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陕北姬姓始祖—姬光远籍贯考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姬铖 </p><p class="ql-block"> 关于陕北姬姓始祖姬光远的籍贯,众说纷纭,《姬姓宗谱》编委会认为是今河南人,笔者以为有误,应该是今安徽人: </p><p class="ql-block"> 笔者的观点有史为证,有章可查。 </p><p class="ql-block"> 其一、陕北姬姓老家谱(光绪十二年《姬氏宗谱》)明确记载:“姬光远江南人”。(《姬姓宗谱》编委会认为是今河南人的观点主要是:其一,可能老家谱编者笔误,将“河南人”,写成“江南人”了。因为今河南一直是姬姓的重要分布区域。其二,一位陕北姬姓老人所言。)。 </p><p class="ql-block"> 其二、米脂老《县志》有:“姬光远,江南人,墓河西姬家峁。”的明确记载。 </p><p class="ql-block"> 其 三、中国习惯上说的“江南”一般指长江以南地区或“江南省”。老家谱编者和老县志的编者不可能都犯同一个错误! 听信一个老人所言更不可取,所以他们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p><p class="ql-block"> 其四、姬光远是明成化年间科考中学正来米脂的,而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有“江南省”的行政建制(包括今江苏和安徽两省),老家谱是清朝以后编写,米脂老《县志》也是清朝以后编写的,所以“江南人”应该指“江南省人”。 </p><p class="ql-block"> 其五、笔者考证,明成化年间的“南直隶“(包括今江苏、安徽全部和浙江、江西一部分)只有今安徽有姬姓分布,而且不旺。 </p><p class="ql-block"> 其六、姬光远在米脂试种过水稻,这证明他有吃稻米的生活习惯。 </p><p class="ql-block"> 其七、中国水稻种植史显示,明成化年间中国的水稻种植主要区域是“南直隶”,今河南省当时水稻种植很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不可能有吃稻米的习惯。 </p><p class="ql-block"> 其八、“告老还乡”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古代人的宿愿。姬光远在米脂离任后没有回祖籍,而是在米脂河西姬家峁定居,或许是老家已经没有什么亲属,或许是那里文化氛围,地域条件没有米脂好等原因。这与明成化年间的“南直隶“(包括今江苏、安徽全部和浙江、江西一部分)只有今安徽有姬姓分布,而且不旺,安徽地区当时是“蛮夷之地”相印证。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姬光远是今安徽人的可能性比较大。 </p><p class="ql-block"> 姬光远究竟是不是今安徽人,是安徽那里人,还请安徽的姬姓族人考证,请那里的族人查一查明成化年间的科考档案,或当地的《姬姓族谱》看那个年代有没有外出做官名叫“姬光远”的人。 </p><p class="ql-block"> 希望看到本贴的所有姬姓族人关注此事,传播此贴。 </p><p class="ql-block"> 谢谢!</p> <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米脂县志》有关姬光远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民国年间《米脂县志》有关姬光远的记载</p> 光绪十二年《姬氏宗谱》 米脂姬家峁陕北姬姓宗词 <h3>陕北姬姓始祖——姬光远塑像</h3> 宗词西墙二十四孝子壁 宗词东侧姬光远衣冠冢 <h3>科考中学正,告别江南赴米脂。</h3> <h3>改革教学模式,打破师道尊严。</h3> <h3>教学成果卓著,百姓选为知县。</h3> <h3>微服私房亲民,走出县衙办公。</h3> <h3>引进水稻惠民,亲自下田示范。</h3> <h3>离任居姬家峁,光裕陕北姬姓。</h3> 陕北姬姓背次 <p> 姬 姓 溯 源</p><p> 姬铖 </p><p> 姬姓源于黄帝、盛于周朝,在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无疑是最为荣耀、最为古老的姓氏,当今姬姓在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三十七位,发源地有山东曲阜和 陕西岐山两地,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三,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p><p> 黄帝,原姓公孙,名轩辕,轩辕氏部落首领,他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四位的辅佐下,削平暴乱、缔造国家:在坂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并为一,后又与炎帝并肩协力,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击败九黎族,擒杀蚩尤,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其时创造发明甚多(如宫室、蚕丝、医药、舟车、棺椁以及文字、历法、算数、音律等),后人称赞他“能成命百物”。其卓越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敬仰,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其长于姬水,遂以居地命姓,称姬姓,成为姬姓的始祖。(据《姓氏考略》、《帝王世纪》、《史记·三代世表》所载,“黄帝生于寿丘(故城在今山东曲阜东北),长于姬水,因以居地为姓”。另据皇甫谧《索隐》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长居姬水,后改姓姬”。)</p><p> 后来,黄帝的家族越来越大了,他的后裔陆续分封在各地,在中国的宗法制度下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其他的非嫡系子孙就不姓“姬”了,多以封地为姓,成了许多其他姓氏,如:周、吴、王、杨、魏、赵、韩、孙、郑、冯、卫、何、张、谢、华、于、康、孟、汪、毛、戴、庞、熊、项、贾、郭、樊、霍、管、石、文等等,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然而黄帝嫡系子孙(长子、长孙……)世世代代仍旧以姬姓相沿袭,一直到距今三千一百年前君临天下的周文王父子,仍然顶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周。在周王朝长达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王室子孙由于封地、采邑的不同而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改为他姓,致使天下姬姓人数大为减少。西汉武帝时,武帝巡幸河洛、豫州,观于周室,邈而无祀,后访得周朝之后裔姬嘉,封其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嘉子姬置、孙姬延年、曾孙姬安、玄孙姬世、六世孙姬党、七世孙姬常、八世孙姬武俱相袭,尤其姬党进爵为公,地满百里,地位仅次于诸侯,为后世姬姓盛大于河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此际尚有姬南、姬廉见诸史册,二人均为广陵王属臣,可见汉时姬姓已有因仕宦今江苏者。东汉中叶以后,姬姓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形成望族,其人丁兴旺,子广孙多,后世散布全国各地之姬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两晋南北朝时期,姬姓渐散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南方省份者。随着周弘正、周石珍复姬姓而来,姬姓在南方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人口也渐至增多。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世代居住在长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逊,由于避讳唐明皇的名字,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与“基”同音)。这一来,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历唐末五代、宋元之乱后,姬姓在南部区域的分布进一步扩大。明初,山西姬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有山东等地之姬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历民国至今,姬姓分布之地愈广。如今,姬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姬姓约占全国汉族姬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p><p> 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但是姬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仅占全国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三。这是因为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当中,共得到了十二个姓,而只有长子一人姓姬,后来,周武王建立了周朝,自己姓姬,分封天下将自己的很多同姓亲族分到天下各地为诸侯,这些诸侯国的王族大多以其所在国的国名为姓,不再姓姬。而当周朝结束之后,周朝王族后代大多改姓周也不再以姬为姓。所以,虽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却已经不多见了。</p><p> 作为黄帝嫡系子孙的姬氏族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在中华文明史上贡献还是很大的:姬昌、即周文王,西周奠基者。受商封为西伯,在任五十年,积善累德,教化推行于南国。晚年,东进剪商,为武王灭商打下基础;姬发、即周武王。文王次子,西周建立者。他联合各方国部落,经牧野会战,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姬旦、即周公,文王第四子,周初政治家。曾佐武王代商,多所建功。后摄政于成王,东征平叛,居功至伟,他制定《周礼》,对缔造中华文明,保持中华民族的素质方面的贡献很大;姬友、周厉王姬胡少子,西周末年郑国建立者,史称郑桓公;姬重耳、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姬夫差、春秋末吴国国君。中勾践美人计,不用忠良伍子胥,落了个身死国亡;姬澹、代(今山西大同)人,西晋时将领。在晋为州从事,随卫操入鲜卑拓跋部,以战功官信义将军,封楼烦侯。后挟众归晋,在与石勒交战中阵亡;姬威、隋太子杨勇幸臣。杨广与杨素谋废立,令段达私以财货贿之,遂背叛杨勇,反诬杨勇非法,由是杨勇被废;姬汝作、汝阳(今属河南)人,金代将领。哀宗时聚众自保,被任为北山招抚使,守汝州。招集流亡,复立市井,升同知汝南防御使,蒙古屡招不降,后为州人所杀;姬敏、河南孟津人,明初官吏。博通经史,兼精律算。洪武中以才干举,官西安知府;姬■、保定府博野(今属河北)人,明初官吏。永乐年间淮安知府,政平讼息,民安其政,在任凡二十二年;姬文胤、陕西华州(今华县)人,明代官吏。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天启二年授滕州知县,视事三日,徐鸿儒义军薄城,民什九从之,其率吏卒抗拒,被执死。 </p><p> 纵观历史,姬姓名人众多,尤其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召公姬职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姬鹏飞等便都曾各领风骚。如果把改姓毛以后的毛氏族人、改姓周以后的周氏族人包括在内,那么毛泽东、周恩来等也是,姬氏族人的杰出人物就数也数不清了。</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