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病魔无情,人自有情’,年前的一场‘流感’爆发至各个地区都引起高度重视。随着患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加,一场硝烟弥漫的战场在不断展开.......<br /></h3> <h3><b>病发,命悬一线</b></h3><h3> 2月9日,咳嗽、气促、高热患者‘刘XX’因‘重症肺炎’在别院治疗三天无效后转至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结合患者各化验结果及当时流感的肆虐,经专家小组紧急会诊决定,患者诊断特殊,病情危急,当晚即转至EICU抢救。呼吸窘迫、血氧下降,生命值在生死边缘徘徊。命悬一线,刻不容缓。‘立即经口气管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治疗!’EICU粟有良医师当机立断,一根根管道连接起患者的生命之源。当日调配的重症专科护理人员井然有序配合医师的抢救工作。有创呼吸机的工作保证了血氧的供应,深静脉置管的置入打开快速输液通道缓解血容量不足,有创动脉置管的置入、中心静脉压力监测时时观测到患者的治疗效果。重症专科护理小组分工配合,专人负责患者各项治疗工作,专人负责患者生命体征监测与治疗记录,忙而不乱,与医师的工作配合密切。患者病发紧急,却因为她们的沉着冷静为患者保得宝贵抢救时间。</h3> <h3><b>多科协作,争分夺秒</b></h3><h3> 原有病史、继发并发症、患者高敏体质,病魔如洪水般涌至。成沛玉副院长牵头护理部紧急召至重症医学科、EICU等科室护士长及护理专家讨论救治护理重点。全院护理团队团结一致,哪里需要劲就往哪里使。该患者的护理工作至少需要每班2-3人,在保障全院护理工作有序的情况下紧急调配各科护理精英,重症医学科、EICU首当其冲,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科室也调集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成院长带领下的护理团队‘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每晚深夜,仍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背影,领导亦如此,这给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以鼓舞,共同为救治患者坚守在岗位上。</h3> <h3><b>ECMO,护理首例</b></h3><h3> 患者氧合指数一直徘徊临界值,专家会诊后决定启用ECMO治疗。深夜到达的ECMO专家团队马不停蹄进行会诊、商量方案,2月14日凌晨,特殊的节日却是紧张的开始。当双管置入,血流与氧泵结合,患者血氧指数很快上升至正常水平。所有悬着的心有了些许安慰,‘患者有救了!’。为保证ECMO正常运作,患者治疗有序进行,这务必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当天夜班护理部即调配重症医学科护理呼吸治疗师夏婧、EICU 护师夏爽与重症医学科医师呼吸治疗师易新共同承担ECMO治疗第一夜的医疗护理重担。</h3><h3> 因为是我院乃至湘潭市首例,当班护理人员不敢丝毫松懈。在专家的指导下,细心查看管道引血是否通畅、伤口的敷料是否渗湿、呼吸治疗参数是否合理、生命体征是否波动正常、治疗是否及时到位等等等等。时间总是过得很仓促,密闭的防护服已浸湿全身,全然不知的她们还在忙碌。第一夜安全度过。</h3><h3> 双足奔走是争分夺秒的希望,双手传递是生存的期盼。高强度的工作,高度紧张的节奏,在防护服下看不到护理人员的抱怨,却在脱下湿透的工作服后因为患者病情的稳定而嫣然一笑。即使有风险被感染的情况下,即使因为在勒紧的口罩、密闭防护服下闷出了红疹,这群可爱的护理姐妹们依然坚守。ECMO顺利治疗7天,没有发生一例护理不良事件,患者各生命监测值稳定波动,一种欣慰,一种肯定。</h3> <h3><b>攻破难关,刻不容缓</b></h3><h3> 患者双肺感染灶进行性进展,肺实变的出现严重损伤呼吸功能;炎症介质的生成细菌病毒的侵袭导致继发性感染;肢体活动全然无力。一道道难关,一道道关口的攻破考验着医护人员的技术。经验的积累、各个专家的头脑风暴,经过积极的抗病毒抗细菌、体外膜肺氧合、肢体被动活动等治疗,护理队伍24小时精心护理,呼吸治疗师24小时跟进,难关一道道被攻克,患者肺部病灶有所吸收,肺功能逐步康复,肢体活动能力也逐步恢复。</h3> <h3><b>希望,冉冉升起</b></h3><h3> 2月21日,患者病毒核酸监测两次阴性,转至中心ICU继续治疗。</h3><h3> 2月22日,患者神志转清。</h3><h3> 2月25日,患者呼吸功能改善,脱呼吸机治疗。</h3><h3> 2月27日,脱机顺利,氧合正常,成功拔除气管套管。</h3><h3> 时间,让我们看到希望的冉起。病情已得到控制,加强后续基础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成了护理工作的重点。ICU护理人员每天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气压治疗的进行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防止长期卧床导致的静脉血栓;震动排痰促进患者气道分泌物的及时排出,降低感染率;清洁护理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焦虑情绪......ICU半个多月的治疗让患者‘重获新生’,看到了‘久违’的亲人,见到了‘熟悉’的世界,说出了久未说出的话语......</h3> <h3><b>感恩,一路前行</b></h3><h3> ‘谢谢’这是患者十多天来说的第一句话,感恩他的坚强,感恩我们的努力。曾想在春节前夕我们刚刚成功救治了一例37岁特殊"白肺"患者,近一两个月来院领导、临床医师、护理、医技等等等等为危重患者的救治付出太多的汗水,这些特殊危重患者的成功医治让我们积累了难得的救治经验,坚信为更多更多患者的医疗护理工作上铿锵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