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装裱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书画墨妙必须经过装裱才便于收藏、流传和欣赏,因而装裱技术的高低,绫绢色彩的选择与装裱形式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h3> <h3>魏儒</h3><h3>山西武乡人</h3><h3>1963年生于浙江杭州</h3><h3>曾做汽车及汽车配件营销十余年</h3><h3>书画装裱、刻字,兴趣所致</h3><h3>偶有弄墨 也只是胡涂乱抹</h3><h3>作为茶余饭后打发时光的乐事~</h3> <h3>如果说画面是中国画的灵魂,
那么装裱便赋予它以血肉。
血肉保护并丰满着灵魂,
灵魂得到神采和升华。
装裱随中国画的发展而发展,
它背靠中国画发展的“大山”,
却从来没有“好乘凉”的惫懒。
它用它的勤恳,
为我们封存画里画外的旧时光。
</h3><h3><br></h3> <h3>一分耕耘</h3><h3>一份收获</h3><h3>天道酬勤</h3> <h3>有打瞌睡豪杰</h3><h3>无不读书神仙</h3> <h3>【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h3><h3>唐 · 灵一</h3><h3>野泉烟火白云间,</h3><h3>坐饮香茶爱此山。</h3><h3>岩下维舟不忍去,</h3><h3>青溪流水暮潺潺。</h3> <h3>事须渐修</h3><h3>道可顿悟</h3><h3><br></h3><h3><br></h3> <h3>夏至</h3> <h3>1</h3> <h3>2</h3> <h3>3</h3> <h3>OK</h3> <h3>韩公四宝</h3> <h3>文房第‘伍’宝,裝裱魏老师的工匠精神</h3> <h3>就地取材</h3><h3>画框材料</h3><h3>巧妙绝伦</h3> <h3>【工匠精神】</h3><h3>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h3> <h3>‘婊’挂历</h3> <h3>Beautiful</h3> <h3>安坐乐爷</h3> <h3>砖雕</h3> <h3>细节决定成败</h3> <h3>工作之余</h3><h3>随笔作画</h3> <h3>一块‘烂木头’</h3><h3>做成工艺品</h3><h3>好像有了性格和灵魂</h3> <h3>装裱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 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据现存文书,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 " 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 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褫,楮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足见唐代对裱画的重视。其时,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从此我国的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在异国生根,开花,结果。五代时,装裱技艺进一步发展。到了北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列入官职,成为文思院六种待招之一。皇家的倡导下,在书画家,装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著名的 " 宣和裱 " 的格式。这标志着我国书画装裱技艺遂传入民间,特别在明,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广州、湖南、湖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h3> <h3>书画装裱的设备及工具</h3><h3>(一) 工作室(亦称装裱间):要求: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h3><h3>(二) 挣墙(亦称大墙,挣板):用于贴平,挣干画心,裱件和各种装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风、干燥。</h3><h3>(三) 案台(亦称装裱桌):要求:台板木质坚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80厘米左右。</h3><h3>(四) 晾架(亦称晾竿):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复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等。</h3><h3>(五) 拷贝桌:玻璃桌面,内置日光灯,用于揭裱残破旧画。</h3><h3>(六) 人字梯:用于裱件上、下墙时蹬踩。</h3><h3>(七) 排笔: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等。</h3><h3>(八) 棕刷: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裱件上墙等。</h3><h3>(九) 裁纸刀: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h3><h3>(十) 界尺和切板: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h3><h3>(十一) 锥针和镊子:用于方正画心、挑除杂物等。</h3><h3>(十二) 启子:用于揭启挣在墙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h3><h3>(十三) 油纸(亦称浆纸、隔糊):用于镶嵌边料隔浆糊用。</h3><h3>(十四) 砑石(亦称磨石):用于裱件背面砑光、磨平。</h3><h3>(十五) 蜡板:用于裱件背面砑光时磨擦画背。</h3><h3>(十六) 其它工具:剪刀、掸子、叉子、喷水壶、箩筛、木锯、电钻、钳子、铜线、面盆、毛巾、毛笔、颜料、墨汁、调色盘、塑料薄膜等。</h3> <h3>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装裱业一度出现了衰落。后来,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设置了书画装裱机构,七十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画装裱如同被唤醒的春风,一改往日的沉寂,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在装裱工艺及用料方面,亦进行了许多探索与改革,正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迈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