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英红水头村

帆船

<h3> 英红镇的前身为英红华侨茶场,始建于1951年,英红是广东省拥有归侨人数最多、国有土地面积最大的侨镇,侨乡特色十分浓郁。"英红镇经历了劳改场-省直"五·七"干校-知青场-华侨茶场-华侨管理区-镇的六次沿革!”</h3><div> 2003年1月,清远市实行转制改革并将其下放给英德市管辖,设置为英红镇,仍保留英红华侨茶场的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并办公。</div><div> 英德红茶 出产于广东省英德市,“英德红茶”是与“祁门红茶”“云南滇红”齐名的三大红茶之一。</div><div> 英红九号的主产地英红镇,地处亚热带气候圈,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均气温20℃,年均日照1862小时,年均降雨量2000mm,冬无严寒,夏无酷署。</div> <h3> 水头村委会位于英红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全村面积约80平方公里,村委会共有19个村民小组。</h3> <h3> 春日雨后的一天,踏上了并不熟悉的水泥路,回到了已不太熟悉的村落,圆了久违的梦。</h3><h3> 四十年了,再到英红水头村走一走的愿望,始终是放不下的一大心事。不久前,与原社教工作队的朋友一齐重游了一趟曾经生活过一年的英红水头村。</h3><div> 汽车在平坦的水泥路上飞弛着。在舒适的车内,大家不约而同地聊起了第一次进村的情景。那一年,除了农村生活,我们脑子里再也没有其它可以回忆的内容。四十年前这里只是一条羊肠小道。那时,我们作为农村社教工作队员,只是一群十六、七岁的城里人。水头村原归属横石塘公社(现为镇)管辖,当时是横石塘公社(现为镇)最偏远、最贫穷的村。我们从镇上出发,大家手提肩挑着行李。天上正下着毛毛细雨。使得这条羊肠小道更加泥泞,更加艰难,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生产大队(现为村委会)唯一的一辆中型拖拉机,由于雨天又出不来。在经过一座大山时,热情的村民徒步赶过来接我们,把行李往他们身上扛,我们像见到了救星一样如释重负。</div> <h3> 水头村在英德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内,四面青山环抱,崇山竣岭连绵数十公里,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只能由两山之间的一条山路进入,和外界的接触就靠这条路,真有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进入水头看见的是犹如一口大锅,十多条自然村依山而建,一条青澈的山溪,穿行而过。冬天里,你会感受到水头凛冽的寒风。有言道“水头的风,南华的钟”。现走在村道上,看着原始纯朴的民风地貌,小河涓涓流水,岸边风景如画,天空炊烟几缕,远处云雾蒙蒙,地平线渐渐消失,天地浑然一体……闻到那种久违的浓烈乡土气息!爽!真正的风景在水头,在心里……</h3> <h3> 位于英红镇水头水联村的“云水谣”景区,这里依山傍水,自然村落围绕,具有独特的田园山水风光,有“活在田园中,人在画中行”的感觉。</h3> <h3> 这里的村民,有着热情好客,淳朴纯真的民风。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这些从未体验过农村的艰难困苦的城里人,确是不适应。而村民有什么好吃的,都会拿来给我们。对水头的感触,对村民的感情,确是难以一一道来。</h3><div> 离开水头时,月亮已上了山尖,夜色下的水头更显宁静详和,我爱这片宁静的圣土。</div><div>&nbsp; </div>

水头

英红

英红镇

村民

华侨

茶场

村委会

现为

英德红

英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