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岳阳古称巴陵,有范老先生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的“ 巴陵郡”为据。</h3><h3> 在岳阳楼西面不远处,有一个古码头,涨水时湖水离岸一两米,枯水季节码头就有三四十米长。紧连着码头的岸边自然形成了一个集市,两条“十”字形相交的街道,街面上整齐地铺着一块块青麻石板,因为天长日久地踩踏,石板上光溜溜地泛着亮光。</h3><h3> 集市得地利之便主要以卖湖鲜为主,各种各样的鱼虾鳖蟹,螺蚌蟮鳅,还有洞庭湖特产的金龟、银鱼和湘莲,这地方也就自然而然被人们称之为“鱼巷子”了。</h3> <h3> 最近因为要给在珠海开餐馆的姨夫采办一些洞庭湖特产的湖鲜鱼类,所以经常要在魚巷子里购买东西。</h3><div> 天刚蒙蒙亮时,码头就已经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了。一溜排开的铁壳漁船,每条船上都装着各自一晚辛劳的收获,晨风迎面吹来,魚腥味刺鼻。</div><div> 各种湖鲜琳琅满目,活蹦乱跳,我高兴地挑选购买看中的品种满意而归。回到店中,我将刚买回的货物用自家的电子称称了一下,心里却立马凉了半节,乖乖……每样都少了称,而且少的斤吧,多的好几斤。找左右邻居一打听,才知道这事不足为奇,魚巷子的称原来还是认人的,熟人是“九两称”,陌生人则可能是“七两称”(一斤只给七两),尤其是渔船上渔民的称,更是象湖里的潮一样,时起时落,随时可以坑死人。</div><div> 我从此就对那些铁壳船敬而远之再也不敢上去买东西了,转而在码头集市上两边的摊位上采购,我想那些船上的渔民也许是因为讨生活确实不易才不得己做下这昧良心的事的吧。</div><div> 因为有了一次教训,我就再也不敢相信他们的称了,每次买完东西就前々后々地反复较称,见一家较一家,一不怕人家见怪,二不怕人家笑话,只是折腾得自己够呛,而且最要命的是,不管怎么样心里总还是从头到尾不放心。</div><h3> 一天相正了一堆叼子鱼,我谈好价钱,然后自己辛々苦々亲自一条条挑选了几十斤。 正准备付钱,“杀吧”摊主问我,我一怔:“不杀,我发货的”。</h3><h3> 摊主突然站起来,提起装鱼的袋子,把鱼朝地上一倒。</h3><div> “不杀不卖!”</div><div> 我半天没缓过神来,这是什么情况?事后内行人告诉我原因。原来摊主先前以为我要在那里宰杀,心里早就做好了少我称的打算,所以价格上也就有意优惠了一点,谁知我不但不要宰杀还要发货给别人,少我的称就怕被发觉,所以恼羞成怒就干脆不卖给我了。</div><div> 好一个“不杀不卖” 啊!</div><h3> 自古以来"明码实价,童叟无欺"的经商信条怎么就成今天这局面了呢?去买个东西,一商讨价格,卖主就说:不贵了,我这个决不少一两称的。</h3><h3> 曾几何时,不短斤少两的行为变成了和质量,品相一样可以跟买方讨价还价的优势筹码了,而少斤短两倒反而变成了一种常态。</h3><div> 迷惑归迷惑,不解归不解,而最让我不明白的是,几乎所有来鱼巷子采买的人都知道这个情况的存在,但是竟没有一个人表露出愤慨,更没有人去揭发和改变,反而都保持着沉默,在沉默中任事实一直存在,只不过每个人都自己随身带一柄小电子挂称就自认为天下太平了,而那些手握电子称遥控器的人扪心自问时会想些什么呢?得意,庆幸,还是应该也会害怕,或者是……</div><h3> 洞庭湖上现在风平浪静,阳光一如继往温暖如春,一群海欧在湖面翩翩飞舞,围绕在漁船周围觅食。</h3><h3> 海欧是一种很勤劳的鸟类,它们捕食鱼类,吃人们丟弃的食物残渣,但有的时候也会凶残地去抢劫別的鸟类的鸟蛋,甚至杀戮幼鸟。</h3><div> </div><h3> </h3> <h3> 看着这群盘旋在洞庭湖面上,辛苦讨生活的居民,我很庆幸它们都还没有昧着良心那样去做。</h3><h3><br></h3><h3><br></h3><h3><br></h3><h3> 2017年3月改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