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孔子对于人生形而下的看法,说凡是人的生命,离不了饮食和男女两件大事。按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解释说,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h3> <h3> 而以我个人的浅薄认识,其实这两件大事一个是生活的问题,一个就是爱的问题。饮食是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男女则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将“饮食男女”综合成一个命题,还突出强调这是人生离不开的“两件大事”,看起来仿佛表现了东方人的概括能力,实际是将人的感情问题、精神问题,统统贬低为生理问题、身体问题,这也就是旅居美国的华人学者孙隆基所说中国文化的“身体化”倾向。这种文化的“身体化”倾向,使中国人特别重视“身体化”的快乐,而忽视了“精神化”的享受。照我想来,南怀谨先生的“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之“乐”应该是含有精神因素的吧。因为,男女之爱显然是融合了生理和精神两个层面最高层次上的,甚至是精神的活动高于了生理的层面,是人类精神的盛宴。</h3> <h3> 民国名媛、与张爱玲相惜相知的乱世才女苏青,在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里曾这样写道:“我需要一个青年的、漂亮的、多情的男人,夜里偎着我并头睡在床上,不必多谈,彼此都能心心相印,灵魂与灵魂,肉体与肉体,永远融合,拥抱在一起。”虽然由于对婚姻的失望,苏青在大胆抒发自己对爱的极致渴望时,因此而被人谑称为“文妓”,但从中又何尝不能看出她精神上的向往哩。所以她更直接也更巧妙,只把标点符号往前移了一下,断句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最终便成了她的女权宣言——女人所需,无非三样:吃、喝和男人。</h3> <h3> 讲到吃喝,自然要涉及食物。萧伯纳说:没有一种爱,会比对食物的爱更真诚。“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命离不了食物,甚至自然界的万物生存都要靠食物。央视所拍美食专题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受到欢迎,很大程度上便是它探秘到了人心的深处,多侧面展现了人与食物相关的精神文化与生活。食物里隐匿着秘密的爱。我们许多的回忆,最终都会落实到与美食的一场邂逅,就好比讲起童年,我们更轻易说出的往往是某一次的大快朵颐;怀念一个人,也常常是说他弄了什么好东西,叫自己吃得难以忘怀;每到一个地方,我们最先规划的也是要寻觅当地的特色小吃……更不要说,我们爱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心里总是会想着要把最好的食物献给他们。食物除了裹腹让人抵御饥饿,更多地是能恰如其分地表达爱意、安慰心灵。</h3> <h3> 记得早前,我搞新闻常年在外奔波,很少有时间在家里吃顿饭,屋里人就会打电话请求,说:“什么时候我们共进晚餐吧,再这样只怕会吃到别人家里去了。”这当然是笑话,但食物对于人的情感肯定是有促进作用的,一家人坐在一起边吃边交流,本来就是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后来我出去得少了,他在外应酬吃了稀罕东西回来,总是会摩拳擦掌,说今天吃了什么好东西,改天买了食材专门做给你吃啊——我相信,美食与爱实际上是紧密相联的,有许多爱的故事便是在美食的催化之下发生,最终得以茁壮、成熟。</h3> <h3> 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仅此一句话,就足以令人动心动容。在我的心里,美食代表着物质,爱代表着精神,两者同样重要,不可或缺,更不可辜负。</h3><h3><br /></h3><div> (2016年4月7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