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为《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设计了近500幅刊头设计,其中被采用了300余幅。</h3> 这些刊头的质量现在来看很不入流,估计连培训过画画的小学生都不如,但在那个时期已经算是美得不要不要了。<br /> <h3> 那个年代不比现在,没有电脑,没有参考资料,全凭自己想象用笔在白纸上写画,好在那个时候年轻有活力,夏天的晚上没空调,睡不着就光着膀子站在桌前画。现在提倡"挽起袖子干",那时是"甩开膀子干"!</h3> <h3> 在我进入这个领域之前,报纸上的刊头图案大都是花花草草,又因为缺少这方面的作品,所以有时一个图案只好连续使用很多期。我把剪纸版画木刻京剧脸谱漫画等元素运用到刊头设计里面,因此我的刊头设计倍受编辑和读者的喜爱!</h3> <h3> 刊头设计是由装饰图案和美术字两部分组成,是一种视觉语言,虽是不起眼的蝇头小画,但也能在生动形象的方寸间,给人以启迪,又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任何思想、观念或者情感,一经装饰图案画表达出来,总是比语言文字表现得更直接更具体,留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h3> <h3> 《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作为典型的文艺性综合副刊,一直以来秉承其雅俗共赏,平民化与高品位兼容的办刊理念,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而热情的读者,是《北京晚报》传承至今的传统栏目和特色副刊。</h3> 我国著名报人赵超构先生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金庸先生也曾说“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由此可见,副刊在一份报纸中的地位之重,报纸副刊是吸引新读者,留住老读者的重要领地。 《五色土》的名字源于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土呈五色, 叫五色土。《五色土》副刊是自《北京晚报》1958 年创刊以来一直保有的传统栏目,半个世纪以来培育了一大批忠实而可爱的读者,是很多读报人每天必看的栏目。 <h3> 衷心感谢《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陪伴我度过那个年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