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济汉助幽燕,飞起虹桥云外悬。<div>大野作屏浓淡抹,澄河如练北南牵。</div><div>盈盈绿水源三楚,浩浩襟怀涵九天。</div><div>过往行船装满梦,风清今夜枕波眠。</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晚风习习,开车行驶在笔直整洁的运河大堤上,为迎接沙洋国际马拉松长跑和油菜花节,大堤路面进行了刷黑。河水清清,碧波荡漾。河的两岸是一望无际的葱茏麦苗,和金黄的油菜花。天边绮霞绾着落日,河的一边是低缓的丘陵,一边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一副多么美丽的画卷。这里的人民勤劳智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河网纵横,山川秀丽。这里风调雨顺,鱼米浓香,人民安居乐业。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下车漫步在大堤上,嗅着淡淡的清香,沉浸于无限的遐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的运河取代了旧故道的功能,在官垱镇白洋湖村和李市镇联洲村交界处,旧运河残存段通过虹吸与新运河相交。小时候常在河边玩耍,出于好奇,偶尔也问大人,这条河是谁挖的呢?基本上谁也不知道,但在我的心里也打了个结,读书时我的历史、地理成绩特别好,对一些古迹的来龙去脉的研究起了很大作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运河的前生是古扬水运河,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孙叔敖,一个响亮的名字,出生在沙洋县白土里,后更名为孙家山。为春秋时期楚国令伊,也就是宰相。在中国历史上有“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之说,他积极辅佐楚王推行改革,整顿吏治,训练军队,发展生产,是春秋时期楚国最著名的令伊,更是楚庄王称霸的得力功臣,开凿运河、兴修水利,为孙叔敖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厚重彩的一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楚庄王继承王位后,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发展经济,整顿军备。为加强国都郢与前线的联系,令孙叔敖主持开凿扬水运河。运河修成后,往来船只多时日达四百余艘,形成百舸争流之景。“艨艟扬水似梭投,诸霸中原附郢畴。孙尹筹策谋永世,庄王伟业傲春秋”。楚庄王的水军再也不需要辗转汉江口了,利用这条捷径,缩短了数百公里。不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北上中原,藉此加快了楚庄王称霸中原的进程。利用水路扩大了疆域。扬水运河的开通、在航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了人们由借水行舟发展为改造自然,治水通航的新纪元。克服了天然河流的条件限制,扩大了水运交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沟通长江和汉水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儿时我们把襄河到彭冢湖一段叫西荆河。楚灵王时又从运河边另凿一条支渠到章华台,后来我们都叫它东荆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晋武帝太康元年,杜预率师灭吴后,“预乃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再次沟通汉水经长湖到长江的航运捷径。使南方漕粮得以转运中原。后经多次疏浚,到南北朝时,扬水运河“以广漕运”。由此可见从春秋到隋唐五代,都是军运漕运的重要航线。宋朝末年,百里长湖形成,运河改道。明代形成两沙运河,东段从沙洋到高桥彭冢湖、借粮湖入长湖。可从沙洋直航沙市。沧海桑田,清末沙洋溃堤,河道尽淤,两沙水运从此中断,只有长湖至沙市还能正常航行。随着公路、铁路的出现,运河从此淡出了历史的舞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二0一0年三月,引江济汉工程在长江荆江河段开工,工程从荆州区李埠镇、长江龙洲垸河段引水到潜江市高石碑镇、汉江兴隆段,地跨荆州、荆门两市所辖的荆州区和沙洋县、以及省辖潜江市。工程由引水干渠、进出口控制工程、跨渠倒虹吸、路渠交叉及东荆河节制工程等组成。引水干渠全长六十七多公里,渠道内用砼块护砌,左岸渠顶宽七米,渠堤外坡是绿化草保护地,渠道以通水为主,兼顾灌溉与通航两种功能,可常年通行一千吨级船舶。千百万年以来,汉江一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而现在汉江流淌着长江之水。为“南水北调”做出了巨大贡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满怀徐徐的春风,思绪回到了眼前,看着这历史的沧桑巨变,坚信,故乡的明天会更好。披着霞色轻车驶上了汉宜公路,向着火树银花的城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文中华.湖北荆门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诗词联赋在全国征文大奖赛中荣获各类奖项,如《漫步卢沟桥感怀》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酒神赋.国酒茅台铭》海内外征文二等奖、《抗战精神赋》全国征文优秀奖等等六十余项,诗词曲赋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font></h3> <h3>此文荆门曰报、晚报先后登载</h3>