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实打实创新 心贴心帮教 <br> 甘为社区矫正事业的铺路石 </b> </h1><div> ——记榆林市横山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办侯光荣</div><div> </div><div> 侯光荣,男,汉族,1980年11月出生,本科文化,中共党员,现任榆林市横山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办公室副主任。</div><div> 他原本学师范专业,但是凭着对法律的敬畏与爱好,一直刻苦钻研法律知识,2009年11月由教育系统转行到司法局。2012年3月,恰逢社区矫正工作在陕西全面展开,他从那时起在这个岗位上一蹲至今。面对一项全新的工作,可供参考的成熟模式甚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深知这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为此,他潜心钻研理论知识,通过网络学习全国各地的成功经验,认真总结工作实践。在中央、省、市下发的规范档案文书的基础上先后制作出《调查函》、《脱(漏)管人员追查记录》、《执法工作记录》《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提纲》等近十种表册和文书。主持编印了《社区服刑人员学习读本》、《社区服刑人员须知》和《社区矫正工作适用性法律法规汇编》。提出了“三防、四严、一口清”的工作要求,即要求各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做到:防漏管、防脱管、防重新违法犯罪;严格外出审批、严格档案管理、严格规章制度、严格监督管理,对不服管教的对象坚决惩处绝不手软;对服刑人员的自身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社会关系以及服刑人员近期思想状况和行踪了如指掌,一口讲清。在本区内形成了一套可行性较强的工作模式。</div> <h3> 他认为,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全方位的了解社区服刑人员,通过走访、教育、帮扶等手段,让他们学习法律常识、学习文明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树立自信心,才能将社区矫正工作落到实处。近几年来,他发挥自己的教育特长,深入基层开展法治教育300多场次,讲授传统文化、文明礼仪课60多场次,走访社区矫正人员500多人次,确保情况随时了解、问题及时解决。在对全区739名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有477名通过教育、感化和帮扶,已顺利回归社会,再未出现重新犯罪的现象。几年来,横山区司法局一直被榆林市司法局评为“社区矫正工作先进集体”;侯光荣同志也被评为全市“社区矫正先进个人”,2015年12月又被榆林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最美警察”称号。</h3><div><br></div> <h3> 对待服刑人员的管理他“铁面无私”,对待服刑人员的生活他又是一副“菩萨心肠”。用服刑人员的话讲就是:“想走后门儿、开绿灯不要找侯警官,没门儿!生活中有困难就找侯警官,没问题。”近年,在他的努力协调下,12名服刑人员解决了就业问题,29名服刑人员解决了低保问题。每年,他在自己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自掏腰包,力所能及地资助特困人员。塔湾镇海子沟的缓刑人员姬某承、武镇陈家沟的马某军、高家堰的张某卫、秦家畔的刘某治等十多个特困人员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他资助。</h3><div><br></div> <h3> 2013年5月份,区法院向他移交了一名因贩卖毒品而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的暂予监外执行人员范某军。原本正常的业务,在办理的过程中就“不正常”了。范某军自己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按照程序应该找他的近亲属签协议进行监管护理。可是他的妻子去世几年了,儿子和他一样下肢截瘫,只有一个女儿已经成家,但家境困难,若要撑起两个下肢截瘫患者的治疗和监护重担,显然是不客观的,况且如果没有妥善的监督管理,该范很可能仍然不能走出“毒圈”。怎么办呢?办法总比困难多,他想到了福利院。于是当天就让家属写了申请,打了报告,他带着家属跑了四五个部门,历时二十多天,终予于2013年6月份为范某军办理完“入院”手续,解决了他的实际困难。</h3><div><br /></div> <h3><br /></h3><div> 2014年9月因盗窃被判处管制二年的陈某被依法移交接管。在入矫谈话教育过程中侯光荣发现:陈某本性善良,可法律意识淡薄,喜爱贪图小便宜,基于侥幸心理的存在而获刑。被判刑后思想负担很重,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家人和社会能否接纳自己思想上很迷茫,再加之他还是个单身青年,对自己今后找对象的事情压力很大。发现这个问题后,侯光荣首先组织人员对陈某进行疏导教育,树立其自信心,并对其家庭主要成员以及村邻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到陈某有理发手艺后,又动员其家长出资在陈某所在的镇街上开了理发部,首先让陈某有事可做。管理期间,侯光荣不定期的对陈某进行走访教育,陈某的自信逐渐形成,生意也一天比一天红火,两年以后,陈某如期解矫,并和邻村的姑娘结为百年之好。在解矫宣告仪式上,陈某激动的说:“是侯警官让我一个犯了罪的人重新活了一次!”</div> <h3><br /></h3><div> 侯光荣,一个普普通通的社区矫正工作者,没有什么动听的故事,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但在局领导的心中,他是个踏实肯干,聪明会干的好同志;在同事们眼里,他是个玩命的“工作狂”;在服刑人员的眼里,他既是一名严厉的警官,又是一名贴心的朋友。虽然局里的有部分同事“跳了槽”,要么调入好单位,要么走上了领导岗位,但他依然默默无闻地坚持自己的工作,在为挽救失足人员、践行“依法治国”的路上,他走的坚定,走的执着,走的无怨无悔。</div><div><br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