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04年8月,赴新疆克拉玛依参加由新疆日报社和克拉玛依市承办的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暨中国记者克拉玛依行。先后参观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喀纳斯湖和天山天池、吐鲁番等地。</h3> <h3>十年前的1994年12月8日,是永远镌刻在西部戈壁滩上的一个抹不去的日子。那一天,克拉玛依市友谊宫发生了大火,吞噬了355条生命,而其中288个是中学生。</h3> <h3>在克拉玛依,我们分头作了采访。我和杭州日报专副刊中心的徐晓杭主任一起,采访了一个社区。说来真巧,采访中我居然碰到一位金华老乡。我们都很激动,他还一定要送给我一块他亲手从戈壁滩采来的硅化木(也叫木化石),作为纪念。</h3> <h3>从克拉玛依北行,穿过茫茫的戈壁、草原,翻过阿尔泰山,经过600公里行程,便来到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精华是喀纳斯湖。喀纳斯湖系冰川强烈刨蚀,冰石拥塞山谷而成。湖形如弯月,湖长24.5公里,平均宽1.9公里,平均水深90米,最深处188米。</h3><div>当地牧民中流传着“湖怪”的说法。至于“湖怪”是怎么样的?谁也没真正见过,议论最多的说是一种10多米长、头很小、尾巴像鲸鱼的红鱼。为了解开“湖怪”之谜,有关方面已多次组织考察队进行过实地考察,但无结果。据喀纳斯湖风景保护区的同志说,湖里的水怪,除了怀疑是红鱼之外,可能还有其它怪物,这方面的考证工作还在继续。</div> <h3>生活在喀纳斯湖的是图瓦人,他们是我国56个民族之外的一个部落,只有区区2000多人。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直是专家学者关注研究的焦点。图瓦人素以放牧和狩猎为主。居住的房屋低矮简陋,像星星般散落在青青的草原上。小木屋是用原木垒砌的,下部方正,上为尖顶结构,四周用木板围成木栅栏,栅栏中间用松针和苔藓密封。小木屋有门没窗,冬暖夏凉,很适合当地多雨雪、湿气重的环境。</h3> <h3>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图瓦人就赶着牛羊去牧场放牧,住的是蒙古包。等到深秋时节,他们又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下山,住进木屋度过漫长的冬季。</h3> <h3>图瓦人信奉喇嘛教。关于他们的来历,就像喀纳斯湖的湖怪一样,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喀纳斯是被联合国专家认为“最后一块人间净土”的地方,自然环境无可挑剔。</h3><h3>8月9日,到达这里的当晚,我们参加了篝火晚会。晚会节目很丰富,气氛也很热闹。晚上我还第一次住进了蒙古包,而且还和异性“同住一室”。</h3> <h3>翌日,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喀纳斯湖。听说观鱼亭是观赏这里的湖光山色最佳处,我们便一口气登上了海拔2030米的亭子。举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果然是一幅美不胜收的天然国画:远处,那连接异国的皑皑冰峰,苍苍层林和滴翠沟壑尽收眼底。近处,湖周围那苍翠的针阔混交林与辽阔的山间草原连成一片,繁花盛开,芳草萋萋,湖面上那没散去的云雾似洁白的飘带缠绕山间。我们沿着陡峭的山坡,向湖边靠近,只见在蓝天白云下,湖水的颜色,或深或浅,或蓝或绿,这变幻万千的喀纳斯湖风光,与绿草如茵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森林、轻盈飘荡的薄雾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给人以如临仙境之感。</h3> <h3>秋天行驶在这条路间,穿梭在秋日的绚丽彩林、古朴的木屋村落、发黄的草原牧场……可谓是人在画中行,画在眼前移,一路除了赞叹还是赞叹。</h3> <h3>在天池,和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人民日报社编委丁振海(右三)及夫人(左二),研究会秘书长姚荣启(右一),研究会办公室主任王琴珍(左一)等合影留念。</h3> <h3>到克拉马依魔鬼城已是傍晩了,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凭风力就可以把大地、山坡雕刻成各种造型,似城堡、似人像、似鬼怪、似猛兽,千奇百怪,当地人说天黑后还会听到鬼怪的哭声。</h3> <h3>在吐鲁番葡萄架下留个影。</h3> <h3>在维吾尔族居民家里做客。</h3> <h3>首次看到风力发电的大风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