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感性和理性的表达</h3><h3> 中午刚吃完饭,手机响起来了,一个陌生的柳州号码。电话那头声音有些嘈杂,一个银铃般的声音蹿了出来:"黄老师,黄老师,我们在用廖慧妮的手表电话给你打电话呢!"噢,是她们呀!"老师,我们班新安装了一台电视机,好大呀,挂在黑板前,黑板都被锯掉了一大半!""老师,我们班干制定了好多新计划,罚不守纪律的同学。"孩子们这么爽朗澎湃的声音,说明她们依然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真好。</h3><h3> 出发前一天,我在班上和孩子们道别,因为已经提前和家长说过了出差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孩子们大都有了心理准备,也不会太伤感。道别过程中,有两个同学引起了我的关注。都是我的得力的小助手,一个同学哭得稀里哗啦,还拿着一张沾着鼻涕眼泪的小纸条,说是写了一首送别小诗。另一个同学面无表情,下课了就和同学玩去了。这是两种反差很大的表达,感性和理性的表达。我个人觉得童年当是人生中最纯粹最烂漫的时光,有着最饱满最偾张的感情,如果一个孩子,对身边的人、事、景、物是理性的看待,那他一定读不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一定会说,这"绿"字用得不好,应该改成"艳",因为按照桃花杏花的生长规律,先开花才长叶的。或者会说,王安石太没有安全意识,怎么晚上行船,应该把"明月"改成"明日"。</h3><div> </div> <h3> 春天始于诗</h3><h3>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春天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天是"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春天的美始于诗,春天的趣始于诗,春天始于诗。</h3><div> 我希望和孩子们一起,在春天里,纵情的旋转跳跃,每一丝毛发,每一个毛孔,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都裹上诗意的蜜糖,触碰一段文字,一处风景,一段时光。</div><div> </div><h3> </h3> <h3> 诗意源自本真</h3><h3> 师父曾说:“文本细读所有的方法和策论是死的,真正运用它的是阅读主体,重要的不是方法本身,重要的是使用方法的人。</h3><h3> 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是细读自己!因为每个人只能看见他所看见的东西,心中有的,文本作为照应呈现出来,心中没有的文本也帮不了你。</h3><div> 文本细读的源头是你自己,只有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成长自己的精神,培育自己的精神,你跟文本之间的互动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境界。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在于细读自己,修行自己,成长自己!"</div> <h3> 感性倾斜,触碰诗意</h3><div> 我觉得自己是个特别理性、含蓄的人。读大学的时候,父亲送我到车站,一路上我都忍住没哭,检票进站父亲拍拍我的头,说好好照顾自己,唰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div><div> 直到遇到了一群好朋友,我们的故事渐渐发酵,生活中也多了许多诗意的时光。因为迟到看不了片头的"无缘片头小分队",《狼3》看了么?才华与颜值不掉线的“浮夸天团”,是否缘聚小洞天?还有和健美操谈恋爱的丽,快点去放飞自我。</div><div> </div><div> </div> <h3> 在好朋友的影响下,我开始用诗意的方式去表达感情。新学期开学典礼上,我作新学期教师致辞。曾经是大队辅导员的我,其实很熟悉致辞的内容了,但是这一次我突发奇想,想给全校的孩子们读诗,读我自己的诗。我把对孩子们的祝福和期待都写进了诗里,一首《春天最美的风景在哪?》。这首诗其实写得并不好。孙绍振教授曾说:“诗歌的语言越能调动想象,越有质量。……并不是景象写得越美好,越有诗意,而是内心的触动越精致,越有诗意。”我深深地觉得我写的就是些意象堆砌罢了,不足以为诗。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这样真诚的表达,是我触碰诗意的开始。</h3> <h3> 烟花三月,学艺杭州,我也想与远方的班里孩子共勉,鼓励他们课余时间在诗的海洋,故事的王国里欢笑,翱翔。通过语音作业软件,我常常给他们讲故事,读诗歌,孩子们也可以用软件跟我分享语音日记,朗读他们最近读到的故事。虽然分隔两地,我和孩子们仍然可以用诗歌,故事,日记来交流,用这些美好而诗意的文字传递心情。</h3> <h3> 在《朗读者》节目中,96岁高龄的世界翻译大师许渊冲老先生令人敬仰不已,不仅仅是他的艺术造诣与文学成就,更是他如此高龄还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对于生活,对于文学,对于梦想,饱含着炽热的感情,老人家说,他要在100岁的时候翻译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h3><div> 董卿在节目结尾,说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当生活遇见诗意呢?春天也就不远了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