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只是被路过的德土安 ---- 给导游小雅的信

秋语

<h3>给小雅,以及一同走过的旅伴……</h3> <h3>  小雅,你好!希望这封信的内容能给你带来愉悦。 </h3><h3> 我们间的相识有点不合时宜。那晚,你身着深色条纹的阿拉伯式长袍,肩臂部还缀黑红几朵花,长辫梢却扎着中国旧时女孩常见的洋红花结,简朴又素雅。你说,你这是柏柏尔人妇女特色着装。我猜想,这中外结合的打扮显然是你刻意的,你想用突尼西亚原住民柏柏尔人的礼装和典型的中国女孩装束,来拥抱来自远方的同乡,在别样的摩洛哥土地上。 </h3> <h3>  可惜,我们似乎有点不领情。上车、找座、坐下、垂头、闭眼……而此刻,你还在作欢迎词和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你语声由响到轻,直至消失……哦,请原谅,小雅!这并不是我们的不在意,你这费番心思的打扮和忍受寒意等待多时的接机,或对你入境事项致辞典礼的不敬,确原于此时我们已心力交瘁。因为有可理解的近六个小时的飞机旅途劳累。因为有不可思议的摩洛哥入境需费时二个多小时的等待。长长的进关队,开的三个关口,验证官时有离席,时需代人填写入境卡。站着累,男的歪腰硬撑,女的蹲地拖沓。再转碾寻行李换外汇。离开卡萨布兰卡候机楼己半夜,还有一个半小时车程需赶去首都拉巴特住宿地。九月下的北非午夜竟凉气袭人,单薄的衣装,倦怠的身心,清亱之下,七倒八歪地在迷糊中侧转寻找尚能舒坦片刻的位置,看窗外残存的机场余光,迅速逃夭的路边灯饰,任日后伴有一周的大巴,在万籁俱寂的异乡原野,在期望多年却不能窥视何物的黑墨中爬行。此刻,恐怕只能用这几个字来描绘:人在旅途,身不由已…… <br></h3> <h3>  然而,当我在站在直布罗陀海峡边,听地中海的海水暗吻着大西洋的浪花,见闪烁灯光的那斯帕特尔海角灯塔,却沮丧未能见到最为壮观的大西洋日落景观。这,自然怨不到你,小雅!谁让我们在艾西拉旧城皮货摊担搁了太多时间的买买买?!<br></h3> <h3> 在车亱行丹吉尔城区,灯光一路璀璨,路堵了,车缓行着,大伙指点着路边同方向一男三女勾肩搭背的模样,争执这三个女人中谁大谁小,以那男人与那女人排列顺序来猜测其亲密度(摩洛哥允许一个男人可娶四个老婆)……这迷离又梦幻的都市风情,那有点守旧的伊斯兰味道。 </h3><br> <h3> 更有在舍夫沙夫的蓝精灵世界,掉队的我,踩着高低不平鹅卵石,找不到断线在何处焦急心情。电话里听不清你讲的宾馆名称,而蓝,依然张扬,铺天盖地的,像一路伴走而来的地中海尉蓝海水,将自己淹没而无法呼吸……<br></h3> <h3>  自然,还有嘈杂密不透风的菲斯街巷,黄褐色城墙留存几重历史斑驳的梅克内斯,以及拥有世界第二大海上清真寺著称的卡萨布兰卡……日后所见所闻,一步一移的美景,一个胜一个的惊喜,让我深感被荣称为北非花园的千年古国之美,也得出自以为可用毛驴(经济)和清真寺(政治)可慨括这个国家所有的想法。而这些,足以抵消那晚心情不快的小小印记。<br></h3> <h3> 而你,同样给我惊喜:每日,你总是以一种新的装束出现在我们面前,长辫梢扎花结是你的常态,美发飘逸另有番风情。也不仅仅因这种服饰,你用你超越一般导游范畴的努力和热情,让我们成了好友。只是可惜,感觉中,你之后似乎没再穿过那套柏柏尔人的长袍外套,让你比柏柏尔人更像柏柏尔人……</h3><br> <h3>  现在,在提笔与写下这些,又该如何与你讲述我这次摩洛哥之行的感受?小雅!<br>  旅行如在看一场美剧,纷沓而来的故事场景让人激奋,当剧院散场,一个人走上街上,天又飘起雨丝,会有点寂寞。  那剧中(旅行中)人与事浮现,此刻心情恰如: 夜雨正浓/斑驳光影夹在雨丝内/在车灯照射下/像刚演译着故事/时而放大,激荡/ 时而消失,沉默/我故事中的那位女主人/今夜你是否继续孤独/在雨中徉徊/期望爱神出现/。 一个不可能的故事结局/生活平淡而还得继续/秋雨让人冷静/无数的生活细节/像雨丝那般稠密/终于弥漫了我的遐想/只剩下脚下/踩着水花的吱吱声。</h3> <h3> 所有的冲动终将平息,从迷离和幻觉回归于油米酱醋这样平静的日常生活,此刻,这个旅程中一个城市的经历,却在不自不觉中走进了我的视眼,它并非是整个戏的主角,或一个章节的高潮,充其量最多只算个过场,但其间的细节却时时浮现。有如像牛在反刍一样,我细腻地回味着它那每一丝的甘甜和模样,它便是被我们所忽视的,在整个摩洛哥旅程中,仅作为中途休息的逗号,或称为工场咖啡站的徳土安。</h3><br> <h3> 小雅,那天我与Hannah(一位执着认真且勇敢的女建筑设计师,我同去的游伴。她对摩洛哥情有独钟,回国二个多月后,又孤身一人去了摩洛哥自由行)聊起我想写德土安老城的人和事,她问我为什么,我沉默了,是的,为什么?它只是一个被路过的城市,在丹吉尔(北非港口城市,在直布罗陀海峡边,距大西洋对岸西班牙仅十三公里)和舍夫沙夫(蓝色古城,著名旅游胜地)中间,旅行社的线路设计一般只作为用餐体息点安排,网络上也少见其状态介绍。 </h3><br> <h3> 小雅,我很难跟你解释,最终将德土安(这个地名一听也挺土气的)作为我这次写摩洛哥行游记首篇的愿因,只能用二个托词:感觉!</h3> 在去摩洛哥前,我许多资另星的资料中,归纳出有关德士安的相关信息:德土安(Tétouan)市是摩洛哥北方地中海岸的商业重镇,原先是一座罗马古城,14世纪时由柏柏尔族人加以扩建,15世纪时遭入侵的西班牙人破坏。1860年后,成为西班牙的保护领地,因靠近直布罗陀海峡,而使商业贸易非常活跃。1956年后重归摩洛哥怀抱。 <h3> 不知该如何跟你谈起初见德土安的感觉,那应该从去德土安的路上说起。</h3> 有印象吗?那串红?小雅,这张扬!这浓烈!这血的瀑布在狂泻似剧烈料动!这始终居中心位置的粗壮五笔勾成的绿色星形……在原野,在山坡,在路口,一路延伸,一团团,一簇簇,像要把白日也烧成红的火!让人激奋,让人血涌! <h3>  这是摩洛哥的国旗在飘扬,被地中海的海风鼓得嘶声吼叫!从未见过的情景,这是条漂亮的二号国道,平坦干净,隔离设施完善,不敢想象能在非洲见到这高等级的公路。旅行车从丹吉尔开出离德土安一半路途起,迎面而来便是这持续不断的国旗阵,一直延伸到德土安城区,包括离开德土安城区还有小段。我仔细观察下,这摆阵也有规律:长线路上通常三公里左右,有一柱底窄上斜的三面国旗陀,而在路口中央的环行圆盘中央或十字交叉口路边,则是由六面国旗阵所组成。这些国旗摆放的距离和角度都一样,想必有固定统一的底架和规则。而且国旗都是簇新完整红鲜的,应是新设的,或有机构在作检查更换,以保持完美。这种地方政府性的行为令我有所思考,因为据我所知,相对而言传统观念强烈的摩洛哥人,国家观念较淡薄为,远不如家族、家庭和区域的观念强烈,而当地政府用这种方式来培养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同时也让外来旅者感受到当地国民对国家的责任感,这样国旗阵,又在其他地区并末见,这就让我对德土安大区管理者有另眼相看之感。</h3><br> <h3> 一只巨大的鸽子塑像屹立在里夫山脚下,这是德土安的城标。这是德土安最先给我富有寓意的诠释,代表美丽和企望和平的象征。又暗示受安达鲁西亚文化的影响,德土安有摩北部“小白鸽”美称。这白鸽的艺术造像,综合着阿拉伯-安达鲁西亚双重文化传统影响和古典艺术的体现。</h3><br> <h3> 旅游车进了城,我们下了车,穿过新城区走进老城区,和许多摩洛哥城区一样,德土安也是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并存的典范。因它离西班牙仅一海之隔,有年久的西班牙保护领地记录,受西班牙人的钟爱和文化的影响(但至今距德土安不足40分钟陆路车程的休达,至今仍归西班牙所属,成欧盟在非洲大陆唯一两块飞地之一),当地人大多会说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也不足为奇。</h3><br> <h3>  走进城区,即可感受到活力十足,富有特殊的南欧摩尔风情。整洁的西班牙式城区,坐落在山城的最底下,环绕在3个清真寺和4个尖塔之间,以广场为核心地带,周围有许多咖啡店、茶座和餐厅,是人来人往,人看人的热闹地方。</h3><br> <h3>  而要看德土安古城全景必须上高处。在得土安用午餐的酒店阳台,我有幸寻得这个机会。站在酒店阳台望去,古城依山而建,由两大片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形庭院建筑群组成,漂亮的白色房屋鳞次栉比地排列在山坡上,清真寺尖塔映衬于蓝天下,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老城围墙绵延,7扇古城门通向城内,城内街道由很多拱形门廊串联起来,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纵横的街巷连接各城门、广场、清真寺、旅店、商业区、手工艺区和住宅区。房屋的规划和建筑深受中世纪安达鲁西亚摩尔建筑风格的影响。<br></h3> <h3> 小雅,如果说初入德土安时,还有一些可根据原先理性知识对所见所闻略作判定掌握外,那一旦踏进德土安这狭窄的老城区街巷,脑中所有的理性积累,在急怱怱的赶路脚步声中消失怠尽。这是生平第一次走进阿拉伯的麦地那,也是对你所有的视觉、听觉、味觉的一次挑战,迎面涌来的是,要说的,是理不成条理的,只是种混沌的感觉,一种拥挤、深窄、重沓、老旧、粗陋的陈年旧帐味道,而且是这七荤八素感觉被漩涡般交杂一起,令人压抑。这些感觉的源由,便是这繁复易人迷失的密如蛛网城区,据说,这便是十三世纪柏柏尔人建造的城区模样。</h3><br> <h3> 老巷道路不宽,但足够四五人併排行走,巷两边是三四层高(也有低矮的)的楼,外表均涂砌成白色,或许这样做目的可让因阳光被隐蔽而暗阴的街巷变亮堂些。透不进阳光的街巷,加上很多需跨巷的横式楼房,均需由许多圆弧形或三角形拱形门廊来串联,故形成层层叠嶂的繁复感,让本就幽静狭仄的街巷越显深远。</h3><br> <h3>  当然,也不是所有街巷都是这样,在几段落稍宽的巷,又没横跨的楼遮挡,阳光自然多些,又因街路是顺山势朝上而建,这些区段,眼光可以透过层层穹隆的墙,越过横跨的骑楼,见到蓝天下的山坡。在沒压抑的巷道间行走,呼吸自然会舒畅些,心情随之开朗了。此刻,有心思去欣赏些墙上旧式街灯,仿佛又回到站在当今年代望见旧时光如何悄然溜走的感觉。<br></h3> <h3>  巷道深窄,没方向标牌指示,没门牌号码,一切似乎有点杂乱,就如墙头那二盏路灯,并例着,讲不清楚那盏会亮,那盏灯只是装饰?而又为何新旧并存?只看到规范统一的与别样出众的两个模样,如此不协调存于同一穹门下。或许这便是包容新旧文化共存和冲突的传统,在日常生活理念的形象扩散吧。</h3><br> <h3>但,似乎在无次序中仍有规矩和门道,在冥冥中起着作用。就我脚下这条道,两边横的是浅色石块,中间两块竖的是深色石块,一路排序都是这样。但过一个街口转到另条街时,中间可能是一块,或三块、四块或五块组成,这变化中的条状石块排列多少便是一种路标。当地导游告诉我们,这最大数子排列就代表出城的道,反之,则可能是条死胡同。这让我联想起水浒传中的祝家庄,宋江要打祝家庄因不知庄内道路机关而屡屡受挫。而德土安也保存着这不被外人所知行路方式,便因其民族口口相传的默知特性所至。 </h3><br /> <h3> 当然,也有例外,这便是无论你走到那里,抬头可见的宣礼楼。这高高耸立的正方筒管状顶部尖塔式建筑是麦地那最高最多最令人注目,每日由宣礼员(现改放录音)按时登临,召唤穆斯林每日五次面向麦加方向朝安拉祷告五次的礼拜。这到时便响起的不知其含义的声音,让我们这些外来者感到神秘和一种心灵被清洗的感觉,虽然现在己见不到穆安津在宣礼楼阁上的身影(我倒很愿意看到这种异族宗教礼仪),但一见这宣礼楼,马上让自已清醒意识了,自己现在处于伊斯兰宗教势力下。宣礼楼确是伊斯兰文化的符号。</h3><br> <h3> 而我们在德土安旧城区最能直接感受到的,便是在迷宫般街巷中,挤满商铺的旧市场,和琳琅满目具有阿拉伯特点的商品。在这里,可以说是无所不有,你可以买到你日常生活的一切,铜器、银盘、陶器、食品、菜蔬、衣着、饰物等,包括穿过的旧衣旧鞋。当然,还有许多现做现卖或可订制的裁缝、木工等手工艺品商店。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当地最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所用所吃所需的物品以及传统的生活习性。包括他们对外族人的礼仪和举止。包括政府对市场管理的方式和社会经济形态和处于阶段水平等……总之,当你仔细有意识观察所见所听所感觉的一切,你便可以得到任何书本和传闻中所不能给你的,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第一手该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及国民生活水平状况的蜘丝马迹。</h3><br> <h3> 这里摆摊似乎并不需什么行政审批手续,一辆车堆些货物即可售卖,甚至在行人道上摆几双鞋,便是摊位一个。普通百姓的谋生就这般方便,也十分无奈,因为在这个高失业的国家,普通民众的生活还是很艰辛的。尽管这种个体经营一统天下的状态与我们都市奢侈高档百货与连锁超市、便利店和电商相结合的现代商业业态差距甚远,但也适合并方便当地民众生活所需。</h3><br> <h3> 有手艺的人还是有市场需求的,在我们经过的理发、木匠、制衣等小作坊门口,见到的业主都是忙碌的。</h3><br> <h3> 这里的市场物品也是丰盛,尤其是干果类真是品种繁多,令人垂涎。</h3> <h3> 那间专卖线头的小店,其品种和色彩之繁多及艳丽,即便是久居上海的我,也末见过这般浩繁如堵样子。这状态令我想起以前看过的那部“时间的针脚”为名的西班牙电视剧,它以二战为背景,讲一个在马德里开裁缝店的女主人希拉,在自身财产被骗后还遭污陷通辑,而逃到德土安,以其精湛手艺赢得纳粹军官夫人好感,最后回到马德里。这故事本身宣扬的应安身立命道理,有点老套,但画面较唯美,又讲的是德土安,故让我联想或许剧中的女主人希拉,曾经在这家店铺这里挑选所用针线物品。我这么想,真有点爱鸟及屋之感。如今,虽说时过境迁,但德土安老城区还保存这般迷惘中的旧样式,令人感到这里的时间针脚线是如此拖沓,如此的长哇!</h3> <h3> 而他们的娱乐场所或数量少之又少,又那从简陋,缺乏吸引力的富丽堂璜的装饰。想起那日傍晚天已黑时,我们旅行车经过菲斯旧城大门,见人潮般的阿拉伯人就墙根集聚,也没见到什么卖买货物集市,只是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h3><br> <h3> 在巷口我见到有几个年青人在闲逛,这个国家注重教育,但经济发展缓慢,年青人就业困难,一些青年便聚集在旅游区,做起观光黄牛,虎视耽耽地算计身处异地可怜的观光客,一旦未达目的,便言语骚扰,网上所流转防骗攻略所述也有一定事实依据。但当我迅速用长焦镜头对准远处坐在门栏上青年,想来个拍了就走的抓拍时,没想到那俩青年却善意的对我扬扬手,友好地与我打招呼。看来,有时我们也太受负面消息的影响,忽视人本质所存的善,把人家想坏了。</h3><br> <h3> 坦率地说,当地通讯等电子技术还较落后,青年们手机大多用的是老旧的诺基亚,即便是智能机也是几年前水平的,也沒正牌的充电宝等这类时髦货。,故有了个随身听,也便有了可以摆样的资本,这也是人之常情。</h3><br> <h3> 但,同世界其他地方民众一样,德土安的人也在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着这个同一星球中的其地兄弟姐妹。在酒店阳台望去,一幢幢白色小搂顶上装着无数同一角度倾斜的盆式卫星天线,在与一根根凉晒着各式新旧不一的衣衫中,显得是如此突兀,却具有象征意义。也许,这个国家还缺乏财力或想法让光缆通到每家每户,但向往世界的心愿让这些民众甘愿将自己饭碗的食物分出几匙。</h3><br> <h3> 当我们这支端着相机,举着手机,女的衣着艳丽,男的短身打扮的异族队伍,如条状麻花般左顾右盼地在狭窄街巷快步扫来时,那些迎面而来的当地居民都友善地闪在路边,有的还报个微笑。沒有敌意,没有鄙视,没有怨意……这似乎是这个民族对外来者惯有的习俗,我们,这支六男十三女来自万里之外的东方观光客队伍,也同样用友善的微笑作以回报。</h3><br> <h3> 当然,我们也有被不习惯眼光注视过的经历,在街心咖啡馆前,一长排中年男人悠闲地坐着,平日漫无目标的眼光,此刻都注视着从他们面前经过的我们,从迎送到注视再到送视,这似有似无的目光真有点让人惶恐。当然,我也知道这是当地人慢生活的习俗,且只有男性的权利,男人,除上班,大多时间可以在咖吧无目标地闲坐。</h3><br> <h3> 小雅,当我跨出古城区城门时,你猜我是那种感觉,简单地说,好象迷失在沙漠的羊羔重新踏回去村口的熟悉小道,一切又变的有规有矩起来。</h3> 但我不理解的是街心那钢塑图案又有什么含义,这圆圈中的十字叉,中间的那双眼,和头上翘起的角?是交通指示符号还仅是一种物存在的本身?我弄不明白,如同我看那城门上拐曲的阿拉伯字母,不解…… <h3> 小雅,之所以让我对德土安有好感,还因为在这里首次尝到富有特色的摩洛哥餐食。</h3> <h3> 这是一家兼有住宿的酒店。三层楼,底层餐厅兼酒吧,二三层是迴廊式的客房,楼顶还有露天阳台,可观德土安全景。酒店属天井式的结构,让人视觉通达,心情自然舒畅。酒店用午餐的客人不多,站在三搂栏杆前望下看,见我们这个团队分散在靠墙的餐桌边,边聊边吃。在一个上午的游程之后,有如此舒适的休息点,感觉不错。</h3><br> <h3> 趁等菜空闲,我仔细打量这酒家的布局,结论是具有东方古典色彩和阿拉伯文化相结合的装饰特点。说阿拉伯文化这好理解,看门柱、墙壁、地面、回廊及穹顶等处的纹饰,全部用繁复精细的几何图案,细腻并精致。而要说东方文化,最为代表的便是这坛罐中栽种的那些藤根植物,我坐在餐桌最里面,也可见到二楼拐角那株植物从倒置的木捅中垂下的长长技曼,仿佛在欢迎我们,楼板上还放着多盆大叶花卉。以花草养性正是我们东方文化的特征。</h3> 透过盛茶的水杯,那门帘上的欧式彩色玻璃透过亮丽的阳光。 <h3> 一间有隔断的餐桌上,摆着刀叉、餐碟、酒杯和折成半花状的餈巾,桌上还有盆鲜花。此处的光线有点暗,故亮着几盏幽幽的壁灯,有点小资的味道。</h3><br> <h3> 由此,我发现这家酒店的还有的另面,即优雅别致的欧式贵旅气,我猜想,这是因为受西班牙文化影响,同时,因接待以西欧旅客为主所必须的礼义所需。即便如那前台摆设也有恰巧的细节安排。</h3> <h3> 期望中的摩洛哥大菜终于上桌,在可口的蔬菜色拉之后。,服务员端上个约一尺多高的圆锥形陶罐,掀走那个高帽子,便露出铺满鸡块土豆条等混合食物,我们的朱太太禁不止禁拍手叫好,它便是摩餐中的塔津(Tagine)餐,一种以食器命名的菜名。这类似砂锅相同功能,鸡块因长时间炖煮,吸收了佐料的浓郁香味,相当入味而鲜美,一大盆荤素搭配的菜很快被我们消灭了。</h3> <h3> 我在这酒家有二个最大的收获,一是在该酒家阳台上仔仔细细地观看到了德土安的全景,看着蓝天下这漂亮的白色房屋,顺山势鳞次栉比地延伸在山坡上;看看数不清的清真寺尖塔突兀在其他居所上;看看迎风不规则飘扬的衣衬与一个方向昂立信号设施的交织;看看深巷处那人影在时隐时现……如此美丽的图画,由此让德土安在我脑中留有了个立体式的整体的概念。</h3> <h3> 而第二个收获便是被那艺术化装饰的厕所(在干净、无味等所有卫生功能要求得以满足前提下),半身斜砌白磁砖点缀块黑石,突现出简洁明朗的高色调,完全颠复了我以往仅想从奢华去提升厕所等级的诠释,且化费不多。</h3> <h3> 由此我对这家酒店的状态发生兴趣,四处看了下,在前台进门显著位置挂了两张照片,上面一张是国王一家生活照。摩洛哥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即是国土主体代表又是宗教领袖,并世袭制。穆罕黙德六世国王于1999年接任皇位,他个性开朗,思想进步,推崇简单平和生活。而他的平民出身的萨尔玛王妃,美丽优雅,她当初答应穆罕默德六世结婚条件便是“只能接受一夫一妻制”。在穆罕默德六世统领下,摩洛哥人权记录是非洲和中东最干净国家之一,国王及家人也广泛受民众爱戴,在旅途中许多场所我都见到过这张照片。而下一张,则是全球最大猫途鹰旅游网站的评分证书,这家网站在旅游市场很具有权威性,能被评为4.5分,接近满分,很高的,说明旅客对酒店设施和服务很满意。这两张照片,前张表达店主对国体的热爱,后张则表达旅客对店主工作成效的认可。</h3> <h3>  我又上网查了相关资料,这是叫“里亚德”的酒家,距市中心及皇宫仅十分钟步程,虽藏于深巷,但位置很好,有是麦地那“心”的赞称。二、三层迴廊后宽余地安排着仅五间客房,为世界各地游客服务,网订价每晚约五百人民币,店主是位名叫露丝的女人。<br></h3> <h3>  翻阅网上客人的留言挺有意思,这不仅在于这些住店旅客对酒家的装饰风格与服务的感受与我一致,还在于这些客人文字的描述很有诗味,令人拍案叫好。我摘要几段让大家分亨下:“在一口井的家里装饰历史建筑……延长留港爱的味道,不仅是装饰,工作人员非常热情,乐于助人”。一口井……如此生动地将酒店结构描绘形象了!赞!“一个隐藏的宝石,我己迷上堡垒,壮观的房子,她的房东露丝……期待返回”。用宝石与堡垒来暗喻酒店和女主人的美好及安全,形象又恰当!再赞!“出色的所有角度来看……宽容和原始的装饰……生活与宁静的避风港,我们被压跨……”。用压跨来反讽因良好环境和服务引起的幸福感,真别出一格!真赞!当然,还有很多精彩句,不一一罗列。那我也试着用别致的语句,写几句对里亚德酒店的感受:恨你!仅用一餐饭代价便让我爱上你……那你,又用什么来偿还我这份情债?!有可能的话,你用这些吧!一片梯田上的日落,一杯不加糖的薄荷茶,以及一团混沌的麦地那梦…… <br></h3> <h3> 我在网评旅行者的分类中还知道,住酒店占近60%操西班牙语,我想这与德土安被殖民有关,另在二战时期,有几十万西班牙人到德土安避难,这也许是德土安被西班牙人所钟爱的重要原因吧。而从人常情角度上说,用个不太恰当比方,德土安就像藏有宝贝的老宅,它的旧主人及子孙至今还时不时想来找找吧……</h3> <h3> 小雅,我喜欢上德土安,更因为有件事给我了很大的触动,令我十分感叹和惊讶,这件事我把它用一句话来慨恬,这句话便是:第二十位团员身份是便衣警察(我们团加上领队共19人)。怎么来解释这件事呢?</h3> 小雅,说心里话,我的摩洛哥行是经反复纠结而定的,最终同我成行有四位。一方面,多年来,我很想对占这星球四分之一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异乡同胞作实地了解,实地去接触下所谓的"温和的穆斯林"。要了解世界,走下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国家非常必须的。另方面,却因恐怖分子袭击度假胜地,而有潜在安全风险,更因为制造恐怖活动分子多产于穆斯林信徒中,让众多好友敬而远之。我很清楚地知道这几年恐怖分子在北非的所作所为,在突摩旅行前几日,确也摆脱不了恐袭气氛干扰,如大街小巷可见的荷枪实弹军警,入关摩洛哥时对欧亚女人也需受搜身检查"待遇"。即便在德土安老城区集市上,这种气氛也存在,我以拍买仙人掌果同行为前景,而目的是拍身着军服在身后站岗的军警(在那里你相机镜头绝对不可对准军警的),我这样拍是反映当地恐怖主义幽灵搅局的现实。 <h3> 小雅,那天导游带我们出了老城区,你与导游在接待交接本上签好名回车上问我们:你们知道那穿格子衣服的小青年是谁?我们当然回答是当地导游的助手吧。你笑了,说:他是个穿便衣的警察。便衣警察在一路上保护我们?我惊呆了,我们又不是什么重要旅行团,需要派警察来保护哇?</h3> 我知道旅游业是摩洛哥重要的经济支柱,排在磷酸盐出口和侨汇之后的国家第三大外汇收入,故政府规定旅行团到每个地方,当地政府必须派有处事能力强的当地人(都是饱经风霜的中老年人)带领游览,并需双方做好交接记录。我们团队也是如此,并与地导老人一起的,还有位穿格子衬衣的当地人。那位地导老人一身休闲打扮,并不是在其他城市所见的身着阿拉伯传统长袍,这也足见德土安受西方文化影响。 <h3> 不过,小雅,你这一说,让我回想起进德土安老城区情景。在快进城时,你提醒我们,说德士拉老是一个很容易被迷路的地方,要大家跟紧再跟紧。的确,作为因麦地那老城区著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世界遗产名录中一员德土安,这里刷白的阿拉伯建筑、紧闭的窗户,狭窄的巷子,东一条叉道,西一个道口,如迷宫般的混沌。两边排着满满的商铺,拥挤的人流,熙攘的声响,加上满街的阿拉伯式长袍,和妇女们身着长裙,包着头巾只露脸(有的只露两眼睛),简直进入一千零一夜的世界。</h3> <h3>  我们穿过服装皮件商区,走过卖五金等日用品商店,又兴趣十足左顾右盼地穿过卖五彩缤纷的干果区,最后是卖鱼鸭蔬菜的菜市场。这一路又赶,又看,又拍照,想细看没时间,想买什么,更没门,语言不通可用手势比划,但,重要的怕掉队。这不是瞎话,一路上,队伍被拉长,切割,导游手中的导旗早掩没在前方上下窜动的人头中,幸亏周领队的洪荒之力断后,更有那穿格子衬衣小伙子在岔路口左右阻击,让我们这支小小队伍总算顺利地出了城市,看到亲人般的我们那辆旅行车。</h3> 上车前,不会说当地语的我,只能用双手紧紧握住那位穿格式衬衣的小青年,一再表现致谢。那位小青年憨厚的笑着,说了几句当地语,大概是不用谢的意思。 <h3> 小雅,直到你说起那始终在我们左右,辅佐我们队伍前行的那位是便衣警察后,在我惊讶之余,也一直想弄明白,他是什么时候担任起守护神的角色?!又是什么相貌?!而我,当时确实没一点印象,因为这麦地那老城给我的信息太多太混沌了,直到回国我整理起照片,想不到,他的身影十多次出现在我的照片中,几乎贯穿着我们在老城区行走的整个过程。这也难怪,当初我是左手拿手机,右手抓单反,见啥拍啥。而我通常总在队伍最后,那便衣警察也常在队尾,自然也常成为我镜头中的“俘虏”。</h3> <h3>  他最初出现在我们用餐酒店后小巷的队伍中间,之后一直在我们的左右。</h3> <h3>  后一张是他走出城门,踏下台阶的照片。我们在这里上车,结束了德土安的行程。</h3><br> <h3>  小雅,我一直想看看这位便衣警察的模样,这对我很重要,因为我想记住他,一个穆斯林的警察,一个公务员。我终于在快出城门的照片时段中,找到他转过身子来看我的侧照,这是我唯一有着他最清晰的像片。从照片看,他应有三四十岁,并非我想象中的格子青年。他装束随意,有点不修边饰,裤脚管一只翻边另只未翻。他具有较典型的摩尔人(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通婚的混血后裔)脸型,深凹的眼哐,但眼珠是黑的。称不上刚毅帅气,他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摩洛哥人,但他一路上对我们的呵护和警觉的眼神告诉我,他是名称职的警察。</h3> <h3> 小雅,我至今还有疑惑,那便衣警察怎么会知道我们这个团队?只有一个解释,便是负责接待我们的当地旅行社或当地派出带人机构需将旅行团日程报警局,由此可见德土安当局是很重视国外旅行者的行程安全和感受,故有意识地派了个便衣护卫。也有可能德土安少有旅行团进城,这才特别重视。</h3> 但,小雅,不管什么说,当地政府的重视确实感动了我们。为此,我问你派警察来原因?小雅你答不上,只是说在摩洛哥旅行实际很安全的,你从未遇到旅行者受伤害的事。是的,我想这一个多小时的行走,当地人对我们都热情相迎,并没感到有丝毫的不安。这也许也要谢谢习近平总书记,因习主席与摩洛哥国王会面,给了中国人免签的优惠,大大促使中国人来摩洛哥旅行的积极性。德士安,摩洛哥的小城,传统却又热情,一个不会让你被迷失的老城,就因为它那仍保持着五六百年前的风貌,就因为它对中国游客超过想象的负责…… <h3> 小雅,我在德土安用餐到参观,总用时虽然不到三个小时,但收获却很大,而其主要是感受到了那些普通穆斯林民众的诚朴和善良。当我站在里亚德酒店楼顶阳台,那顺山势而上的德士安老城便一目了然的,而我想弄明白,正是那密密麻麻堆砌如迷宫的白色房子,容存着林林总总那些人?那些心思和灵魂?!</h3> <h3> 在德士安行走的短短二、三个小时,我拍摄到众多的平民百姓浮生像,或许,这仅属中下层穆斯林民众的部分形象,并不能完全释疑我的心思,但多少也能窥视并猜测到这个穆斯林民族的一点心思……</h3> 我也试图从各个侧面去图解这些被摄对象的内心世界,这只是我个人的感悟,也许,有些是我强加的并片面的…… <h3>怯生生的小女孩</h3> 怯生生的凝视/只为了,戳破/隔成另个世界的窗纸/新奇,并有点害怕/那陌生人的眼睛/外婆的手被揪紧/在挤满鸡笼的窄巷…… 别害怕,小女孩/我们也有过童年,同你一样/疑虑、不解甚至惧怕地逃跑/如同惊慌的小鹿/慢慢长大,踏进/阳光里,绿草和鲜花/品尝甜味,有时却被刺伤……<strike><br></strike> <h3>  德土安式的微笑</h3> 狭窄弄堂内,闪在墙边一张张笑脸:笑眼藏在画框之外,只露出描述笑意的上翘嘴角,这是几个中年人形象。显然,那对哥妹俩的笑意则坦率地多。哥哥属见多识广,阳光下那眯皱的双眼,是一种有节制的凝视眼神,应是审视中的欢迎,似乎是。而幼稚的妹妹惊讶的表情将童心无雅表现的淋漓尽致,看那瞪圆的双眼和不自主张圆的小嘴,足见其满腹疑虑。 而被欢迎的对象,便是我们一行:一支身着奇装异服,举着手机、相机见啥拍啥的东方游客。同样的目光,出现在四十多年前,惊讶和微笑并存,但,是我们,面对国门刚被打开而来的外来者。而作为与西欧有密切接触历史的摩洛哥德土安民众,对国外旅行者应属见多不怪了,只恐东方人行者属少见品种,且作为途经地的城市,老城区内闯进这批中国旅者,自然有点骚动。 这种德土安式的微笑待遇在后几个小时我也能感受到,只是让熙攘的街道人流给冲淡了…… <h3>  做V字形的女孩</h3> 你从那儿来?把一身异装的自己藏在阿拉伯女裙之中。你那V型胜利的手势,是否意味不同文化的融合成功?而那友善的笑意,是缘于我们来自不同的角度,却相会在同一个异乡? 坐在以布紧紧裹身的古老神秘国度店铺,你大度地坦露心声,用布识出的语言:爱你…… <h3>正在打开家门的男主人</h3> “这是你的家?” “是的。来坐坐吧!欢迎!” “哦,谢谢!不打扰了,我们还得赶路……” 在街巷铁门前,我俩用眼神对着话。出远门刚到家的你,那旋转的钥匙正开启着这神秘的世界,而我,与你擦肩而过,将继续走向远方…… 但,我在德士安的一个疑虑得到释解:哦,在这拥挤老旧的街巷,住着同样一位风尘仆仆的你…… <h3>  养猫人</h3> 那萌物在你怀中,厚重的笑纹堆积着资深的与猫相伴的岁月。 在德士安山城广场上,一个人看人的闹区,你两眼放光,抚摸爱物,表情痴迷,爱意泛滥毫不掩饰。 ”它柔软了我的心思……"你是这样在想,是吗?养猫人! 九月未的摩洛哥阳光依然光焰,在旧城区入口我与这位爱猫的中年人邂逅,沒有对话,甚至仅是对下眼神,但我明白那张饱经风霜脸上所须臾不离幸福感的原因所在,因为它的存在,那怀中萌物…… <h3>一对杀意正浓的阿拉伯老人</h3> 仅属你俩间的战争,争夺于方寸之间。是吗?岁月在物换星移间逝去,皱褶爬满老者脸庞。 一桌,两人,一道白墙,一付下不完的棋…… 来了,走了,罗马人,腓尼基人,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入侵者,抵抗者,留守者,分化了又同化,或胜,或胜,或和,厮杀总在几枚棋子之间……而德士安便是那张棋盘…… <h3>  坐在台阶上歇脚的老太</h3> 只有被磨亮的台阶才会知道我歇脚的次数。累了,酸了,揉揉肩胛,这么多年,背着不安的生活和一身疲惫,来来回回,在这狭窄的小巷…… 不变的只是古城区小巷的宽度和日复一日的生活艰辛,而变的却是你的容颜。在德土安老城,这位年迈的阿拉伯老太坐在台价上歇下脚,她在不断地揉搓自己酸痛的肩胛,像要给德土安再添堆忧愁,那皱褶蒼老的脸庞写尽了日子的艰辛…… <h3>  广场上的清洁工</h3> 那繁复的墨绿两色阿拉伯特有砖雕与你们黄红两色职业装成明显的反差,你们有旁人所不能进入的特权,前提必须保持所呆地方整洁…… 被市场厅拦杆拦着,我不能仔细研究那水池后所藏的秘密,而我,却有权将你们和那神秘图案的画面一起带回家,并一再揣摩着你俩在相互叙谈私密的话语…… <br> <h3>带奶嘴的幼儿</h3><h3> 为虚无的欲望和片刻的安宁,创造这精巧的尤物,並用项链般的锁链牵着。于是,有了纯真,有了人之初善的眼神,有了满街人群眼中闪烁的留存…… ……其实,我也不是就在满世界地寻找这尤物,同你一样,只为了,为了给我不安的灵魂,找个伴侣…… <br></h3> <h3>推煤气罐的男孩</h3> 你仅是在玩耍?或是场人生摸拟游戏?口含棒棒糖的小男孩…… 未来生活的担子如同这只煤气罐,沉重又危险,你是否从童年便开始演习,並最终承担…… <h3>带花环的女孩</h3> 追逐着你。带花环的女孩。你像只美丽的蝴蝶,随就停落在德士安世俗的铺面门窗…… 风来了,又走了。淡淡的花香味飘浮又迷散,催生着这异乡渴望邂逅的故事…… <h3>  刁烟的摊主</h3> 我没法判明你属那类人种:他一头稀疏软短的头发,还不如唇上下胡须浓密硬直。黑白分明的瞳仁,有黄种人的味道,而狭窄略显勾状的鼻梁又具较典型的白种人特征。 他卖着类似我们乡村集市也常见的用糖水搅拌花生芝麻和熟小米类压制而成的薄片酥糕,穿着表明卫生的白外套,却刁着烟。 他面对买主目光凝神,并沒有急于想出货,那种职业常有的讨好顾客的自卑和恭敬的表情,仿佛他想卖的,只是自己的一种人格,而那支烟,半灭半燃地刁着,像件装饰品,任其自生自灭着…… <strike><br></strike> <h3>卖蜜枣的壮汉</h3> 一种置疑的问号,一个竖着食指的回答……他眼神精忓,身材魁梧,举止威严,那短硬的鬓发从梳理齐整的额角延伸到下巴,有男子汉的那种刚毅。 他似乎应有更符合自身形象和个性的职业,类似警察、公务员、官史等,如果他摊前不是摆放硕大艳红的枣子,我不会相信他只是个卖枣的壮汉。而他颈脖上扁宽的项链和左手腕闪亮的钢表,足证明他的营生很不错。由此,我猜想,这是个有故事的人物…… <h3>卖鱼的老汉</h3> 来吧,来吧,多么鲜活可爱的小魚!多么美味可口的小鱼…… 他蹲在路中,招呼着来往人群。 或许,这些小鱼便是他所有的财产,家中下一顿的口粮或需渡日的一分一厘…… <h3>一个小业主的喜悦</h3> 算一算,这一个上午的收益……不高不低的秤盘,角落被清空的货物,满身的尘土以及微笑的侧影,都平静地告诉我,这上午的付出还值得…… 你期望的也许并不多:一间可让寄生的商铺(或许租来的),一场公平的买卖,一个和睦的家,也许,还有些年少想去做而现在不可能去做的事…… <h3>戴花帽卖菜的老太太 </h3><h3>摩洛哥柏柏尔族人传统的新娘集市上有个识别待嫁新娘身世方法:未婚姑娘戴头饰,不带项链和草帽,而离过婚的或寡妇则挂项链,戴草帽。当地男人最欢迎离过婚的或寡妇,因为他们看中的是女人的治家能力,套用当地一句俗语"女人是帐篷的支柱",这也难怪,男人一年有一半时间需外出放牧。 我不能据此习俗来揣测她现在的婚姻状态,但她那缀满花球的特色草帽却是我在德土安旧城区所唯一所见(包括在日后摩洛哥其他老城区或途中,当地妇女大都用纱巾裹头),这种另类的对美的追求令我印象深刻。她那件外套用条纹和斑块的厚实布料拼裁而成,耐磨又不易脏,一看便知干农家活的。她坐在老城区门道边,脚前堆着些不知名的蔬菜,千年不变的阳光透过城门,留在她身后墙上。 这位大妈,今天的买卖还行吗?看你装钱的口袋缝得那么窄小,得费力才可将手伸进去,是不是日子过得挺窘迫,挺艰辛……我心里在说……</h3> <h3>  在窗后窥视的女人</h3> 这堵老旧的墙,便在我们必穿街巷门洞上方。这墙外表几乎没作修饰,裸露的黄色泥砖,七横八竖的明显裂缝,简单的修补痕迹,给人如同被遗弃村庄的那种荒芜贫瘠的感觉。唯一可赞的便是那扇窗,在年代久远枯枝般木框阳台底部接建的PVC材质的窗,也许,这才是有别于德士安这老城不多的现代材质之一。它方正簇新,虽被几件随意悬挂的色调艳丽衣物所掩档,但仍与千孔百漏的墙体成明显反差。 而她:那个包着白头巾的妇人正扶着那扇窗沿,朝外窥视着。她属容貌相对好看,秀眉下有双略带忧郁的大眼,脸色红润,一看便知是个操劳家务的好手。 她在窥视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街景?!还是在窥视中期望什么?或许只是希望有一天能积点钱,将这堵勉强能挡挡风雨的墙整修得再严实些…… <h3>不需摸索前行的盲人 </h3><h3>不需摸索着向前,那宣礼塔的钟声便是牵手的引路人。 在喧哗拥挤的市场行走,那盲人棒便是请求路人礼让的话语。 而那手腕上的那块表,是给迷失在老城时间的行人看的……<br></h3> <h3>  拣衣架的老妇人</h3> 衣架飘落在地,被拣起……或许,这只是无数次中的一次…… 被拣起的,还有那些被逝去的岁月,还有铜玲般的少女欢笑…… 而如今,只剩下,那些停在苍老脸庞上的皱褶,留在空荡荡街巷并顺着穹拱延伸的那束阳光,以及这些来自远方陌生人诧异的目光…… <h3>街头喂食的妇人与孩子</h3> 生活是如此平凡并随处可见,喂食只是延续生命的一种方式,于是,川流不息的街道便成我们生存的温床。 由此展开,在这里,出生、居住、寻食、恋爱、停留、操劳、奔波……时令转换,日升月落,而街头那间点心店那扇门面依旧敞开,朝朝暮暮,天天如此……<strike><br></strike> <h3>  幸福的博弈</h3> 愉悦的博弈令人幸福,生意可以暂搁一边,输赢也不在乎一时的快乐与懊丧。 这一辈子,只在乎于让兄弟般友情弥满这小小的求生空间……<strike><br></strike> <h3>遮挡面孔走来的女人 </h3><h3>请原谅,我只是在寻找一个可装饰空巷的灵物,无意间将你留在我的镜头里,便有这张“遮挡面孔走来的女人”…… 该如何描述这个场景:古老城区的这条曲尺式小巷,墙面下部被刷成一人高的绛红色,这墙色我之前还没见过,只不过墙壁凹凸不平处被这红色一包裹,就像只鼓足气的癞蛤蟆皮样,样子有点狰狞。这个年约四五十岁,身着紫红长裙的女人正迎面走来,见我们的镜头,便习惯性地侧过脸,用右手遮挡着面孔…… 我知道,在伊斯兰国家,一些中老年妇女是极其反感被拍照的,但请原谅,我,决不是有意的……<br></h3> <h3> 小雅,我又如何来评价这些从大街小巷所看到的穆斯林人形象后,给我的印象呢?思索后,我想用"湿柔甜蜜的仙人掌果"这词作比喻:仙人掌果是我之前所不熟悉的一种沙漠中果实,它浑身是刺,模样可怕,但其果实甜蜜,营养丰富(抗氧化能力较维.C高七倍)。价格也平民,一元迪拉姆(摩洛哥货币单位,约合0.7人民币)可买二个。这带刺却可口的仙人掌果成我们旅行者的最爱,而那穆斯林民众又何尝不是如何?一旦粗浅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便觉得有很多可爱之处,这个因艰苦及贫困条件下产生的教义,让众生有了希望的再生,总有其深刻的存在理由。</h3><br> <h3>  在结束我北非探行的最后那个深夜,我孤身一人游荡在卡萨布兰卡街头,同室老谢怕有危险劝我别去,我对这个国家的治安有信心,也因为我不想放弃最后一次感受北非迷幻亱色的机会。这座因“北非谍影”影片而令人神往的旅游城市,即便快半夜,仍人声鼎沸,但人来人中是否有恐怖分子藏匿其中,或又有那个是观光客打扮的谍敌,我不得而知。路边咖啡厅坐着相互无语的当地人,灯光在店铺中闪烁着诱惑看客,流线型的超现代有轨电车隆隆地来去,路对面的欧式钟楼是我这十几天旅行唯一见到的高层灯饰……这北非的最后一亱,真令人神秘、渴望、困惑又生出几份感叹!<br></h3> <h3> 尽管夜深,广场上仍有许多摊贩在售卖,其中不乏是卖仙人掌果实的,我在一位面相忠厚的中年人摊主车前停下,掏出口袋里所有的硬币递给他,于是,他带皮革手套的左手拿起带刺仙人掌果,右手用锋利的小刀划开,再一只只递给我,由我用手把它送进自已嘴里,于是,一股甜美滑润的感觉充满了我的口腔。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东方人和一个阿拉伯人相互动作很配合的一割一递,并重复十几次,那个东方人还有点自恋,拿出手机对此景在玩自拍……是的,我知道自此可能这生再也不能品尝到这沙漠之果的温柔甜蜜了,我要把这特殊的含有深层意义的味道永远留在齿间和相册中……</h3><br> <h3>  小雅,很感谢这次摩洛哥之行中你为我们所付出的精力和知识,对我来讲,每年去一、二个不同的国度,并尽可能在融入他们真实社会中去细心观察其文化和习俗的形成原因及利弊,以来校正自已的观察眼光。而除此之外,还存个私念,便是下文所写的……<br></h3> <h3>我的自画像</h3> 他也想成为与老城街景相符的一付肖像画,他心里却另有目的。 他想干什么…… 索魂的枪手坐在马车上,长矛挺直/经过街区、村庄/他猎鹰般眼睛沒一刻闭上/勾走一个,又一个/喜悦的,悲哀的,无表情的/那些难以分类的/便存进潘多拉盒子 他沒嗜好,年青的,老朽的/性感的,丑陋的,甚至另类的/他揣测这些灵魂所藏匿秘密/一起高兴,一起哽咽/着迷的每天通宵达旦,偶而/也与人分享,纯属兴趣 他在酝酿一场阴谋,一次复辟/他在把这些灵魂酿成酒/等老了,可以慢慢品尝 <h3>  小雅,文章写到这里,似乎有点啰嗦了,回到原题的中心思想,我之所以将德土安此文作为摩洛哥行的首篇,并与旁人所不同,从被忽视的德土安中引发出许多可写可抒的情感点,这纯属出于对德土安那种平凡日常生活中所隐藏的深刻社会文化及历史沉淀而引起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是混沌的,不能有条有理的仔细叙写,但却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德土安,你真的不该只是被路过的城市!这,只有亲历者才会有这种感受的!也许下面诗文,才能真正表达我的真心所想……</h3><br> <h3>  唯有感觉才是真 </h3><h3> 你悄悄而来,飘然而去/阳光灿烂,花草缤纷/ 醒:时茫然四顾/唯有感觉才是真。从不蒙骗是感觉/ 善意的目光是坦诚/擦肩而过,相逢虽一刻/心底的情感却难盛。无言的沟通是感觉/感觉的真诚才是金/何处寻觅感觉中/梦中追随难舍难分。你悄悄而来,飘然而去/阳光依旧,人间情深/留下的默契好好珍惜/唯有感觉才是真。<br></h3>再次祝好!小雅!拙文呈上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