龙说:"別胡扯了,外国有那么苦吗?"李丽虹说:"那可不一定。我听一位朋友来信说,最苦的就是没苦可吃---找不到吃苦的机会,就是找不到工作。"向往说:"既然选择了闯荡江湖,还怕江湖凶险吗?见一步走一步吧。"众人默然。<br />散band之后,李丽虹走到向往身边问:"你的入学申请表已经寄出去了吗?"向往说:"寄出去了,就是上次你介绍的那间悉尼的学校。"李丽虹又将一份表格递给向往,说:"我昨天刚拿到了墨尔本一间学校的申请表,你看看吧。如果觉得好,就填好表寄过去吧。我今早已经寄出去了。狡兔三窟嘛。"向往接过表格,向李丽虹作敬礼状,说:"你做得对,多一条备胎,多一份保险。謝謝!"李丽虹说:"謝什么啊,祝你好运吧。"说完,她摆摆手,说声拜拜,便转身消失在人流之中。<br />向往当时没有料到,正是这一条"备胎",改变了他今后的航向,甚至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br />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巧合:向往本来已经递交了悉尼某学院的入学申请表,但为了保险起见,一周后他又向墨尔本某学院提出了申请。在他的心目中,悉尼的学校才是"正选",因为他的几个朋友已经在几个月前去了悉尼留学,他如果去了悉尼,也可以说是有人接应,不至于举目无亲。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两个星期之后,他首先收到了来自墨尔本的录取通知书。对于"离心似箭"的向往来说,只要能去澳洲就是胜利,那里还管得上是去悉尼还是墨尔本?接到通知书当天,他马上就将已经准备好的钱向学校汇去,然后立刻用BB机呼叫李张唐等人,约他们星期天在老地方见面。<br />但在见面之前,一件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仅仅在第二天,向往又收到了来自悉尼的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本来想去悉尼的他感到很无奈,因为他的学费已经寄去墨尔本了。就是这一天的时间差,让向往去了不同的城市。如果两封通知书同时收到,向往今后的人生轨迹将会完全不同。是祸还是福,只有上苍知道了。<br />星期天见面的时候,当向往兴高采烈地向李丽虹和张子龙出示录取通知书时,他俩竟然都说还没有收到任何录取通知书。他们都是在向往之前寄出申请表的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能是因为过于心急,李丽虹和张子龙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不过他们都尽量表现得淡定从容,胸有成竹,并且还对向往射入关键的一球表示了衷心的祝贺。向往其实也有点为他们担心,他当然希望与他们一起携手同行,有难同当。万一他们临门失脚,那么向往岂不是要单刀赴会,"地狱也独来独往返"?他自知自己没有关云长和陆小凤的本事。<br />几天之后(真是度日如年),悲喜同时降临:喜的是张子龙终于接到通知书了,尽管是来自悉尼的通知书;悲的是李丽缸依然没有收到任何音讯。<br />又过了几天,双悲同时降临:第一悲是李丽虹依旧没有收到通知书;第二悲是原本口头答应为张子龙作财政担保的张的舅父突然改变主意,以强硬的态度表示不愿作此担保。(注:当时某些地区要求所有出国留学人员需办一份由海外人员出具的经济担保书)。<br />再过了几天,三悲临门:一悲是李丽虹依然只得一个字:"等";二悲是张的在香港经商的舅父已经不再接他的亲妹和外㽒的电话;三悲是唐志忠正式宣布对这个小团体"不忠"。由于筹钱彻底无望,他已经决定不再考虑出国留学的事情了。"以后我特别忙,你们的聚会我来不了了。"他说。<br />呜呼哀哉。这时的向往,忽然想起了陆游的一首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br />不过向往自己的事情却是非常的顺利,可谓进展神速。仅仅一个多月后,他就取得了澳大利亚的留学签证。<br />那是一九八八年的十月。临别时,向往专门约了李丽虹和张子龙在老地方见面。由于舅父的事,张子龙显得特别沮丧。李丽虹则重新再与一些新的学校联系,就是时间会拖长一点,估计问题不大。向往半开玩笑地对她说:"上帝帮你忙啊,等我先过那边吃了苦头,铺好路,你一过去就顺风顺水了。"李丽虹笑了笑,说:"比起我在这边等待,你在那边吃的苦算不了什么。"<br />然后,握手,告别,重复着说后会有期。正是:故国情怀随心在,异乡故事入梦来。万里征途悲与喜,游子孤身上舞台。本小说的大戏,正式揭开了序幕。欲知后事如何,请看小说的第一章。</h3><h3><br /></h3> <h3>第一章<br /><br /></h3><h3>澳洲者,字大利亚,年方二百也。此国独处南半球之一隅,大洋环抱,沃野千里;矿藏如麻,物阜民丰。向往在中国时亦略知其盛名,所以当他终于登上飞往墨尔本之班机时,心情颇为兴奋。此番万里独行,未来全是未知数,但风险与希望并存,反让人倍添了几分豪情。</h3>1988年10月12日中午12时,澳航的班机准时在墨尔本机场降落。向往此时的心情难免有点紧张。虽说在大学时学了两三年英语,但能否真正派上用场仍未可知。幸亏他心里早就有了上刀山下火海的准备,所以此刻他紧握拳头,对自己说: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加油!<br />提出行李走出机场后,他拿出入学通知书,用蹩脚的英语问机场的工作人员:"我怎样才能找到这所学校?"<br />一位年迈的当地人很热情地指点他上了一部从机场开到市中心的专线巴士,并帮助他将笨重的行李搬上车。向往非常感激地连声说"芬乔,芬乔,"老人家笑着摆了摆手。这是向往毕生第一次用所学的英语用在了实践上,事实证明洋人还是可以听懂他的话的。他的脸上泛起了得意的笑容,紧张情绪一扫而空。<br />车到市中心的终点站后,向往推着几大包吓人的行李,一边走一边向路人问路,并一边实习英语。就这样误打误撞,走了好几个路口。但当他已经很接近他要去的那所学校时,他的小行李车却因为不胜负荷而翻倒在路边,几包行李散落一地。向往本能地向四处张望,希望能找到一两个中国同胞来帮忙。但首先走过来帮他的,却是两个年轻的老外。他们热情洋溢的雷锋精神,使向往如沐春风。行李很快就重新包扎好了,可是向往除了说"芬乔"之外,却无法再用別的言语去表达他由衷的謝意。他当时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澳洲的老外个个都是活雷锋!可惜鄙人不学无术,无以用更好的英语词汇来答謝人家。"<br/>就这样,他终于走到了他要去报名的学校。由于这所学校有会说中文的工作人员,所以接下来的事情好象特别的顺利。办好了手续后,他问会讲中文的那个叫Paul的工作人员:"我怎样才能找到住的地方?"<br />Paul说:"学校底层basement 的墙上有很多招租广告,你去那里看看吧。"<br /><br />向往于是搬着行李下了底层。果然,明亮的大厅的四壁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招租广告,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条件,价钱,地址,联系电话等等。向往此时正是负资产的欠债人,当然是要看那些价钱便宜的房子。但因为招租的广告实在太多,花多眼乱,他一时竟然没有了头绪。"随便先逮住一个,碰运气吧。"他这样想着,突然,有一个人向他走了过来,用略带粤语口音的中文问:"请问你是在找住的地方吗?"向往回头一看,不禁大喜。但见来者面目清秀,成熟稳重,一看便知是可靠诚实之人。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向往当即便将自己的状况和盘托出,并问对方贵姓。那人说:"我叫陈文,你叫我Peter就行了。我们现在有四个留学生合租了一间两房一厅的公寓,其中有一间房面积较大,想招多一个人。如果五人合租的话,平均毎人毎周的房租是十七澳元,水电煤气费另计。你有兴趣吗?"向往当即表态:"我可以马上把行李搬过去吗?"陈文说:"热烈欢迎。我现在就带你过去吧。"向往呼了一口气,心头的又一块石头落了地。<br/><br />陈文帮向往搬着行李,走到路口,上了一辆有轨电车。这种电车很特别,走起来"卡隆卡隆"地响。因为初来乍到,向往在车上自然问三问四,陈文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目的地很快就到了。刚下了车,突然有一个大声公从马路对面走了过来,边走边喊道:"Peter,你已经找到share房的人了?" 第二章<br /><br /><h3>那个大声说话并疾步走近的男生,长得高高大大,甚是威猛。陈文对向往介绍说:"他是我们的室友,林孟强。"又转身对林孟强说:"向往,新的室友。"林孟强热情地与向往握了握手,互相寒暄几句,然后便一起朝"集体宿舍"走去。</h3>安顿好后,向往突然发现自己连张睡觉的床都没有。他正想问陈文怎么办,林孟强却开口了:"没有床不要紧的。晚上等大家都在的时候,我们帮你弄一张。""怎么弄?"向往莫名其妙。林孟强和陈文都笑了起来。陈文说:"放心吧,大家来的时候都没有床。谁能把床放在行李箱里?"众笑。<br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宿舍"的其他人都回来了。他们是:吴伟和梁俊彦。加上之前已经亮相的三位,五个人均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由于来了新人,大家情绪都比较高。言谈之中,向往才知道四位"前辈"都是半个月前来到澳洲的,目前都还没开学,但都还没有找到较稳定理想的工作。<br />吃过晩饭后,陈文对大家说:"向往还没有睡床,大家等一会儿去弄一张回来。"向往问:"难道你们有备用的床?"大家笑了。原来,他们趁黑夜的时候到超市后面的空地上,将十几个塑料牛奶箱搬回来,然后铺上一层厚厚的旧报纸,再将床单盖上去,这样便"弄"成一张床了。"你刚到,先将就一下,改天我们再去弄一张床垫回来就好了。"陈文说。向往点头称是,他看了看其他人的床,下面全是牛奶箱,不禁笑了起来。<br />奇怪的是:躺在牛奶箱上的第一夜,向往却睡得特别的香。<br />由于离开学还有一个月,大家现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工作。一早醒来后,全宿舍的人都各自出门去碰运气。昨晚临睡前大家已将一些找工的经验传授了给向往,向往吃过早餐后便马上轻装上阵了。<br />根据"前辈"们的经验,找工不外乎就是几个途径:看招工广告,朋友介绍,以及直接上门寻找工作机会。据室友吴伟说:他来到墨尔本还不到三个星期,就已经为上街找工而磨穿了一双球鞋。<br />与向往原来的想象一样,在异国找工真不是那么容易。向往鼓足了勇气,在繁忙的大街小巷上寻找"猎物",只要一见到工厂、餐厅、旅馆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单位",他就尽量厚着脸皮推门进去,然后问:"我能为你们效犬马之劳吗?"(May I work for you?) 在逛了几条街,碰了十几个钉子后,他感到有点饿了,于是便走进一家唐餐馆坐了下来。<br />这是一间很小的唐餐馆,只有十几个座位,一个侍应。那个年纪偏大的侍应将一份菜单递给向往,问:"先生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br />向往厚着脸皮反问道:"请问你们这里需要帮忙吗?"<br />侍应愣了一下,才知道这个客人原来又是来找工的。他问:"你以前干过厨房活吗?"<br />向往想起昨晚吴伟跟他说:如果老板问你有无经验,你一定要说有,否则连试工的机会都没有。于是他硬着头皮说:"干过,干过。"侍应问:"在哪里干过?"向往说:"呃⋯在广州的莲香楼干过。"(其实他连莲香楼的门都没进过)。侍应将信将疑,但他还是说:"既然这样,你明天十一点先过来帮帮忙吧。"<br />向往心中暗喜,他说:"好啊,你就是老板?"<br />侍应点点头说:"我们这个餐馆很小,总共才几个人在干活。刚刚有一个干part time的伙计炒了我的鱿鱼,你先帮忙顶一阵子吧。工资每小时五块,每周干两天,包吃午饭,你愿意干的话,明天上午就过来吧。"<br />向往心想:好歹也是取点经验嘛。于是便满心欢喜地答应了。<br />吃过午饭,他继续逛街,问工,被拒绝,再问工,再被拒绝,这样在碰了十五个钉子后(已经习以为常),他感到又累又饿,于是便鸣金收兵,打道回府了。<br />晚饭聊天的时候,室友们都一致认为:这份工工资低,时间短,只宜当是临时取点工作经验,不宜作长久计也。向往也点头称是。不过他想:不管怎么说,这一天的战斗总算不是毫无收获。<br />这一夜,他在牛奶箱上依然睡得很香。<br />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也就是他来到澳洲后上班的第一天,他就被炒鱿鱼了。 第三章<br /><br /><h3><br /></h3><h3>一早吃过早餐后,向往便匆匆忙忙去上班。虽然明知这份工不会持久,但毕竟也是一种新的体验,所以他在路上的时候心情还是特别的兴奋。</h3><h3>这家名叫"至紧要吃饱"的家庭式小餐馆老板姓何(上一回已亮相)。何老板原是西贡西堤的一位大老板,但南越崩溃后,他的产业散失,他本人几经辗转,来到了澳洲当"难民",后与家人一起开了这家小馆子,苦心经营,日子还算安稳。向往十点半左右到了上班的地点,想不到何老板早已开了门,并在里面干活了。向往见状,便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何老板放下手中的活,先自我介绍了一番(有自吹自擂之嫌),然后便简单说了一下向往今天应该负责的工作:帮主厨备料,煮饭,清洁等等。向往一知半解地听着,这时其他员工也陆续上班来了,他们是:"大厨"坚叔,一位从江门来的年纪偏大的留学生;洗碗打杂的容姨,来历不明。大家先坐下吃了午饭后,便开始干活了。在厨房里,坚叔吩咐向往干这干那,向往只好尽力而为了。过了约一小时后,该备的料似乎都备好了,坚叔突然偷偷地在向往的耳边问:"你是第一次进厨房的吧?"向往一愣,苦笑道:"这么快就原形毕露了?"坚叔笑了笑,拍了一下他的肩膀:"没事,慢慢学。"</h3>这时外面忽然热闹起来,估计是有客人来了,何老板的大嗓门传来了阵阵的吹牛声。几分钟后,老板兴奋地将客人落的菜单交给了坚叔,吩咐他马上开锅;他又随手拿了把芥兰菜,吩咐向往马上将它切好,然后,便又走到厅堂上吹牛了。<br />向往紧张地挥舞着不锈钢刀,狠狠地嚯嚯嚯将芥兰菜斩为几截。突然,老板又匆匆忙忙地回到厨房,他将又一份落单交给了坚叔(生意不错哈),当他回身看到向往切的芥兰菜时,惊叫了一声:"哎呀,惨啰,你怎么这样切芥兰的?"向往不解地望着他。老板说:"昨天我看你书生气十足,就知道你不会在厨房干过活。莲香楼?我们西贡也有一间。哈哈,算了,现在说这个也没用。喏,我教你,芥兰菜应该是这样切的。"说着,他便示范给向往看。原来,芥兰菜要斜着切才好看,有"食相",象向往这样直线切下去,使食品失去了"色"(所谓色香味俱全),是难登大雅之堂的。<br/>原来切菜都那么有学问,天啊,向往惊呆了。他诚恳地向老板致歉,说他其实连广州的莲香楼在哪条街上都不知道。老板说:"算了,我也不怪你,我自己吹的牛还少吗?我还跟人家说过我以前是少将呢。(注:指的是南越"伪军"的少将)。反正你以后好好学好好干就行了。"向往不禁对老板肃然起敬,他说:"老板,你太宽宏大量了。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老板拍了拍向往的肩膀(又是拍肩膀),便匆匆忙忙又走了出去。<br />坚叔和容姨一起回过头来,对向往挤眉弄眼,向往笑了笑,说:"这样也不被炒鱿鱼,何老板真好。"<br />那天餐馆的生意真不错,向往在厨房里忙碌了一个下午,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到了该吃晚饭的时候,老板突然走进厨房对大家说:"今天我女儿结婚,晚上餐馆不营业了。这样吧:坚叔和容姨是老员工,我带你们去一起参加婚宴。向往你和我家人不熟,不去就算了,你自己一个人留在厨房里打扫一下,我把钥匙交给你,你收拾好厨房后记住把那桶已经洗干净的鸡放入冰柜,然后把大门锁上,明天上班时记得把钥匙带回来还给我就行了。"向往大惊,说:"老板,我才第一天上班,你竟然这么信任我?恐怕⋯"何老板摆摆手,说:"你虽然不会干厨房的杂活,但你的人是诚实的,我看人是不会错的。就这么定了吧。"<br/>他们走后,向往认真地将厨房上上下下打扫干净,觉得一切都妥当了,于是便锁上门回家了。<br />第二天早上向往重新上班的时候,老板却怒气冲冲地向往说:"你把钥匙留下,把昨天的工钱拿走,以后再也不要来上班了。"向往吃了一惊,还没反应过来,已经提早来到餐馆上班的坚叔以平静的口气对向往说:"你昨晚临走的时候忘了把那桶鸡放进冰库,这么多的鸡都臭了,老板当然生气了。你跟老板道个歉吧。"老板说:"算了吧,道歉就不用了。他还年轻,还是去找更适合的活干吧。"<br />就这样,忙乎了六个小时,领了三十元澳币的工资(当时折算为人民币近二百元),这就是向往第一天上班的结局。<br />向往带着歉意离开了餐馆,在街上盲目走了一会儿。突然他看见远处有一间麦当劳,想想有点饿了,于是便快步向麦当劳走去。这一去,却使向往的命运又来了一次重大的转折。<h3><br /></h3><h3><br /></h3> 第四章<br /><br /><h3>麦当劳为吸引顾客,其中一招是:提供各种当天的报纸让客人看。那个年头网络还没有普及到一打开手机就能知晓天下事的程度,报纸是重要的传媒工具。麦当劳让大家看报纸,使得很多没有时间或不方便买报纸的人在吃快餐之余,还可顺便享受新闻快餐,此招甚妙。</h3>向往此时之所以对报纸一见钟情,并非他多么关心天下大事,而是因为报纸上有很多招工广告。前两天众室友已经传授过许多找工秘诀给他,其中有一招就是:看报纸上的广告。向往初来乍到,这两天忙昏了头,竟把这一招给忘了。这一次,是麦当劳的报纸唤醒了他。<br />他如饥似渴地翻阅着报纸的招工广告版面,竟忘了他进这个快餐店的初衷是为了吃汉堡包的。凭着他以前学过的基础英语,招工广告上的英文他至少能看懂一半。他边看边用笔纸记录着,半小时功夫,便抄下了一大堆的联系电话。<br />吃了一个"巨无霸",准备了一些硬币后,向往马上走到路边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用英语在电话里跟老外交流,他这是头一次。其实他心里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本事让对方听懂他的话,但在这种刚刚被炒了鱿鱼,心急如焚的情形下,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项羽当年玩破釜沉舟,以三万多人冲击二十万秦兵,你以为他真的信心爆棚,成竹在胸?非也!其实他当时也是被逼急了,不得已而为之。<br />他从记在最前面的电话号码开始打,然后排着队往下不停地打。虽然他当时的口语很蹩脚,但对方还是可以明白他是来找工的。打到第六个电话时,话筒里传来了温柔的女中音。向往马上说明自己是根据报纸上的广告来应聘的,那个悦耳的女声立刻回应:"多謝你的电话。你明天上午十点半有时间过来interview吗?"向往大喜,连说yes,yes.<br />打完了所有电话,只有一个interview的机会,不过,至少还是有点希望。向往赶紧顺着第六个电话号码,找到了那家公司的地址,然后,他又去翻看另一份报纸⋯⋯<br />第二天,向往一早就赶到了该公司的所在地。由于离十点半还有一段时间,向往便在公司附近散散步,调整一下情绪。这是一家印刷公司,从外面可以隐隐约约地听到机器的声音。难道是开机器?难道又要问工作经验?向往的心七上八下,平静不下来。<br />时间终于到了。向往深呼吸了几下,然后勇敢地推门进去。接待处的一位美女(正是昨天接电话的那一位)问明他的来意,便马上很客气地将他带上二楼的一间办公室。办公室里端坐着一位面目慈祥的老外,大约四五十岁,他见向往进来,便起身与向往握手,用标准的英语说:"早上好,我是John,请坐。"向往的心呯呯跳,尽量让自己的发音标准一点:"你好,我是Justin(临时起的英文名。当时的海外华人为了与西人沟通方便,一般都有一个英文名字)。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在此找到一份工作。"John点点头,说了几句向往听不懂的话(大概是介绍公司的盛况)。为了使自己轻松一些,向往待John停顿下来后,用手指了指John身后那面挂在办公室墙上的曼联足球队的队旗问(这是用了反客为主的战术):"John,你是曼联的粉丝?"<br/>John愣了一下,笑着说:"是啊。你也知道MU(曼彻斯特联队简称)?"向往说:"当然知道,我也是MU的粉丝,在中国时我经常关注英超的赛事。"John很高兴地站了起来,说:"我们都是从英格兰移民过来的,对足球有很深的感情。当然,我们同时也是澳式足球的支持者,我也是Hawthorn 橄榄球队的粉丝。"说着,他指了指后面另一面咖啡色的队旗。向往很机警地说:"我来澳洲的时间很短,相信以后我也会喜欢澳式足球的。"John兴奋地笑了起来。然后他突然问:"Justin,你有操作机器的经验吗?"向往大吃一惊,心想真是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啊,想到"莲香楼"的悲惨下场,他只好直说:"没有,以前没有开过机器。"John说:"有点遗憾。不过我们这里有一位很好的师傅,Mario是意大利人,他也是MU的粉丝。你先跟他学习一下操作机器的基本技术,如果没什么问题,我们再谈工作合同的事情,好吗?"向往大喜,连说yes,yes.<br/>John随即按了一下播音键,对着话筒喊道:"Mario,请马上到办公室来。"不一会儿,一位年龄偏大但精神抖擞的意大利人走了进来。John介绍说:"Justin来自中国,他也是MU的粉丝。"Mario与向往握了握手,笑着说:"太棒了,这里的人只喜欢橄榄球,你来了,以后有人侃足球了。"<br /><br /><h3><br /></h3> 第五章<br /><br /><h3>且说向往跟Mario学习了一天后,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宿舍。陈文恰好也在同一时间归巢。二人在楼梯口遇到,陈文很高兴地跟向往说:"我晚上干活的那家马来西亚餐厅刚刚走了一个大厨,老板叫我顶上,我原来干的那份工作空了出来,你顶上怎么样?"向往惊讶地问:"你当大厨?你以前干过吗?"陈文笑道:"不瞒你说,我在家只煮过饭,还没炒过菜。"向往捧腹大笑。陈文续说:"不过这两个星期我一直专注地跟那个香港大厨学习,对马拉餐的厨艺已略通一二。老板开始要我当大厨时,我也说自己恐难胜任,但老板坚持说我行,我就只好当仁不让了。"向往点点头说:"我今天去应聘的那间印刷厂老板人很好,他已经让我跟师学艺,估计这份工是十拿九稳了。白天我肯定没时间。你的餐厅几点开工?"陈文说:"六点钟开始。"向往大喜道:"那正好,我在工厂下了班,吃个快餐马上到你那边去上班。"陈文说:"你不用花时间去吃饭,我们餐厅的员工是包吃晚餐的。"向往高兴地一挥拳头,说:"就这么定了。明晚与你并肩作战。"</h3>这一晚,向往在牛奶箱上依然睡得特别的香。<br />第二天,在Mario的热情帮助下,向往得到老板John的认可,签了一份工作合同。有一个叫李兆丰的中国同胞也在这间工厂里打工。午餐的时候他跟向往主动打了招呼,互相自我介绍认识,也算是有缘人了。李兆丰偷偷地对向往说:"如果移民局的人来抓人,我们马上从那个秘密通道上溜出去。"向往大吃一惊:"为什么要来抓人?"李兆丰说:"最近黑民太多,移民局的人经常突然袭击抓人,工厂相对安全一点,餐厅最危险。听说上星期有人被抓回去了。"向往马上明白:"李兆丰已经是个黑民,他以为我也是黑民(注:黑民指的是签证已过期的非法居留者)。"他不便把话挑明,只是唯唯诺诺地应付了几句。不过他心里对李兆丰的坦诚有点不安。毕竟知道别人的秘密越多就越麻烦。<br/>下了班后,向往马上乘电车到了陈文工作的那间餐厅。陈文将向往介绍给餐厅的老板马克。马克是一位很斯文的马来西亚华人,精通粤语、福建话和英语。他问向往以前有没有干过餐厅的活,向往答:"干过一天。"(实事求是)。众笑。然后员工开饭,饭后便马上开始干活。<br />这间餐厅比前天的那间"至紧要吃饱"大多了。厅堂上大约有十几张餐桌,装修也不错。不过奇怪的是,生意却不怎么样。这一天刚好是星期五,按理说晚上的生意应该很旺,但进来的客人却是屈指可数。由于没什么事干,向往便抓紧机会向陈文学习厨艺,二人难免你一言我一语的,貌似谈笑风生。马克见状很不高兴,他走进厨房对向往说:"向往,没事干就去拍拍苍蝇吧。"陈文和向往都忍不住大笑了起来。(注:广东谚语中"拍苍蝇"正是"没生意"之意)。由于马克在吉隆坡长大,没有学过"拍苍蝇"这句粤式成语,所以当他一本正经地叫向往去"拍苍蝇"的时候,就显得特别的滑稽可笑。<br/>随着夏天的到来,马拉餐厅的生意愈来愈差。在一个滂沱大雨的晚上,餐厅总共才迎来了两个客人。马克愁眉苦脸,独自在喝着啤酒。向往很同情地看着他,心想:以前以为老板都是很威风的人,原来生意不好的时候竟是这般凄凉。<br />过了几天,马克请来了一个风水先生。他没有办法将客人请进餐厅里,便只好求助于风水八卦了。那个风水先生表情严肃,一丝不苟地在餐厅的里里外外看了几遍,突然长叹一声,似是顿悟了什么。马克紧张地望着他,象盼望着救星降临一般。只见风水先生摇头晃脑地说道:"是了,是了,就是这里出问题了。"说完,他走到炉子旁边,指着大锅说:"你们看,这是炉子和大锅。你们再看看,"他用手一指对面:"水笼头和sink刚好正正对着锅和炉子,这是犯了大忌啊。"<br />众人"哦"一声,茅塞顿开。<br />第二天,马克以重金请来泥水工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那个水笼头及连接在一起的sink拆了个精光。<br />可惜的是,接下来的生意依然惨淡。向往眼见老板已经入不敷出,再加上开学的日子马上到了,于是,他主动向马克提出了辞职。陈文因为是大厨,一柱擎天,所以他必须负责任地坚持着,不能随便炒老板鱿鱼。<br />终于开学了。开学以后,向往和他的伙伴们的生活便揭开了新的篇章。<h3><br /></h3><h3><br /></h3> <h3>第六章<br /><br /></h3><h3><br /></h3><h3>花开二度,各表一枝。当日意大利人Mario如何将向往带到印刷车间学习操作机器的事暂且先按下不说,现在不妨回头介绍一下与向往同宿舍的几位青年才俊。上几章先后亮相的陈文、林孟强、吴伟和梁俊彦等人,委实都不是等闲之辈。陈文本是中国广州华南工学院的高材生,他是一个IQ极高之人,且胸怀大志,气度非凡。林孟强在中国时在某国企当技术骨干,为人豪爽。吴伟原是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梁俊彦则是一位外科医生。他们之所以舍弃国内的铁饭碗而远渡重洋,皆因他们都想出来闯荡一下外面的江湖,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h3><h3>话说光阴真的是如箭一般:快速、无情、从不回头。不知不觉间,向往、陈文、吴伟、林孟强、梁俊彦五游子已在异乡打拼了一个多月。临开学前的这一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五个人刚好都难得有时间欢聚一堂。陈文首先提议:大家来到墨尔本后都还没有好好享受过生活,不如今晚就一起上一家好一点的餐厅吃一顿吧。众人齐声说好。</h3>他们一起坐上有轨电车到了市中心,然后在街上一边闲逛一边寻找好餐厅。吴伟突然指着马路对面的一家装修豪华的日本餐厅说:"我还没吃过正宗的日本料理,不如我们就去那家日本餐厅试一试?"林孟强说:"同意!大家今晚难得一起出来,钱就不要省了。"众人齐说yes。于是五个人便轻松愉快地过了马路,走进了那间貌似很高档的日本馆子。<br />要了一张六人桌,空了一个位置。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男侍应热情地送上了五份菜单和一大瓶清水。五个人先闲聊了一会儿,感叹了一番人生,然后才打开菜单点菜。不看尚好,一看吓一跳:那个价钱竟是被想象中还要贵了N倍。向往战斗过的那间"至紧要吃饱",一碟快餐才四元,最贵的那份菜也不过十几元;陈文主厨的那间马拉餐厅,一般的菜式也就八九元,最贵的也不超过二十元。而他们手头的这份菜单,随便一份料理都要三十四十元。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连最豪气的林孟强(不知道他爹是不是与李刚同级)也露出了惊讶的神情。没有办法,既上贼船,只好听之任之了。他们先翻开菜单的的后面,努力寻找最便宜的价目。只要是便宜的,管它是什么菜式,马上点!就这样,他们艰难地点了几个菜,至于酒水甜品什么的,当然全免了。<br/><br />匆匆吃完,付过了账(AA制),他们一起走出了餐厅。向往不知好歹地问了一句:"要不要到咖啡厅坐坐?"吴伟哂曰:"还咖啡厅?赶紧回家泡方便面吧。"众大笑,皆以为然。<br /><br />回到宿舍后,他们一边泡速食面,一边自嘲和调侃着,气氛貌似比吃了顿法国大餐更愉快。<br /><br />林孟强忽然拿了几瓶当地产的啤酒放在桌子上,说:"今晚心情不错,大家就来个煮酒论英雄如何?"大家齐声附和。<br /><br />五个人一起围着桌子坐下,每人拿着一杯啤酒。林孟强说:"向往,你平时说话出口成章的,不如先来一首诗,提提大家的兴致如何?"向往爽快地说:"好啊,昨天我在洗衣服的时候闲着没事,刚好写了一首小诗,现在就献献丑吧。"众人鼓掌。向往诵道:"波涛万里天涯远,异国月亮一样圆。男儿志向在四方,燕雀鸿鹄梦轩辕。"众人齐声喝彩,又是一阵掌声。<br /><br />闹了一番之后,大家的话题开始转到现实生活上来。梁俊彦忽然叹道:"唉,这几个星期我一直在餐厅里洗碟子,感到很失落。在上海的时候我好歹是一个外科医生,再怎么说也是高尚职业啊。现在⋯⋯唉,心里真是很难平衡。"<br /><br />大家沉默了一会儿。林孟强说:"梁医生你这样想就不对了。你岀来之前难道没有作好心理准备吗?你看看在座的,哪一位不是捧过铁饭碗,貌似天之骄子的?可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出来?"向往马上接口说:"林兄说得对。我出来就是想享受那种心灵的自由。抬头不用看别人脸色,低头可以选择自己的路。"陈文也说:"我发现外国人的观念跟我们中国人就是不一样。他们更多的是尊重人本身,而不是职业。这里的人就算是扫马路的搞卫生的,他们都一样活得很有尊严,根本就不会在总理省长面前显得低人一等。"吴伟对陈文竖起了拇指,连声说:"说得对,说得对。"林孟强笑道:"其实我在中国的时候也没有觉得我比领导低一等,只不过是领导可能自以为比我高一等而已。"众大笑。等大家笑完了,吴伟非常严肃地对梁俊彦说:"我们既然选择了自我奋斗的路,就不要考虑太多世俗的眼光了,什么社会地位不社会地位的,尊严是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的,我们未来的路还有那么长,你急什么?"梁俊彦点了点头,说:"我只是偶然感叹一下而已。其实也没有那么悲观。"<br/><br />然后大家就工作的问题交流了一些经验。梁俊彦目前在一家意大利餐厅洗碟子;吴伟在一家巧克力厂打工;陈文除了在马拉餐厅做几晚大厨(也准备辞职了),白天还在一家制衣厂里烫衣服;向往白天在印刷厂干活,马拉餐馆的那份活儿辞掉了,他已经在学校里报了晩上的学习班(注:当时有不少学校为照顾海外学生的需求,设了白天班和晚上班)。这样他以后就可以白天照常打工,晚上去上课。<br /><br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午夜。陈文说:"明天还要去学校报到呢,大家还是赶紧洗洗睡吧。"<br /><br />众人只好无奈地说goodnight ,准备去见周公。向往独自走到阳台上,望着朗朗明月和淸晰可见的南十字星座,心想:明天的太阳,难道真的不一样? <h3>第七章<br /><br />话说第二天本来是开学的日子,但由于向往报的是晚上的学习班,所以他一早照常到印刷厂上班。这天Mario安排向往与李兆丰一起完成一项"压金"的工作。到快要吃午饭的时候,广播里突然响起了女秘书Linda的声音:"William please come to office(威廉请到办公室来)。"声音连续重复了几次。过了一会儿,Linda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她问:"威廉,John要你到办公室去一趟,你为什么不去呢?"李兆丰"是吗"(really ?)地应了一声,貌似很愕然,然后随Linda上了办公室。待他回来之后,向往很惊讶地问他:"你不是叫David吗?怎么突然又叫William了?"李兆丰竖起了食指:"嘘,不要那么大声。我在外面用David的名字,但几个月前我在这间工厂签合同的时候,临时自称为William,没想到时间长了,我竟然忘记了自己叫威亷了。"向往笑道:"我平时听见Mario他们都叫你David的,你究竟是叫David还是William?"李兆丰说:"唉,错就错在我进工厂后他们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David,竟然忘记了在办公室签合同时我跟Linda说我叫William了。"向往忍不住大笑了起来,李兆丰非常紧张地挥手说:"赶快闭嘴,別露馅了!"<br />向往忍住笑对李兆丰说:"你的中文名到底是不是叫李兆丰啊?"<br />李兆丰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随便吧,叫什么都行。"<br />下了班以后,向往随便吃点东西,便马上坐电车赶到学校去。当他走进三楼的课室时,课室里已经坐满了学生,大约二十五六人,大部分都是咱龙的传人。向往找一个位置刚坐下,马上就有几个同胞和他打招呼,并询问来澳之后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貌似老相识一般。当年白居易离乡背井,独闯长安,写下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他当时的情形,很可能与这里的情形差不多。<br />一个年轻漂亮的洋妞突然走进了课室,众人象被遥控了一样,马上安静了下来。很显然,她就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了。<br />她满脸笑容地用英文作了自我介绍,她的名字叫做Libia,年纪可能比大多数在座的学生还年轻,但是很有亲和力,学生们对她的第一印象颇佳。<br />Libia叫学生们先用英语作自我介绍,学生们从左到右,轮着发言。由于有部分同学的英语不太顺溜,只能说一两句生硬的英语(其发音往往对活跃课堂气氛起了很积极的作用),所以说着说着便干脆用全中文自我介绍了;即使是中文,也是南腔北调的,令人捧腹。Libia只好站在一旁傻笑,任由众人自由发挥。学生当中也有非中国的学生,他们是:两个来自日本的女生和两个来自韩国的男生,以及一个来自台湾的小女孩。不过他们的英语也好不到那里去,他们所作的自我介绍,除了名字尚能听懂外,其余的就象是讲外星语一般,除了发言人自己明白外,其他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Libia当然也不知道。<br />在如此愉快的气氛下,时间过得飞快。第一堂课很快就结束了。中休的时候,Libia离开了教室,众同学马上围拢在一起,有几个同学忙着问:"你们手上有工作介绍吗?""找工难不难?从何入手?"等等,看得出来,在座的学生中起码有一半人仍没有找到工作。<br />有一个来自北京的同学名叫李方平,看上去挺乐于助人的,他很热情地向众人介绍着找工的经验。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听着,Libia突然走了进来,第二节上课的时间到了。<br />女教师给每人发了一本教材,然后用非常标准的英语说:你们不远万里来到澳大利亚学English,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这里有很好的语言环境,可以使你们在语言学习上事半功倍(以上皆为意译)⋯⋯<br />她一边尽量用慢节奏的语调说着,一边不时用一支黑粗笔在白板上写着各种句子。众同学中有的很认真地看着听着,甚至还做着笔记;有的则可能因为太累,竟然昏昏欲睡了。Libia指着那几个无精打采的同学说:"是不是我讲的课太boring 了?"向往及李方平等人马上说:"No,No,It is not your fault."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发音太过滑稽,众人(包括Libia)哈哈大笑了起来。这朗朗的笑声,竟然也没能把那几个与周公有约的同学唤醒。<br />下课以后,众人并不急于回家,而是马上围拢在一起继续听李方平介绍找工作的经验。热情洋溢的李方平囗若悬河,侃侃而谈。向往在一旁很认真地听了一会儿,觉得没有什么新鲜的招数,于是便赶紧上了回家的电车。没想到,在同一班电车上,他竟然碰到了一个今天刚刚认识的同班的女同学。</h3> <h3>第八章<br /><br />赵静来自南京,也是第一天上了Libia的课。在电车上,二人彼此打了招呼,自我介绍了一番。赵静问向往认不认识一个找房子的女学生,因为她们住的地方还空了一个床位。向往笑问:"招男的不?"赵静反唇相讥:"你想当洪常青?"向往说:"我可当不了什么党代表。我帮你问一问吧,如果找到合适的人马上告诉你。"<br />刚回到宿舍,向往就被一封来信狠狠电击了一下。信是李丽虹寄来的,字数如打电报一般省俭:我已办妥手续,十一月三十日中午飞抵墨,请无论如何要来接机。<br />各位看官,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李丽虹吧?当初就是因为她的一次热情的推介,令向往改变了人生的轨迹。<br />向往突然想到接了机后怎么办?李丽虹还没有住的地方啊。电光火石之间,他突然想到了赵静!冥冥之中果然有天意啊!向往顾不得时间太晚不宜打电话的潜规则,马上拨通了赵静刚刚才写给他的电话号码。<br />謝天謝地,电话那头正是赵静。向往先作了检讨,说不应该这么晚还打电话。但如果明天已经太迟了怎么办?赵静马上明白了:"找到人了?"向往一本正经地回答:"yes."<br />三十号一早,向往跟老板请了半天假,然后便坐上机场快线到了机场。李丽虹果然准时出现了。向往说:"你终于来了,别来无恙?"李丽虹说:"还无恙?你没看见我只剩下皮包骨了?"<br />向往帮她将一大堆行李搬上了机场专线大巴。在车上,李丽虹问澳洲的生活怎么样?工作好找吗?今后的前途明朗吗?向往说:"一言难尽,以后再聊。最关键的是,你今天已经有房子住了。"<br />转了两趟车后,他们终于来到了赵静的住处。赵静上午打工去了,她的室友专门在房里等待李丽虹。向往将李的行李放在一边,然后从背囊里取出一个饭盒,近乎囫囵吞栆般匆匆吃完了饭,然后对李丽虹说:"我赶时间呢,没空跟你聊了。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吧。"李丽虹简直不敢相信眼前所见,她突然拦住向往问:"不一起出去饮茶了?"向往笑了笑:"饮茶?哪来那闲功夫。"李丽虹惊道:"不是那么惨吧?"向往说:"不是惨,是忙,是充实。"李丽虹望着仅仅分别了一个多月的向往,以为自己是在作梦。<br />晚上上课时,向往问赵静李丽虹安顿好了吗?赵静大笑道:"你简直太夸张了,把她吓坏了。"<br />向往笑笑说:"周末我请你们去饮茶吧。"<br />到了星期六上午,向往一早便赶往唐人街,他不希望在两位女生面前迟到,这样有失绅士风度。但事与愿违,赵静和李丽虹还是早到了一步。向往一见到她们,连声说sorry.李丽虹说:"嘴上讲sorry有什么用,现用实际行动道歉才有诚意。"向往点头说:"今天我请,今天我请。"逗得赵静在一旁也笑了。<br />向往带着两位美女走进一间较大的餐厅,选了一个较安静的角落坐下。向往问李丽虹出国之前的情况,李丽虹说:"就一个字:急!两个字:焦急!三个字:急死人!"赵静笑道:"还有四个字急不可待呢。"向往拱拱手说:"可以理解,可以理解。前天真是不好意思,按理说我应该为你接风的,但当时我的时间实在太紧了,实在对不起老朋友老同学了。"李丽虹说:"别说没用的了,我刚来两天,工作上一点头绪也没有,这个忙你要尽力帮啊。"赵静也说:"我那份part time也不靠谱,你有什么工作的机会一定要先关照我们。"向往笑道:"可惜我不是老板,否则我就请你们当老板,我帮你们打工算了。"众笑。李丽虹突然严肃地说:"你们说这个餐厅会请人吗?"向往说:"有可能,我真的试过在吃饭的时候找到了一份工作。"赵静说:"丽虹,我看那边那个年龄较大的男人很象是老板,要不你去问问?"李丽虹犹豫了一会儿,说:"我脸皮薄,不敢问。向往,你去帮我们问问吧?"正说着,那位善长仁翁突然向这边走了过来。机不可失!向往马上站了起来,对疑似老板客气地弯了弯腰,然后轻声问:"老板你好,这两位美女今天既是您的客人,也是来找工作的。你们这里有工作的机会吗?"</h3> <h3>第九章<br /><br /></h3><h3><br /></h3><h3>那个貌似老板的人果然就是老板,他听了向往的话后,哈哈大笑说:"最近找工作的人不少,不过还没见过象你们这样的。"向往说:"是的,我们脸皮是厚一点,这是因为她们太需要一份工作了。"老板转过头问李丽虹和赵静:"你们有过做厅堂的经验吗?"李和赵只能遗憾地摇了摇头。李丽虹说:"我们可以学着做,很快就会上手的。"老板点点说:"就你们两个靓女是吗?你们好彩,我们这里最近白天特别忙,需要增加一些人手。象她们那样,"他指了指厅堂上正忙碌着的"点心妹"说:"你们愿意干吗?"两位女生点头表示愿意。</h3><h3>于是老板叫了一个叫"珍姐"的女领班过来,负责安排李丽虹和赵静今后工作的事宜。</h3>吃饱谈妥后,向李赵三人愉快地在市中心附近逛街。李丽虹突然说:"向往你今天不但请了我们饮茶,还穿针引线帮我们找到工作,不如我们一起请你喝杯咖啡以表謝意吧。"赵静也附和道:"应该的应该的,反正现在时间还早,坐下来聊聊天也好。"<br />墨尔本的咖啡是举世闻名的。尤其是在city 附近的大街小巷里,随便走进一家啡馆,都足以令人唇齿流香,回味无穷。他们在路边的一家咖啡馆找到位置坐下,点了三杯capPuccino后,向往对两位女生说:"虽然点心妹的工作薪酬不高,但你们暂时先干着吧,骑牛找马嘛。"李丽虹说:"初来乍到,管不了那么多,我今天已经很开心了。"赵静也说:"我临出国的时候我妈就叮嘱过我了,说刚开始肯定要受点苦的,干点累活脏活不一定是坏事,但千万不能⋯⋯"她突然停住不说了。向往和李丽虹哈哈大笑,心领神会。<br />笑过之后,向往接过刚才赵静的话题说:"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澳洲有一个叫性工作者协会的组织,还专门想为妓女们申请技术移民呢。"众大笑,李丽虹和赵静都差点把嘴里的咖啡都吐了出来。赵静说:"这种技术移民,我可没脸去申请。"李丽虹则好奇地问:"那后来结果怎么样?"向往说:"据说由于有很多人反对,特别是有很多正义的妇女团体的反对,所以性工作者协会的提案没有被政府接纳。"<br />赵静突然很严肃地问道:"你们说说看,我们万里迢迢来到这里,将来的路怎么走?未来会怎么样?"<br />沉默了一会儿,李丽虹说:"我喜欢澳洲这种大环境,我会努力想办法获得澳洲的PR(永居权),至于以后干什么事业,走什么样的路,见步行步吧。"向往点点头附和道:"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总会柳暗花明的。"<br />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一边聊一边品尝着咖啡。杯中的咖啡味道很特别,整个咖啡馆里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浓浓的咖啡香。因为来到澳洲后时间一直比较紧张,象这样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品啡聊天的机会实在很难得,所以在离开这家咖啡馆的时候,三个人竟然都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br />眨眨眼,1989年悄悄地来临,1988永別了。<br />墨尔本的二月是炎热的。八九年的二月似乎特别的热。向往他们整天忙着上班,上课;上课,上班,很少有时间去悠闲地思考人生。他们必须要在新学期到来之前,挣够交学费的钱。有一部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又不甘心打道回府,所以选择了当黑民(李兆丰只是其中的百分之一)。偶然有一些小道消息说,某某突然失踪了,可能是黑了以后跑到乡下打黑工了;某某因为得罪了熟人,被身边最亲近的朋友出卖了,结果被移民局抓走了,等等等等。黑,还是不黑?这也是当时一部分在困境中的留学生忍不住在地下悄悄讨论的问题。<br />二月初的某一天,李兆丰在工厂tea time的时候突然偷偷地问向往:"你去了非洲没有?"(意思是:你黒了没有?当时有部分留学生将签证过期戏称为去了非洲)。向往很愕然,他问李兆丰:"怎么了?"李兆丰说:"不知道哪位王八蛋暗中陷害,昨晚移民局的人突然来到我住的地方抓人,幸亏我刚好回家晚了,躱过了一劫,不过跟我同住的几个人都被抓走了。"向往大吃一惊,"啊"地一声张大了口,一时不知说什么好。<h3><br /></h3><h3><br /></h3> 第十章<br /><br /><h3><br /></h3><h3>李兆丰的话吓了向往一大跳,过了一会儿,向往才对李兆丰说:"我其实还没去过非洲。不过你放心,我对天发誓,我绝对不会出卖你的。"</h3><h3>李兆丰叹了一口气,说:"看来我是不可能再在原来的地方住了。这个工厂我也不能呆了。无论怎么说,我现在是做贼心虚,哪都觉得不安全。"</h3>向往说:"反正我是一个可靠的人,信不信由你。不过,你之前有没有跟别的人说过你在这里上班?"<br />李兆丰说:"跟其中的一个室友提到过,那哥儿们看似特别仗义,应该不会出卖我的。"<br />向往说:"那就好。我听一同学跟我说,移民局一般是不会费气力搜索抓人的,只有在有人告发了以后,他们才会追踪目标。如果你的哥儿们仗义不告发你,你在这儿是不会有危险的。我肯定不会去做那种事,你想想,我跟你又没有利益冲突,我干嘛要害你?"<br />李兆丰拍拍向往的肩膀说:"你是信得过的。我现在已经没地方住了,你愿意跟我一起去租一个新的地方住吗?"<br />向往暗吃一惊,说:"那可不行。万一⋯⋯"<br />李兆丰挥挥手说:"算了,我自己想办法吧。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哼!"<br />突然,广播器里传来了Linda温柔的声音:"William come to office,please⋯⋯"向往下意识地望了李兆丰一眼,只见李兆丰脸色大变,愣了一下以后,他马上象脱缰的野马一样,嚯的一声夺步而走,从那条"秘密通道"迅速消失了。<br />由于事发突然,向往一时之间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过了一会儿,Linda又在广播器里呼唤"William",向往于是快步朝办公室走去。到了办公室,他对Linda说:"你找William吗?他刚才肚子疼,已经请假离开了。"<br />Linda惊讶地说:"是吗?Robert (John的弟弟,另一位老板)有一些工作想吩咐他去做,既然他病了,那就告诉Robert 另外找人吧。Justin,謝謝你到办公室来告诉我这些。"向往说了一句:"that 's ok",然后便转身回到车间,四处张望了片刻,然后又走到那条"秘密通道"里看了看,哪里还有李兆丰的影子?<br />从那之后,李兆丰就彻底在印刷厂消失了。<br />其实,李兆丰当时只是心里过于紧张,杯弓蛇影,草木皆兵而已。如果他以后知道Linda呼叫他只是为了委以重任,而非叫他上办公室束手就擒,他会不会笑掉了大牙?<br />天气渐渐转凉了。四月以后,墨尔本已经有了初冬的感觉。向往白天照常上班,晚上在课堂上一边上课,一边与诸同学议论今后何去何从的人生大事。上完课后,回到宿舍与几位室友又是经常探讨未来。当时,有一部分留学生为了取得居留权,已经频频出动与当地的居民谈恋爱了,特别顺利的人,甚至还闪了婚,令人羡慕地穏稳坐上了钓鱼船。<br />到了四月中旬以后,风云骤变,波涛汹涌,中国和世界都突然发生了许多事情。由于这些事情与本小说的主题----中国留学生在异国他乡不畏艰难,奋发自强----无关,所以这里就略过不提了。<br />冬去春来,夏去秋至。时光荏苒,岁月沧桑。一年又一年,花开又花謝。在时间的洪流里,一切都在渐渐地量变,然后质变。<br />时间翻到九零年的复活节。向往与室友们在同居了一年半以后,终于到了曲终人散,各奔前程的时候了。这一天,五位室友又聚在一起,大家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各自发表"临别宣言"。陈文说已经报读了皇家理工大学的课程,准备继续半工半读的生活;林孟强说他准备去做房地产的中介,在一个新的领域里尝试大展拳脚;梁俊彦说他准备改行做中医;吴伟和向往都说准备先努力打工挣钱,希望尽快可以挣够第一桶金,然后再图发展。"cheers!cheers!"众人举杯痛饮,互祝前途光明,鹏程万里,一时之间,豪气冲天。<br />分居之后,向往考了个驾照,买了辆二手车,搬到离工作稍近的地方居住。李丽虹与赵静各自找到了一份全职的工作,也分居了。<br />在一个特别凉快的星期天,向往与赵静约好了在雅拉河边见面。找个咖啡馆坐下后,赵静说:"我还不会开车,急死了,不如你教我开车吧。"向往笑道:"好啊,以后凡周末,我就带你到郊外去学开车。不过我才刚刚考了驾照,技术有限,希望不要误人子弟吧。"赵静道:"一言为定,我考不到车牌唯你是问了。"<br />原来赵静与向往因为同校同班,下课后经常同一班车回家,在路上可以聊天,日子长了,二人便熟不拘礼了。后来结束了学业,二人各自搬了家后,还经常保持电话联系。所以这天赵静忽然打电话约向往出来见面,二人一见如故,完全没有半点的拘谨之态。<br />下一个周末,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向往兴奋地驾着他新买的二手车到了指定的地点与赵静会合,然后便向着人烟较稀少的郊外飞驰而去。上了高速公路后,向往轻轻打开了前排两边的玻璃窗,让冷风疯狂地吹打着他们。赵静问:"你为什么要打开车窗?"向往说:"你的长发被风吹起来的时候,很象一幅油画。"赵静狠狠地打了向往一下,闭上了眼睛,没有吭声。半小时后,向往将车子开到一个宁静的湖边停了下来。<h3><br /></h3><h3><br /></h3> 第十一章<br /><h3><br /></h3><h3>教一个完全没有摸过方向盘的女生开车,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当教练本身也是菜鸟的时候,那难度就更是难以想象了。赵静开始的时候还以为很得意,坐上驾驶座时也是一副毫无惧色的样子,但当她踩下油门,汽车不受控制的时候,她便开始知道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了。</h3><h3>"踩刹车!""踩刹车!"向往不停地声嘶力竭地急喊着,但车最终还是没有刹住,而是撞到了一棵大树上了。</h3>幸亏树很粗壮,车速还不至于太快,除了一阵惊吓,车的左前方略受损毁外,其他还好。<br />赵静吓得脸色苍白,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向往赶紧叫她离开驾驶座,并说:"是我错了,我不应该在没有讲清楚技术要领的时候就让你驾驶。好在这里没有人,否则真是闯大祸了。"赵静说:"是我笨,那里是你错了?"向往问:"是第一次抓方向盘?"赵静点点头:"绝对是第一次。sorry,第一次踩油门就把你的车撞坏了。"向往笑道:"没坏,只是破相了。"赵静笑一笑,弱弱地问:"你还教我吗?"向往叹了口气,说:"破相的是车子,又不是你,怕什么?继续吧。"赵静兴奋地握了握拳头,说:"好,继续。我以后一定会谨遵教练的指导,不会再出事了。"<br/>就这样在惊涛骇浪中学学停停,停停学学,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黄昏的时候,原本厚厚的云层突然散开,一缕金色的斜阳洒落在大地上,四野弥漫着温馨和浪漫的气息。赵静轻轻地走到向往身边,低着头问:"你知道我为什么不请专业的教车师傅教我开车,而请你教吗?"向往望着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雅致的赵静,心呯呯跳了起来,他突然一伸手,将赵静拉入怀中。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久久没有松开。<br />然后,两个人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br />开始的时候,生活是如此的甜蜜和愉悦。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切又逐渐归于平淡,两个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为了尽快挣够第一桶金,向往又找了另外几份工,白天和晚上都要上班。而赵静只是白天上班,晚上闲着没事,有时便去参加一些派对或舞会的活动。在一次活动中,她认识了一位在航空公司当高级工程师的老外。这个工程师竟然对赵静一见钟情,发了疯似的对赵静展开了追求。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赵静终于决定跟他走了。临别的时候,赵静似乎很内疚,但向往反倒很坦然。他说:"我很理解你,真的。我现在这种状况,一个人孤独地静下来反思反思自己也是好的。你走吧,我衷心地祝福你。"赵静说:"以后我们还能做好朋友吗?"向往说:"为什么不可以呢,你以后如果要学开飞机,一样可以来找我。"赵静苦笑,以近乎沙哑的声音说:"我也祝你幸福。"<br/>距离第一次当"教车教练"刚好一年零二百三十一天,向往又一次光荣地当上了王老五。<br />今后路在何方呢?向往苦苦地思索着。传说中的"思考人生",大概就是这样子的吧。他想:现在周日的白天和黑夜都在工作,剩下来的,只有周末两天还没有利用上了。"不行,这两天不能闲着!"向往握紧了拳头。他决定马上去找多一份周末的工作,或者到外面多多走动走动,看看有什么商机。每一次的失恋,给向往带来的似乎不是悲痛,而是更大的动力。<br />事有凑巧,向往的原室友吴伟刚好在这个时候接手了一间日用品小商店。这个吴伟可不是一般的等闲人物。他原来在中国时读的是师范大学的数学系,在校时他已经展示出自己非凡的经商才华。他当时利用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奔走于内地与澳门之间,做照片胶卷的冲晒生意,竟然也让他积累了不少资金,他来澳洲留学的钱不是借来的,而是自己挣来的。自从与向往他们分居后,吴伟又想到了下海。恰好这时有一位越南华人由于经营不善,想转让他手上的一间在购物中心内的日用品商店。吴伟经过一番考察后,坚信自己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于是以较低的价钱盘下了这间小店。在当时,留学生正式当上老板的还真是凤毛麟角。<br/>也是合该吴伟脱颖而出。接手这间原本半死不活的店后,该店的生意竟然日见好转了。吴伟一个人又要进货,又要看店,而且在周末还要去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他想请多一个在周末可以干part time的伙记帮帮手。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向往出现了。<br />在得知向往的想法后,吴伟便问向往愿不愿意周末在他的店里先帮帮忙。向往当然欣然应允。不过向往有一点不明白,他问道:"既然那么忙,你周末为什么还要去讲耶苏?"吴伟笑道:"因为我有一个小师妹每周都去那里,所以我也要去,你懂的。当初你为了追女仔,不是连教车师傅都敢当吗?"二人大笑。向往的这份工作就这么定下来了。<br />向往当时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因为这一份小小的part time的工作,竟再次让他的人生之船驶向了一个全新的航道。正是:祸是福兮福是祸,有还无来无还有。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h3><br /></h3><h3><br /></h3> <h3>第十二章<br /></h3><h3><br /></h3><h3>周末,别人去海滩,去郊外,去教堂,去咖啡馆,而向往则愉快地去上班了。</h3><h3>吴伟的这家日用品小商店座落在一个中等规模的购物商场内。店规模虽小,但五脏俱全。星期六商场内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一番热闹的景象。向往站在店内除了收钱,还不时要到货架上摆好被客人放乱了的货品,其实也挺忙碌。中午的时候,吴伟出现了。他叫向往赶紧去food court 吃点东西,他先在店里顶着。向往刚走出店门,便看见店的对面有一间时装店,生意也不错,但只有一个女生在看店,看上去也是忙得不亦乐乎。</h3>向往吃完午餐回店后,对吴伟说:"生意这么好,为什么原来的店主会经营不善?"吴伟说:"很多东西没法解释。我不想说那是因为我经营得比别人好。但进什么货很重要,很多人以为开商店就是把货往店里一放,然后收钱就行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向往点点头。吴伟在店里转了一圈,对向往说:"不错啊,作为新手,你干得很好。就象当年的马拉多纳,一出山就可以打主力了。"吴伟也是一个超级球迷,以前在宿舍时就经常与向往侃球,他们经常"三句不离本行"。<br />过了一会儿,吴伟随便叮嘱了向往几句,便离开去忙自己的事了。<br />等到人客稍稍稀少了以后,向往便走到对面时装店的门口,问店里唯一的女店员:"就你一个人,你忙得过来吗?"那位女生看了看向往,说:"还行吧。你是对面店里新来的?"向往说:"正是。你需要去吃午饭吗?"那女生说:"吃过了,謝謝。"向往问:"看你一个人忙里忙外的,你是店员还是老板?"那女生笑了,说:"都一样的。在澳洲,最辛苦的就是老板。如果你平时看见最累最忙的那个人,肯定就是老板了。"向往被她的话逗乐了,笑问:"这么说你是女老板了,请问贵姓?"那女生说:"什么老板不老板的。我姓罗,叫我罗小曼,或者Britney就行了。"向往说:"我叫向往,英文名Justin,以后请多指教。"<br/>罗小曼笑了笑道:"你太客气了,指教谈不上。其实我也是新来的。"向往说:"我刚才看你生意挺好的呀。"罗小曼说:"今天是星期六,商场人多一点是正常的。不过,自从我来了以后,换了一批新的货,生意的确是比以前好了。"<br />向往叹道:"我的老板也是这么说的。看来你们都是会选货,会做生意之人。"罗小曼嫣然一笑:"过奖了。"<br />第二天是星期天,商场的人流量明显地减少了。闲着没事的时候,向往就到商场的咖啡店里买了两杯cappuccino ,然后直接走到罗小曼的时装店里。"今天没那么忙,先喝杯咖啡提提神吧。"向往将一杯热烘烘的cappuccino 塞到了小曼的手上。小曼问:"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喝cappuccino ?"向往说:"瞎猜的。象你这种类型的女生一定喜欢喝cappuccino 。"小曼笑道:"胡说。喝什么咖啡跟是什么类型的人有什么关系?"向往说:"我觉得斯文典雅的女生都喜欢喝cappuccino 。"小曼说:"我有时候也喜欢喝doubleespresso的。"说完她轻轻呷了一口咖啡,慢慢闭上了眼睛,似是很享受。向往问:"你对咖啡很有研究?"小曼笑笑:"没有,只是喜欢。"<br/>一个月后的一个星期天,小曼在临下班时突然对向往说:"你每个星期请我喝一杯咖啡,还你钱又不要。来而不往非礼也。今天晚上我请你吃顿便饭吧。"向往欣然应道:"好啊,不要太破费,去一个安静一点的地方就行了。"小曼想了想,说:"去Lygon street。走,上我的车吧。"<br />Lygon street是墨尔本颇负盛名的意大利街。街上两侧遍布意大利及中南欧风味的大小餐馆,满满的尽是亚平宁和波希米亚的情调。小曼带着向往选择了一间装修得很别致的意大利餐厅坐了下来。尽管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但餐厅里依然用蜡烛照明,四壁上挂满了几百年前的著名油画(当然只是贋品),其中一幅大大的"拾穗者"特别的引人注目。向往置身于这样氛围中自然是倍感温馨,他兴奋地对小曼说:"如果喝多几杯的话,我会真的以为自己穿越到文艺复兴时代了。"小曼笑笑,拿起了一份很古色古香的菜单,边看边说:"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有这些酱料吗?"向往大笑。但碍于这种高雅的环境,他马上苦苦忍住不笑出声。<br/>可能是因为餐厅那个仿古式的壁炉的柴火烧得太猛了,向往渐渐感到浑身发热。他本能地将身上的羽绒外套脱下来,将它放在了椅背上。小曼突然"啊"的一声尖叫,继而掩嘴大笑。向往莫名其妙地望着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h3><br /></h3> <h3>第十三章<br /></h3><h3><br /></h3><h3>罗小曼掩嘴大笑,向往不知道她笑什么。小曼笑问:"难道你一早就料到今晚要穿越到古代,所以提早问唐吉诃德借了件衣服?"原来向往事前并不知道今天佳人有约,所以里面只是随便穿了一件毛衣。这件毛衣款式本来就很"古老",再加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穿了个大洞,看上去与"中世纪"很合拍。本来穿在里面只为保暖无可厚非,偏偏刚才向往将外套脱掉,所以这件貌似保存了几百年的毛衣便"原形毕露"了。向往低头看了看身上的毛衣,笑道:"这是我提前从博物馆借来的。"小曼说:"可能因为我正在卖时装,所以才对衣着比较敏感。其他人未必会注意。既然已经穿在身上了,就当是扮演一下中世纪的骑士,增加一些气氛也好。"向往道:"早知如此,我还不如连头盔都戴上呢。"说完,他朝四周望了一下,发现根本就没有中世纪的骑士,于是便笑道:"这家餐厅是以文艺复兴的背景为主题,所以没有唐吉诃德。"小曼点点头说:"怪不得那些侍应看上去有点象达芬奇。"二人忍不住笑了起来。</h3><h3>笑毕,向往问:"你一直在搞时装吗?"小曼摇摇头说:"我现在开的那间时装店也是临时的。我原来在一家服装公司上班,看到公司生产的时装款式很漂亮,于是我便问公司的经理我可不可以在外面卖公司的产品。经理说可以啊,只要你有商店,可以拿公司的货去卖。恰好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因为要去悉尼发展,想放弃他原来开的服装店,他问我想不想顶下他剩下的租约。我觉得可以搏一搏,所以便辞工临时当上小老板了。"<br />向往说:"我看你的生意一直不错。看来你跟吴伟一样,都有做生意的天赋。"小曼说:"那间店原来是卖各款丅-shirt为主的,自从我改卖时装后,生意好了很多。"向往叹道:"怪不得,怪不得。"<br />二人在古典的氛围中暢谈现代的话题,气氛竟是如此和谐。向往听得津津有味,竟忘了细细品尝Rib Eye牛排的滋味了。<br />吃完甜品后,向往借口上洗手间,偷偷跑到前台结了账。等到餐厅快要关门,二人要离开时,小曼才知道巳买过单。她狠狠地责怪了向往几句,向往笑道:"下一次才由你作东。"<br />开车回家的路上,向往心里甜甜的,他想:别看罗小曼温文尔雅,弱质纤纤的样子,她来澳洲的时间不长,资金也不多,竟然也有勇气扬帆下海,端的是令人佩服。看来我要加油才行啊。<br />吴伟自从接手了一个豆腐渣生意而力挽狂澜成功后,春风得意,在爱情方面也终于修成了正果。他与小师妹余敏志趣相投,可谓天生的一对。在某个周六,,吴伟带着余敏到商店里介绍给向往认识。向往对余敏说:"看来数学的最高境界果然就是1+1=1了。"余敏之前可能听吴伟提到过赵静的事,所以她笑着对向往说:"象你这么阳光乐观的男生,一定很快可以找回另一半的。"向往说:"I hope so."<br />临下班的时候,吴伟和余敏约向往一起吃晚饭,向往灵机一动,说对面时装店的女老板挺大方开朗的,不如把她也约上?吴伟和余敏齐声叫好。<br />向往到时装店邀请罗小曼,小曼果然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四个人便一起上吴伟的车,到了某个中餐馆坐了下来。<br />寒暄了几句,大家一见如故,便开始谈笑风生了。吴伟和向往一向都是夺席谈经之人(二人在同居时曾一起嘲笑过高仓健,吴伟尝曰:他也算偶像?不说话谁不会啊?),三两下之后便开始口若悬河了。吴伟说:"看来我们都是属于不甘寂寞,非下海不可的人。你们说说,究竟生意二字是什么意思?"<br />余敏一本正经地回答:"生意就是通过买卖活动获得利润的行为。"<br />向往说:"生,就是陌生人,或者是没有情份的人;意,就是互相理解,各取所需,达成交易。生意,就是在不讲情义的情况下你情我愿地交换物质的商业行动。"<br />罗小曼说:"生意在英语中叫business,字面上意思是很忙,以此类推,生意就是有机会忙就赚钱,没机会忙就亏死。"<br />众大笑。不过大家都觉得罗小曼言之有理。<br />吴伟说:"我觉得生意其实就是数字。通过加减乘除,如果双方都是正数,就是双赢;一方正数一方负数,也不是好生意;双方都负数,那就是死意了。"<br />向往说:"吴兄的话有道理。我个人之所以一直有宁当鸡头,不作凤尾之志,就是想我的数字我作主。不过,"向往转身对吴伟说:"在下海之前,我一定是一位好员工。"众人又哈哈大笑了起来。<br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整个晚餐乐也融融。时间过得特别的快。<br />分手以后,向往独自开车回家。他望了一下车上的时钟:10:29pm。他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他恨不得马上就到商场去上班。</h3><h3><br /></h3><h3><br /></h3> <h3>第十四章<br /></h3><h3><br /></h3><h3><br /></h3><h3>星期天。向往到店里开了门,正准备又到对面打招呼。这时他忽然看见有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店的门口。他仔细一看,吓了一跳:那人不就是老同学张子龙(此人在"序曲"中亮过相)吗?他马上迎上去,兴奋地问:"张子龙,你是从天而降吗?"张子龙也立刻认出了向往,二人高兴地握了很长时间的手,仿如在梦境之中。原来当初张子龙因为舅父突然变卦,不愿意提供经济担保,以致他申请出国留学的事功败垂成。后来他父亲利用工作关系找到了一个外商作担保,终于柳暗花明。不过因为时间上这么一折腾,他来到澳洲的时间已拖至八九年的下半年。上半年与下半年在当时貌似隔了一条鸿沟,各位看官想必是明白的。叙了一番旧之后,张子龙问:"这是你的店吗?当上老板了?"向往说:"这是我朋友的店,我暂时帮忙看管一下。"张子龙说:"你以前在广州时连检察官和编辑都不想当,经常嚷着想下海,现在为什么不自己开店呢?"向往笑道:"时机未成熟,现正在寻找商机呢。"张子龙说:"我今天来是想推销一些商品的,你看看在你们这个店可不可以卖?"说完,他从一个大布袋里拿出了一堆样版放在收钱柜的柜面上,原来竟是各式各样的男女内裤。向往忍不住笑了起来。张子龙说:"我父亲是国内一间国企的领导,他的单位有一批积压货,他发了一个货柜给我,说好了卖完货再还钱。我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天天在外面跑推销。"向往问:"推销得怎么样?"子龙摇头叹道:"腿都跑软了,一条内裤都没卖出去,我现在住的地方都堆满了货。你这里可以要点货试试吗?"向往笑道:"我这间是日用品店,可能不适合卖内裤。不如你去问问对面时装店的老板。"说完,向往便带张子龙到罗小曼的时装店,作了介绍后,张子龙将他的样品展示给罗小曼看。罗小曼很认真地看了所有的款式,说:"有几款挺吻合澳洲人的风格,我觉得可以试一试。"子龙大喜,问:"真的?"罗小曼说:"根据我的观察,澳洲人喜欢比较深沉的颜色,不喜欢比较鲜艳的色调。你这批货中有几种款式或颜色可能不适合澳洲的市场,但有几款在尺寸、设计和色彩上很适合本地人,我看应该会卖得好。"张子龙高兴得有点手舞足蹈。罗小曼说:"这样吧,我先试试这几款,如果卖得好,你能长期供货吗?"张子龙连声说OK.</h3><h3><h3>张子龙临走时,向往问他有没有跟李丽虹联系过。张子龙说:"没有啊,你们走了以后,我没有了你们的联系方式,以为从此天各一方了。幸亏今天在这里遇上,真是天助我也。"向往说:"过几天约上李丽虹,我们好好聚一聚吧。"张子龙连声说好。向往问起唐志忠的情况。子龙说他临出国时与唐志忠见了一面,唐志忠又向他泼冷水,他们当场吵了一架,之后就失联了。</h3>下午时分,向往到时装店对罗小曼说:"今晚有时间吗?我听我的同事Mario说在Richmond 有间叫Top Padock 的咖啡馆,是百年老字号,那里的咖啡豆是特制的。不如今晚我请你去那儿品尝顶级的好咖啡 ?"罗小曼说:"Sorry,今晚不行,因为我的一个室友今天生日,我们今晚准备在家里搞生日派对。不如你今晚一起参加我们的派对?"向往说:"好啊,等下班后我开车跟着你的车,到了你家后你就跟你的室友们说我就是那个传说中的白马王子。"罗小曼被向往逗乐了,她笑着说:"你想的美。"<br />罗小曼住在近郊的一间house里,里面还住了两个留学生。向往被小曼带着进入客厅的时候,里面已经坐了十几个人,十分热闹。小曼介绍说:"他叫向往,一起在shopping center 奋斗的新朋友,大家鼓掌欢迎!"说完她带头鼓掌,室内的其他人跟着也鼓掌。突然,当中一个很年轻的小伙子惊讶地叫道:"oh,my god,it is really a small world!"向往大吃一惊,仔细看时,却发现站在他面前的竟然是他以前在电台的旧同事!这位小帅哥名叫吴江山,他的父母都是著名的话剧演员,当年向往在录制一个专题节目时曾釆访过他们。此刻在异国相逢,大家感慨万千。吴江山从腰包里掏出了一张珍藏的照片,众人争相传阅。这是一张当时在电台工作时的集体照,向往赫然出现在照片当中!"天啊!"向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问吴江山:"这样一张集体照片,你为什么竟然会珍藏在身边?"吴江山脸一红,没有回答。向往马上拿起照片仔细看了又看,他终于找到答案了:"莫非当中最漂亮的姑娘是你暗恋的对象?"众人大笑,纷纷逼问吴江山。吴江山笑而不答。向往再认真地端详着照片,惊叹道:"原来是她。这个美女我是认识的!"</h3><h3><br /></h3><h3><br /></h3> <h3>第十五章<br /></h3><h3><br /></h3><h3><br /></h3><h3>一张旧的集体照片竟然珍藏在吴江山的身边,万里迢迢地漂洋过海到了澳大利亚,原来皆因照片里有一位青春无敌的美少女。而这位美女竟然是向往一位中学同学的亲妹妹。one world,one village .诚哉斯言也。向往当即暗想道:"不知有没有哪位女生因为我而珍藏了一张发黄的旧照片?"想到这里,他竟然痴痴地暗自傻笑起来。</h3><h3>吴江山是今天的寿星公。大伙儿为他庆贺之余,还纷纷鼓励他勇往直前,将梦中情人也弄到南半球来。吴江山被众人闹得脸红耳赤,貌似很不好意思。罗小曼见状,便努力转移话题,为吴江山解围。在欢乐的气氛中,几个小时竟如几秒般迅速滑过去了。</h3>一周之后,罗小曼对向往说张子龙的内衣裤卖得比想象中还好,她原来进的那批货已差不多卖完了,必须马上再进一点货。向往惊问:"区区内衣裤,竟然卖得这么快?"罗小曼说:"别看内裤体积小,能量却是不可低估。我查了一下这个星期的记录,这批内裤的销售额竟然占了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八点三九,接近三成呢。"向往张大了口,几乎不敢相信。<br />张子龙很高兴地将货物送到商场里来。他很惊讶地对向往说:"你说奇怪不奇怪,其他地方依然没有人要我的货,而这边却卖得这么火。"言语之间,他对罗小曼似有无限敬佩之意。<br />向往心里突然泛起了一点点不易察觉的醋意。晚上下班前,他走进时装店,对罗小曼重提百年老牌咖啡馆的事。罗小曼说:"Richmond 那边太嘈杂了,不如我们到City的Regent,那里有一间在三十五层楼上的酒吧,很特别的。"向往大喜。<br />到了"三十五层"后,向往觉得大开眼界。这个酒吧的四壁全是大大的落地玻璃窗,从这些玻璃窗向外望,墨尔本四周的夜色一览无遗。坐在这种地方一边喝着香槟酒,一边欣赏一望无际的万家灯火的夜景,的确别有一番风味。<br />二人碰了碰手中的高脚玻璃杯后,罗小曼调侃道:"你今天怎么穿得这么formal ?"向往正想解释,突然旁边有人喊道:"向往,今天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向往回头一看,竟然是室友陈文!陈文身旁站着一位斯文端庄的女生。陈文介绍说:"这是我的中学同学林慧。这是我以前的室友向往。"向往与林慧互相看着对方,突然哈哈大笑了起来。这个林慧原来是向往大学的校友,之前在校时曾打过交道。更奇妙的是,这时陈文与罗小曼也相对哈哈笑了起来,原来他俩之前竟是服装公司的同事。向往接二连三地遇到各种巧合,一种冥冥之中自有上苍安排的感慨油然而生。<br/>四个人重新找个位置坐下后,陈文先作自我介绍。他自从与向往吴伟林孟强和梁俊彥等人分居后,在皇家理工大学攻读电脑工程,今年马上要毕业了,目前正在一家金融公司的电脑部门实习。读书期间,他邂逅了在大学读会计专业的林慧,二人在中学时本来就互相倾慕,在理工大学时又互助互勉,很快便顺理成章地生活在一起了。<br />陈文的话语刚告一段落,林慧便笑问向往和罗小曼什么时候请吃喜糖,小曼笑而不答,向往则说:"快了,快了。"然后向往简单介绍了一下自身目前的状况。陈文说:"其实你们应该尽快合力前行,使生意更上一层楼。"林慧也笑曰:"是啊,我看你们简直是天生一对,还有什么好拖沓的?"<br />从三十五层下来,与陈文和林慧分手后,向往与罗小曼并没有急于驾车回家。他们趁着当晚明亮的月色,携手一直向南走到宁静的雅拉河边。从桥顶往西边望去,银色的月辉洒落在轻轻荡漾的江面上,让人的内心也泛起了阵阵涟漪。他们双双倚在桥头的栏杆上,聊了很久很久……<br />两个月后的一个星期六,向往在商场里对吴伟说:"现在你已经不用急于上教堂讲耶苏了,余敏周末也有时间。店里的事还是由你们自己打理吧。我想我现在要抓紧时间为下海做准备了。"吴伟深情地拍拍向往的肩膀,说:"祝你好运!"<br />第二天是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向往与罗小曼驱车到了Dandenong山的山顶上(罗小曼专门请了一个叫阿美的女生帮忙看店),二人一边谈情说爱,一边谈论今后创业的大计。向往说:"现在你的时装店生意越来越好,我们应该尽快到大型的的购物中心开辟第二战场。我们两个人双剑合壁,天下定矣!"罗小曼笑道:"你是梁羽生的粉丝还是古龙的粉丝?"向往说:"我比较喜欢金庸、罗贯中和施耐庵。"罗小曼调侃道:"你太不专一了。"<br />过了一会儿,罗小曼很认真地对向往说:"你不如马上辞掉印刷厂的工作吧,这样我们才可以全力以赴去开第二间店。"向往挥挥拳头说:"正合我意。其实我早就等待着这一天了。"<br />这一天是1994年6月26日,距离向往抵达墨尔本刚好五年零257天。向往和罗小曼在山顶上一直聊到傍晚时分。他们互相依偎在一起,激动地观赏了日落前的满天红霞。<h3><br /></h3><h3><br /></h3> <h3>第十六章<br /></h3><h3><br /></h3><h3>为了全力以赴去开辟第二战场,向往将手头所有的工作都辞掉了。他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找商铺和谈租约。</h3><h3>这一天他兴奋地回到店里对罗小曼说:"纵观全墨尔本,Chadstone是最好、最大的购物中心。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那里的人流量非常恐怖,尤其是节假日期间,连停车位也很难找到。如果能够在这个购物中心占据一席之地,那我们的生意马上就可以上了一个台阶。"罗小曼说:"既然这样,你就要抓紧啊。"向往说:"可惜铺租太昂贵了,我正要和你商量这事呢。"罗小曼说:"现在澳洲的零售业正处于兴旺上升的时期,就象八九点钟的太阳,贵一点也不怕的。"向往说:"我原来与你的想法是一样的。但这一次情况稍有不同:你知道Chadstone的商铺有多贵吗?一间一百平方米的普通铺位,年租金加上out going再加上装修设计费等等,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差不多要三十五万澳币。就算最后商场肯补助五万装修费,至少也要三十万。以现时房子的价格算,这个钱我们可以在近郊买一幢大house了。"罗小曼说:"一分钱一分货,商铺和其他商品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想便宜,那我们把货物摆在家里,打开门营业,岂不更便宜?"向往笑道:"好,既然你那么有信心,我们就勇往直前好了。"</h3>第二天,向往在Chadstone centre 的商场办公室找到了leasing manager Sofia,说明来意后,Sofia说原来有两间空铺,但现在只剩下一间了。她一边说着,一边将一份申请表格递给向往,说:"你先将你的情况及意向填在表格上,我们会将它交给董事局,然后择优录取。我们的租赁条件,我之前已经跟你说过了,表格后面有简单的说明。"向往点点头表示明白了。<br />办妥申请手续后,向往只能等消息了。为了方便做生意,向往刚辞工后便买了部手提电话。当时的手机既大又重,拿在手上有点象拿着一个保温杯。过了几天后,这个"保温杯"响了。向往一见上面的来电显示是Sofia,非常兴奋地接通了电话。Sofia说:"Justin ,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你的情况是符合我们的条件的。但我原来跟你说的基本租金却发生了变化,因为有另外的租客愿意出高一万元的租金,你愿意出比他更高的租金吗?"向往一听有点愣住了。迟疑了几秒钟后他回答:"那我加多五千元吧。"<br />当晚,向往与罗小曼、吴伟、余敏一起吃晚饭。向往将白天发生的事情说了一下。吴伟摇头叹道:"不值,不值。以我看,在市区租这么贵的商铺,还不如在远郊开多几间商店。我已经在几个小埠看中了几个铺位,准备先在乡镇占领阵地。我觉得还是毛泽东那一套比较实用: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罗小曼说:"我看还是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开店来得痛快。"<br />仅仅过了一天,Sofia又打电话给向往说:"sorry,Justin.另一方再升高一万,你愿意继续加吗?"向往毫不犹豫地回答:"sorry,我只好放弃了。"Sofia说:"我们集团属下还有好几个大型的shopping centers ,你可以作出更多的选择。"向往说:"我会的。谢谢。"<br />虽然为未能进入墨尔本最大型最豪华的购物中心而感到失望,但罗小曼这一次还是完全赞同向往的决定的。她安慰向往说:"不租Chadstone的商店,我们可以在其他的shopping centre寻找机会。"<br />经过不懈的努力,謝天謝地,向往和罗小曼的第二间商店终于赶在1995年的圣诞节前开张了。<br />元旦过后,张子龙来到新店对向往和罗小曼说:"我刚刚和一位叫Tom的室友合伙在Morrabbin 开了个批发公司,我们已经进了很多品种的货,你们有空过来看看吧。"向往大喜道:"这真是个好消息,我们现在正到处挖掘货源,供应商是多多益善。迟点我们一定会到贵公司去看看。"张子龙将自己新印的名片递给向往,向往看了一下,笑道:"哦,原来你的英文名叫Leon,那我以后就叫你Leon吧。"张子龙说:"还是叫我张子龙吧,如果你叫我赵子龙,我也不会介意。"向往突然问子龙:"很久没见过李丽虹了,约个时间,我们几个中学同学聚一聚吧。"子龙说:"应该的,应该的。不如就定下个星期天在食为先一起吃晚饭?"向往点头说好。<br/>不料当晚向往突然接到李丽虹的电话。李丽虹说:她明天就要开车去悉尼,这次不是去旅行,而是去定居。为什么?一言难尽,以后再详谈。因为时间过于仓促,走之前来不及见一面了。<br />由于事前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向往在电话里除了说些祝福的话,其他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不过,以他和这位老同学多年的交情,他相信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他们友谊的乐章终会重新响起。<br />时间飞逝,转眼便到了1999年。正当向往和罗小曼雄心勃勃,正准备开第三间店的时候,吴伟告诉向往:他在四周的小镇上已经开了六间商店。向往吃惊地问:"你怎么会有那么多资金周转?"吴伟笑道:"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很多供应商知道我们有六间商店后,都愿意先供货,后收钱。现在我们的店生意不错,只要过一两个月,资金就回笼了,等我还清了上一笔的货款,供求之间已经建立起互信的关系,这样就可以良性循环了。"向往对吴伟佩服之至。<h3><br /></h3><h3><br /></h3> <h3>第十七章<br /><br /></h3><h3>元旦前夕,吴伟在老店见到向往时说:"新世纪快来了,无论大家怎么忙,我们原来的几个室友都应该找个地方好好聚聚吧。"向往说:"good idea.我以前在Regent上面的酒吧上碰到了陈文和林慧,感觉那里的环境超棒。我们不如就在三十五层跨年?"吴伟说:"ok,我来负责联系各位兄弟吧。"</h3>1999年的12月31日夜晚,原来的五位好室友,加上新"加盟"的五位风度翩翩的女士,总共十位好朋友终于大团圆了。除了向往、陈文、吴伟、林孟强、梁俊彦外,还有罗小曼、林慧、余敏,以及第一次亮相的林太和梁太。时过境迁,十年光阴巳随大江东去,昔日之小伙伴已经迈入中年。十个朋友一起举起了十只玻璃杯。"Cheers!Cheers!"众人兴奋莫名,感慨万千。这些年轻的中国人跨越了浩瀚的太平洋,在异地他乡度过了黄金的十年。十年之后,蓦然回首,隐约感觉到了什么叫做"沧海桑田"。<br />十个人侃侃而谈,不经意间便谈起了这几年的许多故事。原来陈文大学硕士毕业后,直接就到了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凭着他出众的能力,他很快就当上了一个部门的经理。"这么快就当上了经理?"众人赞叹不已。陈文却说:"我在这家公司工作期间,接触了不少金融界的朋友。我发现自己直接搞金融公司比在原来的公司当高管更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且,林慧也不想我只是满足于做白领,所以我已经辞职,刚刚和林慧一起组织一个金融公司。"林慧笑道:"当初阿文在读完硕士后还在犹豫是否读博士,我对他说:你再读下去成了书呆子,我就不嫁给你了。"众大笑。接着吴伟和向往也作谦虚状,各自简单介绍了一下这几年的辛劳史。之后,轮到林孟强发言。林孟强首先故作神秘地问众人:"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你们看过吗?"出乎他意料的是,在座的男男女女竟然齐声说已经看过。林孟强笑道:"看来各位都是野心勃勃之人了。"向往说:"这本书的观点其实也不新鲜了,十年前吴伟在宿舍里就曾向我们灌输过。"众人又笑了一番。笑毕,林孟强突然很严肃地说:"你们都风生水起,我就倒霉了。"众人马上沉默,静静地听他讲故事。原来,孟强在几年前就考取了MFAA和RESRC,简单地说,就是考了金融贷款和房地产中介的牌照,不过遗憾的是,这几年在这两个行业中他都混得很不顺利。就以1999年来说,他几乎天天都开车带客人去看房子,但都是看的多买的少,一年到头,他才卖了七八套房子,要不是太太在银行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恐怕真的要喝粥水了。众人一阵叹息。林孟强说:"你们混得这么好,不如关照一下小弟,帮我买一两套房子?"吴伟说:"我们目前要集中力量发展生意,无力投资房地产。"林孟强说:"那你可以考虑买apartment,只交百分之十的订金,两年后才收房。而且还免印花税,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陈文说:"本地人习惯住house,一般不喜欢住apartment。apartment虽然租金回报高,但长线升值空间较小。各有千秋吧。从长远来说当然是买有土地的house更好。"向往说:"之前我们已经买了一间house,不如这一次尝试买一套apartment,分散投资。林兄,你手头最好的apartment在哪个区?"林孟强一听有生意机会,精神大振,他说:"在st.kilda路上那个楼盘地段最佳。向兄如果要投资,我当然是会帮你选一间最好的啦。"一直没有怎么吭声的梁俊彦突然插话:"如果有好的地段,我也想买一套。"林孟强一拍桌子,说:"你们知道买房子的三大要素是什么吗?"大家静了下来,洗耳恭听。林孟强说:"第一要素:location;第二要素:location;第三要素:还是location."吴伟说:"看来重要的事情果然要说三遍。"众人大笑。向往和梁俊彦说:"既然地段好,那就买一套吧。"林孟强大喜。众人齐声欢呼:"恭喜发财!"<br/>买房子的事定下来后,众人一起将目光投向梁俊彦。梁俊彦既然慷慨投资,这几年想必也混得不错,大家都很想听听他的故事。梁俊彦一向较腼腆,说起话来总是慢条斯理的。他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改行学中医和针灸,几经波折后,后来在市区和家里各开了一间中医门诊。由于中医在澳洲暂时不能使用政府医疗保健卡,所以刚开始时来看病的人不多。后来很多老外尝试过后,觉得东方之医术果然有其独特之处,于是积累的病人愈来愈多。最困难的时期终于熬过去了,现在的形势是曙光初现,前途光明。众人听到这一好消息,又举杯为梁医生庆贺了一番。二十世纪最后的moment,似是皆大欢喜的时刻。十个人看上去都喜气洋洋。<br/>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声"Let's countdown to the new century and the new year!"(倒计时到了!)众人马上站了起来。但见窗外响起了噼哩啪啦的声音,一波接着一波的绚丽多彩的烟花不断在空中爆炸,酒吧里的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大家热情澎湃地高喊:"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br />2000年,连同令人殷切期待的二十一世纪,终于热情地走过来,投入了人类温暖的怀抱。 <h3>第十八章<br /><br /></h3><h3>第四间分店开张后,罗小曼对向往说:"现在我们的进货渠道巳不足以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如果要继续扩张生意,就必须要亲自到中国订货,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向往说:"听说国内现在的出口贸易很活跃。除了广交会外,浙江义乌的商贸市场也是乌鸦变凤凰,越来越成规模。我们现在回国进货正是好时机。"</h3>这年的秋天,在广交会参观了几天后,向往和罗小曼在广州白云机场坐上了飞往义乌的航班。在飞机上,他们很惊讶地看到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其中还有不少非洲人。向往心想:看来义乌商贸市场的吸引力不可低估,传说中的"鸡毛飞上天"果然是名不虚传。<br />到了义乌后,向往和罗小曼发现这里有几家公司的围巾和连裤袜等商品的质量都非常不错,而且设计上也很新颖时尚。他们跟这些公司的经理聊了一下,发现原来这些大公司的很多纺织品都是用进口的日本机器制造的。罗小曼问向往:"我们的商店可以卖连裤袜和围巾吗?"向往说:"当初与shopping centre签合同的时候,在合同的条款中讲明我们是可以销售围巾和连裤袜的。"罗小曼大喜道:"那就马上订货吧,我们要找几家质量最好的公司作为长期的供货商,在款式、图案和尺码上千万不能出错。"<br />他们找到了一位叫伍学谦的物流公司的老板。这个伍学谦是吴伟的朋友,向往和罗小曼临飞义乌时吴伟专门向他们推荐了他。伍学谦外表斯文淡定,成熟稳重。(若干年后,他生意越做越大,后来还去竞选当了村长,一时传为佳话。)向往向他讲明来意后,伍学谦说:"没有问题。以后你们自己负责找厂家找商品,运输出关报关的事,一概由我负责。"向往大喜。当晚,伍学谦带向往和罗小曼到一家很特别的餐厅品尝当地的美食。这家叫"绿水雅轩"的餐厅的男女侍应全部踏着滚轴溜冰鞋走路,象溜冰一样,来去如飞。向往与罗小曼大开眼界。<br />这次回国,向往他们不但订了很多货,而且还为以后的继续进货铺平了道路,可以说是旗开得胜,谈笑凯歌还了。<br />从义乌回来后,向往和小曼兴奋地约了吴伟和余敏见面,四个人在某餐馆暢谈大好形势。向往首先提到了伍学谦,说伍人品素质颇佳,多謝吴伟的介绍。吴伟说:"义乌是龙蛇混杂之地,有一个好的代理商很重要。"向往说:"我们这次进的货较多,除了自己几间店消化外,可能还要搞点批发。"吴伟笑道:"搞批发不如自己开多几间店。在你们去义乌这段时间,我们又在郊外签了四间店了。"向往大吃一惊,问:"这么神速?你现在总共有几间店了?"吴伟说:"不多,才十五间。"向往顿时惊叹吴伟为天人。吴伟说:"我计划在维多利亚开三十间店,然后筹划上市,之后到昆士兰再开二十间店……"罗小曼问:"到昆士兰开二十间店?怎么管理?"吴伟说:"我迟点要买一架小型飞机,到时经常往返于维省与昆省之间,鲲鹏展翅,遨游万里。"向往叹曰:"壮哉,壮哉!"罗小曼说:"我前不久看过一本书,说美国有个大老板就是经常开着私人飞机到处巡视他的众多的商店。"吴伟点头道:"他叫山姆沃尔顿,是Wal--Mart的创始人,我就是想以他为榜样,一展人生之抱负。"向往与罗小曼当场对吴伟赞叹不已。<br/>几天之后,向往接到伍学谦发来的电邮,说那批货已装上货柜,顺利报关,你们在那边准备取货云云。向往和罗小曼都异常兴奋,摩拳擦掌地等待着新货的到来。<br />就在这个时候,陈文突然打电话给向往,说有要事商量,今晚在"富贵陶园"餐厅见。<br />向往与罗小曼带着些许好奇心去餐厅见到了陈文和林慧。寒睻几句之后,陈文说他和林慧创立的金融公司几经艰辛,终于站稳了脚跟,目前准备向新的领域进军。向往问:"是进军房地产吗?"林慧说:"正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向往说:"我看到不少富一代奋斗的故事,很多人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功后,都会进军房地产。"陈文说:"这是有道理的。我们这几年搞金融公司,积累了很多的客户,他们很多人都是融资买地买房的。在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对房地产的情况也有了较深的认识。我和林慧这两年年投资了几个项目,感觉非常好。目前我们手头又有几个项目,正想问你们有没有兴趣一起合作?"向往说:"当然有兴趣!是什么项目呢?"陈文说:"机会有时是很难遇上的,但如果一下子机会太多了,就会有幸福的烦恼。目前我们就遇到了这种烦恼。"向往笑道:"如果是幸福的烦恼,就让烦恼来得更猛烈些吧。"陈文说:"的确是挺猛烈的。我目前突然遇到了三个可投资的项目,个个都是黄金机会,但我手头的现金流和可贷款额又有限,所以我想在某些项目上与你们合作,也就是说,你们也投入资金,我们一起投资,利润按投入的比例分成。你们想听听这些项目的内容吗?"向往兴奋地说:"想听,迫不及待地想听。"罗小曼说:"你先挑一个最适合我们的项目讲吧。"林慧说:"我们有大中小三个项目,你最想听哪一个?" <h3>第十九章<br /><br /></h3><h3>向往说:"我们还要顾及商店的生意,流动资金有限,先听听小的项目吧。"</h3>林慧于是从皮包里取出一大叠资料,介绍项目的情况:他们在Mount Waverley看中了二间土地面积较大的连在一起的旧house,按计划,他们要将旧屋推倒,然后在上面建四间Town house……(此外省略122个字)。<br />向往和罗小曼听完后,觉得这种规模的投资不会影响商店的运作,当即表示很有兴趣参与。<br />交代完合作的细节后,陈文对向往和罗小曼说:"根据我们对市场数据的分析,澳洲的楼市已经开始呈上升趋势,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站在金融的高度上,充分运用现有的资金和银行的杠杆作用,把握时机,未来非常值得期待。"<br />向往第一次听到"金融的高度"这种提法,似有茅塞顿开之快感。他突然觉得,以前只专注于运用现金流去运作规模有限的生意,而忽视了从银行贷款而带来的巨大的杠杆效应,自己的思维模式是不是已经out了?<br />有一天,向往与吴伟在旧店里相遇,二位侃爷又兴致勃勃地坐在商场的咖啡厅里聊了起来。向往对吴伟说:"你有没有听陈文讲过关于金融高度的理念?"吴伟说:"听过。你是怎么理解这一高论的?"向往说:"我的理解是:他的意思是说,只要我们能跑赢时间,那么我们从银行借钱所要付出的利息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不要只算计眼前的绳头小利,而应该放眼未来,高屋建瓴,彻底将通货膨胀制服。换言之,就是一定要想办法以钱赚钱,而不是仅仅凭人力去苦干。"吴伟想了想,说:"讲到底,其实还是数学范畴的问题。"向往说:"不要说得那么抽象,回到现实中来,你是否考虑过将部分资金投入到目前开始复苏的房地产上,分散你的投资风险?"吴伟笑道:"我以前在中国投资过房地产,一塌糊涂。算命先生说我命里缺金缺土,不宜搞房地产。"向往说:"此一时彼一时也。你不会那么迷信算命先生说的话吧?"吴伟说:"我觉得我目前认定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目标是没有错的。宜将剩勇追穷寇,现在我正是要集中力量拓展零售大业的时候,房地产我暂时不会考虑。更何况,楼市本身也是有风险的,没有人可以担保这个市场只升不降。"向往"哦"了一声,觉得吴伟的话也合情合理。<br/>再说义乌那批货在几间店里卖得比想象中还好,尤其是其中有十几款的提花连裤袜销得特别猛。向往尝试到一些大公司去跑推销,结果有一家知名的连锁店提出要跟他们长期订货。这样一来,从义乌运来的这批货便不够用了。罗小曼对向往说:"经过这次尝试,我更加明白我们应该怎样选货了。看来我们要马上再去义乌一次,有针对性地重新再订一批货。"向往说:"还有很多事情现在要等着处理,我们必须速去速回。"罗小曼说:"事不宜迟,马上去订机票吧。"<br />一周之后,向往和罗小曼匆匆赶往墨尔本机场。办好手续后,离航班起飞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他们无所事事,于是便在机场的免税店到处转转。突然,向往的眼睛定住了。眼前的一个身影,竟是那样的熟悉。难道这是真的吗?<br />向往站立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走近她,轻声地问:"你还好吗?"<br />她转过头来,吃了一惊,过了几秒钟后才说:"原来是你。我曾经也想过,我天天站在这个机场免税店里,迟早有一天会遇上你的。"<br />向往望着赵静,欲言又止。过了一会儿,他轻声问道:"我记得Michael 以前是在Ansett航空公司任职的,但我从报纸上看到消息说Ansett后来停止营运了……"<br />赵静很平静地说:"是的,是有这么回事。但在Ansett倒闭之前,我和Michael 已经离婚了。"<br />空气好象突然凝固了。沉默了几秒钟后,赵静问:"你现在怎么样了?"<br />向往说:"在奋斗中。"<br />这时罗小曼也走了过来,她笑着问向往:"你们以前认识?"<br />向往介绍说:"她是赵静; 这位是罗小曼,我的太太。"<br />赵静和罗小曼大方地握了握手。罗小曼说:"原来你就是赵静,听向往提到过你,幸会。"<br />赵静望着罗小曼,想说什么,但一时没有开口。罗小曼微笑着对赵静说:"我想买一瓶红酒送给朋友,不如你帮我选一款?"<br />赵静微微一笑,说:"好啊,我觉得这款Penfolds bin389送给朋友作手礼很合适。"说完她到货架上拿了一瓶红酒递给罗小曼。罗小曼说:"好的,就要这瓶吧。"<br />买好酒后,向往和罗小曼要赶去登机了。他们和赵静热情地道別,并互相交换了电话号码。赵静黙默地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h3>第二十章<br /><br /></h3><h3>从中国回来后,向往照旧在几间店之间东奔西走,疲于奔命,虽然购物中心内表面上繁荣依旧,但凭着多年在商场打滚的经验,向往已然隐约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正悄悄降临,所以他决定减少在零售业方面的投资,而加大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力度。</h3>2012年秋季的某个星期六,向往在一次房屋拍卖会上偶遇林孟强。两位老室友久别重逢,自然份外开心。拍卖会结束后,林孟强和向往到一家咖啡馆侃大山。向往首先祝贺林孟强在事业方面蒸蒸日上。林孟强笑道:"刚刚入行的时候,我陷入了困境,已经准备放弃了。但忽然有人从天而降,救了兄弟一把,你知道此人是谁吗?"向往说:"是陈文吗?"林孟强说:"是我爹!"向往一愣,继而大笑。林孟强说:"真的是我爹。我爹有一个战友,近年来官场得意,他的一个孙女也来墨尔本留学了。"向往大吃一惊,说:"你就因为这个抛弃了林太?"林孟强笑曰:"你扯哪去了。这个女孩有一天在我爹的介绍下来找我,说想买apartment投资。我马上就把我手上一个楼盘的资料给她看。没想到这妞立刻指着图表上说:我要这一套,这一套,还有这一套……我靠,她竟然一口气点了六套!我当时以为在梦呢,没想到这是真的。就从这一天起,我在公司就立马成了红人,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业绩也开始直线上升。哎,你说这人的运数是不是很奇妙?"向往笑着点点头,叹道:"这叫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现在中国人买房的人愈来愈多,你们这些华人中介一定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墨本花了。"林孟强笑道:"向兄你还是跟88年的时候一样,出口成章,哈哈哈哈……"笑完之后,林孟强问:"你最近在忙什么呢?"向往说:"实体店因为网购和电商的迅速崛起而陷入低谷之中,我想逐步实现战略转移,将资金转入其他效益更佳的领域。"林孟强对向往竖起大拇指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跟我买多几套房,就是最佳的选择。"向往大笑。林孟强说:"说正经的,如果你手头有多余的房子赶紧让我帮卖掉吧,现在正是好时机。上个星期我帮一个客户卖掉一间house,房主要价仅250万,结果在拍卖会上被一个中国人以322万买下,房主意外地多收了72万,简直跟中了六合彩没什么区别。"向往说:"不急。手上hold住现有的房子,以后还会涨。报纸上说了:到2030年,墨尔本人囗将从现在的450万増加到600多万呢。"林孟强叹道:"如果所有人都象你这样想,那我岂不是要喝西北风?"二人大声笑了起来。<br/>跟陈文的第一次合作成功后,向往又与陈文持续进行合作。如果说到干大事业,陈文与林慧是向往心目中最佳的组合。连番告捷后,向往对陈文蒸蒸日上的公司更是充满信心。经过十年之艰苦奋斗,陈文的公司已经从单纯的金融和房地产公司发展成为多元化经营的大型综合性企业,并已经成功地投标了多个政府的大型项目。向往亲眼目睹了该公司快速而稳健的成长,对陈文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br />又是一个晴朗的日子。陈文、林慧和向往、罗小曼以及林慧的私人秘书Clara在陈文的办公室里小聚,商谈下一个合作的项目。陈文忽然问向往:"我们公司巳筹划上市。你与我一起合作了那么多年,有没有想过干脆入股,成为公司的股东呢?"向往望着陈文,热血沸腾,但他没有马上回答陈文的问题,而是慢条斯理地给众人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br />当年比尔盖茨(Bill Gates)创建微软公司时,欠下了他的律师一笔律师费。因为当时公司初建伊始,资金周转比较紧张,所以盖茨便向律师提议以微软百分之十的股权抵债,但被该律师拒绝了。律师当时说:钱还是捏在自己的手心才令人放心。但是若干年后,这位律师却后悔得捶胸顿足,连鼻子都悔青了。为什么?因为盖茨后来成为世界首富时,他才仅仅拥有微软百分之九的股份!<br />众人听完故事后,叹息不已。向往续说:"那个目光短浅的律师当时所作的那个错误的决定,后来被某知名杂志评选为二十世纪最大的笑话。"<br />陈文说:"你的意思是……"<br />向往说:"我不想步那个律师的后尘,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笑话。"<br />众人大笑。陈文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我无法跟Bill Gates相提并论。"<br />向往说:"我的意思是:我看好你和你的公司的前景。我不想错过这一历史性的机会。"<br />众人大喜,齐齐举起了手中盛着"金骏眉"的茶杯。<br />几天后,向往突然接到李丽虹从新南威尔士寄来的请柬:她要结婚了,盛邀向往伉俪参加喜宴。向往马上打电话给张子龙,张子龙说:他也收到了请柬,但因为最近生意欠佳,他炒了一些伙记,所以暂时走不开。<br />向往对罗小曼说:"李丽虹是我中学的同学兼老朋友,我能够在墨尔本与你相遇,还是全靠了她当年无意中的一句话呢。我们干脆直接开车去纽省看望她吧。"<br />李丽虹当年离开墨尔本移居悉尼,又从悉尼移居纽卡素,再从纽卡素移居偏远的丛林小镇,其中的曲折离奇的故事,足以写成另外一本小说。向往和罗小曼驾车穿州过省,几经周折,才在离纽卡素几十公里的一座山顶上找到了李丽虹居住的别墅。这座別墅是由李丽虹和她的先生亲自设计的,座落在鸟语花香的山丘之巅。站在别墅当中,放眼四望,蓝天白云与青山翠峦尽收眼底,让人感受到了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br />向往趁着其他人在闹翻天的时候,偷偷走近李丽虹问:"记得以前你是很爱热闹的人,在国内时还报名参加演播广播剧。为什么现在竟然马放南山,爱上田园生活了?"李丽虹望着向往说:"我知道你很喜欢唐诗宋词,你还记得李白的这首诗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现在就是这种心态,喜欢溶入大自然的怀抱中。"<br />向往"哦"了一声,欲说还休。他忽然想起来了现时流行的四个字:"诗和远方"。 第二十一章<br /><br /><h3>与李丽虹告别后,向往和罗小曼驾车南下回墨尔本。途经小镇Wodonga的时候,他们感到有点困乏,于是便停下来到了一家fish and chips店小歇。</h3>这家炸鱼和薯条店里面摆放了五六张桌子。当向往他们入去坐下时,店里一个客人都没有。在前台服务的是一位英语较生硬的南欧妇女。她热情地迎上来问向往他们想吃什么。向往说:"要一杯cappuccino 和一杯white tea(奶茶)吧。"<br />过了一会儿,女侍应端上来一杯cappuccino ,罗小曼率先一边品尝咖啡一边解困,向往则仍在等待着奶茶。奇怪的是,区区一杯奶茶竟然等了十几分钟仍然不见端上来。向往忍不住站起来客气地问女侍应"对不起,我们刚才好象还order了一杯奶茶?"女侍应连声陪笑说:"马上来了,马上来了。"两分半钟后,女侍应拿着一个纸袋走过来。向往大吃一惊:奶茶怎么会放在纸袋里?女侍应把纸袋递给向往,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向往打开纸袋一看,原来是一条炸鱼。向往疑惑地问:"我们明明是order了一杯奶茶,怎么会给我们一条炸鱼?"女侍应"𡂿"地叫了一声,恍然大悟。原来刚才向往order奶茶(whitetea),女侍应一时听错了,以为是whiting(某种鱼的名称)。众人忍不住笑了起来。女侍应赶紧说sorry,sorry.向往说:"既然已经错了,就将错就错,这条鱼我们就吃了吧。"女侍应说:"我马上给你们沏杯奶茶。"说完转身走进里面的厨房。过了一会儿,只见女侍应端着一杯热烘烘的奶茶出来,有一位男士跟在她后面。向往定神一看,这一惊非同小可:这位男士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去了非洲",已经有十几年没见的李兆丰!李兆丰看到向往,也是惊喜交加。罗小曼和女侍应见到二人竟是老相识,也感到非常意外。原来当年李兆丰疑神疑鬼,从印刷厂仓惶逃窜后,躱到偏远的Wodonga来继续打工,经过十年的努力,积蓄了一笔钱,买下了这间fishandchips店,不久又结识了一位阿尔巴尼亚来的新移民(就是那位误将whitetea听成whiting的女侍应),两个人相依为命,共同经营小生意,日子是越过越甜蜜。向往听完李兆丰的故事,不禁大喜,他赶紧站起来,拱手恭祝二人生意兴隆。寒暄过后,向往对李兆丰提起当年狼狈逃窜之事,并告诉他当时Linda其实是想找他委以重任等等,众人听了笑得前仰后翻。<br/>离开Wodonga后,在驾车回墨尔本的路上,向往接到吴伟打来的电话。吴伟说:他的第一间老店(即向往曾经在彼奋斗过的那间商店)今天正式关门了。向往惊问:"怎么回事?"吴伟说:"等你回来我们见了面再聊吧。"<br />第二天,向往、罗小曼与吴伟、余敏在某咖啡店里会面。吴伟说:"看来是我犯了路线错误。当初眼见市道不景气,我误以为这是临时的抛物线现象,想趁低吸纳,频开新店。现在我终于看清楚了,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抛物线规律,而是大势所趋:实体店在网购的冲击下,已经不能再以老的方法生存了。"余敏也叹道:"之前开的店太多,现在要收缩也不是那么容易。"向往说:"没想到新的商业模式来得如此迅猛,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尽快适应新的游戏规则。"吴伟说:"正是。现在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逐步关掉手上大部分的店,集中精力守住主要阵地,然后以网店的形式重新振作,从单纯的实体经济转型为电商。"众人纷纷点头称是。<br/>以前聚会时,向往经常听到吴伟说"最近又开了几间店"。后来聚会时,向往总是听到吴伟说"最近又关了几间店"。正所谓"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世事之难料,人生之无常,令人感慨。<br />一年之后,四个人又在老地方相聚。这一次,大家的心情轻松多了。吴伟在不断地"壮士断臂",关剩最后四间店后,终于站稳脚跟,并且开始大规模地在网上销售商品,并且将澳洲的红酒和保健食品出口到中国。"总算熬过来了!"他大声感叹道。向往兴奋地说:"我们只是完成了战略撤退和转移,而你却可以华丽大翻身,实现战略大反攻。佩服,佩服!"吴伟笑了笑说:"几十年走过来,最惊险就是这一次,不过最自豪也是这一次。什么叫做天无绝人之路,什么叫做绝地反击,我这次总算尝到了。"众人一起举杯,齐声祝贺。向往一边思索一边说:"人类在工业革命前,是几百年如一日,发展速度有如蝸牛。但现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却是一昼千里,日新月异。我们的脑袋稍稍转慢一点点,马上就会与社会脱节,out了!唉,可能我们真的是廉颇老矣,要让道给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了。"众笑。余敏问道:"如果现在让你象三十年前一样,欠着一身债,漂洋过海来到异乡闯荡,你还敢吗?"罗小曼抢着回答说:"现在回过头来看,真不敢相信当初我怎么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向往想了想,说:"我这个人喜欢自由,好奇心强,不甘寂寞。如果现在让我呼的一声,穿越回到1988年,我想我依旧会选择同样的道路。"<br/>2015年底,向往和罗小曼的各间商店的租约已陆续到期。经过反复思量后,他们决定不再续约了。经过了多年打拚,他们突然想回归自我,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什么才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向往与罗小曼有一天坐在雅拉河边,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探讨这个问题。向往说:"我现在最想去做的,就是去旅行。世界那么大,必须要慢慢去欣赏她,品读她,感受她。"罗小曼闭上眼睛,想了半天才说:"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想重新拿起照相机,跟你一起去旅行。世界那么美丽,必须要把她的每一处让人感动的风景都记录下来。"<br />向往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他凝望着缓缓流淌的河水,默默地回想着往昔的岁月。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也只是干了一些很平凡的事。但如果说过去的自己还有什么值得自豪的话,那就是他可以感悟到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再平凡的人,只要不畏艰难险阻,致力奋进,则天道必酬勤也。<br />向往"洋漂"的故事至此告一段落矣。有"西江月"一首为证:<br />孤身远渡重洋,<br />单刀赴会他乡,<br />万千艰难问谁晓,<br />甜酸苦辣俱尝。<br /><br />困境犹有梦想,<br />步履堪称铿锵,<br />平生虽无凌云志,<br />五关勇斩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