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区域活动游戏,每次活动班级中各个区角都有不少小朋友争先进入,但是益智区材料已投放多时,却很少有幼儿愿意尝试去操作。就算偶尔有幼儿愿意摆弄,也是三下两下就失去了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一直在反思:如何就能激发幼儿自主探索操作材料的兴趣呢?如何可以让看似简单的材料经幼儿的手,发挥不同凡响的效果呢?如何能够更有效的支持幼儿呢? 思考:我想我们的观察能够捕捉到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进而给孩子提供一些物质支持和思维引导,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探索。针对大班年龄阶段的数学领域的发展情况,我将投放一套包含了“+、-、=”以及0-9的数字卡。<br></h3> <h3> 有准备的环境一:早上入园时我把数字卡放在了“星星小教室”的桌子上,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时不时就有人走过去摆弄一下。<br></h3><h3>首次操作: 发现一:12月3日上午10:45分,家朗、思铖,昱成<br></h3><h3> 因为是第一次投放数字卡,这三个小朋友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和热情。思铖首先把卡片一起拿在手中,边对着家朗开心的喊着:“你来抽一张试试!”。他们就这样一直互相抽卡,然后念出卡片上的数字和符号。认了一遍卡片之后,昱成首先拿出一些卡片拼成了一个多位数的数字,家朗看到后,喊着:“我要摆一个比你更大的数字”,说着也去拿了几张卡片开始摆数字。<br></h3> <h3>发现二:12月3日上午10:55分 <h3> 十分钟后,我再回到这个区域里。思铖首先用几张数字卡排列出了一串数字,是按照从小到大的规律摆放的,坐在一旁的家朗也跟着找出了一些卡片,试着按照一样的规律摆放卡片。我试探性的问了家朗,“你们现在在玩什么游戏了呢?”一旁的思铖急忙告诉我;“他们在按照规律排序呢!” 观察结果:这三个小朋友从最开始的摆弄进行初步的探索和了解数字卡,然后开始试图把平时数学课里学会的知识迁移到区域活动中,需要肯定孩子们的发现和创造力。</h3><h3><br></h3></h3> <h3>第二次发现:12月4日上午10:45分 区域活动后南南和溪溪进入到这个区域里开始摆弄着数字卡,我安静的走过去观察着他们的游戏情况,并没有立即向他们提问。<h3>南南:“我们来玩打牌的游戏吧,首先我们需要发牌,每个人要先拿5张牌”,说着,南南先给自己发了牌,随后主动要给溪溪分发牌。然后南南口中一直念念有词的念叨着“3是最小,4比3大,5比4大....”说着说着先把一张4放在了桌上,可是溪溪似乎并没有理解游戏的玩法,始终没有说话,于是南南开始动手给溪溪拿牌。 此时,我提醒南南是不是要先和小伙伴商量一下游戏规则?于是,南南开始给我们解释这个游戏是一种类似于打牌的游戏,因为在家里经常看到家长之间会玩扑克牌的游戏,南南在观看大人游戏的时候,爸爸也会给他介绍扑克牌的牌面含义。数字卡和扑克牌有一些共同点,于是南南想利用数字卡也来玩“打牌”的游戏。那么在这个游戏里,数字“3”是最小的那张牌,数字“4”比数字“3”大,数字“5”又比数字“4”大,以此类推。当某一个孩子出示一张卡片,另一个孩子就需要出示一张数字比他大的卡片。如果出示两张相同的数卡,对方也要出示两张卡片,并且满足数字是比他更大的。<br></h3><h3> 经过这番解释,溪溪很兴奋的和南南开始了第一轮游戏。 <br></h3></h3> <h3>发现二:12月4日上午10:55分</h3><h3> 南南和溪溪操作了十分钟后,我发现桌上有几张“=、-、+”这几张卡片始终被闲置在一旁。我问道:“好像有几张牌一直没用到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溪溪说:“因为这几张卡片是符号,没办法比较大小”,我说:“扑克牌里也有一些方块或者梅花的符号卡片呢,我们可以不可以试着也想想利用一下我们的符号卡呢?”南南大声说:“我想到了,我想到了!”说着就开始用笔写着他的想法。</h3><h3> 写完之后,南南给我解释道:“在这个游戏里呀,数字3是最小的,以此类推。但是比10还大的是J,然后是Q、K、A、然后就是数字2和大小王。这是在扑克牌里面的规则,可是在我们的数字卡里是没有这几个符号的,于是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设想,11是比10更大的,我们只需要找出相加可以等于11的两张卡片就可以啦。并且按照这个规律来游戏。”<br></h3> <h3> 观察结果:一套简单的数字卡片,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远远超乎于我的想象。他们把生活中的日常经验迁移到了游戏操作中,特别是南南的对于数字、数量的掌握情况是惊人的。他对数概念的敏感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日常生活中家长对他的一些随机教育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的孩子在数方面的能力差异是十分巨大的,由此也应该有不同的引导方式和要求。</h3> <h3> 有准备的环境二:多种材料的组合(我在数卡旁边投放了一些数棒)第三次的探索:12月5日上午10:50分,这次进入“星星小教室”的是洋洋和想想。</h3> <h3> 我们在之前的数学课里学过举例应用题来列出相应的加减式,想想首先拿出了数卡,摆出了“3+1”,可是她的卡片中没有“=”,本来在旁边独自游戏的洋洋看到,立即拿出自己的“=”摆放到等式后面。然后两个人看着这个等式不知所措。 我一直在旁边都没有参与到他们的游戏,在此刻,我提示他们桌子上还有数棒,是否可以借用数棒来帮助我们得出结果呢?<br></h3><h3> 于是,想想把数棒和数字一一对应,数字3对应3根数棒,数字4对应4根数棒,然后数一数现在有几根数棒就是最后的相加结果。</h3><h3><br></h3> 观察结果:我们之前学过数字2-6的分合,孩子们都掌握的不错。可是转换成加减的形式之后,孩子们就有些理解不到了,让孩子使用数棒来实际操作,可以把抽象的数概念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方便孩子们理解。<br> <h3><br></h3><h3> 通过这三次观察让我发现:虽然都处于同一年龄阶段,但是不同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是十分巨大的。在集体教学中,我们往往很难解决每个孩子的需求和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去完善和适时引导,让能力更弱的孩子通过实验操作增强相关能力。我们老师要做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给孩子创造的空间和机会,并且在他们出现困难时候提供帮助。我们要用认可和接纳的态度来观察儿童的学习过程,发现和记录儿童的优点和兴趣,并以这些起点去评价和支持儿童的学习,然后带着爱和喜悦分享儿童带给我们属于他们自己时刻!<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