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纳禄古村落偶遇明朝汉服

才哥

<h3>在象州,有这样的一个古村落,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夹杂着凉爽的山风,从遥远的地方扑面而来,让人心神往之。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就让我们到这个有支明朝朱氏皇族后裔,同时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象州县罗秀镇纳禄村走走,再一次目睹它的风采……</h3> <h3>一到纳禄村,广西歌王、朱家第十八代子孙——朱芳品就引着我们走进朱家大院,向我们讲述着纳禄村的历史……</h3> <h3>纳禄古村落位于来宾市象州县罗秀镇,地处罗秀河下游,罗秀河从村前及两侧流过,至村后汇合,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村庄……</h3> <h3>这是一座墙连着墙、房连着房的链状古村落,呈方块形,由三条巷道将其分割成六个部分,又由三条巷道的头门、二门、重门将六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h3> <h3>纳禄古村落至今已有400年历史,由于年代久远,许多旧建筑破损失修,但所幸没有完全被毁,村内古建筑群尚存古建筑房屋约26间。古建筑均为青砖瓦木结构,坐北朝南,方正笔直;飞檐雕窗,青砖碧瓦,庭院之间可互通,门额上塑有八挂、鱼跃龙门等图案,大房正面院墙为照壁,镶嵌“祝、寿、福、吉星高照”等字,为中国传统岭南建筑风格的格局。古村落内的居民房屋均具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拥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经济价值。</h3> <h3>明朝末年,桂林靖江王朱氏一族在各方势力追杀下分崩瓦解,在“逢朱必杀”的惊恐处境下四处流散。此时靖江王已传至第十世朱邦苧,朱邦苧同父异母最幼的庶弟朱邦隆携子朱任炳、孙朱履祚、曾孙朱淑龙(朱亨淑)一家几十人流落至来宾,从此隐姓埋名。</h3> <h3>不久后,一支朱氏皇族又沿水路朔西江、柳江、罗秀河而上,进入崇山峻岭环抱的象州罗秀地界,他们来到纳禄村,看到此地依山傍水,整个村地形呈鲤鱼跃龙门之势,村前土地肥沃,地势形成 “东高西低”“龙凤呈祥”的风水格局。当时的纳禄村仅住着韦姓、潘姓为主的十多户农家,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是个很好的落脚地,于是他们决定在此定居。</h3> <h3>分散到象州各地的朱氏王族后裔,均按洪武帝朱元璋时所赐的二十字诗联作子孙姓名排班:“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h3> <h3>朱明王朝靖江王后裔古居建筑群结构整齐统一,形制考究,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岭南民居风格。</h3> <h3>据文献记载,过去每座房屋都悬挂有巨幅官匾,大门额上大多数都塑有八卦、鱼跃龙门等图案;窗多为方格棂条嵌有“寿”字,檐板上均雕绘飞禽或缠枝花图案,窗插枋上立有一朵朵的莲花,花上拖着“福”字,只可惜,有些在“文革”当中被作为破“四旧”被铲掉或涂掉,有些保存下来的,也因为年久失修,房屋久不居人,或脱落或破损,我们看到的,多数布满灰尘或者残缺不全,深感痛惜。</h3> <h3>每四座为一排,上下连通,天井院头设有东西厢房,每座均在大房檐下开有东西小门,具有鲜明的清代岭南古居特色,成为来宾市唯一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h3> <h3>如此规模的建筑群,在当时的那个朝代,从规划设计、建筑风格、财力物力等而言,朱氏原住先祖应该不简单,肯定也不简单。</h3> <h3>由于年久失修,古建筑群损毁严重,许多房屋瓦顶塌陷、几至倾颓。</h3> <h3>岁月在朝代更换中流逝,至文革“破四旧”期间,大量的古壁画、诠释孝道图解的窗棂被无情地摧残,几乎消灭殆尽,让有识之士抱憾不已……</h3> <h3>朱氏治家是用严格的封建制度,由有权威的老者当族长,推行旧的礼教制度和族规,对妇人管教最严,要求笑不露齿、话不高声、步不放重、夫死从子,不得改嫁。男子不得赌博、盗窃,不得虐待父母,作风正派,尊老爱幼等都写在治家格言中,每户都要挂贴遵之勿犯条规,有违者均由族上开会处理。</h3><h3>陪同我们走访的靖江王后裔——纳禄村广西山歌王向我们介绍着……</h3> <h3>朱家鼎盛时期在清朝后期,在县内置有水田数百亩放租,所有收入除了用于修建祠堂、清明祭祖,还对优秀学子保送读书,所以该村人才辈出,中举8人,其中武举2人,文举6人,有3人出任知县,1人任府官。象州百姓赞誉:二武六文皆称纳朱府。</h3> <h3>走进朱明王朝靖江王后裔古居建筑巷子上,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远久年代,体验着不一样的感觉。</h3> <h3>走进一户掩着门的房屋,迎面是一道木板屏风,绕过是一方小巧的院子,房屋都是一色的青砖空都清水墙,至今墙体光滑平整,院内有一石板铺砌的天井……</h3> <h3>走在寂静的长廊、院落内,摸着经历三百年沧桑岁月依旧笔直的青砖,仔细端祥古朴的雕梁画栋,人们的思绪还是不由地回到从前,朱姓人家在深宅大院里对子孙后代谆谆教讳之声、严训治家之道仍在耳边回响着……</h3> <h3>现在,经常有游客前来探访,纳绿古村内拍照留念的游客,纳绿村美美的古居,游客美美的姿势~</h3> <h3>走在静静的村落,体验不一样的感受……</h3> <h3>村背的小河旁,一位身着汉服的美女在翩翩起舞……</h3><h3>咦!这位同袍很眼熟哦!山歌王给我介绍她与纳禄朱氏有很深的渊源,是靖江王后裔……<br></h3><h3><br></h3> <h3>重回汉唐,不是回到那个时代,而是以汉服为载体,弘扬中华文明,继承华夏文明的血脉,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宝贵的文化遗产。</h3><s>重回汉唐,超越汉唐,这是我们的梦想,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s> <h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h3><h3>广袖飘飘,今在何方</h3><s>几经沧桑,几度彷徨</s><s>衣裙渺渺,终成绝响</s><s>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徽宫商</s><s>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s><s>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s><s>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s> <h3>朱元璋称帝的第二个月壬子日,他发布了一道制令:诏衣冠如唐制。</h3> <h3>明朝服饰属于汉服体系。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代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都是明太祖首创的。比如“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四平方巾”象征国家太平,还有”六合一统帽“即“瓜皮帽。</h3> <h3>披风是穿在身上的对襟大袖的外衣,大多直领,颈部系带,有两个长袖,两腋下开衩。披风流行于明代,一般既可以在室外穿也可以在室内穿着,是《女医明妃传》中比较常见的服饰。</h3><h3>在87版《红楼梦》,也处处体现了明朝的服饰特点呢~~</h3> <h3>先辈们创造了灿烂的村落文明,纳禄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巷一宅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听,你轻踩在村中窄窄的巷长长的石板路上发出的,正是历史的脚步声</h3> <h3>游走在几座看似独立但又紧密联系的房子之间,只见屋檐飞翘、门雕龙窗画凤、高墙窄巷、青砖黛瓦,仿佛置身于那个尘封的久远年代。</h3> <h3>我国著名前篮球国手朱芳雨便是靖江王支系后代。纳禄村朱芳品是这排班中的第十八代子孙,因善于编写吟唱山歌,朱芳品多次受封“广西山歌王”称号</h3> <h3>岁月沧桑,往事悠悠~</h3><h3>作为靖江王朱氏后裔,怎能忘记自己的先辈,3月12日(周日)广西及周边的朱氏后裔将会聚桂林,在靖江王陵祀拜先祖,纳禄朱氏后裔将派代表参加祀拜活动……</h3> <h3>行走在纳禄村,让人处处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而流连忘返。虽然已有不少古建筑被废弃或斑驳失修,所幸的是,纳禄村民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壮乡民俗文化传承了下来。比如:土法制砖糖、土法酿酒、朱家治家格言和传统礼教治村文化、远近闻名的“彩调”。在纳禄村,舞狮子拜寿、拜年,武术、竹杆舞等民俗活动也特别活跃……</h3> <h3>目前,象州县正按照修旧如旧的思路,对24座古建筑进行了修复,恢复院落原貌,保持原汁原味、留住乡愁……</h3> <h3>维修老屋的工人正在砌墙,力争修旧如旧</h3> <h3>冯骥才曾说,古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所有文化的根性文化,而这文化之根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中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保护之路怎么走,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