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龙口庄有这样一户人家

蓝天白云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夜不能寐,心里总想写写本村张良燧家族的一些事。因为张世家族四代人个个心地善良,慈悲为怀,积德行善,深受庄里乡亲们的爱戴。特别是从上世纪初义务为乡亲看病,至今已历四代达百年之久。在2012年“感动淄川”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曾被区宣传部专题报道过他们的事迹,张家的人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人物。总之,老张家默默奉献乐善好施的事太多了,自己总想不出从哪里下笔为好。于是,我把这种想法告诉给了我的老伴和邻居,告诉给了我身边的好友,他们无不交口称誉,都说要宣传就得宣传这样的家庭。邻居先花妹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以前咱听说人家张家门里的一个小孩子曾经跟着自己的父亲和风水先生一块去墓地看风水,还没到地方,就看到一个人在玉米地里啃棒槌。那个小孩子就对父亲说,爹爹啊,你可别惊动他,叫他吃吧。这时,风水先生一看张家的小孩心地都这么善良,就说咱不去看了,茔地很好,你们张家今后代代都会出当官的。此时,我立刻联想到不久前表弟在朋友圈里发的一条短信,标题是:人间最好的风水是人品。说的是一个人请风水先生去自家墓地看风水,途中远远看到墓地方向鸟雀纷飞,惊慌失措。于是他猜是有孩子在旁边的树上摘果子,怕到了那里吓得孩子从树上掉下来,就让风水先生回去了。然后,风水先生说:“你家的风水不用看了,就你们这样的人家,干什么都会顺当的。”那人不解,风水先生一语道破:“世间最好的风水是人品”。以上虽然发生的事略有不同,但是理是一样的。世间人的善良,大德,足以改变坏风水的影响。无德者,即使占握天下最好的风水,也不能发挥作用,不能长久。可以说张世家族就是龙口庄人品最好的人家。 <br><br><br> <h3><font> 我的老伴又对我说了一些关于赵临桂嫂子的事情,赵临桂是张良燧的孙媳妇。在龙一村刚成立化工厂时,老伴曾和她在车间里一起干过活,相互之间都比较了解。老伴说:人家赵临桂嫂在外是不笑不说话,说起话来使人感到格外亲。回到家里,在婆婆面前百依百顺,娘长娘短叫个不停,有时看到婆婆生气了,她就不停的说,娘啊,你可别生气啊!赵临桂和大家的关系都很好,当时她的老伴张元铸在苏州商业部门任职,那里的手表很便宜,才三四十元一块,又不使证卷。在我们这里要买到一块手表要花一百二十多元。因此,那时想买表的人挺多,赵临桂总是不厌其烦的到邮局办理邮寄手续。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带上块手表,买上辆自行车是很奢侈的事情。当时我买的手表是三十元的,好像是钟山牌的。赵临桂就对老伴说,你给大兄弟买块好的吧,别买便宜的。但是,要知道我那时的工资每月才30.05元,全家人都指望着这些钱养家糊口呢。买块手表现在看起来是一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是在那个买啥东西都是用票证的年代,能够买到自己心爱的东西可以说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自己怎么能忘呢? </font></h3> 近日,好友忠贤 到我家来玩,对我说了一些赵临桂的老伴张元铸的一些事情。他说 :张元铸在苏州工作时,对龙一村帮了很多忙,那时龙一毡帽厂大多都往南方销货,在苏州销货时,就把货放在张元铸单位的仓库里。由于南方阴雨多,气候潮湿,张元铸怕货物受潮发霉,每隔一段时间 就把货物搬出来晒晒。闲暇之时还要为龙一村这些货物联系客户。在这同时,龙一村去了人,他都热情招待,那时他的工资才四十多元,所做之事,却毫无怨言。张元铸退休后,主动地参加了龙一村的红白理事会,对别人说:我在外地工作这么多年,对庄里乡亲又帮不上忙,干这点事情也算是表表心意吧!<br /> 忠贤弟还对我说了老张家为他父亲治病的一些事情。2004年10月他的父亲双脚肿胀医院诊断为骨髓炎,实际上是糖尿病足。到了年底双脚从脚趾头开始溃烂,在医院住了20多天,花了一万一千多元,病情没有任何好转,医院打算做手术把他的两只脚截掉,但家人不同意。从医院回到家后,家人就带老人来找赵临桂。没想到经几个月治疗后,伤口不溃烂了,渐渐愈合了。治疗期间,家人多次提出给赵临桂留下治疗费,但都被她婉言谢绝了。<br /><br /> <h3> 谈起赵临桂的老伴张元铸,他在庄里乡亲中口碑极好。他14岁就离开老家到周村学生意;次年远到千里之外的苏州商户务工,后来到裕兴厚织带厂工作,工作中勇于创新,善于钻研,发明了缠带机,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被评为年度先进生产者。56年公私合营后,他担任了苏州织带厂工会副主席,在苏州市纺织系统“大跃进”演讲打擂中,他作为织带厂代表为公司夺得擂主,扛回擂旗。“大跃进”中他劳动积极,多次荣获技术革新能手;他热爱学习,多次得到职工夜校表扬;他还积极参加公司运动会,获得乒乓球比赛亚军和举重第四名。1966年文革时期,他在“五七干校”劳动出色,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由于管理能力突出,后调到供销系统杂品公司担任仓库主任,针对差错实施“五查一符合”措施,把仓库整顿得井然有序,年底评比获得全市先进单位;后被调到苏州家具商店负责,因为管理严格,该单位也被评为苏州市先进单位。最使人不能忘怀的是,张元铸勇救落水儿童的义举被苏州人广为传颂。那年农历十月,骑车上班途中的他发现桥边黑压压人群一片,原来是一个小孩不慎落水,他二话没说就把车子往旁边一推,拨开人群跳入水中就把落水儿童救了上来,孩子获救了,来不及脱掉毛衣而全身湿透的他悄悄回到单位。落水孩子的家长到处打听,敲锣打鼓送来了感谢信,“救人英雄”的故事被苏州的报纸、广播广为宣传赞颂,山东老家的乡亲去苏州也从广播、报纸了解到他的事迹,引以为豪。岂不知,他是在救人的前几天才刚刚学会的游泳,从此他每周都坚持游泳,多次参加苏州市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游泳活动,一游就是2000米。张元铸热情待人,乐于助人。多少次庄里乡亲托他在苏州买眼镜、购布料,他都是仔仔细细,不厌其烦帮助挑选,一一邮寄,或是探亲捎回;生产队里在苏州有业务,他总是四处联系,忙前忙后。更值得赞扬的是单位三次长工资他都让给同事,分房子两次机会都让给别人;家具店经营无数的古董家具,他从未贪半点便宜。</h3> 以前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高贵品质。张世家族的人所做的事情看起来都是些平凡的事情,但许多事使人难以忘怀。记得我在南分校上小学的时候,脖子上长疖子,疼得厉害,自己就到张家看病。那时是牛韵芙大娘给我看的,大娘慈祥的面容,温馨和蔼的笑语,显得格外亲切,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大娘的素养很高,我去看病的时候,经常看到大娘抱着一本厚厚的书在看,不知道看的是小说还是医书。那时,在妇女中能够识文写字的极少。每次去看病大娘就问我在学校里学了什么,一次我说学的是国音字母,她就和我勹夂冂匚的一块读了起来。不知大娘是跟谁学的,竟读的那么标准。至今大娘的音容笑貌还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br /><br /><br /> 在2012年“感动淄川”年度人物评选中,三代义务百年医(赵临桂)获得提名奖第一名。张世家族的事迹也在淄川区广泛流传开来。<br /> 第一代 张良燧<br />义务行医40余载 足迹遍布方圆百里<br /><br /> <br /> 张良燧先生,生于1874年,而立之年之后开始行医,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就已成为方圆百里之内出了名的中医外科医生。 旧社会,农村卫生条件、医疗条件都很差,生疮、痈、疽、疥、疔毒之类的很多,老百姓俗称为“恶疮”。1910年张良燧先生的大女儿,背患痈疽,当地无法医治,他带着女儿,跪到几十里之外去看大夫,每次去都要在大夫的家门口等半天,等大夫过足了大烟瘾才能进去。跑了很多趟,却不见效。最后一次大夫说:“这次我把疖子劈开,放放脓就好了。”脓整整流了一小盆,可回到家,女儿就死了。失女之痛沉重打击了他,让他悲痛欲绝,意识到女儿是被庸医所害,为了拯救更多的患者,发誓要做一名真能给老百姓治病,为众生服务的“明”医。 此后,他广泛购置医书,虔心攻读,刻苦研究外科医学,专治疮、痈、疽、疥、疔毒诸症,掌握理论依据,弄清病理,结合临床分析病情,归纳分类,总结出不同的治疗方法,并亲自选药材,配制各种不同属性的拔毒、生肌的外敷用药和膏药,创立并掌握了一整套有效的治疗程序和方法,治愈率很高,几乎是手到病除,成为当地极具经验、颇有名气和影响的外科名医。 最令人敬佩的是张良燧先生的医德。他有一颗纯朴而又善良的心,无论对谁治病都很认真,态度都非常和蔼,一视同仁,无分别之心。他治病从来不收一分钱,或一丁点财务。远近闻名而至的患者络绎不绝,他从不厌烦。经常是天还没亮,张家门前等候的病人就排上了队,有时候都顾不得吃就先看病。对家远、病重或特殊的病人,就安排在自己家里住下,还管他们的饭。上午看完病号,下午就出诊看病,南到博山,北到张店,东到东部山区,西至昆仑、磁村等乡镇方圆百里内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不管是三九严寒,还是三伏酷暑,他都会带上药箱和干粮奔忙于乡间,不辞劳苦给群众看病。近的全是步行,远的就赶上毛驴,带上干粮,吃自己带的饭,从不给患者添麻烦。当遇到特别穷的,连饭都吃不上的病人,他就带上粮食和煎饼给人家送去,既送医又送粮,那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不图一丁点的回报。 张良燧先生治病救人的故事太多太多:十年前龙一村83岁的程业杰老人就曾一口一个张爷爷的叫着,诉说他十来岁时,母亲乳房上长疮,疮很大,疼的厉害,他跟着母亲去张家看病,张爷爷把母亲的疮口劈开,清洗,上药,半个来月,母亲的疮口就慢慢的好了。他说:“那时家里很穷,没有钱,张爷爷从来也不收钱不收东西,我娘就让我跪下磕了三个头,算是对张爷爷的答谢。” 程业杰还清楚的记得,东边山里的孙兆启,他的胸膛上长了好几个痈疽,此起彼伏的出水,流脓,疼痛难忍,打听着来找张爷爷看病。家穷路远,又要天天换药,于是张爷爷就叫他吃住在张家,后来病好了,他觉得无力回报,非要留下来给张家放羊,张爷爷拗不过他,就把他留下了。 1946年冬,博山城,西冶街一个姓周的男患者,家境较贫,大腿上生一痈疽,天天换药,几十里路来回不便,于是就把他留下、管着吃住,给他治病,历经两个多月,治愈回家后,每年都来两次探望,以报救命之恩。 1943年,沂蒙山区沂源县悦庄乡银洞峪村共产党员、抗日英雄谢家胜,为抗日做情报工作,经常来往于淄博和沂蒙山区之间,一次与日寇搏斗中,负了伤,张良燧先生就将他接到家中,为他治疗枪伤,在张家住了一个多月痊愈,令他终身难忘。直到上世纪60年代,谢家胜在他的家乡当了乡长,还念念不忘那段刻骨铭心的恩情。 解放前,张家的宅院与当时的区公所一墙之隔,在共产党与国民党拉锯时期,常有地下工作者越墙来到张家,张良燧先生就以外科大夫的身份掩护他们,将他们打扮成患者,用毛驴护送出庄。 张良燧先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当年慈善义务行医,声誉影响都很大,乡亲们受益匪浅,为表示感恩,曾送过一块大门匾,悬挂在张家大门之上,四个醒目的金色大字“论著长沙”,赞誉张良燧先生就是当地的“医圣”。 刚解放时,乡政府为了宣传张良燧先生的善德,曾让他披红戴花,用椅子抬着他,在龙泉镇的玉石街上游行,让人们向他学习。张良燧先生是创建张家百年行医的第一代,亲自义务行医40多年,1952年病故,当时从四面八方来了几千人为他送行,缅怀他的功德和为人。 <h3> 第二代  牛韵芙</h3><p> 言传身教儿媳接力 治病救人54年<br /></p> 张良燧先生在家里看病,大儿媳妇牛韵芙都在他的身边,精心观察,做好助手,天天耳濡目染。她为人心地善良,聪慧过人,更加有一颗立志为别人解除痛苦的慈悲之心,再加上张良燧先生的言传身教,她得到了真传,医术提高很快,很早就完全掌握了祖传的医德和医术。 张良燧先生去世后,她便继承了老人的遗愿,继续义务行医,并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提高,救人无数,赢得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牛韵芙老人的慈心善行,处处体现,她总是以病人为重,每当吃着饭时来了病人,他会马上放下饭碗,先给患者看病,她说:"吃饭不急,可治病不能等。"对待老人小孩患者尤其耐心。她心灵手巧,手术精准敏捷,减少了患者的疼痛,并且总是和蔼可亲的宽慰病人,让人从心里感到温暖,病也好的特别快。对那些贫穷而又病情严重额患者,更是精心治疗,制定专治方案,从来不怕脏不怕累。当年有一个七十多岁的孤寡老人,以讨饭为生,一次在天台山上讨饭,遭遇因香火而引起的火灾,他的一条胳膊严重烧伤,无钱去医院治疗,自己用些土方包扎起来,很快就被感染,疼痛难忍,后来找到张家,牛韵芙老人赶快帮他处理,刚一打开包扎的布,就臭气熏天,烧伤面大面积溃烂流脓,牛韵芙老人不顾又臭又脏,给他清理干净,然后敷上药,立即止了疼。自此,他每天都前来换药,历经数月,方得痊愈。最后一次换好后,告诉他不用来了,他笑了笑,便在口袋里掏出了乞讨来的2角钱,表示感谢。岂能收他的钱,谁的都不会要。他会意的点了点头,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2002年7月初,杨寨镇法家村71岁的高庆林到张家来,听说牛韵芙老人不在了,看到老人家的照片就磕了三个响头,抱着照片嚎啕大哭,过了好一阵才停了下来。原来,高庆礼的父亲高宪计40来岁时,患了脱脚疽,当时还是小青年的高庆礼陪着父亲来张家看病,由于路远,高宪计的脚又烂的不能走路,来一趟很不容易,后来都是高庆礼来替他父亲拿药。单凭他的叙述用药让牛韵芙老人很不放心,一定要坚持亲自出诊看一看,可她是小脚,路途遥远,高庆礼就用小推车推她前往,老人也不顾一路的颠簸,到了高家,进门就先给高宪计处理脚疽,换药,为了提高疗效就在高家住了三天,走时又留下了药。经过牛韵芙老人的精心治疗,高宪计的疽病好了,对牛韵芙老人的大恩大德念念不忘,临终前还叮嘱高庆礼,一定不要忘了张家的恩情。牛韵芙老人义务行医54年,用她那慈母般的爱心,精湛的医术治好病人和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真是实在太多。牛韵芙老人2002年6月24日去世,享年95岁,在她躺在病床上的岁月里,仍坚持行医,给病人开方,由儿媳妇赵临桂给病人治疗,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贡献给了义务行医的事业。 <h3> 第三代传人  赵临桂</h3><p> 89岁高龄仍然接诊 传承百年有口皆碑<br /></p> 牛韵芙老人去世后,张家义务行医的接力棒传给了她儿媳妇赵临桂。赵临桂是个贤惠善良、勤奋孝顺、踏实肯干的好人,传承百年行医有口皆碑。 龙泉镇渭一封的耿庆刚,2002年1月,工作中不慎从8米高的煤气炉上摔下来,造成腰椎粉碎性骨折,臀部以下,全部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住院四个多月,他的臀部生了褥疮,出院回家后,由于常年卧床不起,不仅原来的褥疮越来越厉害,还长出了一个更大的。2005年夏天,这个褥疮已经长得比铅球还要大,不断流脓,散发着恶臭。由于没有知觉,他经常用手一摸就是一把脓。后来发烧了,高达39.9度,打针也不管用。无奈之下去淄川一家大医院住了半个月,花费近一万元,炎症控制住了,不发烧了,但褥疮却一点不见好,实在住不起了,他便出院回了家。之后他又先后到了一家镇医院和一家个体门诊去看,花了2000多元也没管用。 后来有人建议他去张家看看。耿庆刚来到张家,赵临桂细心查看了患处,处理了脓水,然后上好药。此后,每隔一天就来张家看一次,快一个月的时候,疮口开始缩小,脓水也明显少了,那个大的也比原来小了一半。 赵临桂行医仍然坚持不收病人一分钱和一丁点财务的传统,例行义务慈善行医。有一次,耿庆刚去张家看病时,带了10斤鸡蛋,50块钱,赵临桂坚决不收,而耿庆刚又非要执意留下。赵临桂说:“你现在身体这么虚弱,又这么困难,这钱和鸡蛋就权当我收下了,我再送给你,你回去买点营养品好好补补,等你病好了,身子骨结实能挣钱了,给我买啥我都要。”就这样,钱和鸡蛋都没收。 从那以后,每次耿庆刚去了张家,对赵临桂都以“娘”来称呼,在他心里,赵临桂就是自己的再生爹娘。他说:“俺娘的好,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报答,她说等我挣了钱才收我的东西,其实是在安慰我,让我好好养病,天底下这样的大好人上哪儿找啊!” 龙一村,年近九旬的许振奎老人,对张家也是满怀感激。2004年10月,老人双脚肿胀,经医院诊断为骨髓炎,到了年底,双脚从脚趾头开始溃烂,到医院住了二十多天,花了一万一千多元,病情没有任何好转,医院打算做手术把他的两只脚裁掉,但家人不同意。 从医院回到家后,家人就带着老人找赵临桂治疗。没想到,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伤口不溃烂了,渐渐愈合了。治疗期间,家人多次提出给赵临桂留下治疗费,都被她婉言谢绝了。 徐振奎老人还说,村里有个叫许振明的老人和他是一样的病,也是赵临桂治好的。近二十多年来,赵临桂治好的病人真是数也数不清。 从上世纪初至今,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张家三代义务慈善行医,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至今,89岁高龄的趙临桂仍在接诊,同时也在培养女儿张红做新一代的传人。将"大医至爱、慈悲行医"世代相传。 第四代 传人 张红<br /> 大医至爱永不停步 慈善行医代代相传<br /> 在母亲赵临桂的精心指导下,张红 已经开始挑起义务行医的重担。张红和她的父辈一样憨厚老实,心地善良,没有花言巧语,只懂得精心为患者服务。张红在龙一小学曾担任过代课教师,工作期间热爱教育,关心学生,精心备课,教学成绩突出,曾参加全镇的公开课教学活动,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离开教育战线以后,干一行爱一行,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好。她同样在义务行医方面也会像老一辈那样干得更加出色。 <br /> <h3> "論 著 長 沙"</h3><div> 东汉伟大医学专家张仲景,相传曾举孝亷,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div><div> 他辞官业医,一生勤求古训,博釆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容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div><div> 它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div><div> 东汉灵帝时,疫病流行,前后十年,害人无数,他的家族二百余人,受害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是受害于疫病。</div><div> 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診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div><div> 经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div><div> 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div><div><br></div><div> 吾曾祖父张良燧,字仲佩,四十多岁时,因女儿背生毒疮,四处求医,但"明"医难寻,终被庸医所害,悲痛至極。于是发誓下决心研究外科医学,专治疮癤痈疽疔毒诸症,做一个真正明白医道、真能给人治病的"明"医,为乡亲百姓解决病苦。</div><div>于是由我祖父从外地广泛购置医书,提供虔心学习、苦心研究的理论依据,结合临床,分析病情,亲自精选药材、配制各种丹散丸药、自制拔毒生肌之良药和膏药,历经数十載临床研制,终于成功,成为当地极具经验、颇有影响的名医、外科专家。专门慈善行医,精心治疗、且不收分文,远近闻名而至的患者络绎不绝,从不厌其烦,治好无数,对那些外地重症者,管吃管住给予治疗。当年淄川、博山周围方园百余里的患者都慕名而来,有求必应,手到病除,成为当时倍受敬重的大善人、活菩萨。</div><div> 民国年间,名揚淄博,众乡亲为感恩送联、送匾,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挂在大门上的匾,就是书法名家所题"論著長沙"四个金字。</div><div> 此匾寓意深刻,不仅仅是代表着众乡亲的一片感恩之心,还代表着对一生慈悲为怀、德高望重、医术精湛、德医双馨的曾祖赞颂和敬佩之意。</div><div> 更是引用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张仲景的"长沙"之称谓,评论肯定佩公之功德。与"张长沙"相提并论,可见在乡亲们心中的名望地位是何等之高。</div><div>历经四代,传至今日已逾百年,作为佩公的子孙后代我们要珍惜敬重这一荣誉,感恩祖辈的功德,牢记"祟德堂"的族训,切实做崇尚道德,遵循积德胜积金的教誨,好好做人,勤奋、积极、认真做亊,修身先修德,做亊先做人,努力做个有利于祖国、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众生的大善之人。</div><div>,</div><div> </div><div> 2015年6月5日凌晨 </div><div> 写扵青岛东方之珠 </div><div> 自 在 書 屋</div><div> 道 永</div><div><br></div><div>,</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