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了辞典才知道,“天籁”是庄子发明的。他老人家分别给“籁”字配了三个搭档,即人、地与天。于是就有了“人籁”、“地籁”、“天籁”这几个词汇。从这个意义上讲,“籁”喻指一种音声。<div> </div><div><br></div><div>“人籁”即人发出的声音,是可以听得到的;“地籁”指地下的声音,通过想像也是可以听得到了;“天籁”指天上的声音,但它不同于一般自然的声音,只有通过感悟才能听得到。从这个角度上讲,我理解“天籁”是一种“境界”,它是对“地籁”和“人籁”的一个超越。“天籁之音”其实就是自然与人的声音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表现出来的一种动人心弦的音乐境界。</div><div> </div><div>我热爱音乐,喜欢在寂静的夜晚聆听优美的旋律,但一直没有找到近乎“天籁”般的音乐和产生超越“人籁”与“地籁”的那个境界。直到2005年8月25日,在吐鲁番参加第十五届葡萄节时,聆听了“交河古韵”大型木卡姆演唱会之后,我才找到了那种近乎“天籁”意境的感觉。</div><div> </div><div>那是由老人组成的一支民间乐队,演奏的是大型维吾尔民间传统套曲“十二木卡姆”鼓乐,从来没有听过的旋律极富有沧桑感,时而委婉含蓄,时而悠长高亢,时而缠绵悱恻,时而动情豪放,如同涨潮的海水,一浪接一浪的冲击着我的心弦。</div> 也许,演出的和观赏的都是第一次在积满历史尘埃、演绎千年故事、铸造西域辉煌、留下无边眷恋的宏伟、空旷的故城上表演,演奏的听歌的都激动万分,不能自已。巨大的故城里,气氛被强烈的感染起来。乐到高潮处,仿佛整个城廓都在震颤,特别的音阶与音符和谐的柔在一起,汇成西域独有的旋律,不断的震撼着我的心灵。<div><br></div><div>我分明觉得,十二木卡姆既是音乐,又是舞蹈,既是一种听得见的音乐,又是一种看得见的音乐。果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恍然大悟,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天籁之音”吗。</div><div> </div><div>于是,我把情感掩藏在交河故城凉风习习的夜色里,留出心儿全神贯注的听歌观舞。霓虹灯下,81岁高龄的阿吾提老人越发精神,有力的抖动着青筋暴满的手腕,雨点似的敲打着手鼓;原本有点紧张拘束的买买提.依布拉音等老人,此刻也勇敢起来,红光跃上脸面,热烈启动眼神,眉毛不断抖动,先前腼腆的面孔,一时间庄重优雅起来,显得高贵而俊美。</div><div> </div><div>序曲唱罢,在你尚未来得及回味之时,猛然间,舞台上所有的人都放开了喉咙,齐声歌唱的气势如黄河怒吼,我预感,第一个高潮开始了。78岁的吾拉木.尼亚孜和57岁的尼亚孜汗缓缓走上舞台,抚胸弯腰,郑重行礼后,便舒展起他们饱经沧桑的肢体,踏着激越优美的旋律依韵起舞。清瘦的吾拉木在音乐里仿佛变得年轻起来,一招一式,尽现木卡姆艺术的张力。他时而双腿交叉抖动,时而旋转变换手臂,随心所欲的舞姿,无不体现出对吐鲁番和谐生活的满足。发福的尼亚孜汗在音乐里仿佛变得灵敏起来,一颦一笑,都张扬着迷人的感染力。她舞蹈妙曼轻柔,手臂柔软如藤,眉目生情,长裙舒展,两根飘逸的长辫子风情四起,把维吾尔族女郎那种独有的妩媚表现得淋漓尽致。</div> 听了他们的歌,观了他们的舞,我的激动已经达到了极致。置身于这样的音乐场景里,有了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我完全被他们感动了,似乎心灵被音乐、舞蹈震撼得不能再接受了,思维停滞了,情感凝结了,就像中邪的一样,脑、心、情完全被它牵引、控制了……<div>似乎乐队了解到了我的这种被感动了的情形,突然间,所有的弹唱嘎然而止,舞步随之停歇。</div><div><br></div><div>十二木卡姆套曲至此告一段落,而刚刚完成的不过是第一部分上半节而已,倘若全部演奏完整个套曲,还得一天一夜的时间。回过神来,我细想这些生活在民间的艺人们是如何把十二木卡姆演绎得如此这般出神入化的?男人们那一双双粗糙、结满老茧的手,是如何在流传千古的木卡姆乐舞中,变得大师般高贵的?女人们那因劳作有点变形的身段,是如何在木卡姆优美的乐舞里,变得舞蹈家般优雅的?从他们停止歌唱舞蹈后安详的神情上,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那便是对生活的热爱。</div><div> </div><div> “交河古韵”大型木卡姆演唱会结束后的一段日子里,我的耳边始终萦绕着木卡姆“天籁”般动人心魄的旋律,眼前始终浮现出维吾尔女人们撩人情思的舞姿。我找来木卡姆套装CD碟片,在寂静的夜晚,手捧一杯香茗,关闭了夜灯,倚靠在沙发上,一遍遍聆听那来自天籁的声音,与跳动的音符一起呼吸,与飘扬的音律一起共鸣,深深的醉倒在弥漫着木卡姆声音的夜晚。 </div> 我展开想像的空间,在抽象的联想中体验自身的情感,越发感到有音乐陪伴的夜晚那种难得的朦胧,那种久违的陶醉。我从乐曲里听到了万物的声音:时而低沉、忧郁,时而欢快、激扬,时而缠绵、伤感......细细的体会出每一旋律所包融的情感,总能让我神伤,让我沉醉。我喜欢这种心灵之间相通的感觉,喜欢被这来自天籁的声音紧紧的包围,更喜欢这种可以去聆听天籁之音的夜晚。 <div> </div><div>我忘了手中的香茗已经凉透,在木卡姆乐曲的抑郁中,我起身拭干润湿的眼睛,用那还未曾遗忘的感情,记下一段美丽的歌词:“我采来一束鲜花,献给我的情人热娜;她使我坠入爱河,我却得不到她。“百灵啊百灵,树林里有你的歌声;我的心中没有别人,只留着你的身影。中午请你到我的果园,我把最好的葡萄对你奉献;葡萄架下会面的时候,我有知心话要对你讲。”</div> 从此以后,我便格外留意木卡姆演唱的动态,只要有空闲,就会前往去聆听。2006年3月20日,我应邀出席了鄯善县庆祝“诺若孜节”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有幸再次聆听了让我魂牵梦绕的木卡姆天籁之音。依旧是吾拉木.尼亚孜和尼亚孜汗,也许是在自己的家乡表演的缘故,两位老人格外精神,身着格外考究。吾拉木一身金黄色艾德莱斯绸宽袖衣上套着蓝色马夹,腰缠一根红色彩带,头戴绿色花帽,脚穿一双铮亮的黑色皮靴,活脱脱一个新郎的感觉。尼亚孜汗一身洁白的艾德莱斯绸宽袖连衣裙上罩着黑色金丝绒对襟绣花小坎肩,肩披红色纱巾,头戴粉色花帽,脚穿高腰皮靴,活脱脱一个新娘的形象。与上次演出不同是,他们身边多了十几位鲜花般的姑娘,乐队的阵容大了许多。<div> </div><div>也许是白天演出,台下坐满了来自各个乡镇、城镇机关单位,以及石油部门的一万多名观众。演员们一会台上,一会台下,拿出浑身解数,尽展精湛技艺。歌声动人魂魄,舞姿轻盈飘逸,整个鄯善广场,一时间成了欢乐的海洋。</div><div> </div><div>我再一次感受了十二木卡姆的艺术魅力,不断的被歌舞一个个高潮感动着。虽然,每次演出的只是一个章节或片段,但都能感受到十二木卡姆集传统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抒情和叙事相完美结合的鲜明特点。 </div><div> </div><div>木卡姆演唱一开始,只要那一声发自灵魂深处的唱腔一发出,我就沉浸在古老的音乐中不能自已。虽然,我不精通维吾尔语言,但我能听懂乐曲里所表现出来的生之痛苦与欢乐,死之悲痛与忧伤,爱之甜蜜与欢畅,人类的苦难与希望。 </div> 于是,我不再徘徊与彷徨,赶紧找来《十二木卡姆》宏篇巨著,如饥似渴的啃食书里的知识。原来木卡姆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还具有“法则”、“规范”、“曲调”等多种含义,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组成,每一部由大乃格曼(大曲)、达斯坦(叙事诗)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三大部分组成,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要一个昼夜。木卡姆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表现出维吾尔族人民极为丰富的情感世界。<div> </div><div>我看过赛福鼎老人撰写的电影《阿曼尼莎汗》,拍摄的地点就在吐鲁番的苏公塔。电影里表现的正是把木卡姆纳入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伟大的维吾尔族女性——阿曼尼莎。1547年,酷爱音乐和诗歌的阿曼尼莎,成为叶尔羌汗国的王后。她召集全国的乐师和木卡姆演唱家,大规模整理木卡姆,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改革了原木卡姆歌词中难懂的外来语词汇、古维吾尔语词汇和陈旧的宫廷诗词,整理出一套结构完整、体系严密、朗朗上口、易于理解的全新“木卡姆”。到了19世纪,这套木卡姆被逐步精缩为十二部套曲,最终定名为“十二木卡姆”。</div> 在众多木卡姆当中,吐鲁番木卡姆独树一帜,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即音乐的包容性和演出形式的灵活性。吐鲁番东与内地及哈密地区相接,北越天山连接木垒、奇台等县,南越罗塔格山通往塔里木盆地若羌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木卡姆在体裁、结构以及音乐形态方面,与上述地区有不少相近甚至相同的地方,它的一些曲调甚至与内地汉族曲调相似,常常混杂出现陕西、甘肃民间的曲调。演唱风格接近于与内地相邻的《哈密木卡姆》。<div> </div><div><br></div><div>在演出技巧上,《吐鲁番木卡姆》中的每一部木卡姆都有两种不同的演出形式,即歌乐形式和鼓吹乐形式。节奏欢快明朗,鼓点花哨多变,曲调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div><div>在乐器使用上,《吐鲁番木卡姆》别具一格,除使用萨它尔、弹布尔、都它尔等传统乐器外,还特别突出发挥唢呐、铁鼓、冬巴克鼓和大、小手鼓的作用。在以歌乐为主的演出中,以弦乐表现曲调的韵致;在以鼓吹乐为主的演出中,则以唢呐表现曲调的欢快,通过复杂多变的节奏,营造热烈狂欢的气氛。</div><div> </div><div>在演出形式上,规定的曲牌里加入了以诙谐幽默著称的“那孜库木”歌舞曲,技艺高超的舞蹈者在乐曲伴奏中进行“模拟舞”和“竞技舞”的表演,不断将气氛推向高潮。这为《吐鲁番木卡姆》所独创。直到如今,仍然把“那孜库木”作为晚会或聚会的压轴节目。</div><div>在演奏形式上,往往乐曲速度突然放慢,节奏变宽,这种“散、慢、中、快、慢”的结构亦为《吐鲁番木卡姆》所特有。《吐鲁番木卡姆》这些鲜明的特点,就像吐鲁番的葡萄一样,代代相传延续下来。</div> 鄯善的鲁克沁曾是吐鲁番郡王府的所在地,也是《吐鲁番木卡姆》最重要的根据地。由于王爷的推崇,木卡姆得以广泛的传颂,历经艾力尼亚孜·谢依合、艾合买提·特克加那尼、艾山·巴拉、阿不都·巴拉、乃买提·巴拉孜、努尔·苏王、吐尔逊·司马义七代艺术家的口传心授,《吐鲁番木卡姆》流传至今,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独树一帜的瑰宝。<div><br></div><div>五十年代,吐鲁番木卡姆的唯一演唱者,著名的木卡姆大师吐尔地阿訇的演唱得到了全面的记谱和录音。他演唱的吐鲁番木卡姆共有245首乐曲和2482行歌词。九十年代初,成立了吐鲁番木卡姆艺术整理研究组,投巨资,历经四年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最终审定的《吐鲁番木卡姆》,共收录乐曲320首,歌词2990行。包括《拉克木卡姆》《且比雅特木卡姆》《木夏吾莱克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纳瓦木卡姆》《萨巴木卡姆》《伊拉克木卡姆》《马雅特木卡姆》《多郎木卡姆》11部套乐曲。第12部套曲亦在整理之中。</div><div> </div><div>八十年代初,鲁克沁镇成立了第一个由8个人组成的木卡姆演唱队,后来组建了木卡姆艺术团,成员发展到25人。他们当中有5名艺人能完整的演唱出全套木卡姆,谢日甫·沙吾提和依则孜·尼牙孜曾赴北京参加了首届维吾尔木卡姆演出,吐尔逊·司马义等两名艺人曾应邀赴英国演出,受到伊丽莎白女王的友好接见,使吐鲁番木卡姆蜚声海内外。</div> 我不厌其烦的罗列了上述枯燥的文字,你也许感觉有些无味,但毕竟这是一个过程。今年,在吐鲁番盆地杏花盛开的日子里,我有幸随新疆摄影协会的艺术家们一同来到鲁克沁采风。在民族特色浓郁的庭院里,第三次聆听了木卡姆天籁般的声音。与上两次不同的是,乐队只有四个人,且边弹边唱,为首的老人手执手鼓,起劲的敲击着,接着热瓦甫响起来了,冬不拉弹起来了,艾捷克拉起来了,在一阵激越欢快的乐曲伴奏下,老人开始大声吟唱那支脍炙人口的维族史诗《吐鲁番卡姆》。他唱得太忘我,太动情了。我很快沉浸在那歌声营造出的动人氛围里,歌词的内容,我虽然听不甚懂,但我分明从歌声里品味到了一个民族悠长的历史与情愫,感受到了维吾尔人淳朴的民风与甜蜜的爱情。<div> </div><div>过了一会,令人动情的场面出现了,一个十岁左右的维族少女踏着音乐的节拍登场了,她轻盈的耸肩摆手,轻巧的扭动腰肢,轻松的抖动眼神,轻易的张开笑颜,黑色的眸子随着乐曲流水一般闪动,我仿佛感受到坎儿井地下河那清澈的流水在心底淌过……</div><div> </div><div>又一个五六岁的“巴郎子”甜嘻嘻的跳了起来,那诙谐的舞姿显然打动了那位为首的老人,他突然敲着手鼓旋风般的冲进场子,和两位小孩一起舞了起来。摄影家们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有点近似疯狂的打开镜头,你推我抢,争相捕捉每一个美丽的瞬间,我仿佛感受到吐鲁番葡萄沟那流蜜的空气在心头滤过……</div> 于是大家不分男女老少,不论会与不会跳舞,一同扭动腰身,加入到舞蹈的队伍。小院欢腾了,地板颤抖了,人心陶醉了。刚才忙碌的摄影家们也放下相机,和着音乐的节拍跳将起来,我仿佛感受到了火焰山脚下这片热土燃烧的情感在心中涌动......<div> </div><div>这就是歌唱的吐鲁番,这就是舞蹈的吐鲁番,这就是吐鲁番木卡姆描绘的日子,这就是吐鲁番木卡姆织就的春天......</div><div> </div><div><br></div><div> 从鲁克沁回来后,宣传部外宣办的燕主任送给我一本《吐鲁番木卡姆》和一张原版CD碟片,我选择了一个寂静的夜晚去聆听。朴实而有力的音乐缓慢而强劲的飘散开来,那沉缓、饱含沧桑和忧郁的吟唱,那柔韧而纯粹的歌声仿佛千年坎儿井的魂灵,清冽而纯净,宛若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葡萄挤出的甘露滴落在心里,让倾听的灵魂情不自禁的随之飘飞。</div><div> </div><div>我不由自主的融进音乐里,随之跌宕回旋,让充溢着沧桑、孤独、伤感、忧郁,宁静、祥和、阳刚、希望的歌声浸润着我的灵魂;我分明的感到琴弦在拨动,风声在舞动,月影在浮动;木卡姆的一曲一舞,曲曲动人,舞舞撩人,让我难以自拔,回味无穷。</div><div> </div><div>我不由得思绪纷飞,悄然走向窗前,明月已经洗净了迷蒙的夜色,夜空格外静谧。我感慨天公待我不薄,能让我在今世聆听到木卡姆天籁般的声音,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经过木卡姆天籁之音的洗礼,我的心湖愈发清澈静溢,心灵久久的沉浸在如痴如醉的旋律之中......</div><div><br></div> <i>作者:沙坤;笔名:葡萄雨。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一个喜欢放牧三千文字,定格吐鲁番,记录美好生活的文学爱好者。</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