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师傅邬韵生

无声视界团队

邬韵生,男,汉族,1950年12月生,海宁市黄湾镇大临村人,第二批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岁从事蓝印拷花头巾制作技艺,除蓝印花布印染外,还擅长彩色拷花布、漆花布印染技艺。 十八岁进染坊 说起邬韵生的蓝印拷花头巾制作技艺,还得从六十年代开始。邬韵生从海宁新仓中学拿到毕业证时,村里办了两年的临海染坊一直没有合适的收发人员。当时初中学历在村里算是文化人了,染坊负责人就让邬韵生担任临海染坊收发员。从此,邬韵生与蓝印拷花头巾结下了缘分。 在染坊里,邬韵生耳濡目染这里的制作工艺,但没有正式拜师学艺。当时,染坊里的师傅是海宁漂染厂一位下放工人黄炳鳌,他手艺好,技术精,邬韵生对他很是佩服,常看他染布。邬韵生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特别留意拷花头巾、被面等印染制作工艺,一有空就来到工场,哪里需要就出现在那里帮忙。不论是刻画制版、调色,还是印花、高温定型,他都乐意去做。时间一长,渐渐弄懂了染坊里的各种技术,也掌握了拷花头巾的制作工艺,这使得他日后有机会将这蓝印拷花头巾当成一份事业去做。 大概二三十年前,在海宁黄湾、袁花等地的田间桑地还能经常看见戴着花头巾进行农事劳动的妇女。特别是代表着江南水乡独特韵味的蓝印拷花头巾,是她们的最爱,可谓当时村里的时尚标志。每逢赶集庙会,成群结队的妇女都戴上蓝印拷花头巾,一道流动的蓝色风景线就这样形成了。   当时的蓝印拷花头巾是十足的抢手货,生产它的一般是村里的染坊。大临村20组的邬韵生在18岁的时候就进入村染坊学印染。那时候,经常有妇女来订购蓝印拷花头巾,这些头巾图案简洁、色彩单纯、秀气典雅,极具民间特色。话虽如此,但蓝印拷花头巾的制作工艺可不简单。   拷花用的材料是用黄豆粉和石灰按适当比例合并磨匀,打磨成浆,成漆状,才可刷印在布料上。制作工艺就是刮,用刮刀刮去漆的多余部分,让头巾露出白色的花纹,接着是染色……最后漆遮住的部分没有被染到颜色,故而就呈现白色的图案了。   “这种花头巾能够遮风遮阳保护头发,很多妇女戴上出门才觉得踏实,那时候她们都拿着土布来染坊订制花头巾。还有的索性就要求做成被面!”邬韵生回忆道。 九四年办作坊 1994年,延续了二十多年的临海染坊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邬韵生仍然舍不得放弃这门江南水乡传统工艺,自己办起了染坊。 邬韵生将家里的生产用房作为染坊工场,房屋面积不大,但已足够让邬韵生施展印染拷花才艺。一张长7米长、1.5米宽的印花工作台放在作坊中间,两旁的辅助台上堆放着各式各样的图案纸版,有牡丹花式,百鸟图式,百子图式……犹如一张张灵动的剪纸。这些纸版,大都是用牛皮纸制作的,经过雕刻,涂上桐油,烘干而成。 刚开始生意还算好,染房一年做下来,收入比村坊上一般人家要多一些。然而,土制印花被面的生命终究没能长久,农村女子的嫁妆里几乎找不到印花土被面,蓝底拷花布也很少见到,蓝印拷花头巾则几乎绝迹。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拷花头巾和拷花印花被面生意似乎又出现了一线希望。 撑起这个传统作坊并不容易。顾客们都称赞邬韵生手艺好、人品好,这项传统工艺由他传承真是找对了人。近几年,来订制蓝印拷花头巾的门可罗雀,一年中做不了100条,印花被一年也做不了1000条。看着这传统产品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邬韵生心里十分纠结。 好在邬韵生的家人都支持他的想法。前些年,他妻子和他一道经营染坊,现在妻子虽坐在了轮椅上,仍然守在一旁陪伴着他进行印染拷花。儿子也非常看重自己家的染坊,有相当一段时间协助父亲刻制了一个又一个印花版子,印染一匹又一匹的土绢土布,制作一方又一方的拷花头巾。 相信邬韵生对拷花头巾、印染土布的执着,这朵散发着浓郁江南特色的传统手艺之花,将不会凋谢…… 看似一块小小的蓝花布头巾,它需要七八道工序才能完成,前后要二三天左右! 如今一些零散的活儿,确实也赚不了多少钱,但只要人家把布料拿来,他还是很乐意做。   很多人都问过他,这么多年中间就没想过干点别的,这搞手工印染的前景可一直不明朗啊。   他说:“撑起染坊不容易,家里人一直都支持,我想这辈子能做好这一件事就够了!” 本人特喜欢那块方巾做头巾!可这块方巾是在邬韵生师傅那里尽剩的最后一块了,我还是珍藏着吧!😃😃😃 摄影爱好者:阿明 欢迎大家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