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6年,一股微信热仿佛一夜之间席卷全球。人们通过互联网,借助腾讯的这种沟通工具,各种微信群遍地开花,单位同事,亲朋好友,业务玩来,各类同学,智能手机已经参透到大众生活中去。终于在热心同学錦花的积极操持下,分别近四十年的高中同学也在虚拟的世界中联络起来,原本尘封已久的记忆被唤醒,让我再度追忆逝去的青葱岁月。在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怀旧是无法阻挡的顽疾,蠢蠢欲动的想要记录曾经的过往,让文字留下这些情愫,待我们进入暮年再来品读这些记忆的文字,去体味年华的逝去和曾经的美好。</h3> <h3>1976年初春,在经历了大队革委会推荐环节后,我有幸踏入了邻村的高中--襄垣中学(五中)。与十几位幸运儿一起开始了走读跑校的高中生活。之所以说是幸运,是因为还有更多的初中同学,从此便离开学校,与文化绝缘,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大多数年仅15岁,按现行法律应该算是童工。之所以说幸运,还因为这重要的两年后,我有幸适逢中国高考制度改革,从此可以改写世代为农的人生。我们的班级名为襄中高十三班,班主任老师是右派分子,名为浦浩的上海人。对浦老师的遭遇是年幼的我无法理解的,只是深刻的印象中老师讲的语文课是很棒的。现在还能想起来,在高一时,我们学习鲁迅的文章应该是《故乡》吧,浦老师讲到祥林嫂的遭遇,讲的声情并茂,惟妙惟肖,这一幕刻在我的脑海直到至今。作为班主任,老师也是极尽关怀我们每个学生,可是调皮的学生也令老师很烦吧!但现在想起那些男同学却是很可爱的印象,毕竟那是一个叛逆淘气的年龄。一年多后,浦老师就离开我们,回到了家乡上海,从此以后音信全无。06年我陪孩子学习在上海小住,还想起了老师,身居大都市的人情冷暖中,不知老师生活安好。数学老师郝老师,认真踏实。他讲的代数函数,三角函数,都非常清楚,记忆中他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自信,让我以后对数学存满偏爱。他漂亮大气的字迹,是我摹仿的偶像。遗憾的是作为学农专业的我们,经常参加劳动,而使上课的时间大打折扣。记的当时很热的知识,是华罗庚的6.18优选法,老师就没有随大流,只是还踏实的给我们讲传统数学知识,后来回复高考后才知道老师是正确的。郝老师平易近人,工作认真,在众多的老师中留给我比较深的记忆。教物理的史克义老师影响不深,好像很短的时间就调离到平遥一种,再后来的安老师似乎教了很长时间,感觉幽默风趣,讲课很有风格,后来还出任中学校长,遗憾的是有消息传来英年早逝,让人唏嘘。还有化学的赵老师(两个)后来都在七七年的高考中成为幸运儿,还有温老师,应该是政治老师吧!还要许多有的只是短期带过几天,但都有记忆,如教农业课的赵老师等。这些朴实的敬业的老师,谢谢你们在那样一段岁月中培育了我们,而作为学生在分别的日子却很少在记起你们,现在想起心生惭愧。襄垣中学因为其悠久的历史,也因为有一批特殊时期的右派人物,成为家乡地带的人才摇篮,我们都感恩于母校的培育,尽管不常回去,但每每念及还是包含深情,毕竟那里留有青春的奋斗,在那里放飞了人生的梦想。</h3> <h3>已经记不清我们班具体的人数,但在高中的日子里,结识了那么多的好同学,却始终不会忘却。像微信群中的田翠英,玉仙,清华,月爱,守英等等,还有始终未联系到的宝玲。比较欣慰的是,老同学们生活的都很安逸,丰衣足食,儿孙绕膝,家庭幸福。玉仙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不仅同村,而且相伴上学整整两年。总是记得每天早晨天还微亮,她就到我家叫我,有时候就在大门外大声喊我的名字。她是那么的待人真诚,因为我家在村中,她家在村口,她总是叫上我再一起返到村口去上学,这让我很是感动。两年来我们相依相伴却从未有过任何隔阂,这全是因了她的宽容大气,诚实付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各色人等之后,玉仙的人品无可挑剔。在微信中了解到她的生活近况,仍然任劳任怨的看护孙子,家庭和睦是她宽厚性格的必然结果。总是记得去翠英家,她慈祥的妈妈给我做好吃的,然后我们结伴骑车到同学家玩。还有月爱,我们趁星期天到她家观看冀国塔,也是住在她家,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月,得到同学妈妈的热情款待。清华是一个感觉成熟早的同学,比我们要懂事早些,也是那么的热心大气,记忆较深。守英和我离的较近,我们先后进入师范,我回到平遥工作,她进入介纺子弟学校,最后的碰面是88年在洪善火车站,把年轻时尚留在我的记忆中。还有很多,那么单纯,那么善良的同学,一幕幕像电影一样脑海闪过,我们有缘在人生最美的年华相识,同窗两载,尽管从此各奔东西,但这份情深交集却不会忘却。七十年代还是比较封闭的,加之班主任是传统的年长老师,所以与男同学的交往就少些,但还是有许多不曾忘却的记忆。任志荣,我们的班长,感觉始终是那么独立有主见,后来成为当时的娇子。郝建新我的同村,当时就觉得有艺术范儿,从戎新疆,再以后我们同在榆次,是现在微信群的群主助手(😄😄)郝怀玉,毕业后多次碰面,才发现他原来是有交际才能的。成建平,帅气十足的男孩,敦厚诚实。还有很多当时那么淘气的男生,大概现在早已成了满头白发的爷爷。比较悲凉的是,几个好同学好朋友,已经辞世。让人不由得感叹世事的无常,也让我们更珍惜生命的宝贵。能在恒古的时间长河中同行,能在广袤的辽源大地上相遇,这是一份怎样的善缘,珍惜这份同学情,祝福我们能一生平安。</h3> <h3>前几天有同学发了襄垣中学遗址的视频,看到的瞬间很是激动,也是着手写这篇回忆的起因。现在看着它就是一个庙宇,但在当时因为有那么多的青春学子,我怎么就没有感觉到这是个古庙。去年路过中学门口,驻足观看我们的教室,在大门左侧第一个教室,如今依然完好,只是觉得很落没。当时我们每天有说有笑,蹦蹦跳跳进出,勾肩搭背嬉笑,在这里上每一节或喜欢或厌倦的课。那个小小的门房还在,冬天下课后就急急的去火炉烤火,顺便再把各自的干粮烤上去,大家站在一起吃的津津有味,还能记起那个看门老人。大门右边的房子还在,那是老师和同学的食堂。记得刚开始因为我们离校近的缘故,不允许吃食堂,当时好遗憾呀,特别羡慕那些能吃食堂的同学,等到后来高考进入倒计时,我们也允许上食堂了,才体味到原来这饭太难吃了。漂着小虫子的水煮白菜,伴着榆树皮的红面擦尖,一排不知道是否烧开的水龙头,还有桌子上的大碗醋和大碗红辣椒,一段永远不会再来的珍贵记忆。还有每到农忙时组织支援邻村的劳动,我们自带工具,还在邻村被派饭吃,还有在开垦盐碱地时给老师抓蛤蟆。大段的劳动时间荒废了我们的学业,但比起现今的孩子们整天的被动学习,更是乐趣无限啊!遗憾的是77年遭遇洪水,把原本要上山打松树子的事情给搁浅了,要不一定会留下更精彩的记忆。前期看到当时的毕业照,大多数还能记起,每个人都把青涩留给我,记忆中仍然是那个青春少年和懵懂村姑,可偶尔同学的微信头像打开,不由得感叹无限,原来时间早已过了近四十年,留给我们的也许不再有四十年。</h3> <h3>襄垣中学13班是我们的交汇点,也是一个起跑线,只是它不是同方向的,向着四面八方大家出发了。奔向不同的方向,开启异样的人生。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也许在这几十年的旅程中有人领略了一路的风景,有人经历了一路的坎坷,还有不幸的人中途弃场了。但幸运的是在 奔波几十年后我们又相聚了,在此刻大家已不在意曾经的历程,只是一昧的怀念这份浓重的同学亲情,只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吾心不老,每个家都岁月静好。</h3> <h3>分别三十九年的高中同学,生命中无法忘却的一段记忆。</h3><div>谨以此文追忆曾经的少华,感怀逝去的美好青春。</div><div><br></div><div>制作于2017春,万科家中。</div><div><br></div><div>图片来自网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