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张营插队随笔(三十一) 半工半读知青 (不得不改的笔锋,难言之处改用😷) (请勿转发)

松山屋

<h3>永济张营插队随笔(三十一)</h3><div><br></div><div>半工半读知青的命运</div><div><br></div><div>1,前言😷</div><div>2,高一3班李敬萱在永济因病命丧黄泉</div><div>3,高二3班女生刘云为愛情去东北莫力达瓦旗</div><div>4,高一3班刘仁海赴陕西插队</div><div>5,高一3班孙崇正去内蒙牧区插队</div><div><br></div><div><br></div><div>通往操场的门关闭了</div> <h3>1,前言😷</h3><div><br></div><div>同学们见到这个表情,有些莫名其妙吧。就是因为我在随笔中写的,大多都是真实的事。都是在那个插队年代,耳闻目睹的事。我本意事情越真实越好。但牵扯到一些人和事,被提到人总会有不同的看法。</div><div>我感谢三个人,对我提供了帮助。</div><div><br></div><div>①,好友</div><div><br></div><div>涉及到具体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我不想让你写同学的原因,年龄大了不想招惹是非</div><div><br></div><div>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没有问题,少写道听途说的事,人公诸于世。自己收藏也没问题。</div><div><br></div><div>②,一个沒有印象的人</div><div><br></div><div>这个松山屋,张诚,不像知青,倒像3.15记者,张营公社的所有村子他都去过,大部分人他都见过,所有的消息(大 小 明 暗)他都知道,按他的岁数也70了,能人!</div><div><br></div><div>@刘大夫 ,我见过他,那时候他正在追王玉淑,但不知他认识那么多人,知道那么多事,他说彭世毅不下地干活,在家做木匠活,看来他也不下地,个村串去采访</div><div><br></div><div>③,好友</div><div><br></div><div>张大哥好!张营村轶事请不要再传了,现撰稿人己构成民事上的侵权。烦请立即修改内容,不要轻易有损于他人评价,外号经夲人允许可提。另,正面回忆插队往事,让活着的老知青有条件自愿发挥正能量。将冯强那段删了!</div><div><br></div><div>首先我对我写的人,如有不恭之处,表示道歉。我会慢慢的改正。我法律知识淡薄,现在也不可能再去学法律了。</div><div>从2017年4月4日开始,以后写的东西我全都会注意这一点。</div><div><br></div><div><br></div><div>通往操场的门关闭了<br></div> <h3>2,一个半工半读知青命丧黄泉</h3><div><br></div><div>刚到永济插队半年,西敬大队的高一3李敬萱不知道吃了什么不洁食物得了中毒性痢疾。本来已经送到县医院抢救,有了好转 。突然病情恶化,未能抢救过来,结束了他的年轻生命。</div><div>这是我们插队到永济后第一个因病去世的北京知青。他从北京出来后再也沒能回到北京。</div><div>李敬萱是半工半读的学生。他完全可以不来永济插队。但是当时有志青年志在四方,不少革命青年为了理想,为了梦想,去追求自己的幸福。</div><div>今天恰逄清明节,愿李敬菅和所有已故的插队同学在天堂快乐!🙏🙏🙏</div><div>(😷不能明言之处,望见谅)</div><div><br></div><div><br></div><div>半工半读教室</div> <h3><br></h3><div>3,高二3班女生刘云追随爱情去了莫力达瓦旗</div><div><br></div><div>还有一个是高二3班的女生刘云。</div><div>当时刘云住在图书馆楼上的女生宿舍。她个子不高,身体很健康。梳着短发。我没跟她说过话,但是我知道这个人。</div><div>1968年夏天,高三4班王兆普,王诗义,张文克等人东北莫力达瓦旗插队。那时候好象学校没有组织去莫力达瓦旗插队。我的幼儿园,小学同学有去莫力达瓦旗插队的。我在东城区的女12中,女13中,65中。西城的31中的同学们都有去这块黑土地上插队的</div><div>插队期间我和高三4班的老板最熟。返城后和高三4班的王兆普(后改名王义)来往最多。曾经和我们班王小晋,王玉淑共同组织了39中同学在丰盛办事处所属歌厅的一次聚会。那次聚会老同学来了真不少。我见到了闫亚平,陈杰,周黛文等人。</div><div>后来据王义跟我说。他们插队时刘云也跟着去了。到东北之后才知道刘云是看上了王诗义了。插队后不久刘云就和王诗义结婚了,並生了两个儿子。</div><div>但是王诗义在东北黑土地上英年早逝,留下了刘云孤儿寡母。后来不知道调到哪去了。</div><div>王兆普从东北回到北京,在丰盛办事处上班,当个科长。</div><div>退休后,他曾去过东北莫力达瓦旗。他听当地老乡说,刘芸和王诗义的儿子曾回去过。将王诗义的骨灰迁走了。具体地点,老乡也不知道。</div><div>昨天我写了一篇追忆母亲的文章。高一2班汤允卫看过,十分震动。当即给我打电话,与我回忆当年文革期间,他见到我母亲的情景。那时高一2班几个同学和我很熟,我插队后他们经常接送我往返北京和山西。汤允卫对身处困境时,我母亲仍然保持一个处世不惊的高级知识分子形象记忆尤新。</div><div>在谈话中,他也提到了当年王诗义和刘云插队时的情况。因为他哥哥在莫力达瓦旗宝山公社插队。</div><div>由于生活所迫,王诗义离开了宝山公社,到另一个公社开垦荒地。那里只要是中下种子,也不用做田间管理,到秋天就去收粮食。处住的是两间简易房。也许劳累过度,体力透支。在学校时身体倍儿棒的王诗义,早早去世了。</div><div>祈祷他在天堂过的好。</div><div>祝福他的遗孀刘云和两个儿子,过上幸福的生活。</div><div><br></div><div><br></div><div>图书馆楼,二层为女生宿舍</div> <h3><br></h3><h3>4,高一3班刘仁海去陕西插队</h3><div><br></div><div>当时同宿舍的,高一3班的刘仁海是个特别规矩文静的学生,外号叫"小姑娘″。</div><div>刘仁海身材不高有1米72左右,文革中积极参加运动。有时写写大字报。是个文文静静,规规矩矩的学生。</div><div>他出身是资本家,所以思想上老觉得背着沉重的包袱。我不知道半工半读文革中同学们之间是什么情况,但刘仁海在同学们眼中还是一个不错的学生。 由于同住在一个宿舍我们每天都见面。他很少有笑容,成天沉言寡语。</div><div>我到山西插队后,有一年北京市街道老太太对知青回北京,采取轰走政策。我也不敢回家住。这一年回北京,象打游击似的躲在了顺义。这时我才知道顺义的稻米很香,很好吃。不亚于天津小站稻。像我这个年纪的同学,从小就知道天津小站稻。一个是可能是慈禧老太后吃小站稻,另一个也可能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出了名。</div><div>虽然人在顺义住着,有时候也想进城看看。回北京后为了躲避街道老太太。高一2班孙孝治陪我又回到39中西什库宿舍住了一晚上。</div><div>那天和半工半读的同学聊了很多。从他们的口中知道了"小姑娘″去了陕西插队。"小姑娘″属于68届毕业生。他完全可以留在北京低压电器厂工作。文革时代因为他出身资本家,对前途一片渺茫。和他哥哥一起去了陕西插队。</div><div>后来听半工半读小蛤蟆说。由于他很老实,常被大作家刘绍棠的弟弟欺负。有一天壮胆喝了不少酒,酒壮怂人胆。酒后拿镰刀砍傷了刘绍堂的弟弟。然后跳崖自尽,命大没摔死,因为都是黄土地。后来自首入狱。</div><div>我从到山西插队后再也没有见过他,祝愿他在有生之年一切都好。</div><div><br></div><div><br></div><div>半工半读教室前的核桃树</div><div><br></div> <h3><br></h3><h3>5,高一4班孙崇正去内蒙牧区插队</h3><div><br></div><div>我一直以为半工半读只有三个同学当了知青去插队。</div><div>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昨天我和陈杰通电话时。他提到了一个叫孙崇正的同学在內蒙牧区插队。陈杰和他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div><div>孙崇正这个人,我还真认识。</div><div>文革期间,他在延安公社动态组。我就是那儿,认识张天奎,王永革,孙崇正的。当时冯营村的郝鸿秀在那里刻钢板,郝鸿秀刻的鋼板质量非常高,刻的字也十分秀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iv><div>孙崇正也住在39中西什库宿舍。他个子不高,有一米七左右,不知他是不是有小儿麻痹后遗症,有一个腿有点儿残疾。 </div><div>听陈杰说后来北京招教师,他从内蒙考到北京当教师了。</div><div>1992年校庆40周年时,在学校和同学们见了面以后。中午各个年级组织在饭馆儿吃午饭。高三年级在阜成门考鸭店。当时那里的经理是半公半读了一个学生。</div><div>半工半读也有几个同学也在那个饭馆吃饭。其中就有孙崇正。因为都在同一个宿舍住过,彼此都认识。互相握了握手,干一杯。那时我一直以为他在北京低压电器厂工作呢。</div><div><br></div><div><br></div><div>半工半读教室</div> <h3>好友点评</h3><h3><br></h3><h3>昨天看到您的插队随笔,其中李敬宣让我记忆犹新,我们插队的第二年初夏,得知西敬村的同学因病去世,在那个年代缺医少药,得不到很好的医治,以至命丧黄泉,无疑问对我们知青也是重重一击。在参加李敬宣的追悼会上,知青哭成一片。一晃儿近五十年了。敬宣,天堂安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