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公店与三孔桥———二月二故乡记行。

李斌

<h3>题记———。五十多岁了,慢慢的越来越怀旧了,追思旧日的时光,有时自己一个人会激动的泪眼朦胧……。二月二回故乡祭祖,又看到了故乡的风景,儿时的记忆一幕幕的都又回到了眼前……,那时的一切都还是那么的清晰可见,难以忘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承载着自己童年的那些美好记忆,此生已不可能忘怀……。自从十七岁离开家乡,参军入伍,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探索人生的道路,虽远走千里、常年在外,但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始终总是对故乡充满着深深地眷恋,仿佛自己就是一展已被放飞的风筝,故乡就是那双放飞风筝的手,中间的那根丝线总是在牵挂着你,不论风再大 ,你飞的再高、再远,但你总是挣脱不了故乡那双温柔的手,仿佛你的根已经深深地植入故乡那片厚厚的泥土之中……。多少年以来,总是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故乡的那一片赤子深情,可往往忙于时事,无法静下心来,一次次的提起了笔,又不得不放下,可这次二月二的故乡行,使我心中多年累积的对故乡的那份深沉眷恋似岩浆一样喷发了出来,再也按捺不住!由此,经过整理写就了下面这篇故乡记行……。</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按照故乡的风俗,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家家户户都要祭祖上坟挂纸,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农历二月二一大早,我和家人一行三人自汝州市区向南,过汝河沿高速引线南行不到十公里,便回到了故乡汝州市蟒川乡斋公店村。春日的村旁,绿油油的麦苗正在返青,一派生机盎然。走进村里的老街,当年的热闹景象已不见,一片静悄悄的,只有几位老人正坐在一道石墙角晒太阳,和他们打过招呼才知道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去了,村里最大的变化是在村子的南头和北头盖起了不少新房,一排排两层小楼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印证着家乡父老乡亲们的小康生活,而村里老街的住户已越来越少,许多宅院已冷冷清清空无一人,基本已空心化了。祖上自明朝末年天下大乱从如今的三门峡渑池县迁居汝州定居已历经十几代人了,走到祖宗的坟头,挂纸祭拜,烧香磕头,深深地缅怀祖先的功德,仿佛自己的根就在脚下这片深深的泥土之中……。祭拜完祖宗已近中午,回到村子里去看望仍居住在村里的三姑,三姑早已做好了丰盛的午饭在等着我们,三姑和姑父都已年过七十,虽然都已是满头白发,但却都依然精神矍铄面色红润,吃着午饭,拉着家常,回忆着过去,亲人相聚有着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大家心里都十分的激动高兴。吃过午饭,回到自己的老宅,只见满院荒凉,因离家多年房子长期无人居住,一切都变得物是人非,院子里长满了荒草,北屋的几间房子因年久失修已经坍塌,西屋屋内的老桌椅箱子上也落满了厚厚的灰尘,院内的椿树和洋槐树生长的更粗壮了,大门口的过道上因很少有人行走,变得满地垃圾泥泞不堪。看到此情此景,心里不禁一阵酸楚,难以想象这就是我儿时曾经居住过的热闹的家……。村子里最古老最著名的建筑除了土地爷庙和古戏台之外,应该就是那座经历了千年风雨洪流的三孔古石桥了。说起这座石桥,话可就长了,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们讲,古时候,在宛洛古道的必经之地现在的古石桥头,有一信佛的女施主开了一家饭店,店里只卖素食,而不卖任何肉食,因诚信经营,南来北往的宛洛古道上的商人驼队都要到此吃饭住宿歇脚,所以生意兴隆,后来人们不断在此安家定居,逐渐就形成了一个村落叫———斋公店。后来,这家经营素食店的女施主发了大财,因一到夏季村头的河里一发大水便要阻断宛洛古道商队的通行,所以女施主就慷慨捐资修建了这座三孔石桥,从此大大地方便了宛洛古道上南来北往在此通行的商人驼队。老家的这座石拱桥,小时候每天上下学都要从桥上往返经过,有时候放学后也会趴在桥头的大青石板上写作业。夏天这座桥带给人们的乐趣就更多了,桥下凉快无比,正中间不长流水的那孔桥下很多大人小孩拿个凉席一铺就可以午休睡觉,有时候也会有人围坐在桥下打扑克或者下象棋,印象中,这里应该是村里最凉快的地方,桥孔下的大石条早已被不知道多少次的洪水冲刷的光滑无比,桥下的大水潭更是村里孩子们的水上乐园,每到夏天的中午,常常有很多小孩子们在里面游泳嬉戏,有勇敢者更是常常从桥面一跃而下直入深潭,来往多次,乐此不疲。最南边的那一孔长年清澈的流水不断,记忆中有一年雨季河里发特大洪水,洪水居然漫过了桥面,可往往洪水过后,河道便更加干净,河水常可清澈见底。桥头的古戏台,每年每到春节村子里的剧团都要演戏,锣鼓一响,弦子一拉,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要过来看戏,这时小村顿时热闹非凡,戏台上包公、穆桂英、史太君、仓娃、陈三两、栓宝、银环……各种历史剧、现代剧、悲喜剧轮番上演,演员们表演的各种人物字正腔圆、悲喜交加、精彩绝伦,台上演的传神,台下看的入神,印象中,那是父老乡亲们最幸福最高兴的时候。有时乡里的电影队到村上放电影,银幕也常常是挂在古戏台上,人们都坐在古戏台的下面,看得是那么的津津有味,直到散场后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古戏台这个地方可以说就是村里和附近十里八乡父老乡亲们的娱乐中心。不过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记忆,现在因环境恶化河道污染有时河水居然断流,桥下的大水潭几乎已淤平,而记忆中,小时候桥下的水流从来就没有断流过,白天常常有村里的妇女在桥下洗衣服淘粮食,有小孩子们在小河里摸螃蟹捞鱼虾,有时顺河上下一个中午就可以摸到满满的一盆螃蟹或半盆鱼虾。桥下河边的垂柳经风一吹轻轻的摆动着倒影在明镜似的潭水中,是那么的令人陶醉,临河人家饲养的大白鹅三五成群的浮游在清澈的水面,一会潜下去觅食,一会浮上水面观察,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印象中小桥流水的美丽风景真是如诗如画。这座古石桥究竟始建于何时,未见有文献记载,记得小时候在桥的南头有半截石碑,大慨是当年造桥的碑记,但因年代久远大部分碑刻字体已经看不清楚了,但大慨推断这座古石桥应该是始建于唐宋,距今天约有千年的历史。斋公店村和这座古石桥位于伏牛山的东南麓浅山区蒋姑山脚下的丘陵地带、蟒河的上游支流上,这条支流发源于蒋姑山北麓,流经蟒川乡的齐沟、段庄、冯家、满井、斋公店、石灰窑、黑龙庙等村,最后汇入蟒河,再汇入汝河,这座桥就建在斋公店村的这条河上。走这座桥,是从洛阳南下南阳和荆襄最近的一条通道,从这座古石桥向南经半扎到宝丰、鲁山、南召直到南阳、襄樊、荆门,向北过蟒川到杨楼、温泉、临汝镇、伊川直到洛阳。因本人自部队转业后一直在汝州司法机关工作,二十多年来几乎走遍了汝州的山山水水和所有村镇,可在印象中还没有见过别的地方有这样的三孔石桥,记得只有蟒川的半扎古寨有一座类似这样的两孔石桥。据老人们讲,斋公店村曾经是一个古老的驿站,在古代这里曾经是交通要道,是宛洛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南来北往的物资都要从此经过,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经昆阳之战(在叶县境内)打败王莽后,就是从这里北上洛阳,并最后定都于洛阳。记得小时候常常听老人们讲刘秀和王莽的故事。由此可见斋公店村和这座古石桥古老的历史。走到桥下,仔细的观察这座千年的古石桥,可见当年造桥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匠心独具,三孔石桥长三十多米,宽六米多,主孔高近十米,两个次孔高近九米,全部用厚度不同的大石板一块块的垒砌起来,桥拱的大石板方方正正,宽度相同而长度不同,一块块的兑起来,其相互之间未用任何粘合剂,石块之间只有很小的缝隙,只有桥墩的缝隙间用了少量的石灰来粘合,主拱和两个次拱均呈规则的半圆形几何体,虽历经千年风雨仍没有任何变形,仔细观察才发现,三个桥拱的每一块大石板在建桥前一定都是经过了工匠们的认真计算和打造而成,其中的每一块石板都有经事先计算好的弧度,并呈现出外宽内窄的倒梯形几何体,安装后造成其每一块石板之间相互挤压钳制衔接的力量,从而使三个桥拱均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牢不可破,所以历经千年风雨仍呈现出美丽的圆形而没有丝毫的改变,这真是令人赞叹!再看主拱南北的龙头和龙尾,虽历经无数次的风雨洪流,仍栩栩如生,俯瞰着桥下的流水,见证着人间的沧桑和这座石桥的古老历史……。为了通行的安全,前几年,在老支书的带领下村里组织人力在石桥上加修了栏杆并加宽了桥体,而老桥未做任何改动,其新修部分的桥体和老桥相比,到现场一看便知其工艺远远的不如老桥。就是这样没有使用任何钢筋水泥的一座古石桥,虽历经千年的风雨洪流而依然坚固如初,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夏天河里发大水的情形,洪水奔腾咆哮、穿过桥孔、顺河而下、声势滔天,而石桥总是稳如泰山、坚如磐石,可见古人的造桥技术是多么的高超,记得小时候大慨是一九七五年,解放军的部队大演习,无数的军车从桥上隆隆驶过,而石桥亦然安然无恙,直到今天这座古石桥依然在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方便着南来北往人们的通行。由此,使我们不得不对古代的造桥工匠肃然起敬。真的难以想象,千年来有多少南来北往的商人、驼队、车辆、物资从桥上通过,沟通洛阳到南阳直到荆襄的古商道,输送了多少的物资钱粮和金银财宝!记得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他们几乎每隔三两天就会看到有操着各种不同口音的商人拉着几十匹有时上百匹的骆驼驮着各种物资从桥上通过,有时一到旁晚常常会有商人驼队在桥头的两棵大皂角树下或村子里的各家各户家卸下他们的辎重,安营扎寨、生火做饭、饲养骆驼、借宿一晚,第二天再继续前行。可以想象,每到旁晚,夕阳西下,一队队骆驼,驼铃叮当,从桥上迤逦前行,络绎不绝……,这该是一幅多美的风景画卷!如今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时不时的有几十辆上百辆的驴车马车商队从桥上通过,长长的车队往往绵延数里、络绎不绝、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因洛阳是中国汉唐时代的首都,那时亚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此推断,这条古道应该是由洛阳南下南方、东南亚、南亚的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只是到了现代因铁路公路航空交通线路的开通,这条古商道才慢慢地隐没在历史和时光的记忆中……。古老的中原大地演绎过多少次盛世悲歌、人间奇迹,故乡的三孔石桥见证了多少历史沧桑和盛世繁华……。难忘生我养我的故乡,难忘儿时的记忆……。二月二一趟故乡行,勾起我心中浓浓的乡愁,久久的挥之不去……。故乡总是在梦中,梦中的故乡总是少不了这座桥……。</h1> <h3>村旁的小麦正在返青,一派生机盎然。</h3> <h3>三姑和姑父。</h3> <h3>亲人相见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h3> <h3>站在屋顶看老宅。</h3> <h3>宅院里的树木,数龄都在七十年以上,小时候总是在这些树上爬上爬下。</h3> <h3>这棵洋槐树是爷爷所栽,有将近一百年了。</h3> <h3>门前的街道。</h3> <h3>老宅大门春节姑父贴了春联,显得有一点生机,大门是父亲生前所建。</h3> <h3>站在门前,自己的心情百感交集,说不上来是什么滋味……。</h3> <h3>村子里的土地爷庙进行了改建,和原来的老土地爷庙大不一样。</h3> <h3>这是古戏台,新修桥栏杆时加修了垛口。</h3> <h3>这就是古石桥,站在桥头的上面拍摄,看不到它的雄伟,而实际上它有三十米长、六米宽、十几米高,站在桥上往下看你会有恐高症,上面的水泥部分是新修的桥栏杆。</h3> <h3>桥下的水潭曾经深达数米,可现在因环境改变,长年不发大水,所以水潭已经快被淤泥填平了。</h3> <h3>历经千年的古桥依然耸立在小村的河道上,是故乡最美最古老的风景。</h3> <h3>这是主桥拱,上面的龙尾清晰可见。</h3> <h3>桥拱内部。</h3> <h3>南孔还有水流,小时候一到夏天每天都要到这里洗澡游泳嬉戏……。</h3> <h3>龙头。</h3> <h3>龙尾。</h3> <h3>这是前几年新修的部分,看看和老桥相比有什么不同。</h3> <h3>站在上游看石桥。</h3> <h3>这是河的下游,蟒河的风景。</h3> <h3>站在山坡上眺望全村。</h3> <h3>村旁的小树林。</h3> <h3>故乡永远在自己的梦中,梦中的故乡总是少不了这座雄伟的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